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案135句摘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6:35:28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1)、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当基本知识清楚于胸之后,真理就清晰显现出来,而成为维系群众精神信仰和安身立命的纽带和本源。苏格拉底死后兴起的对话式的散文创作,就是依据这一道理,而柏拉图就是这类创作的导师。

(2)、影响:智者作为早的职业教师,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3)、对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当我们阅读一些他的长篇对话时,往往会下意识地感觉到柏拉图在给自己的老师编故事,而一些略带晦涩的格言则被大家广泛解读。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些格言和简短的描述中发现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价值所在。

(4)、对哲学家来说,死是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5)、Day4-333速记口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6)、①教育目的:提倡理性教育,认为理性即追求美德。

(7)、柏拉图对教育的贡献是非凡的,他创办了学校,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并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引进课程,还在苏格拉底提问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沉思,反思法,对于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手的实践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文明的发展柏拉图功不可没。其代表著作为《理想国》。

(8)、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9)、扣扣:3328932621/648066242

(10)、⑤.教育内容: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数列为学习的科目。

(11)、《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阶段,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其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3)高等教育阶段,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至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发展智慧阶段(20至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至35岁)和哲学王阶段(50岁左右);(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高统治者。

(12)、在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的思想让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平等,虽然我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但是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现状的改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力图打破那些“灌输式”、“填鸭式”的错误方法,更多地提倡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这使得老师的角色定位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在教与学中,“教”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应是主体,学生接受知识不应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积极的,这就要求老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过硬才能实现,我们当今教育事业对于教育者的培养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13)、近想把这些思考、积淀,从教育的底层逻辑上系统把握,使自己在相关问题的理解上更加系统化。为表达的完整、准确性,我打算先对历史上的主要教育思想做一个梳理。

(14)、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奥登堡。早年  曾在海德堡和慕尼黑大学学法律,后来在柏林、格廷根和海德堡大学学医,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理性和生存》《生存主义》《论历史的起源和目的》《伟大的哲学家》《人类的未来》《什么是教育》。

(15)、当时的其他教师,是收取学费的,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办的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16)、​他的教学理念和现在的教育差不多,教育就是要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第他也强调体育教育,身体素质的教育。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搞好学习,才能为国效力。

(17)、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①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②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③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④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

(18)、提倡早期教育,是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19)、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先后三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尽到了雅典公民保卫祖国的职责。他在作战中,表现勇敢、沉着,几次冒死拯救同伴的生命,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在敌人面前他无所畏惧,即使在雅典军队失败的时候,他仍然镇静自若,在战场上走起路来好象在雅典的大街上一样,“昂首阔步,斜目四射”,遇见敌人,他还是那样若无其事地斜视着敌人,使敌人老远见到他,就知道他不是好惹的,若是挨到他,他定会坚决抵抗。

(20)、 伦理道德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为此,他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重要伦理命题,也可以说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2、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1)、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2)、①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3)、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4)、(4)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5)、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教育内容课程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愈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起德育。一个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卷面上的分数,他的德行他的三观都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令人震惊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在令我们觉得错愕不解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却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是教育的缺失,在成长的过程中,德育没有做好,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他或许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去反思当今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6)、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7)、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此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8)、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而非纯理论的思辨。除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9)、一位美国当代教育家曾说,人类多少年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无苦恼的教育”,因为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学校有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即是一种“无苦恼的教育”。然而,现实又告诉我们:教育的进步绝不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是确定无误的,这一点只要我们抬眼看一看现实即可。这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客观现实,“形势比人强”,而另一部分原因是什么呢?正如赫钦斯所言:“只有一个苏格拉底,而且今天在任何教育制度中我知道并没有一个苏格拉底。”那种脱离了教师与学生实际的探索、问答、弥漫于课堂间师生间的对话,其实并不是在探索真理,大半是在磨蹭,因为你不是苏格拉底,学生暂时也顾不上探索真理,他需要的是成绩。结果呢?课堂上只存在斯巴达克式的训导与强制。

(10)、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成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1)、“助产术”: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

(12)、苏格拉底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他将自己日常观察生活所得与长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也叫“问答法”,因为他的教学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苏格拉底在进行教学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将学生难住,使学生陷入思考并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他也不会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其他的问题去引导着学生去逼近后正确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诘问—助产—归纳—定义这四个步骤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得学生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13)、用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永远在探索真理的路上。

(14)、纸质用品:教育学专业基础答题卡、教育学院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15)、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16)、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一个人严厉地责罚侍从,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仆人。那人说因为仆人好吃懒做又愚蠢贪婪。听了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问道:“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还是你的仆人。”

(17)、如果用冯友兰先生的四重境界来做尺度,儒家的“省察”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的“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间,而苏格拉底的这个说法可能更容易解释到“天地境界”,正如他所倡导,要透彻地思考事物,而不是被某些未经确定的条件限定住。

(18)、Day6-333速记口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19)、(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20)、(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是

(1)、(3)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

(2)、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

(4)、③但“知识即美德”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5)、(333加油站独创速记口诀):强(抢)答(2个)

(6)、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著作,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7)、在教育目的上,他们所倡导的培养出治国人才的目标,结合我们当今时代的要求,培养什么人,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目标的。究其根本这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将其紧密结合了时代特点,它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利用伟人的思想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照搬照抄,一成不变。

(8)、③归纳是指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出共性、本质,通过比较寻求“一般”。

(9)、“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带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10)、苏格拉底大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这是一位思想家义不容辞的职责。苏格拉底不知何为神明,但谈的却是神明之事。不论世界怎样变化,他仍然坚持这一原则。

(11)、归纳:即从各列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12)、辩证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13)、可以试想一下,那些堆积起来的观念和技术是不是知识?它们该不该是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至少我们可以推断,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这些内容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14)、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15)、②方法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概括过程。

(16)、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18)、②问和答的双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背诵别人的结论。

(19)、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20)、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智性”的对话才具有改变人的力量,而且这是的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书中说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试图用任何非理性的手段:毒打一顿、威吓、给甜食,或者……让儿童鹦鹉学舌地背诵改良了的诗句,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把他们带到博物馆去参观”,这些方法都不足以从根本上促进人的改变,“如果我们需要一种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可靠的方法,除了与他们交谈,并继续与他们交谈以外,就别无他法。”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1)、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2)、在当时的雅典,人们普遍认为智慧是天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知识和美德是能通过受教育而得到的,的困难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将它教给别人的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不足以施教于人,但却甘愿去尽一个社会道德教师应尽的义务。经常同青年交往接触,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一种很独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则是;回答问题必须简洁,明快干脆。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提出别的问题,不许反对对方的问法。两个人可以相轮换提问,但须双方都同意。这种方法包含有辩证的色彩,能帮助对方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艺术。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下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5U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3)、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有力、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4)、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服从的特点。这种从属的距离,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沟之间的差别,而且是本质上的。教师的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满足了人类不愿自己负责而愿依附别人的需要,并使人归属一个团体来减轻从属性,达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

(5)、苏格拉底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独特,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有一次,苏格拉底碰见一个人正为向别人敬礼却没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就对他说:“这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了。”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东西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称他知道一种能治这种病的好药方,当对方追问是什么药方时,他回答:“停止饮食,这样,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

(6)、真: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7)、温馨提示:这是一个很好的督促大家背诵的机会,不要浪费了哦!

(8)、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9)、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10)、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进行巧妙的话间使对方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矛盾、无词以对,终承认自己的无知

(11)、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人啊,认识你自己!”有时被认为是苏格拉底所说。

(12)、苏格拉底方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它的使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3)、柏拉图是一种典型唯心教学观。他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14)、教育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15)、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以问答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孔子的教育方法较为多元化,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方式,而苏格拉底主要是采用“产婆术”的方法,教学步骤比较明确,诘难的方式更为新颖。

(16)、他在教学中总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在教学中,他不是直接把答案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去回答,如果答不对,他再用其他方式再让学生去思考,去回答直至学生后终于悟出了答案,明白了道理。

(17)、Day7-333速记口诀|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8)、 人物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辉煌的教育思想成就主要包含于他的哲学思辨内容当中。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也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19)、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0)、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5、苏格拉底思想呈现出的教育目标

(1)、教育者像助产士一样,是帮助学习者获得“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从外传递给学习者一个认知内容。

(2)、柏拉图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3)、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他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一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如果说对话是自由不羁的雅典人的生活方式,那么现在作为苏格拉底哲学的推理方式则有所不同了。因此,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需要群众,而且他确信群众也同样需要他,尤其是青少年,因此苏格拉底决心献身于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4)、如上面所说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平等”、“对话”、“不终结”是基本心态等几个方面。

(5)、(例)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西方教育家是()。

(6)、在苏格拉底看来,态度和方法是教育中更关键的问题。

(7)、这些小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联系到当时许多人为了私欲,贪得无厌;许多贵族安于享乐,不知满足的现实,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思想的敏锐与深刻了。

(8)、我在上一篇《孔子》的论述中曾写过:用苏格拉底和孔子来理解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别是一个直接有效的角度。

(9)、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就会影响他的基本思维方式。

(10)、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苏格拉底生来相貌丑陋,加之家境贫寒,父亲认定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就为他选定了一条跟自己学习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

(11)、助产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对方,帮助对方依靠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12)、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13)、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14)、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15)、打卡要求:看完小红书相关的内容后,把相关的内容背一遍,点赞收藏+留言区打卡。

(16)、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我们都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讨论交流学习内容的,多采用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你来我往,对学生进行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举一反三这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至今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论语·雍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诱导,教学相长。

(17)、教育任务: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的中心。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伦理问题,这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

(18)、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9)、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20)、以上口诀内容出自:333葵花宝典,口诀均为团队原创,版权所有。如需引用,请标记出处:333加油站。

(1)、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2)、哲学式的反讽表达了对真理本源的向往。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义现象,理性阐释的单维性已显得苍白无力,反讽却能够通过去伪存真,找到真理之所在,但它不用直说的方式,而是通过感悟唤醒来达到。哲学式的反讽是对隐藏不露的真理的暗示,但虚无主义的反讽则是油嘴滑舌和毫无意义的。有意义的反讽希望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引出不可言说的实情真相,相反,无意义的反讽则会被错综复杂的现象卷入深不可测的虚无。哲学式的反讽将一孔之见视为拥有真理的做法看作大忌,因为,轻而易举获得的绝非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误解,甚至是谬误。

(3)、与此同时,雅斯贝尔斯还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4)、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这一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5)、河北华图专家解析: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本题答案为D。

(6)、这种平等,既是在对话中彼此身份的平等,让对话者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忌惮;更强调在认识起点的平等,教育者要放下身位,与学习者从一个基本一致的起点出发,去共同探索。

(7)、Day2-333速记口诀|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8)、苏格拉底辩证法就是他在对话中使用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把它再单独提出来,是希望我们对这个方法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9)、从教育问题的视角来看,不同的境界决定了关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换一个说法,取境决定了学习内容的立足点。

(10)、简介:“智者”又称诡辩家,智术之师,是指古典时代以收费授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其教育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及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11)、在《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里,作者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归结为“主智主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

(12)、 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共教育。他在从事教育活动时从不收取学费。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以演讲、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的,广场、作坊、市场、街道都是他施教的地点。他的教育对象广泛,有贵族派成员,也有民主派成员;有豪门巨富的子弟,也有手工业者和穷人。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穷人和富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献,我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有人愿意听我讲,我还愿意倒付钱。”苏格拉底节俭刻苦,一贫如洗,表现出高尚的教师情怀。他被公认为是“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13)、Day12-333速记口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4)、                     

(15)、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教育的场地。

(16)、他生活的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17)、这并不是说对话要永远持续下去,而是说,问题并不终结于任何一次讨论。

(18)、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19)、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20)、苏格拉底在教育内容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智慧即美德,主张培养智慧、正义、节制、勇敢的品格,使人成为有德行的人。他所主张的“美德即知识”,知识是道德的基础。在对于知识的培养上,他将政治、文法、雄辩术、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列为需要学习的科目,这些科目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学习广博的知识充实人的头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智育、德育的培养之外,他也十分注重体育。苏格拉底曾说道:“不管是竞赛还是事业,锻炼身体都是必要的。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他教人锻炼身体,兴办了体操学校,让学生学习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活动,训练学生去投标枪、掷铁饼、摔跤等竞技类活动,体育教育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智育和德育。

(1)、成年人: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2)、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3)、局限性: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4)、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5)、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倡导道德教育,苏格拉底相比孔子会更为强调这一方面。二人的教育内容涵盖都很全面,由于所处国家国情不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较强,侧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孔子较为侧重文化知识的培养。

(6)、Day5-333速记口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乡村教育实验

(7)、鸡汤|考研干货|专做333/311口诀速记

(8)、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9)、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10)、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1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12)、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13)、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是指文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学典籍“,行”是指品行,“忠”是指忠信,“信”是指信实。对于“行忠信”的培养就是孔子的另一教育内容,那便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道德的规范是“孝忠恕信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教育是处在优先地位,是他教育内容的重心。三是对于个人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六艺”的培训—“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于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1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5)、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可靠的、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