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取材于历史事件吗【文案84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5:49:04

苏格拉底之死案例分析报告

1、苏格拉底之死的讨论

(1)、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2)、在伯罗奔尼撤战争(431–404 BC)中雅典败于斯巴达,接着斯巴达亲近派组成的新政府统治雅典的约一年间,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异见人士,试图废除雅典民主建立寡头政治。这个政权被推翻后,雅典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修理因战争与“劣等文化统治”留下的创伤。而曾亲斯巴达派的苏格拉底本来就不遭人们待见。

(3)、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即伯利克里时代,以及古希腊的衰落时期……

(4)、我想,老天再怎么不公,也不至于天差地别,只把机会赐给某些人群,而对其他漠然不顾。恐怕是,有的人群抓住了权力,便再不放开,而有的人群虽然权力到手,却又立即抛弃,由于他们的偏狭和不相容纳。

(5)、路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6)、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7)、关于正义,苏格拉底认为,不做不正义的事情,本⾝就是⼀种正义。他认为,守法就是⼀种正义,哪怕法律可能修改。

(8)、有不少杰出的人都是以死来成就自己的,苏格拉底是这类人的代表。

(9)、民主制,即以民意为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10)、开篇,苏格拉底先是捧,让两位⾼兴起来,然后在由浅⼊深,有外到内。逻辑清晰。后对⽅不得不服。

(11)、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于是雅典之前的民主制被推翻,建立了斯巴达式的寡头政治。不久后,雅典又重新建立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像当初的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

(12)、但在两个问题上,苏格拉底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个是“美德意味着什么”,一个是“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雅典青年看来是重要的,这关乎一个人自身的心灵问题,还关乎国家的发展问题。

(13)、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守法即正义”,……“知识即美德”,“自制是道德的基础”,……

(14)、所以长期以来雅典民主制度在被肯定为西方民主政治源头的同时也一直被诟病,甚至成为了后期雅典衰落的一个原因之尤其再加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更是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不堪一击的重要例证,以至于苏格拉底之死也要归咎于雅典民主制度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5)、后苏格拉底,还是被法庭不公正地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从容接受,⽽朋友们都想不通。有朋友问他:“你难道不考虑为⾃⼰的申辩考⼀下吗?”

(16)、这本书中,苏格拉底和格⽼孔、尤苏戴莫斯的谈话就是这样的典范。

(17)、苏格拉底虽然主张贵族政治,但并不反对民主政治,而是抨击古希腊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的弊端,主张精英政治,专业政府……

(18)、权力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谈不上权力。选择的范围越大,权力就越充分,反之,权力就越微弱。

(19)、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20)、苏格拉底申辩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

2、苏格拉底之死取材于历史事件吗

(1)、我们都是知道,雅典所谓的民主事实上的公民的民主,而公民在雅典城邦所占的比重少,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移民和未成年人都是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的,所以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就希腊的民主的性质而言,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具有普遍性;

(2)、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均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点,能够看清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

(3)、直接因素是:公元前399年,三个公民起诉苏格拉底,经过陪审团的审判……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4)、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再无任何严肃可言。雅典的民主制在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民主制的精髓。

(5)、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在70岁时被雅典极端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不信奉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他喜欢探讨各种事情,以此来蛊惑青年。

(6)、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7)、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无罪辩护,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求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鸠而死……

(8)、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已经实现了分权、选举等等体现民主的重要手段。我们提到雅典,必定说到他的民主制度,多年以来,有关古代雅典的学术研究也必然逃不过民主制度,但事实上,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9)、当然了,上述说的原因肯定在某些立场下都能自圆其说,但是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的,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苏格拉底之死完全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来买单也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方法。

(10)、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

(11)、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回答了当时雅典人认为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但他却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

(12)、对民主法律的反思其实当时雅典的陪审团制度设计还是比较高级的:首先,陪审团成员是根据严格的公平的程序选择出来的;其次,陪审团两次投票。第一次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即使第一次投票裁定有罪,陪审团并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需在起诉方与辩护方建议的刑罚间做第二次投票二选而非折中。本来苏格拉底可以建议交纳罚金的,但他故意激怒陪审团,说我不但没罪,你们反而要奖励我。于是他被彻底挂掉。

(13)、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

(14)、他认为,⼀辈⼦过着虔诚和正义⽣活,才是幸福的⼈,⽽⾃⼰恰恰就是这种⼈。所以死⽽⽆憾。

(15)、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16)、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17)、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方法——问题法,也被人们称为“精神助产术”(产婆术),对于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中国古代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育相类似。……

(18)、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

(19)、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20)、后来的事实证明,民主有的时候并不能必然做出正确的决策。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有的时候是盲目的。

3、苏格拉底之死引发的思考

(1)、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叫阿帕拉多拉斯,他⾮常热爱苏格拉底,他说道:“苏格拉底,我⾮常难过,看着他们这样如此不公地判你死刑。”

(2)、于是,只能乞灵于人自己了,乞灵于人们自愿地不做出这样的裁决,乞灵于人们的宽容与良知。换句话说,民主制度本身不是自足的,它有一个缺口,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性,它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拥有,如虽然杀死了苏格拉底,却仍不失宽宏大量的雅典的人们。(老猫网友把贝壳放逐法看成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有点委屈雅典人了。这座城邦用此法解决政争,长久地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冲突,许多别的民族即便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3)、先来说说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初也是君主制度,后来经历了寡头政治,再后来经过梭伦改革(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前506年),雅典的民主制度终确立,后在伯里克利时期(前443-前429),民主制度达到黄金阶段。

(4)、苏格拉底,本可以有逃跑的机会,但是他还是选择死亡,因为他的审判是雅典人民民主审判的结果,也符合法律的规定。给出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不信封雅典人的神,一个是腐蚀青年。

(5)、而且在三十僭主统治雅典的时候,苏格拉底并没有随民主派出逃,也没有出面发声恢复民主政体,这样一来就让人感觉:雅典喜欢说话的人在雅典需要他说话的时候却保持了缄默。所以尼采曾经说过: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哭泣,而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

(6)、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引起我们惶惑,细想起来,倒是因为雅典人尚有节制。整个事情看起来很孤立,偶然性很大,而在另外的民族,例如大革命时的法国,类似事情会演变成对异端和政敌的大规模镇压,民主遂迅速崩溃,这时我们就认为祸首是极权,也就心安理得得多。但在雅典,这次残酷的杀害成了不折不扣的民主制的作为,在严格遵守的民主程序和事前事后民主制运行有条不紊的衬托下,事情愈发显得荒唐。

(7)、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8)、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9)、苏格拉底拒绝出逃,饮鸠而死,是恪守法律,守法即正义,遵循法律的尊严……

(10)、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对邪恶屈服、对德行的背叛。这是苏格拉底绝不能接受的。

(11)、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12)、死的目的决定死的性质和质量。苏格拉底为遵守雅典的民主和法律而死,成了西方世界的殉道者和圣人;李斯功业彪炳,思想精深,文章超群,书法独步,本可成为一代伟人,但他为谋私利固荣宠而行,他的死没有使他成为法家的圣人、中国的圣人,而只是一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愚蠢的笑话。

(13)、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主权在民的起源)、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意识、直接民主……

(14)、主要原因是: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弊端的抨击,尤其是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嘲讽,使得当时那些被他质疑愚蠢的雅典政治人物转而对付他,导致了这场不敬神的审判……

(15)、关于好与坏,有⼈和苏格拉底争论,苏格拉底问别⼈,“健康是好的,疾病是不好的,对吗?”

(16)、其中美国的斯东的观点倒是可以供有兴趣的伙伴来参考一下,他在他的《苏格拉底的审判》当中认为苏格拉底的观点一直都是与民主制度有所对立甚至蔑视和背道而驰,因此在三十僭主政治被推翻之后,民主派看到苏格拉底仍然在宣扬他反民主的思想,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对他提出了控告。

(17)、“我⼀⽣⼀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这或许就是好的申辩了。”

(18)、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19)、死可以是对活的总结和升华,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20)、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4、分析苏格拉底的死因

(1)、而苏格拉底的行事风格更是树敌不少。苏格拉底经常走到街上与人讨论哲学。他用独特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提问,步步使对方答案破绽百出。他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对一切皆无所知。”他用这种方式揭露人们认识上的无知。但大多人讨厌这种被骚扰、后逼迫承认自己无知的方式。以下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2)、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通过他独有的谈话方法(即之前说到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方式)让很多人都深受折磨,有些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提问太多但回答太少,使得人们的思想比从前更加混乱。苏格拉底又通常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只是通过一套辩证法来引导对方逼近真理。

(3)、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影响深远……

(4)、我们可以设想:能不能订一条戒律放在那儿,不准民主制在运行过程中做出此类裁决,以维持制度的圆满和稳固呢?似乎不行。既然是以民意为终裁决,那么任何民意以外的东西,都不能超越它,否则就违反了基本的原则。况且在实际当中,一纸空文有何约束力,须有切实的力量作为保障才行。而如果在民意之上存在一个可以否决它的力量,这样的体制也就不是民主制了。

(5)、就这样,在雅典制度已病入膏肓和失去理智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主张暴露出了当时民主制的缺点,苏格拉底自然就成为雅典政府的敌人。

(6)、公元前399年,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由500雅典公民组成的法庭陪审团的多数投票同意处以死刑,后他不愿逃跑而在狱中服下毒汁而死。当然,苏格拉底的死,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包括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个人的性格及处事作风、民主法律制度的设计漏洞等。他死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相关系民主法律制度的反思。

(7)、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8)、到了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

(9)、苏格拉底关于正义、善恶的观点,其实和⽼⼦不谋⽽合。善于恶好与坏,其实并不好判断。

(10)、据说苏格拉底⽤⼿抚摸着他的头,同时微笑地问道:“亲爱的阿帕拉多拉斯,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被处死吗?⽽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11)、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是仅次于耶稣的第二个著名的悲剧……

(12)、苏格拉底答复道:“难道你不认为我⼀辈⼦都是在申辩着吗?”

(13)、时代背景是:雅典刚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需要重振精神,战争的失败,被人解释为是雅典娜神对雅典城不敬神的惩罚,而补救的办法就是惩罚那些质疑雅典娜或其它天神的人……

(14)、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古希腊三贤之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5)、在当时已经变了味道的雅典民主政府看来,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着根本冲突。苏格拉底上法庭时,雅典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战争的失败和寡头政治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动荡不安、血腥、暴虐和社会的腐败,让喜欢哲学沉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想做一个牛虻,去螫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即通过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艺术去探明真理。雅典的民主制核心是全体公民人人参与政治,即参与对城邦的管理。但苏格拉底发觉,随着时间流逝,雅典民主已经失去了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也就成了徒具躯壳的累赘。苏格拉底认为的政治不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参与的,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其他人只需听命便是。

(16)、可是,这两个理由都显得有些荒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引导人民摆脱偏见,摆脱无知,追求真理,追求善,他的这种观念与雅典人传统的认知和习俗相冲突,可是雅典的审判官们却抱守成见,不愿意去改正他们那些传统的,腐朽的落后观念,反而视苏格拉底的学说为洪水猛兽。这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突,同样也是一种精英和民主的交锋,武器。

(17)、⽣活得好的⼈,是那些努⼒活得好的⼈;幸福的⼈,是那些那些意识到⾃⼰在越过越好的⼈。

(18)、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死就是他的著作,让后人研读不尽。

(19)、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苏格拉底会不会在雅典早就不受欢迎了?而且在苏格拉底之后,雅典几乎没有出现过控告哲学家的事情出现。

(20)、为伟大的目标而死未必会得到人们的铭记和尊敬,但为伟大的目标而死且被伟大的人物见证则注定被人们传颂,如苏格拉底的死因为柏拉图而不朽,马克思的死因为恩格斯而被其信徒认知。伟人往往不需要乌合之众的膜拜,但一定需要别的伟人的解读、理解、赞赏和继承。

5、苏格拉底之死看法

(1)、那么,我们和外国打仗的时候,健康的⼈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疾病的⼈免于打仗⽽活了下来。这时你说那个是好,那个是不好?”

(2)、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3)、再次就是雅典民主的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谁来掌握权力有时候不是靠能力也不是靠威望而是靠抽签的运气,所以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苏格拉底生的平凡,死的凄美,被审判死刑,反映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弊端,民主的滥用,暴力民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