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8 06:42:12

二十句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

1、人们痛惜宝贵思想损失的同时,也痛斥自诩为开放民主城邦的雅典及其公民是多么缺乏对自由的宽容精神。诚然,这种叙事符合我们当代社会的一般常识。也正因为此,苏格拉底之死构成了一部关于宽容与自由、狭隘与暴政之间简单二元对立的政治寓言不可或缺的部分。

2、既然不死的也是不可毁灭的,灵魂如果是不死的,也是不可消灭的(106E),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某处(107A)。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4、哲学家的畅想往往摆脱现实的引力,但现实世界的运行法则如同万有引力定律一般真实而不可撼动:精明的政治家遵循权力而非政治道德行事。我们看到了用哲学规训权力尝试的结局,它引发了“君自叙拉古来”的讽刺;我们也看到了用哲学对抗权力尝试的结局,苏格拉底之死寓言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是它的佳注脚。

5、毕竟,能让一种思想跃然于纸上的画作,才具有强大穿透力与持久生命力。亦或说,如果苏格拉底之死带给人们的只是悲伤,那我们就低估了一个伟大哲人以那样的方式赴死的意义所在。而哲学的使命之便是赋予生命与死亡以意义。

6、甲将一辆汽车以15万元卖给乙,乙付清全款,约定三日后交付车辆并办理过户手续。次日,丙找到甲,愿以20万买下该车,甲当即答应并与丙办理了过户手续。乙得知后,大骂甲不守诚信,并将甲、丙告上法院,要求判令车辆归己所有并赔偿相应损失。请问车辆终该交付给谁?

7、人类乘上“契约快车”从野蛮迈向文明

8、他的死,使他的一生显得更像伟人.当然他自己当时不可能是这么想的.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雅典的法律,即使这个判决对他是不公的,他也要维护法律.

9、读完《裴洞篇》,要说谁对苏格拉底的怀念之情深切,恐怕无人能出柏拉图其右了吧。

10、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11、按理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被驱逐总比接受死刑要好。可是,这回却轮到苏格拉底不干了。他对众人说:“不管我在哪里,不提出质疑,我就活不下去,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们也可以对我处以罚款,可是我什么也拿不出来,我不是有钱人。”

12、或许这令人惊讶——尽管苏格拉底历来以言论自由殉道者的身份出现在历史之中,但柏拉图在记述中没有提出,苏格拉底自己也从未提出的事就是“苏格拉底应当得到宽容”。

13、并且,也很难说,那些追逐欲望的强者,他们就一定是幸福的,人类所共有的道德律令,决定了人有天生识别是非善恶的良知,违背良知而去无限度地满足欲望、行不义之事,终将得咎于自己的良知,如果他良知泯的话。而如果良知已然泯灭,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类了。

14、苏格拉底就义当天,柏拉图因为生病,没有在场,达维德的画作中却出现了柏拉图的形象:他身穿白袍,端坐在苏格拉底床尾,低头沉思。达维德在柏拉图身下的石凳上签名,解释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柏拉图。达维德把柏拉图画得和苏格拉底一样大,而不是像实际那样比苏格拉底小约30岁,而且,让柏拉图穿上与苏格拉底同样的白色袍子。

15、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人要学习的是训练灵魂摆脱身体,只跟自己报成一团(80E)。然而终的训练成果的检验,却是在死后灵魂的去处才能看出(82)。

16、苏格拉底当然也不会认为按照他的方案培养出来的“哲人王”是一成不变的,否则他的理论就会因为不自洽而被否定、遗充,就不会以一种哲学和政治经典流传至今了。就如同伟大的哲学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层出不穷一样,苏格拉底所构想的“哲人王”,也会像灵魂的转世投生一样进入一个周期的轮回,所谓的理想国也终将有解体的那一刻。

17、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

18、当时雅典的检察官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是这一建议立即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声音高的偏偏就是之前判处苏格拉底有罪的雅典公民陪审团成员。因为这些人虽然讨厌苏格拉底,但却并不想杀死他,更不希望自己成为杀他的凶手之一。因此,大家建议采用一条折中的判罚:将苏格拉底驱逐出雅典。

19、苏格拉底是被五百人议事会判处自尽的。

20、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四十句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

1、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它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2、苏格拉底与商鞅所处的时代,被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它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基础。

3、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4、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5、雅克·路易·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人类思想史,或许是人类历史上为经典的时刻之一:在公元前339年萨尔格利翁月的第六天,苏格拉底在学生与朋友的环绕下饮下了那杯足以使雅典当局乃至整个雅典民主制度蒙上难以洗刷污点的毒酒,从容地走向死亡。“以正确的方式实践哲学实践真理的人,实际上是正在练习死亡。”

6、苏格拉底接着哲人对死的态度,引申出三种美德:勇敢(courage)、节制(temperance)、公正(justice),并指出智慧(真正的道德)造就了它们,它们在净化中展现出自身。(69B)

7、苏格拉底并没有犯罪,法律却判他有罪。行刑前,他的朋友克力同已经为他打通关节,劝他逃走。苏格拉底却谢绝了,他拒绝逃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正义”的思考。苏格拉底说,他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未经雅典人释放,擅自逃脱是践踏和毁坏法律,是不正义;不可以以错换错,以恶报恶,他要言行一致,践行正义。

8、在这个层面上看,苏格拉底的死具有革命的意义,具有宗教的救赎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将哲学家献身、苏格拉底之死的正义,理解为个体为群体牺牲的正义。城邦正义的实现,依赖于通过哲学王“唤醒”的个体正义的实现。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正义不是“关系”之中正义,而是主体内在的秩序;通过理性得出的是非判断,是对“事”的正义,而不是对“人”的正义。哲学家的献身,根本原因仍然出于哲学家自身,他为了践行“知识和信念”。

9、以美为例,“一切美物之所以成为美的,是由于‘美’(本身)”(allbeautifulthingsarebeautifulbytheBeautiful)(100D)。

10、苏格拉底讲完自己的方法论后,获得了在场者的一致赞成,裴洞说,大家“一致同意有各式各样的‘型’存在着,分沾这些‘型’的其他事物从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称”(102B)。

11、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12、对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思考,对于什么是正义的思考,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问题。

13、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篇》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个人觉得他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写得好

14、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15、相比于城邦,苏格拉底显然更加青睐自身的道义标准,这也是他在为自己辩护时所说的,“我从不屈服任何违背正义的人”。

16、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17、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19、哲学王ID:zhexueking

20、艺术史资料对达维德以及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一致评述是,这些创作的动因,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宣传某种道德。我们也可以比较达维德的一系列其他的画作确认这一点。他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于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的《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这些作品一致地表达了勇敢与牺牲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法国革命运动所倡导的道德思想。达维德本身也是革命派,他是国民议会的成员,并且在拿破仑执政后,成功地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

六十句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

1、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2、真是被苏格拉底不幸而言中,或者是造物的有意安排,历史上不少拥有无限权力与无尽美色的帝王,硬就是没有儿子,而至于说其后代纨绔不肖者,那更是不计其数。凡此种种,也确实是导至政权解体、朝代更替的因素之一。

3、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5、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

6、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正义和法律的高维护与忠诚

7、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作,是法国画家达维德的作品,它创作于1787年。1787年,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受到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由主义政治组织的冲击,摇摇欲坠。新古典主义美学,借用古代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回应这一时期思想和政治的变革,达维德正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在达维德的画作主题中,苏格拉底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知道,画作主题并不是达维德选择的,而是法国议会的一名律师委托其绘制,然而,达维德为这一历史事件注入了新时代色彩的解读。

8、苏格拉底之死,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之死,有什么区别呢?

9、柏拉图在此以苏格拉底的名义提出了关于两种不同世界的思想:在可被身体感官觉察到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和合可变的;在心能观照到的型世界(灵魂)里,各种型是始终如一不变的。(“格物致知”?)

10、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11、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1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统治阶层所不容,他们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被判处服毒自尽。

13、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14、辛弥亚和格贝的看法,是通常所说的“断见”,既相信人死如灯灭,肉体消亡后不会有什么东西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断见”在当时的雅典显然是普遍流行的看法,所以格贝才会说“一般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看法(70A)。另外,格贝提出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灵魂的存在:1)一个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2)灵魂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能。(70B)

15、达维德画作中的苏格拉底

16、苏格拉底引申出了“智慧”(wisdom)的定义: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17、苏格拉底却反问:“难道逃走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雅典的法律虽然不公平。可是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正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吗?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当法律失去,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18、公元前39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很多雅典人急匆匆赶往广场,围观由500位雅典议事会组成的法庭,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进行审判。

19、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20、《裴洞篇》哲理和文学性兼具,读来像是眼前上演了一出苏格拉底人生后时光的悲剧。在所有见证这一事件的人当中,却没有柏拉图的身影。按主要叙述人裴洞的说法,原因可能是“柏拉图病了”(59B)。(《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p20以下援引未注出处的都摘自此译本)

八十句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

1、“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2、必须得承认,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种如雷贯耳的感觉。

3、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4、如前所述,把对苏格拉底的审判称为民主形式,是长期流传于学界的一个误解。因为,在古希腊本身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民主。民主,只是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大解放“抛弃神权”之后,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洛克《政府论》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在社会治理框架中引入社会契约精神,之后才真正开始实现的;而民主之真正成为社会实践,是在英国“大宪章运动”和“光荣革命”之后,逐步成功的。

5、所以,之前的所谓“民主”都只是一个假想而已。

6、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7、吉林大学2018级国际法本硕博连读生

8、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

9、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思想家之在公元前399年,他被三个卑鄙的政客指控犯了两项罪名,分别是亵渎神灵罪和误导青年罪。当时雅典的司法制度采取的是极端的民主原则,从雅典的10个部落里各推选出50人,组成500人的公民大会来进行审判。尽管苏格拉底在庭审上雄辩滔滔,将指控方驳得哑口无言,可是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民主审判模式中,仍然以281︰220过半数的票数判苏格拉底死刑。就在临刑前的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同鼓励苏格拉底越狱,称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顺利逃走。

10、在就义的当天,苏格拉底与门徒后的谈话,仍然围绕“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有的公正、的善、的美,只有运用单纯的、的理智,才能寻找单纯的、的实质。如何运用单纯的、的理智呢?当灵魂凭肉体观察的时候,就会带入变化无定的境界,迷失方向;而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因此,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得甩掉肉体,用灵魂观看。那么,我们要求的智慧,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

11、编辑: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2、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 而现代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

13、很多人已知晓,民主的前提是要具备多档平等参与,公民拥有选票,具备监督制约机制,司砝独粒判案,媒体开放,议会财政等,这些基本条件的。古希腊有吗?显然没有。

14、(影像)解构美感:法的精神肖像|中法评

15、柏拉图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不同人的灵魂往往处于不同的空间里。他设想,有的人的灵魂,被捆绑于黑暗的洞穴中而不自知,会认为黑暗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有的灵魂已经看见了洞口的一丝光亮,正努力试着挣脱捆绑向光亮处爬行。当然,也有的,已经跋涉出了洞穴,看见了灿烂的阳光,正朝着正义与幸福前行,奔向那个追求中的理想国。

16、苏格拉底说:“差不多就像下面这样:一个这样制订和构筑起来的城邦,固然,是难以动摇的;但是,因为一切生成的东西都是有毁灭的,同样,这样一个构筑也不能在时间里永存,而是,它也将解体的。而这解体过程就像下面这样:不但生根于地下的植物,而且是生活在地上的动物,它们的灵魂和肉体都有繁殖生息和不妊不育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发生于这些族类的周期性的循环完成了的时候,而生命时间短的族类,这个周期就短,生命周期长的,这个周期就长。......尽管那些由你们训练出来充当统治者的人们是如此明睿,凭着他们的推算和官感知觉,他们也会失算的,这个时刻将会蒙过了他们,他们将会在某个不该当的时刻生育孩子。对于神性的创造物来说有一个周期,它是被一个完满的‘数’所包含的。”

17、格贝反问苏格拉底的逻辑,在文中并不易于理解,但又是很关键的一个转折之处。王太庆的中文译本在此处拗口和难懂,下面以BenjaminJowett的英译本分析一下(62c,d,e)。

18、裴洞先讲述了苏格拉底和妻子告别的一幕,苏格拉底在看到妻子嚎啕大哭被人搀扶走以后,说了一番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看法:

19、关于柏拉图是否出于追求戏剧化效果或是什么别的原因,刻意没有点出毒药是毒堇汁,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据说服用这种毒药,会让人痛苦,身体还会剧烈抽搐。不过,也有较真的学者,用现代医学知识证实了柏拉图的描述是准确的。(戈尔茨坦,P5注1)

20、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一百句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

1、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2、接着,苏格拉底(实际上是柏拉图),运用算术与几何,算出了一个“柏拉图数”(通常认为是216)。而后,柏拉图认为,如果那些统治者后备军,违反了这个“数”而交合,就会生出身心不优美、时运不济的孩子来,就像金属中有金银铜铁不同的质地,金子混入杂质之后,就会产生不一致、不平等、不和谐,引发分歧和叛乱,从而使理想国不复存在。

3、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4、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5、在论证了灵魂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后,辛弥亚和格贝依然抓住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恐惧,害怕人死魂散,存在告终,让苏格拉底论证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6、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第一次论述(70C-72E)针对的是1),第二次论述(72E-78B)针对的是2)。

7、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思想从古代留存下来的全面的著述之苏格拉底由此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声名远扬。

8、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9、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10、让哲学家们发明了隐微和显白的叙述方式。因为哲学家跟普通人无法交流,普通人只看眼前利益,不反思生活。所以,当哲学家说了普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或者指出了隐藏的危机的时候,普通人就会毁灭这些忠告或者说出忠告的人,于是哲学家为了自保,只能用晦涩的语言来交流。苏格拉底的经历教会了哲学家们要认识到危机,要会自保。有些真话要隐藏在无意义的叙述当中。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哲学研究者来说尤其重要。

11、很显然,这个论述并不能直接得出“死者的灵魂存在于某处”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直接跳到72A这个结论的。但其关于生、死两极互为因果化生万物的思想,倒是和太极图原理有些类似,体现的是生命轮回的思想。

12、他本不必重回洞穴,但是理想国中的哲学家是个保持纯真的初心、忘我执着的人。他回想起当初的穴居、那时候的智力水平、禁锢中的伙伴,于是凭着单纯的自我庆幸和为伙伴们的遗憾,仍然回到了洞穴。他讲述的外面世界的故事受到了嘲笑,被视为一个破坏现有秩序的怪人,被同伴杀掉。

13、(费城制宪会议的成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的胜利,同时也是理性与利益的一次妥协)

14、当我们将苏格拉底之死视为不宽容的暴政产物时,我们预设的前提是,苏格拉底的言论与行动值得宽容,而雅典城邦应当保障这些程度的自由。

15、后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想借宿旅店也不行;因为他没有朝廷颁发的“证明”文书,依照他自己订立的恶法,收留来路不明的客人便有牢狱之灾。

16、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

17、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大的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18、据有的学者称,从审判过程来看,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权的民主法庭通过公民大会的起诉、辩论和投票表决处死,苏格拉底本人行使了充分的自我辩护权,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十分民主的。因此,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主”之手。

19、公元前399年春天,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学家赖垦、复辟民主政府中的政治家安匿托士控诉苏格拉底慢神和蛊惑青年。苏格拉底辩护自己没有,但陪审团仍以280票对220票,宣告年已70岁的苏格拉底有罪。审判官采用原告提议,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0、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场景被如此具有艺术张力地重复描述了如此之多的次数,以至于它几乎被后世的思想家们等同为下列事实的代表:一位坚持原则的有识之士因为无知大众的不宽容而遭到了冤屈的惩罚,一个民主制度尚且不健全的城邦运用“多数的暴政”无情地压制了少数派的声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