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怎么死的(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1 03:12:25

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前二十句)

1、接着,苏格拉底说出了哲学研究的目的:

2、格贝的观点就不是那么容易推翻了,所以苏格拉底又再次重述了一遍格贝的立场(95CDE)。

3、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4、被旧有的精神操控,无数次。

5、苏格拉底讲完自己的方法论后,获得了在场者的一致赞成,裴洞说,大家“一致同意有各式各样的‘型’存在着,分沾这些‘型’的其他事物从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称”(102B)。

6、对于判定他无罪的人,苏格拉底安慰他们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样会美好;要么是还有来世,那么他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人谈话,考察他们是否拥有智慧。

7、终于还是死了,喝掉了毒药,放弃了逃跑的机会。我们说,他荣耀了自己的精神。

8、游叙弗伦第二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指出根据神话,不同的神会喜欢不同的东西,很难达成一致,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9、“我们将努力地按你说的去做。但是我们该怎样掩埋你呢?”克利托问。

10、(2022年9月23日于养心堂)

11、你觉得苏格拉底为哲学而死是对的吗?

12、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朋友其实是想要帮他逃脱,拯救他的性命,但是他否决了朋友的帮助。也就是说,他不一定要根据规定去服罪和喝那瓶毒酒,但是他没有选择听朋友的意见。

13、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

14、游叙弗伦只好借故有事,仓皇离开。就这样,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胜过了自信满满的游叙弗伦,证明游叙弗伦其实并不知道“虔诚是什么”。

15、死亡不是邪恶的,否则神会警示我。死亡可以是一种消灭,于死者一切归于虚无;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改变,死者的灵魂将去往另一个地方。

16、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17、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各地,曾先后三次来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王国,试图用哲学思想来改造当地的统治者,以实现他的宏伟的政治理想。但柏拉图的远大抱负并没有成为现实,他本人也差一点被当作奴隶拍卖。

18、从这个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开始阐述如何获得真实存在的知识(theknowledgeoftruebeing):“尽可能在研究中单用纯粹的心思,思想时不要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干净纯粹的心思专研干净纯粹的本质。”(66A)“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关照对象本身。”(66E)

19、如果是后者,死亡意味着另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先生们,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祝福呢?你将发现,在那个世界里,将有传说中真正的法官进行审判,譬如弥诺斯(Minos)、拉达曼堤斯(Rhadamanthus)、埃阿科斯(Aeacus)、特里普托勒摩斯(Triptolemus),以及所有其他在世时真正以正直著称的人。换言之,你们愿意付多少钱去见奥菲斯(Orpheus)、穆赛乌斯(Musaeus)、赫西奥德和荷马?——这难道会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旅程么?

20、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前四十句)

1、苏格拉底的死告诉我们,即使是多数人的民主,即使是公意的统治,也有必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我们应该根据法律来统治而不是根据意志来统治,我们应该接受的是法律的审判而非意志的审判。躺在人民意志旁边的是静悄悄的法律和传统。正如阿克顿勋爵在反思苏格拉底之死时所言的:“全体人民的统治,即人数多、势力大的阶层的统治,有着和纯粹的君主制一样邪恶的本性,因而基于近乎相同的理由,需要自我制约的保障制度,并且应当实行永久的法治,以防止舆论专横的革命。”

2、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很平静。临死前还斥责弟子们的哭泣。(慷慨就义)文章介绍了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后,坦然面对死亡。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3、苏格拉底的行为与抉择,不值得提倡,相比之下,生命是可贵的,也是需要尊重的,只要生命在。

4、看完请点个在看欢迎留言给我们!

5、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6、格贝看来是没有被说服的,所以苏格拉底做了第二次论述。不过,格贝依着苏格拉底的结论,从《枚农篇》里“学习实际就是回忆”的说法出发,指出如果灵魂在投生之前不存在的话,回忆就是不可能的(73A)。

7、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8、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9、游叙弗伦第三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学史上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游叙弗伦表示倾向于前者,那么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就不对了。

10、这么弯弯绕的论述,的确容易把人给搞晕了。格贝看起来是被说服,但辛弥亚看起来还是有些不确定。

11、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12、学会5类提问,设定目标成功率翻倍

13、接下来,苏格拉底应格贝的要求,为灵魂的存在做了哲学意义上的论证。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论证只是带有辩证法意味的哲理推导,不具有科学价值,但其教导一个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哲学观却引入深思。

14、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15、苏格拉底一直在问他的朋友:“如果我逃走了,那么为什么需要有法官,为什么需要有人来裁判我到底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没有终逃离而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16、《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佳门径,因为这是苏格拉底在五百多名雅典公民面前所做的申辩。

17、如果苏格拉底不去惹怒陪审团,如果他选择流放,他的死法会完全不同。不过那也就不是苏格拉底了。公元前399年春,时年七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的统治者判处死刑。罪名: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苏格拉底对现世法律所抱以的极大信赖和遵从感。正义的理念是法律的精髓,而这也正是法律统治臣民的理由。苏格拉底坚信他的城邦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是能给他清白的,也是值得让他遵守的。所以,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没有象很多人一样,逃往国外,而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毅不屈,驳斥了对他的指控,因而激怒了审判官,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是自己喝毒药死的,说他自己作死是因为他明明可以逃走,但是自己作不走。

18、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及庸才误国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大的历史局限。

19、关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自杀的问题,借由格贝的追问“你说不容许对自己下手,又说一个哲人会愿意追随死去的朋友,这话是什么意思”(61D),苏格拉底这样解释:

20、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前六十句)

1、哲学人ID:philosophs

2、必须得承认,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种如雷贯耳的感觉。

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4、精神之永恒在于被记忆,有别于苏格拉底的回忆说。每当有人回忆起我们一次,我们便复活一次。这样的精神才变得有存在的意义,复活也变得有意义。

5、苏格拉底申辩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

6、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做出了第四次尝试,这次把虔诚说成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继续问道,神那么,我们能为神做些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

7、令人们不解的是,当时在标榜自由和民主雅典,终生以讨论哲学为乐趣的苏格拉底遭此惨剧。

8、特别是,当无限是以人民的名义、以公意的名义来对少数人施加强迫时,少数人几乎无法抵挡它们。面对全体人民的意志,少数人唯有服从。雅典城邦正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民主制使后人明白:不受制约的民主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9、从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他是在解释“死亡”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肉体脱离灵魂单独存在的状态”(64C)。

10、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

11、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12、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13、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14、这篇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几个学生就生死和灵魂问题展开的对话,包括从不同角度审视灵魂是否不朽的四个主要辩论,也包括对“学习就是回忆”的再讨论(《枚农篇》的主题之一),以及苏格拉底自己从自然科学向哲学研究转变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给学生上的重要一课。

15、哲学王ID:zhexueking

16、在经过辩护、反提处罚方法两个程序后,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后的演讲:

17、以大和小为例,任何相反的对方不会变成或者是它自己的对方。它在变化中要么离开,要么失掉它的存在(103A)。对于具有相反性质、以此命名的事物来说,相反的生于相反的;但相反者本身绝不能彼此相生(103B)。

18、(中西法文化沙龙)系列之一

19、接着他饮下鸩毒,躺在床上,让一切争辩伴随着他后一口呼吸,尘埃落定。苏格拉底之死让他的学生们心有余悸,他们一度离开过去的活动场所默默度日;而在风波稍有平息后,他们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公开讲学。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在苏格拉底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0、按苏格拉底说的,精神都是前世的不散,重回今生。那么,我们无论怎样的繁殖,如何的生死都是一场不休止的重复:死去,归来;归来,死去。一直是之前的那条精神在不断的生死幻灭。试想,果然如此,我们是否还拥有未来和新生。

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前八十句)

1、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人要学习的是训练灵魂摆脱身体,只跟自己报成一团(80E)。然而终的训练成果的检验,却是在死后灵魂的去处才能看出(82)。

2、这城邦就如同一匹高头大马,因为大就很懒,需要一只马虻来警醒,神就派我到这个城邦来当这样一个马虻,警醒、劝说、责备你们每一个人。

3、不作不会死,苏格拉底是哪里得罪了人民?按照后人的记录,苏格拉底一辈子做得多的事情就是提问题。当然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提问题,而是专挑别人的漏洞,每次都能把对方问得头昏脑胀。

4、不过,我要求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当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了比「善」更高的位置,请你折磨他们,就如同我现在折磨你们一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一无所长却自视甚高,请你责备他们,就如同我现在责备你们一般。——这才是你们对我的复仇;或者说,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孩子才终于能在你们的手里获得正义。

5、但这个意思显然没有被格贝和辛弥亚体会出来,所以他们才会反问苏格拉底,怎么能如此轻易地放弃为主宰他的神服务而感到不犹豫?(62D)

6、先生们,我把你们当作我的朋友,希望你们能正确理解我的处境。我有一个不凡的经验要与你们分享。

7、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8、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9、在辩护演讲的第二部分,苏格拉底解释了“我为什么无罪”。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哲学生活进行了经典的辩护,表示宁可去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亡是不是一件坏事,而停止他的哲学生活却是他知道的坏事。

10、“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11、其次,苏格拉底把一般流行的意见评判为无知无识,也让那些民主党人对他充满怀疑。

12、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公元前322年3月7日亚里士多德因病去世。

13、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14、苏格拉底:“哲学就是伟大的一种音乐”(61A)。这句话的出现在此没有上下文,要和后面苏格拉底反驳辛弥亚“灵魂是一种和谐”的带弦竖琴比喻(86A)对照,才能看出点儿意思。(这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

15、对于判他有罪的人,苏格拉底说其实躲避恶行比躲避死亡更难,因为只要稍不留意,人们就会落入恶行的陷阱,从而伤害自己的灵魂。

16、对学生提出的这个困惑,苏格拉底说出了自己对去世如何的看法:

17、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

18、辛弥亚和格贝的看法,是通常所说的“断见”,既相信人死如灯灭,肉体消亡后不会有什么东西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断见”在当时的雅典显然是普遍流行的看法,所以格贝才会说“一般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看法(70A)。另外,格贝提出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灵魂的存在:1)一个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2)灵魂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能。(70B)

19、如果您希望经常看到我们,还请您123走一个

20、重要的论述说完以后,进入了苏格拉底生前的后一刻。

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前一百句)

1、它体现了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等人文主义精神,闪耀着诚实与正义的光辉。

2、你们显然认为我缺乏无罪论证、所以应该被判处死刑,不过这不是真的。我之所以被你们判处死刑,是由于我的无礼和不配合,因为我拒绝用如同其他受审之人的、取悦你们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即便我将因此迎来死亡,也丝毫不后悔。

3、耶稣终将复活,地藏王总会脱离地狱,苏格拉底必将被再次回忆起。

4、“它们(快乐和痛苦)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60C)

5、《苏格拉底之死》是著名西方历史油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倡“认识自我“,是希腊自由,科学精神的体现。当时希腊城邦混乱,武士掌权。为控制文人,给苏格拉底按了一个蛊惑人心的罪名。为信仰,为证明自己清白,他拒绝用钱自救,毅然赴死。画中,他平静地端着盛满毒药的杯子,向学生一一告别。体现了忠于信仰的精神。是后来基督受难,忠于信仰的精神之先驱。画作正是表现了这种艺术宗旨,忠于信仰。

6、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在此明确说出,但似乎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我其实是想离开人世了,但又不能自绝,现在被判服毒,说明我这个想法已经获得了庇护神灵的允许。

7、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被展现了出来,尽管他并不确定他一生的努力是否会有成效。

8、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9、两个看起来相等的东西(由于回忆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并不相等(74B)。因此,“等”有时并不完全相等(74C)。正是这些相等的事物唤醒了一个人关于“等”的知识,虽然它们并不是“等”本身(74C-D)。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已经有“等”的知识(74E)。因为这“等”的知识,要通过感官感觉到后才能和它比较并发现大不及它,而感觉是在一个人出世后才获得的,所以“等”的知识,以及美、好、公正和虔诚等关于一切的存在(thenameofabsolutebeing)是在一个人出世前就获得了(75A-D)。因此,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已存在,还具有智能(76C-E)。

10、从一切可以说有生命的东西看,它们只从它们的对立面生出来(70E)。在这些对立面之间,有一种可以名之为两类动态的情况,比如在“较大”和“较小”之间,总有“增”和“减”的过程(71B)。活和死是彼此相互产生的,它们之间的过程是两个(71C)。如果承认由活到死的一个过程,就要承认由死到活的另一个过程(71E)。如果有再活过来这样的事儿,说明死者的灵魂存在于某处(72A)。如果对立的两个过程没有返回或转折,而是永远以一直线向前,后一切事物都会停止产生(72B)

11、苏格拉底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转向,但是他一生述而不作,而那个时代留下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又莫衷一是,因此苏格拉底是谁、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成了困难的问题。

12、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13、裴洞在事情结束时,感叹道:我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当时人中间,他是善良、明智、公正的人(118A)。

14、“有一种关于此事的说法在人间秘密传授,说人生如在狱中,不能自己越狱潜逃。我觉得此说深奥,不易理解。我认为好是说神灵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灵的所有物之一。”(62B)

15、颇为有趣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仍满怀激情地舌战群儒,让大部分法官越听越想放他一马,但前提是,他得改掉那喜欢争辩和说教的坏毛病,并承诺此后不再干涉别人享乐或无休止地给人提问题。

16、我很清楚,我的时间已到,与其继续留在世上,不如从纷扰中解脱出来、安然地死去。这就是为什么神的声音没有警示我回头的原因。

17、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18、柏拉图在此以苏格拉底的名义提出了关于两种不同世界的思想:在可被身体感官觉察到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和合可变的;在心能观照到的型世界(灵魂)里,各种型是始终如一不变的。(“格物致知”?)

19、“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效,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20、他问人家什么是正义?人家给了他一个答案后,他不满意就不停地追问人家,直到把人家问崩溃了他才作罢。想象被问者的感受,内心大概有一万匹草泥马!聪明人还要逼人太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