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审判百度网盘【文案62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6:35:12

苏格拉底的审判

1、苏格拉底的审判剧本

(1)、出题目者大概不知道,中国古代的文人也是相当有骨气的。周灭商,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孔子的弟子子路“君子死冠不免”,也是致死坚守信念的。庄子挨饿,亦断然拒绝楚王拜相。屈原为国幽愤,投江而死。以上这些人,都生活在苏格拉底时代的先后。出题者对此作何感想?又能做出哪些中西文化的对比呢? 中西文化有异同,也可以比较,但不是这么玩儿的。

(2)、苏格拉底已经公开证明了对他指控的两项罪名乃是无中生有的构陷,为什么还是被判处有罪呢?在申辩里,苏格拉底清醒地阐明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表面的罪名背后,蕴藏着长期积聚的对他本人的更大怨恨。换种说法,这是由历史的大气候和当下的小气候共同决定的。

(3)、雅典公民大会不仅是的立法,而且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的决定权。从公元前5世纪起,公民大会就经常受理涉及重要人物或高级公职人员的案件以及司法执政官提出的公诉。

(4)、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

(5)、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

(6)、(说刑•读书)冤案何以发生?——警惕“八大司法迷信”

(7)、分手后我选择死去,你们可以继续活着,我们之间到底谁过的更幸福,这个答案唯有神知道。

(8)、请大家多多买票支持我们吧!求求啦!这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9)、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10)、那么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脾气臭吗?苏格拉底的辩护词后来由柏拉图记录成篇,名《申辩篇》。从《申辩篇》来看,柏拉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苏格拉底的口才确实可以,可是认错态度太差。

(11)、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守法即正义”,……“知识即美德”,“自制是道德的基础”,……

(12)、想想那些被苏格拉底“反诘”过的人,讨厌他的一定不少。而苏格拉底还一天天地到处找人提问,问聪明人,问政治人物,甚至手工艺人也不放过。

(13)、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E的卡利科勒斯式回答。在这个字面前,我们有足够多的攻击可以迸发,但我们又还可以多说些什么呢?毕竟——

(14)、上面所述,多属用test造成的名词。在动词方面,此一词根形成的有attest和testify等词。前者虽指“证实”,但得尾随介词to,因为这是个不及物动词:ThelawyerhaslocatedseveralreliablewitnesseswhocanattesttothefactthatMr.Lopezwasnotatthesceneoftheaccident.(律师已指定若干可靠的证人;他们可以证实罗培兹先生当时不在事故的现场。)同指“证实”的testify,亦有不及物用法:Theendorsementofsuchascholarwelltestifiestothetruthofthis.(如此学者的背书,甚可证明此一事件属实。)不过testify作及物动词用的情形也屡见不鲜:Hertearstestifiedhergrief.(她的泪水说明她很悲伤。)testify虽可接er,但testifier所指的“证人”并非法庭用语,仅适用于一般情形:HomerservedasthefirsttestifiertoFate’spositionintheuniverse.(命运在宇宙中的地位,荷马是第一位见证人。)至于法庭上的“证人”,应用witness。法官“询问证人”,英文说tointerrogateawitness;“法庭召唤证人作证”,则为“Awitnesswassummonedtoappearincourt”。

(15)、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16)、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蕴含着他后来对思想不断打磨雕琢的诘问求知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意味着他后来自愿承担启发别人,充当他人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妻子虽然是个泼妇,却深爱丈夫和家人,苏格拉底说,我和妻子之间就是在实践一种伟大的哲学。可以说,苏格拉底从他亲近的人中汲取了哲学生命的丰厚的养料。

(17)、他喜欢向聪明的人提问题。他提问的方式是这样的,先是一副很虚心学习的样子,我什么都不会,听说你很聪明,来向你请教。然后,提问,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一直问到对方自相矛盾,哑口无言,后老实承认自己不聪明。当人家由此感叹:“你其实什么都知道”时,苏格拉底又一副貌似谦虚的样子说:“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可能只是比你多知道一点,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真是气死人啦!

(18)、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19)、这是个荒唐的玩笑,苏格拉底也觉不妙,便马上收回,但已晚了,反感已经造成。

(20)、但是他却不务正业,不工作,不挣钱,一天到晚空想,发呆,还把这叫做“重要的哲学事业”。喜欢什么做什么,不必努力刻苦拼搏实现阶层跨越,也不用担心会因为没钱没势被人欺负碾压看不起,我想这大概是民主的福利吧。

2、苏格拉底的审判百度网盘

(1)、但雅典仍余悸不安,败给斯巴达后,雅典城需要一个内部敌人,确切地说,雅城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失败的责任。

(2)、一个晚上,克里多和老人一直在辩论。这场“恶法是否法律,在它被废止之前是否必须遵守和得到执行的讨论”的辩论直到今天还在某些大学法学院的沙龙中进行,与两千多年前讨论相似的是,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3)、但柏拉图深知老师的心性,要他当场认罪并认罚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他建议老师在第二次辩论中强调自己对于城邦曾经的贡献,争取流放刑罚或监禁刑。流放是雅典城邦对于政治犯常用的处罚方式。在此之前,曾经有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在被法庭判处流放刑之后,若干年后又被平反并召回担任要职,恢复名誉且重获政治权力。

(4)、兵役状况:已服。(年轻时曾为雅典城邦而战,且因为作战勇敢而受到战友的尊重。)

(5)、关于苏格拉底,其实,连多数西方历史学家,也认为是个困难的题目——能知道的太少。罗素说,“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像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但是除此而外,我们便完全纠缠于众说纷纭之中了”——对他其他的了解,只能靠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转述,而且俩人的说法还不尽相同,搞不清谁真谁假。 就是这么个情况,很想就教于出题者,从这么个现实情况,从这些难辨真假的转述材料,能够分析出哪些西方文化的特质、要素、优点呢?又能对比出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文化人到底差在哪儿?弱在哪儿?不行在哪儿呢?

(6)、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7)、讨论时,老人一言不发,若有所思。当柏拉图建议老师将后的辩护权委托给自己时,老人断然拒绝。

(8)、柏拉图首先分析了陪审团的投票结果,280对2也就是说,投票认定苏格拉底罪名成立的人只占微弱多数,事实上,只要再有三十个人站到苏格拉底一方,被告人就会被宣告无罪。因为根据雅典城的法律,如果两方投票相持不下也就是250比250时,将按有利于被告人一方解决。

(9)、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太震撼了。震撼一:我既理解了雅典人为什么要处死他,也理解了苏格拉底的。这简直就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悲剧:的和必然的毁灭。这和你碰到几个坏人,被坏人逼上梁山不是一个级别的。特别是在阅读《申辩》的时候,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委屈,渴望被理解,他的尊严,特别是后那一句:好吧,那就30个米那吧!所传递出来的求生的欲望。唉。

(10)、苏格拉底对此一无所知,他仍沉醉在扮演着“雅典牛虻”角色中,大街上、树下、澡堂里,谈论生命、艺术、哲学和政治,批评着他所看不惯的一切。

(11)、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

(12)、据说苏格拉底⽤⼿抚摸着他的头,同时微笑地问道:“亲爱的阿帕拉多拉斯,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被处死吗?⽽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13)、第二次投票在一阵愤怒的吵闹声中进行,结果很快出来了,360票对140票,决定对苏格拉底处以死刑。也就是说,至少有80名陪审团成员在第一次投票时认定苏格拉底无罪,在量刑时却判处他死刑。说至少,是因为也可能存在定罪时认定他有罪却在量刑时认为他罪不至死的人。

(14)、当杨老师听说柏拉图反对民主政治时,他脸色一沉,说:“我对这个人已经毫无兴趣了。”我向杨老师翻了个白眼,送了他一句话:“未经质疑的民主不是真民主。”

(15)、从1941年出生至2005年退休60余年间

(16)、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城的传统民主制度并不是在雅典战败后,而是从青年到中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可这位西方的孔子七老八十了火气却一点没减,他对于雅典城的激烈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

(17)、公平地说,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是深深地热爱着雅典城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为她而战并看着好的朋友在身边阵亡。牛虻的存在的目的并不是咬死牛,而是通过叮咬使牛奔跑而保持活力,这也是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与众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18)、僭主统治虽然已经被民众推翻,但雅典城的公众仍然沦陷在不安、怀疑、躁动的情绪中。

(19)、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传曾为人诬告渎神而下狱。大审过后,朋友克里图(Crito)深知苏氏难逃一死,乃入狱劝他出走。克里图动之以情,谓诬者欲加之罪市井皆知,苏氏若不逃走,将令雅典城内的朋友遗臭青史。这一代的青年导师聆听完毕,正色凛然答道:身为国家的公民,岂可枉法而行,弃律令于不顾?

(20)、苏格拉底喜欢呆头呆脑地想问题在雅典是著名的。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走着走着直接站在路上沉思默想起来。眼看他站了半天都没动,雅典人觉得太好玩了,有人搬来席子躺在他旁边,想看看他是不是会站到天亮。而苏格拉底真的站在那里想到了天亮。

3、苏格拉底的审判情景剧

(1)、据苏格拉底告诉赫尔摩奇尼斯,他之所以不愿为自己辩护,是因为指导他的神灵叫他不要这么做,认为还是现在死去为好,免得老年为疾病所困:“如果我将来眼看着自己衰老下去,而且总是感到病痛,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2)、公元前404年独裁专政克里底亚斯的主要副手查尔米德斯是柏拉图的叔伯(舅),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曾表示在议会上讲话有些胆怯,苏格拉底教训他道:“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使你害羞,然而你却不好意思在一批笨蛋和傻瓜面前讲话!”然后他一一列举这些笨蛋和傻瓜是“漂洗羊毛的、做鞋的、盖房的、打铁的、种田的、做买卖的,或者在市场上倒卖的,他们除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外什么也不是……而你却对这些……人讲话感到胆怯?”

(3)、苏格拉底发言完,500人议会再次就量刑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4)、或许不和你说,很难想象这是一场戏剧的排练,倒更像是一群人的狂欢party。

(5)、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目睹了雅典的庸众处死他的亲爱的老师的全过程。他从此和民主政治杠上了。

(6)、震撼二是:并没有什么阴谋和迫害。没有刑讯逼供,没有羞辱、殴打和恐吓,没有砍头凌迟株连几族。他的申辩是充分的公开的和受保障的,他至死都保有尊严。这种场景超出了我对于被迫害至死的理解,这样的死在我看来简直可以令人羡慕了。

(7)、不良记录:经常在雅典城的路上及市场中拦截他人而并与之探讨生命的意义,只有在人们不堪其扰并承认对于人生意义一无所知时才停止纠缠,不顾及别人为了谋生而忙碌烦躁的心情。

(8)、除了柏拉图和色诺芬以外,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为他画的形象就只有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了。他为苏格拉底写了一部喜剧「云」,还在其他的几部喜剧中让他出场。

(9)、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10)、两次僭主统治的时间都不长,有着深厚民主传统文化底蕴的雅典人民很快就推翻了他们,政变者受了审判,被处决或是流放。

(11)、因此即使在独裁专政被推翻,民主政体得以恢复之后,看到苏格拉底依然纠集一批年轻狂妄的富家子弟于他门下宣扬反民主的学说,老笑话就不再可笑,恼羞成怒的雅典民主派就再也坐不住了,由三个公民出面,对他提出了控告。

(12)、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方法——问题法,也被人们称为“精神助产术”(产婆术),对于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中国古代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育相类似。……

(13)、你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吧!你们在想:这家伙出现在这么严肃的一部哲学戏里是怎么回事?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我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站在这个舞台上,所有人都看得见、也看得出他是卖方便面的,于是所有人都相信他是卖方便面的——因为在看戏时,眼见为实。

(14)、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15)、柏拉图的《对话录》续载,苏格拉底在饮酖自尽前,犹坚信正义并非不可能,故汲汲以法律的尊严为重。恍惚之中,他突然冥想“法律”化为人形,正色对他讲话,告诉他不可违背律令,更不可因一时律令上有不利自己之处就横加攻击:“Youmustnotattacktheentiresystembecauseofonelawthatisnotinourinterest.”英语“法律”或law一词,源出后期古英文中的lagu,再转化为中世纪英语的lawe,蕴有“设立”之意。换句话说,法律为人所设,神圣不可侵犯,但是恶典一旦有害群体的和谐,难以追寻正义,起而废之可也。苏格拉底的审判,显然并不公平。尽管他以为在大众之前受审是对自己生命的检查,而且还陶然自辩“T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未经审查的生命,不值得活”),他心里其实落落寡欢,有“道不行也”的感慨。如果他能够明白“法律”的原意,我看就不用为求正义之名,而有负克里图殷切的期望了。

(16)、他如果辩护获胜,这也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所蔑视的民主原则的胜利。无罪开释只会证明雅典才是正确的。

(17)、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18)、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所说“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19)、在平时的情况下,宽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许这位哲学家在市场上大放厥词,甚至可以把他当做笑料,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像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前401年两次被独裁专政所推翻和一次有被推翻之虞的时候,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尤其是在独裁专政政权的中不乏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如克里底亚斯之流。

(20)、公元前399年,将近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有罪,案件经执政官初审立案后,终交给一个由500人构成的大法庭审判。当时雅典法庭的审判员数量,根据案件性质,可以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不等,苏格拉底案件的审判官人数算是中等,这些法官由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组成。在作出裁决时,如果正反双方的投票数量相等,则判决被告胜诉。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须经过两轮,第一轮,原告指控,被告申辩,完毕后马上投票;如果认定被告有罪,则进入第二轮,由原告方和被告方各自提出一个处罚方式,可以附带相应理由,然后再由审判团进行投票。注意,审判员只能在原被告提出的两种刑罚中选择其而不能综合权衡提出第三个选项。所以与此对应,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大体上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是否有罪的申辩,第二部分是关于处以何种刑罚的论辩,第三部分是他被判处死刑后的陈词。

4、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1)、接下来控辩双方进行了第二轮辩论,讨论有罪的苏格拉底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在当时的雅典,可以有4个选项,罚款、监禁、流放和死刑。

(2)、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