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篇目录
1、论语二十篇目录朗读
(1)、《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3)、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4)、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5)、《“三闾大夫”考——兼论楚国公族的兴衰》,“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1月。
(6)、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7)、国学| 艺术|哲理| 养生 | 视觉|美文 |教育
(8)、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9)、《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1月。
(1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卫灵公篇第1-42章
(11)、《古文字杂识(五则)》,《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听书|家著播讲《平凡的世界》-合集(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全
(13)、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4)、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20章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0章
(17)、《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8)、《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0)、《春秋秦器试探》,《考古》1979年第6期。
2、论语二十篇目录 拼音
(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1-44章
(2)、《再论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6-10章
(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11-15章
(5)、◆《惊艳的古诗词、古代情话(值得永久收藏)》
(6)、 《论语》作为儒家的原典,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这些言论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7)、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9)、《楚公逆鎛》,《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10)、《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2)、《八佾》多二事对举,失《学而》三句之善。于此篇论三代则必截断为两章者以此。以时礼之不全德,故以讽之。“杞宋不足征”为一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为另章,微言风时而已,亦春秋通三统之义也。参《卫灵公》第十五“颜渊问为邦”章,夫子告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天道取夏时之等,地道取殷质之行地无疆,人道取周之郁郁乎文也。以通三统之全德寄望于颜渊者,后十篇从先进、立素王之义也,详参《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诸篇章节编排结构。又可思考何以“颜渊问为邦”不系之《颜渊》第亦不系《季氏》第而系之《卫灵公》第十五?王之也。后十篇之《卫灵公》第十五可比照前十篇之《雍也》第六(“可使南面”)。又,此寄望可比较《春秋公羊传》结尾夫子三叹之义:“颜渊死,天丧予;子路死,天祝予;西狩获麟,吾道穷矣”。
(13)、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14)、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5)、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随大流,更不是为了彰显门面。所以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又能读下去的通史类著作。所以,史记也可,汉书也可,资治通鉴也可,甚至白话版的历史通史都可以。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古文字杂识(两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21-28章
(19)、《楚帛书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论语二十篇目录概括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21章
(4)、本文根据孔海钦老师的课程实录整理,分为两篇推送。此为第一篇。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16-20章
(8)、《论语》第一篇讲什么?讲君子的培养。君子自我修要需要从什么开始?从学习开始。学的目的是什么?学而优则仕。这个“事”是做事情的事,不同的岗位做不同的事,所以学而优则仕;这“仕”是什么?为政。为政倡导的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抑或是以礼治国?以礼治国。大的礼是国礼,是三军仪仗队。当时的三军仪仗队是什么?是八佾舞。八佾舞是为高礼。在国礼之外的基层,就是街道、乡村、社区,叫里仁。里仁为美,上遵礼,下为美,基层的美是什么?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相处美的是什么?是“仁”。所以叫“里仁”。里仁里面都住着哪些人?在社区里面相处的邻居是些什么人?有被冤屈的人,像公冶长,是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没有罪,却坐监狱。孔子说:“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像这样的人应该给他关心爱护,给他力量,给他信任,甚至把女儿嫁给他。这个孔子多伟大啊!还有什么样的人呢?雍也,冉雍,字仲弓,父亲不怎样?父不父,子子。就是说父母不怎样,子女好。这两类人是社区的平民老百姓中开明、也需要我们关心的人。以这两类人为代表的,一个是雍也,一个是公冶长,“雍也可使南面”,“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可以妻之,可以做女婿。一个可以做女婿,一个可以做官。太好记了吧!一到六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
(9)、《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0章
(11)、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12)、《乡d》记载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情况,但多数记述没有主语。全篇只出现三次关于这个人的称呼,一开始是“孔子”,这个称呼统摄了接下来十数章这个人在乡d的礼仪生活,然后在中间康子馈药章出现这个人的自称名(讳“丘”)。还可以注意馈药章前面那一章,也即第一部分的后一章是他乡问人,紧接着就是在下面一章称“子”,这个称呼统摄了一直到结尾的记述,而后面这些记述涉及的主题是君、朋友、车马、时变和迁徙。当这一部分也讲燕居的时候,却说的是“寝不尸,居不容”。因为这是在变中的燕居。
(13)、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5)、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16-20章
(17)、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1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6-10章
4、论语20篇目录
(1)、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放虎归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1-44章
(4)、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5)、《银雀山简本〈孙子〉校读举例》,《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期,第229-313页。
(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见《里仁》。“里仁”篇名亦如“乡d”,义涉居处与行动、经常与权变)。车马与宫室构成了《乡d》篇的两大主题。《乡d》的结构与《孔子世家》有某种对应关系。《乡d》的记述是孔子生命的索隐,也是《论语》前后十篇文质之变的枢纽。尤其是末章,正好位处前后十篇的中间。
(7)、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0章
(9)、《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10)、-----------------------------------------------------------
(11)、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3)、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阳货篇第1-26章
(15)、《论语》第七篇开始述而。述而不作是述谁的?述泰伯。泰伯具备什么样的美德呢?三以天下让。就是礼让治国,为什么这么说?泰伯也很有本事,国家也可以治理得好。他弟弟也好,但是他的三弟的儿子好。所以,他要让给优秀的人来治国。礼让就是将位置让给优秀的人把国家治理好。这叫“选贤与能,天下为公”。所以,述而不作,先述伟大的人,不做官的人,认为优秀的人做官才能够让多的人幸福。
(16)、式与中国古代的字符模式,《中日文化》第4期,1991;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6-20章
(18)、《包山楚简研究(文书类)》,《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0)、 整部《论语》共二十篇,计有一万三千余字,通过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每篇一期,二十期已全部推送,本篇集合了以上二十篇链接,让我们再次重温经典吧!
5、论语十二则目录
(1)、三是希望对教育后代有用。今年暑期送了亲戚朋友不同版本的论语,有《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孔子的智慧》(林语堂)等。此外,本人亦于2014年购买了《论语新解》(钱穆),很惭愧,至今仅翻阅了不到40页。
(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20章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张篇第1-25章
(4)、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后凋零的。”
(5)、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6)、《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9)、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10)、《楚 陵君三器》,《文物》1980年第8期(与刘雨合作)。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3)、《中国史学现状的反省》,《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5)、《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1月。
(16)、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17)、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8)、《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20)、《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文史》第7辑。
(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1-15章
(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26-30章
(3)、首篇《学而》首章三句和末篇《尧曰》末章三句,是解读全书的总纲。其要犹如春秋始“元年春、王正月”,终“获麟”。以公羊春秋读论语,据在二书皆为质性口传之书,非文章之类。《学而》末二章与首章之呼应:切磋即为学而时习之说,琢磨即为朋来之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即为“人不知而不愠”。首章论学由远及近,后章曾子三省由近及远。《阳货》第十七“六言六弊”,论学详矣,何以不系之此篇,以其节目繁多矣,宜为后续展开之文。“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何以不系之《学而》,以未全于三也。考《学而》第一所记,多以三事出之,兼天地人之道而备焉。《为政》第二杂出二《八佾》多以二事对举,其微言大义尤须深味。
(4)、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5)、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乡d篇第1-27章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9)、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0)、《“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一至二十篇分别是,《学而》十六段、《为政》二十四段、《八佾》二十六段、《里仁》二十六段、《公冶长》二十八段、《雍也》三十段、《述而》三十八段、《泰伯》二十一段、《子罕》三十一段、《乡d》二十七段、《先进》二十六段、《颜渊》二十四段、《子路》三十段、《宪问》四十四段、《卫灵公》四十二段、《季氏》十四段、《阳货》二十六段、《子张》二十五段、《尧曰》三段,《微子》十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