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第一章
1、论语第一章原文内容
(1)、(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⒈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4)、『⒌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5)、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6)、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7)、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9)、(注释)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10)、『⒍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11)、『⒍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12)、(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⒌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5)、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6)、『⒍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7)、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为题。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译文) 孔子说:”如果他在父亲去世三年以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
2、论语第一二章原文
(1)、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2)、学习——孔子一生的关键词,是孔子一生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3)、(注释)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4)、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5)、(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7)、『⒋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0)、(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2)、ér qīn rén xíngyǒu yú lì zé yǐ xué wén
(1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4)、『⒉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5)、(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16)、仁有一个重要的定义是爱人,也是古今影响大的流传广的一个。“仁者爱人”就是从《论语》第十二篇樊迟问仁这章出来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7)、(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18)、(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19)、『⒉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译文:颜渊死了,学生想厚葬的,孔子说:“不可。“守门人厚葬的。孔子说:“颜回把我像父亲一样,我不能看还你的。这不是我的过错呀,那你们呢。”
3、论语第一篇第十一章
(1)、“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杨伯峻也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为“时常”,认为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伯峻《论语译注》)。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段玉裁注引《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他认为,习字的引申之义为习熟。实际上,“习”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同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古人也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的重点在于理论传授,“习”的关键是实践习练。北宋哲学家二程认为“‘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习如禽之习飞”(《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7)。“学”固然重要,“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但是,只“学”不“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2)、(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解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4)、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5)、(注释)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即过度的意思。
(6)、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7)、『⒉12』子曰:"君子不器。"
(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0)、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1)、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16)、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7)、《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18)、(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19)、(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啊!
4、论语第一章节
(1)、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