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解析
1、论语第二十篇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1)、(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4)、译文:季子然请教:“仲由与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原来是由与求。所谓大臣,是以正道来服侍君主,行不通就辞职。现在由与求二人,只可以说是专业的臣子。”季子然说:“那么他们唯命是从吗?”孔子说:“遇到长官杀父亲与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教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21-25章
(8)、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9)、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3)、子贡问:“师与商也敦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4)、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伤心。跟随在旁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孔子说:“我有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15)、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6)、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我(当政者)尊敬、尽忠,再劝勉百姓为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答复说:“面对老百姓,自己要庄重,要有德行,百姓对你自然恭敬;孝敬长辈,爱护幼小,百姓对你自然尽忠;任用贤能的人,教化那些不够贤能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了。”
(17)、(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8)、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21-30章
(2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2、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解析翻译
(1)、(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善人的作风如何。孔子说:“他不会随俗从众,但是修养也还没有抵达高境界。”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31-38章
(6)、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7)、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9)、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13)、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接着问:“求,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需等待高明的君子。”又问:“赤,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想要这样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国际盟会,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担任一个小司仪。”
(14)、(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15)、(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16)、(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7)、《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是儒学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18)、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9)、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2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乡d篇第1-27章
3、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解析视频
(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微子篇第1-11章
(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7)、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8)、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0)、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13)、译文: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
(14)、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先进篇第1-26章
(1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8)、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19)、历来注家之释相仿,曰:君子常思德,小人常思乡;君子思刑以治国,小人思小惠而利家。故而皆鄙小人而高君子。然细读之,此章之君子非孔子常言之君子。孔子常言之君子,当怀礼归仁,此与法家之大别,此章又如何怀刑?且怀土,人之常情,儒家向未反对之,又如何称为小人。故此章之君子非真君子也,乃处上位之士大夫之流也;小人亦非真小人,平常百姓也。上位者以德为本,则百姓‘知耻且格’,即安于本心,安于故土也;上位者若常思严刑峻法,则百姓‘免而无耻’,而心怀利矣。可参为政篇细品。
(20)、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4、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翻译
(1)、(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2)、(⑵)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21-26章
(6)、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10)、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毫无领悟(毫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会有疑问)。”
(1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12)、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0章
(15)、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6)、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17)、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1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9)、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0)、(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5、论语第二十篇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21-28章
(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6-10章
(3)、或谓父母在,即只要父母在,子女便不得出游,此解不通也。古时所谓‘读万卷书,行路’,士人年轻时多游历,以增见识,乃正途也。若一生随父母左右,终死乡里,又能有何作为,亦非儒家入世之思想。或又谓此章在今日已无意也,则吾不知何人能出此语也!
(4)、(2)三省:省(音xi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张篇第1-25章
(6)、(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7)、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8)、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9)、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10)、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后凋零的。”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1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1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6-20章
(19)、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20)、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
(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矣。”
(3)、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儒学乃大众哲学,积极行世之显学。若朝闻道,夕即死,则为个体修道,反类道家精神矣。朝闻道,吸收容纳于心,至夕则另变其人也。闻道之后,精神振奋,概叹过往皆虚度,过去之我可亡矣。隋唐之后,佛家教义中国化,多受儒家影响。若从佛家高教义反推此章,则闻乃使之闻。若朝即令大众群体闻道,则夕死亦无憾矣。
(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6-20章
(7)、(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8)、译文:柴(高柴名子羔),生性愚笨;参(曾参),生性迟钝;师(颛孙师字子张),生性偏激;由((子路),生性鲁莽。
(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1-15章
(1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11)、(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12)、(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