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人物特点【文案97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9 02:07:22

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苏格拉底人物专评

(1)、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你发现没有,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当年,吕底亚国王克娄苏也去求神,问他能不能去打波斯人。神谕说:“如果你跟波斯人开战的话,你会毁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克娄苏大喜过望,马上去打波斯人,结果惨败。他毁掉的是自己的帝国!

(2)、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3)、(2)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4)、(2)代表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5)、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6)、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7)、点击 →福利|吕祥新著《希腊哲学的悲剧》←参加送书福利

(8)、柏拉图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9)、尽管几个年青人愿意花三十明那的罚款,为苏格拉底赎罪。但苏格拉底在第二阶段彻底惹恼了陪审团也是真的。他不仅不承认自己有罪,还认为自己对城邦有恩,应该享受城邦的供养,到市政厅用膳。如果一定要罚钱,就罚小小的一明那银子吧。这种蔑视行为,使陪审团的天平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倾斜。

(10)、(2)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士中学》

(11)、但活在当下当刻,并非止水的状态,而是风动的现象,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风动的画面,苏格拉底的身教常常以风为暗喻,宇宙风生水起,风向永远在变,能闻风起舞的人才懂得跳出曼妙之舞。

(12)、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后几步。

(13)、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14)、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15)、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6)、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17)、电影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会在后来的生活中照见并觉察,让你无时无刻提醒自己,扔掉思想的垃圾、相信真我、活在当下。

(18)、他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主要通过后来的古典作家,尤其是他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而成了名。

(19)、②教育的三中心(旧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20)、苏格拉底这样解释谁更有智慧:“他(辩论者)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认为自己懂,而我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认为自己不懂;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比他有智慧,我不认为自己懂那些不懂的事情。”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

2、苏格拉底人物特点

(1)、(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2)、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赶紧发个朋友圈,好让大家点赞。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3)、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4)、觉察什么呢?丹•米尔曼从永远计划着下一步要完成什么目标导向的人生观缓慢下来,懂得在慢活的状态中察觉到什么是此时此地(Here&Now),慢慢懂得了活在当下当刻。

(5)、当然,对于寻求这种定义所蕴含的麻烦,苏格拉底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意识,但他将定义与知识等同确实招致了他的哲学中的第一个悖论,即知识与无知的悖论。一方面,他明确提出我们只有在知道了“善”“正义”等等抽象概念本身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正确断言某一行为是否是善的或正义的,而且只要我们知道善或正义是什么我们就必然能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善或正义的观念,就好比鞋匠只要知道如何制出好鞋就必然能够制出好鞋一般;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如果只是想学习如何做鞋、裁衣这样的技艺,他们往往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称职的教师,但如果他们想了解什么是正义时,称职的教师即无处寻得了。在这后一方面,苏格拉底显然是愿意或希望成为人们的教师的,而为了区别于自诩为德性之教师的智者们,他才否认自己是一名教师。不过,这种否认还有着更深层的理由,即他并不希望为人们提出新的德性信念,而是要人们对既有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做出重新考虑(批判),从而在一种普遍原则之下了解自身的生活职责。在此意义上,他就一方面要人们追求作为知识的德性,另一方面又公然宣称自己的无知,而所谓“无知”,恰恰就是对那高的作为知识的德性的无知,也就是对于真正的而非虚假的智慧的无知这样,他的真实的使命就是通过与各种人的谈话使他们同样了解自己的无知,从而要他们认真反省自身的“灵魂”,并进而了解到生活的意义在此,“认识你自己”即等同于“自知无知”面对这样特殊的使命,苏格拉底的实践自然就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谓的“教导”。而在当时就既不同于智者们的修辞术教学,亦不同于传统悲剧诗人所扮演的激情式教育者角色。与他对一种自觉道德意识的要求相对应,他采用了那种永远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诘问法”(Socraticelenchus)。

(6)、或许,苏格拉底真正的罪状,便是他自己的信条:“我多年来放弃自己的全部私事,简直不像凡人的所作所为,我总是关心和接近你们,像父亲或长兄那样敦促你们关注德性。”苏格拉底,简直是世界上讨厌的人,谁说不是呢?

(7)、苏格拉底仍然双手互搏,替他人提出问题,自己予以反驳。这是他辨析真理的一种方式,他像剥洋葱一样把事物一层一层剥开,从而显露真理的本质。接下来,在当庭申辩中,他说出了他人的心理话:“苏格拉底,忙于做这种琐事,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不感到丢脸吗?”苏格拉底自己反驳说:“如果你认为凡有点自尊的人要在掂量了生与死之后才决定做某事是否值得,那么你说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他的行为是否正义。”

(8)、(31)参见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1182a20:“他(苏格拉底)使德性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消除了灵魂的非理性成份以及情感和道德的特征。”

(9)、看似奇怪的是,至今我们仍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实际内容。究其原因,当然又是他几乎没有主张什么观点。他教导说,生命中重要的事是拯救灵魂,好灵魂的标志是德性,重要的目标是获得知识,即智慧。然而,他主张德性不可教。确实,他几乎从未尝试去“影响”他自己的学生。他似乎不仅相信灵魂不朽,还相信灵魂轮回。在这方面,他很可能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当然,他相信自己的理念和理性的力量。在所有的对话中,正如在他自己的一生中,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的无知和德性,尽管事实上,他的整个哲学中存在透彻的论点,即德性即知识。不过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几乎再没有提出任何肯定的主张。

(10)、③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推断、验证

(11)、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智术师。相反,他用他们的修辞打败他们。他指责他们急于宣称拥有知识,并批评他们说,作为教师却经不起严格的辩证法考验。苏格拉底为知识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因此,他总是认为自己无知,而且他还擅于揭穿他人的无知。他是智术师中的佼佼者。同时,他还相信某些东西。正如命运安排的那样,他也是历史上好的公众人物。

(12)、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13)、(26)GerasimosX.Santas从另一个角度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见其《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133页。在此还值得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不过我们却有理由作这样的引申。

(14)、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这些考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许多精英的忌恨。这成了苏格拉底沉重的负担,给他带来了思想压力。那些围观的人,开始传说苏格拉底果不其然是有智慧的人。这更加重了苏格拉底的压力。

(15)、当我们的车子快没油的时候,仪表盘就会有提示,于是我们开到附近的加油站去加油,好让我们能够继续前行上路。可往往,我们知道该为车子加油,却忘记给自己的心灵加油。

(16)、②自然教育理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提出“消极教育”;

(17)、①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产、教育即经验

(18)、(25)参见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7d。

(19)、②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20)、联合控告苏格拉底的人有三位:美勒托,一位年轻的雅典公民,他可能是诗人;阿尼图斯,一位手艺人和政治家;吕孔,一位演说家。控告苏格拉底的诉状可能由这三位起草,他们根据在城邦流传已久的谣言而撰写。然而流言亦有强大的逻辑,一部分人会认为:苏格拉底的行为如果与大多数人相同,便也不会有谣言了,他一定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在这里,苏格拉底被当作了一个“异端”,有一种人性的基础是:容纳不了不同于己者。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找他人去辩论,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使他人败北才兴冲冲而归,这样的人,是不是极为惹人讨厌?很不幸,在城邦的居民看来,苏格拉底便是如此形象。

3、苏格拉底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1)、(6)参阅ErikOstenfeld:《理念、质料与灵魂》,海牙:MartinusNijhoff,1982年,第一章。

(2)、影片根据小说《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改编,作者丹•米尔曼,是前蹦床冠军得主、斯坦福大学体操教练。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发行量超过数百万册,影响了无数读者。“1966年之前,我一直被幸运之神眷顾,在安稳的环境中长大,在世界弹簧床锦标赛中拿到冠军,周游欧洲各国。可是这段生命历程为我带来受之无愧的赞赏,却没有为我的内心带来永恒的宁静。一天,凌晨三点二十分,在一个通宵营业的加油站里,我与苏格拉底相遇。”

(3)、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4)、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5)、(20)柏拉图:《费德罗篇》278d。另参阅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71页。

(6)、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7)、Hismethodofteaching,knownastheSocraticMethod,byaskingandansweringquestionstostimulatecriticalthingingandtoexplainideasremainsacommonlyusedtoolinawiderangeofdiscussions.

(8)、梅岚,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   陈高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教育哲学,译著有《哲学导论》《哲学的快乐》《历史的终结与后的人》《反思财产》等。

(9)、一位资深的心理学亲子导师说过:“当你觉得小孩不可爱的时候,就是他缺爱的时候。”

(10)、(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11)、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12)、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相反,他说自己是个有功之臣,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跟打了胜仗的将军或是奥运会冠军一样,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的特权。从打官司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史上烂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3)、②世界上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4)、(17)所谓“自知”与“自知无知”的等同肯定是至少在公元前423年阿里斯托芬的《云》上演时苏格拉底即已明确提出的观点。剧中斯特莱普西亚德(Strepsiades)劝其子到苏格拉底那里去学习,而其子诧异到那里去学什么,前者的回答是:“〔在那里〕你可以学到人类所有智慧的东西,而且你将认识你自己,知道你是多么糊涂、多么愚蠢。”(《云》840~843行)然而这条明显讽刺苏格拉底的材料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

(15)、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16)、(2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127页。

(17)、(1)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英国经验主义之父。

(18)、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9)、然而,对普遍道德观念的寻求并没有使苏格拉底非批判地采用任何特定的命题来作为道德的普遍原则;相反,他毋宁是对一切既有的道德信念提出批判,从而证明这一切信念都不足以构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充分理由。他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东西是善的”(whatisgood),而是“什么是善”(whatisthegood)。这种提问方式本身表明,苏格拉底所寻求的不是具有某种属性(比如善或美)的个体事物或行为的定义,而是属性本身的定义。在此,在希腊语的形容词前加定冠词所表示的属性本身既已假定了属性的实体化,从而使得属性概念与个体(todeti:thissomething,即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阶ousia)概念成为同一层次上的研究对象并注定要使日后理念论的发展遭到不可克服的麻烦。

(20)、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世尊称为朱子。

4、苏格拉底人物性格

(1)、影片中,苏格拉底和米尔曼在路上遇到打劫,原本以苏格拉底的“功夫”,完全可以把三位劫匪打个落花流水,可是却给了一样又一样,直到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出去。

(2)、▲快!河南、广东等七省招聘教师841人+!教育局有招聘!

(3)、到后来,米尔曼车祸摔伤了腿,无论是医生还是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说他这辈子都会在轮椅上度过,但是呢?他丢掉了这些思维的垃圾,一步一步康复,后重新跨越吊环。成就了一面金牌。

(4)、在第二阶段,苏格拉底继续申辩。而美勒托提议要处死苏格拉底——显然美勒托是一个被利用的年青人,不知背后操纵审判结果的还有什么样的大佬。群众周知,如果不是三人联合起来当原告的话,如果是一告一的话,这场审判美勒托拿不到五分之一的赞成票,因为有220票站在苏格拉底一边。若是如此,即为诬告,美勒托还得交一千德拉克玛的罚款哩。但也由此可知,原告的一方,用尽了计谋,也研究透了法律的制度,必得置苏格拉底于死地而后快——而这,可不是也遂了苏格拉底必死的心!

(5)、这幅油画描绘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亲人和弟子们,或掩面痛哭,或低头哀思,而苏格拉底端坐在床上,镇静自若,左手高举,右手欲接过毒药杯。

(6)、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7)、如果从“电影的专业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豆瓣给的3分算是很给面子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我心目中至少是给9分以上的。

(8)、(22)参阅GerasimosX.Santas:《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伦敦:Routledge&KeganPaul,1979年,106~107页。

(9)、单项选择:柏拉图认为应该为国家统治者的教育开设众多实用性的教学科目,其中他为重视的是(   )。

(10)、他还对认识论和逻辑领域做出了重要而持久的贡献,他的思想和方法的丰富,仍然是西方哲学的坚实基础。

(11)、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12)、(10)我们可以基本假定,这些早期对话以及《政制篇》中的许多对话大约都反映了苏格拉底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31年)之后直到他临终前(《克里多篇》与《斐多篇》)的一系列活动。

(13)、苏格拉底继续陈述他的宣言,他意图引导众人宣判他死判,但同时,他也在意图唤醒众人的良知:“雅典人,我向你们致敬,我爱你们,但我宁可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还能做事,我就决不会停止‘爱智’,我要用习惯的方式激励你们,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说:尊敬的先生,你是雅典人,是这个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伟大的城邦的人;如果你只渴望尽力获取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追求智慧和真理,不关心如何让灵魂变成好的,你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14)、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海勒丰,此人是苏格拉底的死忠粉。在古代雅典城外的一座山上,有个德尔斐神庙,神庙里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灵验。海勒丰有一次跑到神庙里求谶,他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15)、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16)、■回复(教学设计)免费领取教学设计备考资料

(17)、第三位人物是古怪精灵的女友乔伊,代表著作者失落了一半的灵魂伴侣。现实生活中,米尔曼确实与乔伊结合。

(18)、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19)、(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从来就不关心自然哲学的研究。事实上,他的思想自述(《斐多篇》96a以下)以及阿里斯托芬的《云》都表明他曾对自然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设想苏格拉底大约在其壮年时期发生过重大的思想转型(conversion)。

(20)、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5、名人对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或347),对他老师的活动和教义进行了改写。柏拉图是个忠诚的学生,几乎可以算得上忠实的记录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这让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声誉)感到幸运。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开始融入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念。确实,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苏格拉底,有多少实际上完全是柏拉图,直到今天仍是富有活力却莫衷一是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其他作家不那么忠实的描述)中得到苏格拉底的原初形象,我们就能够想象哲学史上动人的情节必定是这样的:哲学出现在雅典广场(或市场)的街道上,就像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哲学研讨会。现在,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死亡置于时代背景,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学生以及从古至今的许多思想家将他视为“哲学家”。

(2)、④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而苏格拉底的一腔热情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加剧了雅典人对他的误解和憎恶,并终被判极刑。他在判决的后说道,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4)、看完影片,我突然明白,作者之所以会用加油站工人的职业与苏格拉底的外号来描绘他的心灵导师,喻意在于,加油站工人是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必须要给汽车加油,才能使车子跑动,这是重要的事。

(5)、(2)《学记》是世界上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被成为“教育学的雏形”。

(6)、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始终试图在一个统摄万物的知识框架内寻求有关世界的答案,建造了世界史上的第一座哲学殿堂。然而,由于“知识”的统摄和对“意见”的贬抑,造成人们在纷繁意见世界中的无所适从。在罗马帝国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地中海东岸的犹太教传统以其不容置疑的生活信念“接管”了希腊哲人的意见世界,完成了对希腊哲学传统的颠覆性改造,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这也意味着希腊哲学的悲剧性结局。

(7)、幸运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了当时法庭的辩论,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这位伟大智者的千古绝唱。

(8)、这本哲学史大胆、敏锐而有趣,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读者感到的不是沉闷,而是挑战和惊喜。全书行文不断激发着读者思考,邀请读者参与争论、尝试新观点、回到问题源头,从而成为思考永恒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9)、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相结合的典范。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理性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的论据多取自于苏格拉底的生活,思想和命运。他们把这些利用于对宗教神学,教会制度,旧制度和旧观点得批评之中。爱尔维修就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思想家理想的宣传者世界的启蒙家是各个时代,各民族的僧侣和祭祀所灌输的迷信和谎言的敌人。狄德罗利用苏格拉底启蒙活动的例子和宗教教会及宗教联盟进行斗争;霍尔巴赫也认为,苏格拉底是当时宗教不荣幸的牺牲品。卢梭也用苏格拉底的启蒙思想及上述启蒙思想家的解释来反对基督教会及其思想体系,认为苏格拉底的美德是“有智慧的人的美德”,苏格拉底让人们与诡辩哲学家斗争,并为其真理而死。卢梭他在自己的《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书中高度评价苏格拉底的纯理性主义,他认为所有社会美德和防备人们的恶举,并不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而恰恰是在同情他人的自然情感中。赫尔达也关注苏格拉底和他的学说,他认为“人道是人的本质目的和人类历史的目的”他也在自己哲学史中高度评价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维和作用。当时的启蒙哲学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0)、有一天,在王宫的前廊,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位熟人,叫游叙弗伦。游叙弗伦说:“咦,这不是苏格拉底吗?你怎么也在这里呀。不会是跟我一样来打官司的吧?”苏格拉底说:“对啊,我就是来打官司的。有人告我不敬神,引诱青年学坏。不用管这事儿了,他们爱告就告吧。那么,你是来干啥的?”

(11)、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12)、典型的苏格拉底式诘问的程式一般是这样的(19):

(13)、但是,苏格拉底还有一种方法,也呈现为他的哲学之中,尤其是在柏拉图后期的某些对话中。苏格拉底在此很少再作为戏剧角色出现,而更多作为“纯粹的哲学家”出现。(在这里,“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问题确实很重要,令人沮丧的是没有答案。)在过去的这个世纪,许多关于苏格拉底的评述主要关注的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而且也向来被描述“反讽”—因为他总是宣称不知道,事实上,他比谁都知道。或者,可以更好地称之为反诘法,即形成困惑(或窘境)的方法。通常,苏格拉底以寻求“定义”开始,可随后他又无形地拒斥了所给出的任何定义。不过话说回来,苏格拉底所谓的“定义”,并不是单纯的词典定义,仅仅关涉词语(比如“正义”、“德性”或“勇敢”)的用法。他是在探寻事物本身(正义、德性或勇敢)的纯粹形式。因此,他的方法似乎表明,在所有不适当的定义被抛弃之际,在这个“辩证”过程(或充满活力的谈话)中保留下来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定义。反过来,这个真正的定义会把我们指向理念本身(正义、德性或勇敢)。因此,苏格拉底似乎相信,理念本身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

(14)、(30)关于psychē概念的含义,CharlesKahn在其《赫拉克利特的艺术与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126~127页)、MarthaNussbaum在其《赫拉克利特的Psychē概念》(载《智慧》〔Phrohesis〕杂志Vol.17〔1972〕,1~15页)中都有详尽的考察。

(15)、苏格拉底大约找了三类人去辩论。一类是拥有知识名望的政治家,结果苏格拉底说他们:“我发现那些声名显赫的人几乎都有不足,而那些被认为低劣的人倒比较明智。”一类是诗人,结果苏格拉底说:“诗人不是靠知识创作他们的诗歌,而是凭某种天生的才能或灵感,就好像预言家和先知也能说许多美妙的话语,但却不懂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由于他们能写诗,于是就认为自己在其它方面也很有智慧,而实际上他们没有智慧。”苏格拉底对诗人的评价一直不高,似乎是哲学家抵毁诗人的源头。第三类是手艺人,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结果仍令苏格拉底失望:“他们中的每一人,由于在自己所从事的行当里取得成功,就以为自己在别的大的事情上也很有智慧,这一错误遮蔽了他们拥有的智慧。”

(16)、①产婆术: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17)、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