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简介资料
1、“苏格拉底”
(1)、昔兰尼派的特点,一是快乐原则,二是实用倾向。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快乐,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即使是从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也是善的,因为虽然行为不合理,但是它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在他们看来,”目的”不同于”幸福”,目的是特殊的快乐,幸福则是一切特殊怏乐的总和。其中包括过去的和将来的快乐,人们追求特珠快乐是因为它自身,追求幸福则不是因为它自身,而是因为特殊快乐。肉体的快乐远胜于灵魂的快乐,所以,他们注重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一旦快乐来临,就应尽情享受。
(2)、苏格拉底并没有多少事功,他在政治,经济上都没有什么建树,甚至在知识,理论上也没有什么贡献。《四大圣哲》认为,探讨苏格拉底的意义在于:人必须认清自己的无知,并开始从事思想之旅。
(3)、用“高贵的谎言”教化群众——柏拉图《理想国》
(4)、或许,光是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就足以让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更不要说还有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等人也都提出了他们振聋发聩的观点。其实,对于某个人的哲学,赞同不赞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爱智的趣味。傅佩荣老师的《西方哲学与人生》就暂时先介绍到这里了,但愿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
(5)、首先是我做了表白:我是一个“学习研究者”,我听课会坐在一个学生边上听,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观察他的学习方式是否合适,高级,观察他的行动和情绪。同时,现在我把自己定位于“课程设计师”。我先后做了工地课程,电影课程,现在做跨学科课程。我做0-1的工作。对学习而言,有一种东西,会一直比较有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无论你是做员工,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积极适应团队需要,尤其是组织力和领导力。这次学习,你们以团队小组方式合作探究,就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之所以选择第8组担纲这次公开课,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比较全面,他们的组长无畏无惧,他们的组员积极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我们看到了很多学员的特质,比如王晴洋的演讲稿写得有气势,他作了后的演讲。还有,我们也积极引导你们调整研究方向,做出突破,比如姚焱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我要他讲,他说,老师我一句都讲不出来。我就引导他一句一句地讲。到走台的时候,他能讲一句了。到正式讲话的时候,他完成了任务。我们认为,完成任务就行。对于这次课程,我首要目标是,把这节课上出来,上出来就是成功。
(6)、其实,柏拉图用这则希腊神话所要表示的,不仅仅是生物性层面的意义,而更可能指向的是精神的圆满。因此,我们要设法从理性出发,找到一样东西真正的理型,以之为目标,让自己在行为上不断实现高的价值。换句话说,人生并非走向死亡,而是一个走向善的生命旅程。这正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核心所在。
(7)、我总觉得他夸张了些,反正这样的话也不用兑现承诺。
(8)、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9)、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灵魂在诞生之前所知的真理仍然存在,并且在努力用心时就能回忆起来。
(10)、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11)、理智只是潜在地可思考的,它的对象潜在地就在它之中,“就像一块现实地什么也没有写的写字板上的内容那样”。
(12)、本次打卡规则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东南大学在读本科生,即非九龙湖校区的东南大学本科生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文教认可的线上讲座资源完成人文讲座打卡;
(13)、我准备了两台相机,一个录全景,一个录特写。
(14)、休谟(D.Hume,1711—1776),
(15)、在《西方哲学与人生》中,傅佩荣老师不仅介绍了为人熟知的大哲学家所生长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也用通俗平实的话语、尽可能翔实地介绍了这些大家们的主要观点及其提出缘由。
(16)、线上讲座采用钉钉平台,每场讲座可容纳1000人(每群可容纳500人),请有意向观看的同学及时进群,加群“申请理由”填写一卡通号,进群后将昵称改为“姓名+一卡通号”。
(17)、作者:宋song一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c52f2165347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8)、苏格拉底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之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19)、我做了一点指导:要收集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要有证据支持,查找资料要交代出去。(后来,他们的呈现方式不是论文,资料交代出处就没了意义)
(20)、邹培霖说有一些组资料还没交齐。我觉得交上来的资料,不像口语化的表达。
2、苏格拉底生平简介
(1)、在后世的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知识的来源问题:
(2)、(1)我找第8小组了解情况。了解到这份作业是这个组集体研究的结果,其中邹培霖同学是组长,我感觉他有挺好的组织能力。这份作业的执笔人是张梓瑶,她有挺好的质辩思维。所有组员都熟悉相关内容,有研究和参与的热情。我心中浮出一方案:由这个小组担纲这堂课。以这个小组为主干,以邹培霖同学为主持,组织一堂关于苏格拉底的公开课。
(3)、我和第8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了呈现策略:以第8小组为主干排列一个简单的戏剧,呈现苏格拉底审判过程。请其他小组分别研究苏格拉底人生历史、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社会历史原因、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审判的法律程序……其中,有一个组写了一篇有感染力的文章,赞美苏格拉底的价值,就让他们做演讲吧。尽量让每个小组都参与。
(4)、我们在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跟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当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符号,每个人都共享着这一套符号系统,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
(5)、学生们讨论探究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分组。(两天时间)
(6)、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为之奠基的是雅典人民理性和思辨的传统的话,他的徒弟柏拉图则在老师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思考更广更深。亲眼看着他敬爱的老师被不义的判决所陷害,柏拉图年幼的内心必然曾激起过极大的波澜。影响柏拉图的,除了其恩师苏格拉底,还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除了数学之外,他有名的立场就是主张灵魂不灭。他的思想给了柏拉图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一死就什么都跟着结束了,那么我们这一生所做的事情八分之九十都是浪费的,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读书、求取知识呢?我们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工作的目的究竟何在?反正后都要离开世界,一离开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这一生付出的许多努力、奋斗所获得的成就与成功,都只是一种幻象而已。大多数人当然不愿意接受类似这种的消极、悲观的想法,这时就必须承认,人是有灵魂的。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就想要想办法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灵魂不灭。
(7)、当一个人的智慧还无法抉择时,好信从祖先的宗教,遵循城邦的法律。
(8)、他在交谈中帮助年轻人,他教他们如何在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破绽,使他们产生困惑,逼着他们一再地去思考、去追究、去探讨,不让他们逃避那随之而来的答案,后,更使他们深信真理是团结众人的不二法门。
(9)、启蒙思想是一种理论建议,并不是一种科学。科学的成果尚可推翻,启蒙思想的科学基础就更可以推翻。
(10)、11月14日,课间操时间,我和刘观林老师到场,看他们走台。
(11)、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12)、苏格拉底对自我的探寻很深入,是这方面的榜样,一个人拥有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什么意义?
(13)、https://zhuanlan.zhihu.com/p/354483492
(14)、而受过了教育的人,就像是从这些囚徒中逃出来的人,他们走出了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15)、我设计出了课程方案,他准备了背景资料,合二为一。
(16)、在《论灵魂》里亚里士多德同样谈到了知识的来源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思考(thinking)和感觉(perception)类似,
(17)、涉及到民主观点的相关讨论,在《克力同》中表达出来。克力同是苏格拉底的一位善良的老朋友,是民主局势下正常的政治意识的典型例子;对话所描绘的场景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克力同设法见到了审判后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并想劝说他逃亡。克力同这时考虑的自然是其朋友的利益。但是,这更关涉到了他自身的利益:苏格拉底应该拯救自己,因为要不然克力同就失去了他好的朋友和他自己的好名声,而他好像更在意后者。克力同说,因为没人会相信,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是自愿留在监狱里的;而富有的克力同没有用他的钱来解救他的朋友,这会被人理解为吝啬的标志。克力同不想被认为是个视金钱比朋友更有价值的人。因此,他恳请苏格拉底,必须要考虑“多数人的观点”(克,44bd)。克力同考虑到了多数人的想法和观点,因而也证明了自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18)、我研究课程,崇尚课程动态学和面向未知的课程——在课程进行中根据学生研究特质和学术进展来升级课程,我再一次成功践行了。我是灵活的,善于把握的。
(19)、喜欢哲学的人不可能没听过苏格拉底,也许不需要喜欢哲学,也会听说过他,甚至多少听过许多他的轶事,譬如他有一位凶悍的妻子,妻子直接向他泼水,他不忘自嘲:“我知道雷鸣之后,必有大雨。”
(20)、一个人能否有钱而无德?一个人能否无钱而有德?
3、苏格拉底百科全书
(1)、社会上的上下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通过一些略带表演性质,对共识符号的互动过程。符号的表达能力可以用来支配他人对于情景的定义,是一种可以支配他人的武器。
(2)、我心里很是激动,可以做好分工,让各小组按照自己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让探究更有方向性、整体感。由于问题和答案比较确定,我觉得不适合采用辩论的形式,而采用历史剧的方式还原真相会比较合适。
(3)、他在《申辩篇》如此说,然后以反讽的口吻继续解释,
(4)、后,彭老师论及了苏格拉底对治家的探讨。在《齐家》中,苏格拉底对治家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经济与政治方面,而非如儒家那样关注其伦理层面。在苏格拉底看来,治家的目的在于增加自己的家产。苏格拉底主要的论述在于以何种方式赚钱。苏格拉底很重视农业,这包含着对雅典当时航海贸易的批评。关于治家的政治层面,苏格拉底否认了治家者与治邦者之间的区别。隐含的观点是,苏格拉底认为,治邦者统治邦民,应当类似于治家者实行的王者统治。
(5)、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6)、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多的一个问题。
(7)、典例1单项选择:古代西方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8)、他们只能看到外界事物投来的影子,并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事物。
(9)、光是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就足以让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
(10)、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11)、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2)、人生来并非是一张白纸,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塑造,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13)、洛克(J.Locke,1632—1704)、
(14)、如果有人不关心政治,但却对其他持不同观点的人的(政治上的)冲动表示遗憾,或认为可笑,这一定会惹恼很多人;如果他不接受流行的政治观点,也不愿融入其他人在一起争吵、却又能和睦相处的共同体,那么别人一定很反感他,并认为他具有挑衅性甚至很危险。但对于这种人的麻烦和骚扰,挑衅和威胁,还是有一些适用的办法来对付的。难的是应付这种人:他既不是简单地从政治领域抽身而出,又不是在这个领域有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职位,这样的话,人们还可以用政治手段来应对他。但苏格拉底既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怪人,又不是一个被唤醒了宗教意识的人,既不是一个政治上的挑衅者,又不是集体的敌人。
(15)、君特•费格尔(GünterFigal,1949—),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海德格尔协会前会长,“解释学年鉴”主编。主要著作有《阿多诺:自然美作为玄辨的思想》《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马丁•海德格尔入门》《理解的意义》《尼采》《对象性》等。
(16)、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7)、正如费格尔所言,“苏格拉底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哲学也包括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哲学本身不是政治性的,不受政治的标准和尺度的约束,它才能与政治保持这样的一种关系: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哲学对政治是一种修改,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在于它并不采取政治的手段或方法。对他而言,有效的是理性的论证,以及自由的、不被腐化的人格。”
(18)、这个论证可以再深一层来看,无论政治的形式是民主的,贵族的或专制的,都无法凭借政治上的手腕来拯救当时虚伪的时代风气。
(19)、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有智慧的人。
(20)、我觉得牛人的评价也许能说明问题。乔布斯当然是商业奇才,是改变了世界的牛人,他却这样说:
4、苏格拉底的个人资料简介
(1)、苏格拉底不知道真理究竟是不是确定而独特的,但他在心中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只是与众人一起探讨,探讨那众人皆有的,“自我”的真相。
(2)、但是,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3)、回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相信真理会显示给那不断质疑的人,只要坦承自己无知,就会获知攸关生命的知识。
(4)、18世纪,康德质疑了洛克的白板说。康德承认,人类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才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有一些先天的理解能力。
(5)、---与印度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看法,也认为现代社会弊端的纠正,关键不在于政治,而来自于人心灵的觉醒。
(6)、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ktike)克塞诺封指出:苏格拉底注意到dialegesthai(辩证)这个词导源于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属加以辨析。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下决心掌握这种艺术,下苦功去,学习它,因为每一个人凭着它的帮助,就会成为有才干的人、能指导别人的人和讨论时见解深刻的人。
(7)、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考古发现与哲学有关系吗?
(8)、麦加拉派因其创建于西西里岛的爱加拉城而得名,按它的思想特色,也被人们称做辩论深和辩证法家.它的创始人是欧克里德(Elukledes,约公元前450一前380),重要代表有欧布里德(Euboulides,公元前4世纪)等人。
(9)、他主张,智慧不能靠别人传授或给予,而必须自己从困惑中觉悟出来!
(10)、平克认为,说人们生来是平等的,指的是要把每一个人当做人来对待,他们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而不是像白板说那样,将每一个人描述成「克隆体」。
(1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12)、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13)、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4)、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15)、人们之所以会利用白板说来阐释道德,其实是对白板说的误解,也是对道德的误解。
(16)、当戏剧实现的过程的时候,当然所有人皆大欢喜,但出现失误的时候,就可能会尴尬,甚至会让所有人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为了不让这种情景发生,就需要设置多重“防火墙”。
(17)、目前我的定位是“课程设计师”,对此,我做了一个课程设计:跟历史老师一起带学生上一次跨学科的主题探究课。但是同时,我觉得,这事可能要到高二去做比较合适,那时学生才上哲学。
(18)、都是灵魂的某部分被其对象影响的过程,后者是感官被可感对象影响的过程,前者则是理智(nous)被可认识对象影响的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所接受的都是对象的形式。
(19)、把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话,大多数人都搞错了,因为现代人对于幸福与否的标准,大多集中在有形的金钱、物质之上,甚至深陷其中,丧失了闲暇,也丧失了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机会,根本算不上幸福。
(20)、苏格拉底以牛虻和灵魂助产士为使命,这对知无知的文化关怀和教育理念有重大影响。文化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启蒙是自我修复的。
5、苏格拉底简介ppt
(1)、第二重是保护性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到这个情景当中。
(2)、摘自《知识表征的哲学研究:从个体认知到社会呈现》
(3)、伟大的人生总是坎坷苏格拉底在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有智慧的人。
(4)、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5)、“情景定义”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根据所处的环境空间来定义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解读着其他人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并且根据对这个信号的理解来做出我们的回应。
(6)、有一天,跟黄博士和钟老师讨论芬兰课程的时候,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既然这样的课有价值,何不立马行动?抛开一些自我限定吧。
(7)、然后,刘老师还组织了一次讨论:假若苏格拉底生在当时的罗马,会判死刑吗?
(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9)、刘老师问了我几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我们只是站着,看学生表演吗?假若时间有多的怎么办?如果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怎么办?”
(10)、他说:“到我这里吧,我要把他们串联起来。但是,很多小组,我要求他们改进,他们不听,你去跟他们说吧。”
(11)、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大家才会觉得他们高不可攀。事实上,在傅老师的笔下,这些大师也并不是异类。他们,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对人类和人生的思考而已。因为思考,他们的存在变得与众不同。
(12)、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等,
(13)、杰斐逊所说的这个真理,其实并没有「不言自明」,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意思。
(14)、我同意,于是一个一个小组去沟通,确定发言人,谈内容如何调整,如何表达,如何制作PPT。
(15)、我体会到了戏剧的巨大价值。它是高级的学习形式。
(16)、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17)、是法律使他诞生在一个合法组成的家庭,使他成为雅典公民,也使他被父亲抚养长大。他以拒绝离开雅典来证明他对法律的支持,宁可死亡也不愿被放逐。
(18)、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9)、正如芝诺为捍卫巴门尼德的观点而提出了许多论证一样,欧布里德为证明欧克里德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感觉事物的虚假性,也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证,如”说谎者”、”隐藏者”、”谷堆"和”秃头”等。”说谎者"的大意是:有人说:"某人说他在说谎,他的话是真还是假?”如果这句话是真的,他真的在说谎,那么,这句话就是假话,因而不是真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意味着,他没有说谎,这句话就是真的。”隐藏者”的大意是:有人问:”你认识你父亲吗”答曰:”认识";又问:”你认识隐藏在幕后的那人吗?”答曰:”不认识”;问者说:幕后就是你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父亲。”谷堆"是说:一粒谷不成堆,再加一粒仍不成堆,在什么时候再加一粒而成堆呢?”秃头”则相反:掉一根;发不成秃头,再掉一根也不成,掉到何时才成秃头呢?显然,这些论证的情形不尽相同,有的是利用概念的灵活性玩文字游戏,有的则反映了质变和量变的转化关系,因而在逻辑史上有一定的意义。
(20)、他们说苏格拉底的辩论词太长,有些深奥,难背。我说,这对于呈现苏格拉底的哲学和质辩思维很有价值,但你们可以稍作调整。
(1)、④.教育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2)、他认为从事哲学思考是要探讨我已知之事---但那是潜意识的已知,藏在模糊而古老的记忆中,现在我则要在当前的清明的意识下去认识它。
(3)、犬儒、麦加拉、居勒尼等小苏格拉底各派随后而立
(4)、上课铃响后,各就各位。我和刘观林老师站上讲台,宣布上课。
(5)、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的苏格拉底与《论语》里的孔子那里早就奠定了基调。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与孔子的语录就是好的标志。
(6)、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7)、典例2判断: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源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
(8)、苏格拉底既挑战雅典成规,又接受法律裁决,他在处理哲学和政治关系时的伦理自觉、内外统开创了公民不服从的伟大传统;
(9)、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就因此成为僭主和专制的同情者。对于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有专制思想的年轻人,如忒拉叙马霍斯或卡里克勒斯,他向他们说明了他们生活态度的不可靠,并由此揭露了政治理所当然的自以为是。他们在生活态度上体现了政治的本质——在民主的生活态度中同样如此。因而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哲学是无法完全翻译成政治的(话语)。而只有通过哲学理解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态度才能应付政治内在的危险。政治关系越是理性的,也就是越哲学的;但如果完全是哲学式的,那么就不再是政治了。模糊与不确定,骚动与不安是政治的本质属性之它们尽管可以在哲学上被理解,但并不能被消除、解决。如果哲学想对付政治领域的危险,那么它就必须抵制后者的本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苏格拉底才与民主和专制形式的政治发生争执。
(10)、苏格拉底对人类处境先知的洞见,以及为此所承受的悲剧性结局,迫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出路深入反思。苏格拉底映照今天堕落的程度,也成为我们探寻新方向的坐标。
(11)、刘观林老师再次组织讨论:“苏格拉底为什么一定得死?”让几个学生回答。然后,他说,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引发研究兴趣,看到更多东西。
(12)、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一个人或多个人对特定人群的某些符号的表达过程被戈夫曼称作“戏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