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1、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英文
(1)、柏拉图留下的内容为丰富,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柏拉图,也接受他的说法。但这哥们的问题是太能写,一共有42篇对话录传世,这里面有一小部分是后人伪作的,具体等我们聊到柏拉图再细说。
(2)、苏格拉底讲智慧。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话,肯定聪明不到哪里去。这一点倒是和老子异曲同工。因为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认为,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从苏格拉底的逻辑出发,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了。
(3)、JohnRawls(1921-20024)
(4)、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诮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5)、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能对圣父、圣子、圣灵有这样超凡的认知无疑是神的启示。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哲学家、执政官西塞罗对他这样评价:“这一位无比的哲学家,坚决主张人类的灵魂乃是一种永远不灭的神圣的本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乃是转到灵界的道路,但只有义人可获进入天堂。”苏格拉底说:“我一生的作为,乃是在求神的喜悦,我深信神必悦纳我此生的努力。”“神给人创造了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嘴巴,是让人要多看,多听,而少说话。”“自然多么奇妙,生命多么奥妙,人以自己的有限去认识宇宙的无限,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在可怜。如果有真知的话,那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认识自己比认识万物更重要”。他是人类谦卑的榜样,曾说:“我越思想越是发觉,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6)、苏格拉底又问道:“还有谁也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不作声。
(7)、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8)、可如果我们知道,只要不断这样航行下去,无论时间多久,就总会找到一片土地,能让我们栖息,因为下一刻无论如何,都会有所不同。
(9)、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10)、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11)、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12)、砍了一棵不是好的树,出来见他的导师,导师问他怎么砍了这棵,
(13)、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14)、使我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一切服从他的意志。
(15)、这本书的译者,傅佩荣教授在序中说: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
(16)、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17)、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18)、任何事务应该先由议会(由十个部落选出的500个主席)讨论,再决定是否将这些事务提交至公民大会,后由公民大会决定判处结果。
(19)、阿尔喀比亚德反驳说:“但是鹅还能给我生鹅蛋和小鹅呢。”
(20)、色诺芬这本书写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此时色诺芬正被流放,写作的目的是为老师辩护,因而会有意隐瞒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事实。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老实人,虔诚敬神,遵纪守法,厌恶诡辩,不提倡自然哲学。这本书失败之处就在于它为苏格拉底的辩护太过成功,如果苏格拉底完全是书中的样子,那很难被城邦指控。
2、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和代表思想
(1)、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2)、启示: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3)、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4)、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都造访过这座伟大的城市。
(5)、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6)、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国!”
(7)、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8)、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9)、关于这个内心声音,先按下不表,我们主要放在后一期“苏格拉底的哲学和其影响”中讨论。
(10)、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11)、还有什么能够满足这样一个巨大的野心呢?除了持续了30年的伯罗奔尼亚战争。(读者们可能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苏格拉底的生平中提到过。)
(1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3)、苏格拉底能忍也能理解妻子的真实用心,但是他的学生阿尔喀比亚德却看不下去了,他直言赞西佩的责骂不可忍受,没人能受得了。
(14)、后把美国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一段话送给大家:
(15)、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16)、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就算他来自于雅典的一个中产家庭,鼻子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身材矮小,外貌近乎于丑陋,但他却用和相貌一样朴实的语言成就了神圣的思想。
(17)、古希腊有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家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有很多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
(18)、后他说:“这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
(19)、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20)、阿尔西比亚德也爱上了苏格拉底,但是他的爱却不像苏格拉底那般纯洁。
3、苏格拉底的生平经历
(1)、产婆术(问答法):思想的接生;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分为四步骤: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是西方早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提出者。
(2)、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的一层的房间给了一们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3)、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4)、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本原是气,气生成万物,万物亦可转化为气.
(5)、根据伯奈特和泰勒的看法,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的作品都不能被看作是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可靠资料来源,依靠这些资料,根本无法还原或重构真实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和其思想,所以剩下的柏拉图的对话是仅存的可靠资料来源。但是,转向柏拉图的对话不等于完全解决了苏格拉底问题,学者们对柏拉图的哪些对话才真正对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具有建树也是众说纷纭。这些不同观点可以分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历史上有关苏格拉底的文学作品(Σωκρατικολóγοι),包括柏拉图的对话录都具有虚构的文学成分(fictionalnature),不足以作为可靠的历史资料,所以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虚假问题。这种主张的代表是约艾尔(K.Jol)、日宫(O.Gigon)。这些文学作品中,只有柏拉图的对话录能真正揭示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不管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的对话,凡是柏拉图放置于苏格拉底之口所说出的话,都能揭示出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形象。这种观点以伯奈特和泰勒为代表。但是,有学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坎恩(C.Kahn)认为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只有《申辩篇》是为可靠的资料,其他对话都具有虚构成分;乌拉斯托斯(G.Vlastos)坚定认为柏拉图的早期对话真实可靠地再现了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6)、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
(7)、我们这一趴主要聊聊苏格拉底在言行上的诸多逸闻趣事,给大家呈现一个人物画像的轮廓。
(8)、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亚里士托德姆一块儿去参加一个宴会。路上,苏格拉底又出神了,站住不动开始想问题。亚里士托德姆没注意,等他到了宴会地点,主人问他:苏格拉底呢?他这才发现苏格拉底没来。于是,他们派一个奴隶去寻找,很快奴隶回来说:找着了,他呆呆地站在邻居家走廊下,我招呼他,他一动不动。”参加宴会的人中有人了解苏格拉底,就解释说:他是有这个习惯,随时会站下来,无缘无故地出神。宴会过了一半,苏格拉底才到。
(9)、不得不感叹一下,除了后的结局不太,这历程简直是世界上不可思议的,也是成功的人士写照。(大家不妨想象一下,这就像一个中国的高官,在战争期间先后叛逃美国,俄罗斯,并在这两个国家担任要职,而后还能回到中国担任将军。其荒谬程度可见一斑。)
(10)、他喜欢引用一句诗说:那紫色的长袍和闪亮的银盘,适合悲剧演员所用,而非我的生活所需。
(11)、自施莱尔马赫批判了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之后,苏格拉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初,很多希腊哲学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如罗般(L.Robin)④、泰勒(A.E.Taylor)、伯奈特(JohnBurnet)、迈尔(H.Maier)等,先后撰写了相关论文或专著。伯奈特和泰勒的立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主流看法:色诺芬有关苏格拉底的记述对重构历史上的真实苏格拉底几乎没有用处,柏拉图的对话更符合历史上的真实的苏格拉底形象。尽管对柏拉图的对话所呈现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不是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存在不同看法,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柏拉图的对话是研究历史上的真实苏格拉底思想的有价值的资料来源。
(12)、但,为了正义抗议的苏格拉底岿然不动。(“虽然那些演说家准备弹劾我,要逮捕我,你们发号施令,大喊大叫,但我认为我掌握了法律和正义,认为自己应该冒风险,而不是因为害怕被捕而思维,就赞同你们提不义的建议。”——《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13)、在当时的雅典,死刑原本是立即执行的。但因为宗教庆典的关系,这次行刑被推迟了。
(14)、施莱尔马赫通过对色诺芬的批判,否定了他对苏格拉底记述的可靠性,认为要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可靠的途径是叩问苏格拉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人,苏格拉底的真实历史形象应该远超色诺芬的描述。虽然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掺杂很多个人想象,尤其是为苏格拉底进行个人辩护的动机明显,但这不能否定这部作品对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价值,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某些性格特点和行动规则上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并不冲突。虽然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非正式学徒(只在很短的时间内跟随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也大多源自柏拉图的对话录,但他对苏格拉底的描述和回忆,不能排除其运用当时公众对苏格拉底的普遍评价或流行看法的可能性。
(15)、苏格拉底在鼓动和劝阻他人两个方向都特别精通,这跟孔子很像,他俩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比如,柏拉图的兄弟格劳孔渴望从政,但苏格拉底劝阻了他,因为他缺乏经验;相反,他却积极鼓动卡尔米德斯从政,因为后者具有那方面的特殊禀赋。
(16)、我也认为泰勒的解释合理。苏格拉底前半生的历史资料有限,而柏拉图、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思想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是其50岁以后的。
(17)、诺齐克的第三本书《反省的人生》(TheExaminedLife)在1989年出版。诺齐克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努力探求什么是构成我们人生有价值及有意义的东西。讨论题材包括死亡、父母与子女之爱、性,以至邪恶及二战时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在分析哲学传统里,极少哲学家会尝试触及这些问题。诺齐克却能以诚恳睿智而不说教的方式,从现象出发,逐步带领读者进行深入反思。
(18)、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19)、三十僭主执政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三十僭主召集了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五个人到圆宫,并命令由苏格拉底带队,把撒拉密斯的赖翁带走处死。
(20)、但他显然也无法阻止这件“不义”之事的发生——这些将军被立即处决了......
4、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600字
(1)、苏格拉底拖动阿尔西比亚德离开阿斯帕西娅的怀抱
(2)、启示: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3)、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4)、我这里只集中介绍一下他在伦理学上的新观点。诺齐克认为,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伦理规范的起源和基本功能是使人们互利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道德的根本作用是协调(coordination)。而道德之所以具普遍性,乃因为人们透过协调合作,从而共同得益的可能性是普遍存在的。但道德的具体内容,则要视乎个别社会互利合作的机会及条件而定。尽管如此,诺齐克还是提出了一条普遍性的伦理学核心原则:“它使得基于互利的广泛的自愿合作成为强制性的;而且只有此是强制性的(mandatory)。”这条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它鼓励任何促进人们自愿合作的次原则,另一方面它禁止任何非自愿性的合作。例如如果某一方参与合作的所得,反低于合作之前的所得,任何人便不可以强迫他们进行合作。诺齐克继而指出,这条原则体现的是一种尊重的伦理(theethicsofrespect),它要求人们尊重别人的生命及自主性,禁止谋杀及奴役他人,不得干预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等。
(5)、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6)、诺齐克的第二本书,是1981年出版的《哲学解释》(PhilosophicalExplanation)。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厚达七百多页,分为形而上学、知识论及价值三大部分,讨论一系列康德式的问题,例如事物存有如何可能、知识及自由意志如何可能、客观的道德真理及人生意义如何可能等。其中他对哲学怀疑论的批判及对知识的基础的看法,引起多的注意。值得留意的是,在这本书中,他从事哲学的方式有了一个明显转变。他不再接受以严格演绎进行论证的分析哲学方法,因为这种从一些基本原则演绎出整个系统的进路,就如一个摇摇欲坠的高塔,只要底部不稳,便会整个倒塌。他转而提出一个“帕特农神殿模式”(ParthenonModel)。顾名思义,“首先,我们将各自分离的哲学洞见,逐柱逐柱地竖起来。然后,我们再在一个以普遍原则或主题的大屋顶之下,将它们联结统一起来”。这样的好处是,即使神殿某部分被破坏,其他部分依然可以屹立不倒。他继而指出,传统塔状论证结构的目的是证明(proof),总希望以论辩的,非此即彼以及一拳击倒的方式强迫别人接受后的结论。而他则倡议一种以解释及理解为主的哲学多元主义(philosophicalpluralism),一方面在哲学解释中尝试肯定各种不兼容的观点,同时又可根据某些共同的标准将其排序。诺齐克似乎认为,在很多哲学问题上,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各种理论不一定互相排斥,而可能各有洞见,从不同角度对真理的探寻做出贡献。
(7)、苏格拉底一直被认为是希腊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分水岭。事实上,他发明了一种论证的方法,从基于简单经验的无可争辩的陈述开始,利用某些清晰而合乎逻辑的规则,建立起复杂的陈述。其结果是,在利用(由柏拉图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的规则去探寻自然世界时,倾向于采取种种来自人类需求的抽象的、理论性的形式,而不是通过细致地研究事物本身并由此导出给予解释的假说。这种逻辑方法-对于数学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的传播使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工作经常被认为是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确实,直到16世纪时,西方科学才从这种方法中解脱出来,另外一种基于观测、假说、预测和实验的方法发展了起来。
(8)、他的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就极力鼓动他去集市上逛一逛,置办些必要的新用具。他们眉飞色舞地游说苏格拉底道:“现在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看了一定会心动的,相信您到时候一定会满载而归的。”苏格拉底拗不过他们,就去好好地逛了一次街。
(9)、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10)、诺齐克生于1938年11月16日,父亲是俄罗斯犹太移民,在纽约布鲁克林区(Brooklyn)经营小生意。诺齐克在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其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左倾”,曾经加入社会主义d的青年组织,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工业民主学生联盟”的分会,一个在1968年学生运动时颇为激进的组织。但当他到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时,由于受到哈耶克及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著作的影响,思想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由支持社会主义转为完全拥护资本主义。在1975年的一次访问中,他承认初的确很难接受支持资本主义的论证,“但愈加深入探讨,它们显得愈有说服力。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好,这些论证都是对的……’然后去到某一阶段,我的思想和内心终于变得完全一致”。
(11)、而这在这一过程中,智者将“不朽的美——即知识”孕育在年轻人的身体里、精神上。而自己也追求到了“美”,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
(12)、好好活着,不会让你感到绝望,也不会让你失去积极生活的动力(比如成为一个酒鬼)。
(13)、不管是哪种说法,赞西佩是三种说法里都有的,基本也可以确定是从苏格拉底50岁以后陪他走完一生的女人,所以我们主要聊聊她和苏格拉底的一些逸闻趣事。而关于密尔托的资料几乎没有,想八卦都八不了。
(14)、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幅苏格拉底两个老婆同框的画,你注意没有,正在把水倒在苏格拉底头上的,就是赞西佩,想说明的就是苏格拉底有这么一位悍妻。
(15)、苏格拉底既不盲目跟从民主,也不轻易支持暴政(当然,他是支持公民们由一位“哲学王”统治)。
(16)、首先,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经常提到奥菲斯教。奥菲斯教灵魂不朽和灵肉对立的思想,显然在苏格拉底的成长阶段产生了重要作用,并持续影响了苏格拉底的一生。苏格拉底在肉体上表现出来的节制和心灵上受到神秘声音指引,都和奥菲斯教思想有莫大关系。
(17)、的确,除了苏格拉底,还有谁能这样蔑视法律呢?
(18)、我们都会惊讶: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有一段爱情。
(19)、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