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和卢梭
1、伏尔泰评价卢梭
(1)、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2)、如伏尔泰的话可以用来证明处决君主的合法性(“如果有暴君,就该将他们罢黜”);
(3)、第不管是谁,都要善待他人,要以人为本,不得对他人暴虐。
(4)、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5)、1791年7月11日,伏尔泰被迎入先贤祠,当时国王出逃瓦伦被截回没几天,大革命正经历一个特别混乱的阶段,而伏尔泰的第二次加冕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的。
(6)、卢梭思想主张主要有: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对理性提出质疑等。
(7)、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8)、我多么希望卢梭能像伏尔泰一样,能有幸福的晚年,能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他的过激思想而受苦。
(9)、梦想令人陶醉,现实让人心碎:哥哥与父亲闹翻出走从此不知踪迹,重新觅得新娘的老卢无力顾及小卢,十二三岁,卢老师便开始闯荡世界,当各种学徒,也开始沾染上各种坏习气,他在忏悔录上写道:“我就这样学会了暗自贪婪、隐瞒、遮掩、撒谎,后学会了偷窃”……按如此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农民工也就是小卢终的归宿了。
(10)、他把法律分为两类,即自然法和制定法。自然法,适用于所有的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不偷盗,不杀人,不淫乱,不撒谎,敬父母,重互助等,这些都是自然所颁布的法律。
(11)、伏尔泰又针对卢梭的私生活向朋友说卢梭的坏话,说他是恬不知耻的人和厌恶人类的孤僻者,卢梭回信辩解。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后一封信,信的第一段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12)、第卢梭年少时在乡村生活过,他同情底层人物;在流浪过程中,他认为下层人士的良知、淳朴远超过上层人士。他没有理解到: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下层人士,都有可爱善良之处,也无法避免地存在人性之恶。在不知不觉中,他对下层人士的同情超过了理智的界限,亦使得他的理论过激。
(13)、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平等的理念对立可以看做现代民主制度下左派和右派的雏形。
(14)、文人相轻不只是我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兰西文人也一样:伏老师历来是嘻笑怒骂绵里藏针辛辣无比,卢老师则习惯了匕首刀剑电闪雷呜,有一次,晚辈卢梭将自己得意之作《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及其基础》寄给前辈伏尔泰“恳望前辈赐教”,没想到卢梭将私有制看作人类万恶之源的思想惹得伏尔泰大为光火,毫不客气作了令卢梭颜面尽失的辛辣回复:
(15)、 有仁义礼智信,五神相把,只有圣洁的心可以入门。
(16)、“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大作,谢谢你。在使人类变得如此愚蠢的计划上,使用这般聪明技巧,还是从没有过的事。读大作,人类一心向往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不习惯四脚走路了,那种习惯我已经丢了60多年,很不幸,我感到已不可能再把它找回来了。而且,我也不能到加拿大去做探索野蛮人的工作,因为我生了疾病,我需要有一位欧洲的外科医生为我调节;听说那个地方正打仗;而且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野蛮人已经坏得和我们不相上下了。”
(17)、谁料16岁那年,卢老师福星临门:漂泊不定、举目无亲,日子过得三饥两饱的他在一位神父的介绍下,来到法国一个叫安纳西的风景优美的小镇,投奔一位叫华伦夫人的贵妇。卢老师开始料定:这肯定是个早过更年期、一张苦瓜脸终日难览一丝笑容的老太太,谁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位丰腴迷人、只比他大十二岁的美丽少妇,看了介绍信,华伦夫人叫了“可怜的孩子”,就收留了这位眉清目秀的少年……
(18)、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卢梭应当在他所不嫉恨的人中间吧?33天后卢梭也逝世了,他们两人似乎不能单独在这世间上活着。
(19)、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20)、伏尔泰对马布利、卢梭和所有“充满悖论的著作”的抱怨,有这样一种前提假设:人性不可能具有它并不存在的面目,而且它是不可能改变的。尽管伏尔泰大唱进步的赞歌,但他的思想中有一种强大的固定性:人是一种栖居于存在物阶梯的特定档次上的受造物,他固然能够增长其自由,强健其智识,扩大其幸福,但这都是在人类状况的许可范围之内,而人类状况本质而言是不可改变的。
2、伏尔泰和卢梭斯鸠鸣的作品
(1)、18世纪的法国曾兴起过一场中国热,伏尔泰自称是孔门弟子。伏尔泰盛赞“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在家中悬挂孔子像,伏尔泰在《论孔子》里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忏悔录》一出,众人皆惊。于是乎,卢梭同志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敢作敢当的学术巨星,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不过就是猥琐老流氓。要是卢梭哪天在网上发个帖子,那么定会出现以下几种回复:
(3)、伏尔泰既是预言者,也是创造者,他的作品,正如1791年7月《普罗旺斯信使》提到的,“就是摧毁巴士底狱的武器”。将启蒙视为大革命的缔造者的观念——这种从现实回溯既往的幻觉在19世纪进一步发展——如此迅速地成为一种常识,这不免让人震惊,尽管存在一些十分孤立但很清晰的批判声音,如穆尼耶的看法。的确,人们在1791年制宪议会完成的工作中,可以被认为出自伏尔泰的著作的各种措施,能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如出版自由,立法统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以及教士领取薪资的制度。
(4)、卢梭则是革命的鼓动者,他坚决的反对君主制,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皮尔、马拉等人都可以看作是卢梭的精神门徒。
(5)、1749年卢梭到文森监狱探望狄德罗,途中看到《法国信使报》登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启事,受到狄德罗的鼓励,作文应征。次年,卢梭第一篇重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头等奖。文章从反面论证科学艺术造成社会道德堕落,认为科学与道德互不相容,表现出卢梭对法国现存制度的憎恶和批判。卢梭因此声誉鹊起。期间,卢梭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撰写了《百科全书》的全部音乐条目,他还曾撰写《论政治经济学》。他仍然以抄写乐谱为生,但与各沙龙关系逐渐疏远。
(6)、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7)、还有,卢梭否定戏剧作用的观点显然也是偏激的。
(8)、卢梭对伏尔泰也怀有复杂的感情。年轻时候是老伏的迷弟且不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怨恨和纠缠,当1778年传来老伏去世的消息,卢梭极为震惊和悲痛。他说:
(9)、我们来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霍布斯、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主要有那些区别。洛克的社会契约是指个人让渡一部分从属的权利给政府,由政府管理公国事务。但卢梭的社会契约是建立在个人让渡全部的权利给所谓的“共和国”之上的,由所谓的“共和国”来保障所有人的自由,卢梭是主张主权高于人权的。然后卢梭又主张主权在民,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主权只有当人民聚集在一起时才能实行,人民集会是高的权力(排除议会制度)。后,民众如果认为制度不合理,可以通过人民集会的方式推翻统治,掌握所谓的主权。
(10)、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万岁,万万岁):谁有楼主qq?我想去围观楼主真人!
(1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力选手,他们俩都推崇自由和平等,都推崇自然神论,他们都受到当局的压迫,过着各处流亡的日子,他们有太多的相同点。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应该是密友,应该是亲近的人。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生之敌,他们生前互相仇视,互相攻击。我觉得这种反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12)、叔本华(我家狗狗“世界精神”近老掉毛):连我的偶像康德都说好,楼主差不了。@黑格尔,黑傻蛋,你娃儿别整那些哲学垃圾了,赶紧过来膜拜大师吧!
(13)、回答问题, 赢取”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纪念精品!
(14)、第一个真理是,应该给予人性具有的独立才能以一切展现的机会;第二个真理是,人只能在其本性范围之内施展他的才能。
(15)、 那又如何,好与坏都是上天好的安排,这就是社会的本来。
(16)、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7)、第二件事是卢梭和自己的女仆长期同居,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孤儿院。
(18)、 因为身份,因为传言,因为固执己见。
(19)、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时期曾被囚于宫中,一日,他读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竟然掩面长叹:是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伏尔泰与卢梭这两颗启蒙运动之星,曾经并肩作战,惺惺相惜,可终还是未能免俗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攻击谩骂、恶语相向、恩断义绝,联袂上演了一出哲学史上的闹剧。
(20)、然而在命运指引下的两人却长居于彼此的故乡,做了一辈子的敌人。伏尔泰原本生于巴黎,却在卢梭的故乡安度晚年。卢梭本是日内瓦人,却在巴黎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3、伏尔泰和卢梭列宁斯鸠的内在联系
(1)、天赋人权指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革命,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理论观点也被载入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去。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孔斯坦、奥斯丁、梅因、边沁、密尔、狄骥等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天赋人权说做了否定。
(2)、那些把“伏尔泰和卢梭”请入先贤祠——大革命期间还没有任何其他文人跨入先贤祠的大门——的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划分?是否有过此类?
(3)、两人起初只是纯粹的学术争议和政治观点上的辩论,但像绝大多数激烈争论一样,渐渐演变成了相互的人身攻击。
(4)、情绪来得太快就想龙卷风,休谟只能得出结论:不是他疯就是我疯。
(5)、由于大革命不是一天完成的,这种分工也就是一种阶段性的分工。如在路易·勃朗那里,伏尔泰是18世纪的表达和总结,而卢梭是19世纪的预言者。或者是二人在同一个革命进程中有各自受青睐的阶段。在基内看来,伏尔泰的阶段是在革命之前。制宪议会推崇的是孟德斯鸠。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都是卢梭的阶段。
(6)、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7)、卢梭这一招是真狠,就好比紫龙自戳双目,自己把弱点毁了,看美杜莎还能怎么样。
(8)、或者用以歌颂自由(“我的心中镌刻着自由,对国王心怀憎恶”);
(9)、这是一座宏大的灰白色双层建筑,位于一片巨大的庄园中,花园里有许多雕像、一座礼拜堂和一座喷泉。走进宅邸,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伏尔泰买下这座宅邸后,亲自指导进行了一番重建,直到1762年才完工。房子内的家具、油画和其它装饰品,都是他本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品位挑选的。伏尔泰好藏书,在他的图书馆里藏有六千九百多册著作和信件,只可惜在他死后,这些珍贵的书籍都被他的崇拜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买走。伏尔泰晚年时常在家中写作,招待了不少的诗人、作家和学者前来做客,以至于将自己戏称为“欧洲旅店老板”。
(10)、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被法国议会查禁,他先后流亡瑞士、英国,1764年开始写《忏悔录》。卢梭晚年得了一种受迫害的妄想症,认为有一种世界性诽谤阴谋针对他。1767年回法国避居。1770年获准回巴黎,仍以抄乐谱谋生。1775年完成《对话录》,次年写作《孤独散步者的梦想》,但未完成。1778年病逝于爱尔蒙维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11)、毫不夸张地说,这书完全是伏尔泰逼出来的。在《忏悔录》里,卢梭直接对伏尔泰说:“先生,我一点不喜欢您,我曾是您的门徒,也是您的坚决拥护者,您却给了我痛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就是葬送这座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鼓吹您,您给我的报答却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让我即将客死他乡……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
(12)、这之后很长时间,两人并没有寻找修复关系的愿望,反而在怨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卢梭在给达朗贝尔的《论戏剧的信》中,否定了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戏剧对道德风俗毫无益处,悲剧刺激人感情,而喜剧培养嘲讽的情绪。他的偏激观点引起了伏尔泰、狄德罗的反感。伏尔泰写信严厉批评卢梭否定戏剧功能的观点。这一番激烈争论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彻底破裂。1756年伏尔泰发表长诗《里斯本的灾难》,卢梭对该诗中的悲观主义情调十分震惊,觉得“报仇”的机会到了,发表了《论天命的信》,其中极力驳斥了伏尔泰诗歌中的宿命论和悲观论。
(13)、他相信有更美好的时代,但未来并没有占据他的思想(当然过去也没有,这就使他十分坚定地排斥卢梭的多情善感):人应该适应当下,这才是他关心的重大问题。谴责他的人认为他的所有保守主义主张,如认为贫穷不可避免,人类状况的不平等无法克服,都根源于他的社会想象力所遭遇的时代局限。
(14)、伏尔泰和卢梭是同时代的人,都具有那个时代思想家鲜明的特征,比如他们都憎恨腐败和迷信,反对暴政和压迫。
(15)、伏尔泰和卢梭都倡导自由与平等,但对于用什么政体来保障“自由平等”却存在很大差异,伏尔泰提倡开明的君主制,卢梭提倡集权的民主主义。
(16)、卢梭认为,艺术与科学根本不能敦风化俗,相反,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人类的自由遭到了扼杀。卢梭的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吸引众多眼球,他的论文立刻拔得头筹,一夜之间,卢梭声名大噪。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九个字:反文明纯天然复古风。卢梭认为科学和技术源于人类的恶,人们迷恋天上的星星,于是有了占星术天文学;人们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有了雄辩术;人们因为贪恋吝啬,于是有了几何学;人们因为不切实际的好奇,于是有了物理学。科学与技术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对人类的诅咒。卢梭强调纯天然,推崇自然哲学。卢梭的自然包括清新的大自然界,但更多的是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即人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的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本善,自由平等。卢梭的自然哲学,不禁让处在技术泛滥核爆炸整容成风时代的我们扪心自问:工业文明必然带来幸福吗?卢梭倡导复古风,一辈子哼着《想回到过去》,内心充满着对田园生活的无限遐想,他眼中的社会应该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活脱脱一个西方的“世外桃源”。
(17)、1756年,年仅44岁的卢梭开始过起隐居生活。他是真的要隐居不问世事吗?不是的,他只是因为论文不被他人理解而暂时泄气而已。我猜测,他隐居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专心开始写文学作品。因为只有文学作品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只有引起大家关注后,他的思想、论断才能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他在1761年发表了《新爱洛琦丝》,引起欧洲的轰动,他之前的学术观点开始被人们研究。卢梭选择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也将走卢梭这条路。
(18)、谈到卢梭卢老师的忏悔录,就要大费周章了,首先要向列位看官忏悔一番:
(19)、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20)、卢梭的才华是公认的,但他完全没有意识的自己的思想过激。其实在他的观点不被身边的人接受的时候,他就应该反思下自己,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下问题,他就有可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但他没能发现(可能是天意吧),他一意孤行,得罪了朋友,他还在认为是其他人在迫害他。
4、伏尔泰和卢梭斯鸠鸣
(1)、整个19世纪都认为这两位哲人的观念导致了大革命,不管人们对这些观念是诅咒还是赞颂。米什莱写道:“当这两个人故去之后,大革命已经在人们头脑的高地中完成了。”此外,伏尔泰本来可以认为书籍统治世界的观念来自于他。
(2)、三年后的1794年4月14日,法国国民公会作出决议,把卢梭的遗体请进先贤祠,给其与伏尔泰同样的待遇。10月11日,成千上万的人在先贤祠前举行隆重仪式,把卢梭的灵柩安放在离伏尔泰棺木几尺之遥的地方。这并非出于法国人的幽默,而是人们根本就不把他们的争论和怨仇太当一回事。历史更将它一笔抹去。不过,伏尔泰与卢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出他们之间在宗教、政治、教育、文艺学等理论问题上的思想差异。伏尔泰在哲学上,并没有自己独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基本上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的信徒。伏尔泰的宗教思想是从洛克那里继承来的自然神论,而且他一直积极地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纷争。而卢梭,在其作品中否认了教会的教义和,赞扬一种以智慧和情感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始终是保守的,他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他并不像卢梭那样反对人类的不平等,他认为不平等是社会的正常合理现象。卢梭认为,人民是至高无上的,不应该让所谓的统治者行使高权力,而为使人们摆脱不幸,就必须推翻专制制度,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也就是民主共和的政体。在对社会制度的批评上,伏尔泰更富有理性,而卢梭显然带有很大的任性成分。对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伏尔泰更倾向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而卢梭则更崇尚充满野性的自然。文学趣味上伏尔泰属于古典主义,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却又惊人的大胆。而卢梭则属于自然的赞美者,文字中更多地透出一种浪漫的格调,无怪乎后人把他视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3)、卢梭的思想即使过激,但如果全盘通读他的著作,还是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有温和之处,他是完全出于善意。但读卢梭著作的人,大部分只看到卢梭文章中的革命思想,而没有看到他的真知灼见。
(4)、但上述观点的起源和核心:私有制是造成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5)、这样的显然意味着,时段的划分也是一种思想的划分。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反革命观点,它是菲耶韦(Fiévée)提出来的:“德行败坏之人”的兴起应归咎于伏尔泰,而卢梭则招募疯子为追随者。
(6)、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他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即便在伏尔泰被迫流亡英国期间,他也受到一些贵族的照顾,路易十五还默许他回国;即便伏尔泰在法国被通缉,他还能安稳地在法国境内隐居15年,期间还被任命为宫廷史官,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前往柏林是受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受到礼待;他在日内瓦也受到礼待,并且他投资了房地产赚了钱,生活条件优越。
(7)、格老秀斯认为,由于自然法使人得以占有某一特殊的东西或正当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财产和偿还债务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然法规定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并指导人们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
(8)、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也将注意到伏尔泰那种平静的实用主义和冷酷的现实主义,尽管他接受民主制的平等主义(“枢机主教的厨子完全可以说他和主人是一样的人”),但他拒绝社会平等(“但至少在奥斯曼苏丹占领罗马之前,厨子还是厨子”)。伏尔泰曾多次说,一个审理诉状的高官是不懂如何造鞋子的,这句套话后来回响在一些敌视性的小册子中,它们都把伏尔泰视为鄙视人民的人。
(9)、所有崇拜伏尔泰的行动主义的小册子都在不懈地宣扬、招募、战斗,而且它们都崇拜伏尔泰的超级洒脱,这个人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时光绝不会像从未发生那样流逝”,应该“不论在哪里,永远从此刻出发”,他们甚至更为自觉地引述那位行事迅速的亚历山大了:“胜利的英雄不需要祖先。”当第一份向伏尔泰致敬的法令颁布时,一位议员提议将伏尔泰称作“思想的解放者”。正因为如此,拉马丁把这个神一样的人物的棺椁进入巴黎,看作“自由接管了这座城市和圣热纳维耶芙的神殿”,由此证明大革命对自己有十分恰切的理解。
(10)、卢梭在30岁的时候去了巴黎,几经辗转在1754年的时候回到日内瓦,却因为著作《爱弥儿》和《民约论》惹怒了日内瓦当局。卢梭不得不从日内瓦逃到瑞士的乡村,穿过瑞士的山谷、湖泊,后逃亡到了伯尔尼。他将沿途的日内瓦湖风光写到《新爱洛依丝》小说中,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寻找这段爱情,其中就包括了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
(11)、丑事都被人抖搂出来,卢梭也急了,把心一横,与其让别人揭露,还不如自己坦白——于是有了惊世之作《忏悔录》。
(12)、后可以指出,严格的计量方法表明,提到伏尔泰的次数随着大革命的进展而不断下降。R.加利亚尼曾仔细翻阅17171793年的4500份小册子,他注意到,1791年伏尔泰被提到的频率比卢梭更高,这很可能是因为攻击天主教的缘故;1792年这两位作家大体持平;1793年卢梭超过了伏尔泰,而且,总的来说,提到他们二人的总次数在逐渐减少,好像大革命已经越来越不需什么庇护人了。
(13)、特雷亚尔(Treilhard)还信誓旦旦地说,伏尔泰已经感到“革命不可能再拖延”。因此,革命者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发现的,就是革命已经迫在眉睫的传言,是新秩序正阔步到来的确证。“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酝酿中”,伏尔泰曾经说。为了看到这场“革命”(对于他的阿谀奉承者来说,这个词在1764年之后词义的显著转变以及伏尔泰对它极其灵活的使用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两三年”。这种胜利的口吻尤其贯穿于他关于宽容的文字中,而且从来没有消失过。人们可以从他的《哲学辞典》中摘录出一部文集,以《伏尔泰致三级会议的陈情书》为题出版。
(14)、我们来看卢梭和伏尔泰是怎么认识的,这在《忏悔录》中有所记载。1745年,卢梭受黎留希公爵的邀请,负责将伏尔泰的剧本《那瓦尔公主》改编成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卢梭接到任务后,首先想到的写信给伏尔泰,以征求原作者的同意。
(15)、那么是什么导致两者的思想存在差距,是什么导致卢梭的思想过激的呢?我认为是两者不同的生平和社会经历。即使两者都有被迫流亡的经历,但他们的生平和社会经历还是存在很大区别。
(16)、或者用来提升革命战争的士气,尽管这对一个如此缺少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家来说几乎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所有高贵的心灵而言祖国都是珍贵的”);
(17)、1742年卢梭经人推荐到科学院宣读自己关于新记谱法的论文,未获成功。他于1743—1744年到威尼斯的法国大使馆当秘书,陶醉在意大利音乐中,后因与大使不和而回到巴黎。继续出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但他总感到与他们格格不入。有一次霍尔巴赫问卢梭对他为什么如此冷淡,卢梭回答:“你们太有钱了。”卢梭经常表现出对富人和上层人物的厌恶情绪。1745年,卢梭结识一位容貌一般、智力平庸的女佣人苔莱丝·瓦瑟,很快就共同生活在一起,卢梭没有那种与上流人士交往中的窘迫感,觉得很愉快。第二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卢梭认为无力抚养,把婴儿送往育婴堂,瓦瑟伤心了很久。但他们以后所生另4个孩子也都送入育婴堂。卢梭这期间以为剧团和个人抄乐谱度日。约1746年他结识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两人开始交往但思想观念差距很大,以致后互相攻击,敌意很深。伏尔泰在宗教上反教会意识很强烈,是自然神论者中的左翼,但政治上则主张开明君主制,至多接受君主立宪制。卢梭在宗教观上是较保守的自然神论者,甚至承认灵魂不灭,政治上则较激进主张共和制、主权在民,代表资产阶级左翼与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这是两人分歧的根源,也是卢梭与狄德罗等人决裂的因由,但卢梭的个性也是矛盾激化的一个原因。
(18)、由于三百年前的欧洲的天主教还有极大势力,达尔文新教也不宽容,而卢老师作品中恰恰常常杂夹着矛头直指天主教会,也让新教极不高兴的石破天惊的言论,这让卢老师吃了不少苦头,他的书常遭销毁,时而还被撵得急急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连回到他的祖国日内瓦也屡遭新教徒袭,这样当然也没有带来经济上的大丰收一一不像他的死对头伏尔泰,以及先是恩人后成仇人的英国大哲学家大卫.休谟,凭一本书的稿费便吃了一辈子!
(19)、之后他们的好几次交流之中卢梭和伏尔泰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话题,毕竟一个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贵族,一个是村里来的大叔,你说能找到什么共同话题呢?
(20)、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5、伏尔泰和卢梭的共同性格
(1)、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2)、以赛亚伯林(正给马克思写传记):奇怪了,楼主好斗,粗鄙,缺乏教养,怎么这么多人顶帖?
(3)、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卢梭应当在他所不嫉恨的人中间吧?33天后(7月2日)卢梭在巴黎远郊的一个小村庄里逝世。1791年7月11日,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革命d人把他们的精神领袖伏尔泰的灵柩请进先贤祠,作为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伟人供奉起来。
(4)、 不要躲在几个人的小圈子里自饮自乐。
(5)、因各种原因,卢老师没多久便与“妈妈”分开了,从此犹如屌丝一族,以抄乐谱、做家教为业。43岁时,在好友、哲学家狄德罗的大力鼓励和推荐下,在一次巜论艺术与科学》的征文比赛中一举成名(有点迟)。此后,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丝》、巜社会契约论》、巜爱弥儿》成为享誉法国、欧洲的文坛大咖,特别是言情小说《新爱洛伊丝》问世后很快风靡欧洲,一睹为快的读者包括国王、王后、公爵、公爵夫人、伯爵,伯爵夫人……而谈教育的《爱弥儿》,及后来世界极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更使卢老师声名大震,朋友圈遍及欧洲大小诸侯国,一些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元帅、将军,以及他们的夫人,都以结交卢梭为荣了。
(6)、卢梭的忏悔录怎会写成控诉、呐喊?这得对卢梭的生平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7)、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8)、十五年前刚读到卢梭忏悔录时,鄙人直赞:“写得太好了,大师就是大师!”其实,那时是“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二百亩”心理作怪一一心想:卢梭,那可是世界牛人,大哲学家康德人称“伟大的康德”,这位终身未婚、只与哲学为伴的怪老头,卧室中装饰品就是卢梭的画像!卢梭的巜爱弥儿》出版了,老头看得太入迷了,竟忘记了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出门散步的“铁规”,这可害苦了一些以康德走出房门为较钟时间邻居……托尔斯泰呢?巜战争与和平》、巜安娜.卡列尼娜》、巜复活》是何等牛叉的大部头,世界排名前几位的大文豪,号称“卢梭门下狗”的他,声深“这辈子两人的书受益,一个是卢梭,一个是福音书”。所以托老师一辈子胸就前别卢梭的肖像……连康德、托尔斯泰都崇拜的人,他说的话还会错么?
(9)、还需要补充一点,人们引用伏尔泰可能与引用卢梭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意味着要对整个计量结果做相对化处理。大革命期间,人们大量使用伏尔泰的文本(大革命的十年中他的“全集”出了六版,“选集”出了两版),但它们更像来自一个精心打造的格言宝库,与具体语境脱离了关系,这些话写在旗帜上,或者突出雕塑的某种姿态,或者伴着车辆游行队伍,的确是很合适的。
(10)、罗素(我的《西方哲学史》已出版,大家请支持正版,当当亚马逊有折扣):楼主就是氓,楼主的思想导致了希特勒的极权!
(11)、 其实所谓的伤害,看透了有什么。
(12)、伏尔泰与卢梭始终互相关注着对方,尽管带着仇视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人的激战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必要支柱。但是,尽管两人交恶甚深,当卢梭遇到危险时,伏尔泰还是通力相助。1762年,卢梭因《爱弥尔》一书而遭通缉狼狈出逃时,伏尔泰同时向卢梭可能去的七个地点发信,邀请卢梭去他那里避风,不过此事没有结果。
(13)、伏尔泰和卢梭的恩怨,开始于卢梭第一次去找伏尔泰帮忙,一个屌丝找一个明星,希望这个明星帮助他给自己的文学作品点个赞,提高一下知名度,但是伏尔泰当时看了这个所谓的卢梭的文章之后,他当即写到“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成野兽”。如此毫不客气的批评自然让卢梭觉得很没有面子。
(14)、近年再读卢梭的忏悔录,并阅读了相关书籍,发现卢老师的书不但有错,而且错得离谱!……想起当年读了就拜的轻浮,不禁满脸涨红一一浅享即止真是要不得,难怪伟大领袖对许司令说红楼梦要看五篇才有发言权!
(15)、康德(阳光老宅男):沙发,激动呀,楼主你成就了我。俺为了读你的《爱弥尔》都忘记下午四点出门散步,柯尼斯堡那群傻子现在还以为教堂的钟坏了呢。
(16)、卢梭和伏尔泰都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都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7)、天赋人权是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由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于18世纪提出。
(18)、伏尔泰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并不主张用暴力革命解决问题,他反对君主制,但对共和制也有所怀疑,更加喜欢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19)、他的下半生一直孤僻的活着,虽然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但人总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才华的人发现自己被孤立了,可以保持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轻易发表。如果一个人活的很孤僻,那么其更应该与大众接触,接触现实生活,不然其思想肯定不符合现实。
(20)、卢梭生于日内瓦,但在启蒙时代,他的著作却被日内瓦当局封禁、焚毁,他也总是被阴差阳错地归为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生于巴黎,却在他的晚年,来到恬静怡人的日内瓦,过着他田园诗般的生活。人们说,卢梭只懂苦痛,而伏尔泰只懂欢乐,两人的爱与恨却都发生在阿尔卑斯山下的这片土地上。来到日内瓦,忍不住想要跟随两位巨人的脚步,寻找他们的故事。
(1)、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2)、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3)、 我在殿堂里等你,那个亿劫不弃的的朋友,虽然,你成了…
(4)、华伦夫人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广博人际圈,又乐施好善,落魄的小毛孩卢梭能遇上如此贵妇人,与美妙的天方夜谭中故事无异一一华伦夫人叫卢梭为“孩子”,“孩子”当然就十分自然地叫华伦夫人为“妈妈”……华伦夫人认定这位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孩子是可塑之材,应该接受系统的教育,于是花钱送送他到意大利都灵上学,并学习音乐……五年后,卢梭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华伦夫人又让他回到她身边,帮她打理家务。
(5)、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觉得不可能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体系和敌对的作者之间实现和解,除非采取功能性的分类法,如可以根据任务、时代或思想进行划分。
(6)、法国人这样安排不是让他们别扭,而是,根本没把那些破事当回事吧,撕x根本不能影响大师的伟大……
(7)、其实,只要稍为用心读卢梭忏悔录,便可十分清晰地发现:写忏悔录之时总埋怨上帝对他太不公的卢老师,事实上己同斯宾若莎一样,成为不信上帝的自然神论者一一为了生活,可以从新教徒改宗为天主教徒,然后再改为新教徒的他,或许从来就不信耶和华老爷子,所以,通部忏悔录看不到丝毫向上帝忏悔的味道一一甚至不提上帝的名字,尤其是忏悔录下卷,愤懑、怨恨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仇人”、“仇敌”、“仇家”、“黑暗的藩篱”、“阴森的黑暗”、“耻辱和不幸”、“阴谋”、“恶果”、“破碎”等等充满怨恨字眼充斥其间,恰如卢梭忏悔录“译本典藏版”译者陈先生说:“该书名为忏悔,实为控诉、呐喊”。
(8)、还有一种信念也对伏尔泰不利,因为他在反驳孟德斯鸠——“一部著名作品的品德高尚的作者”——时说,美德“不是任何事务、任何政治责任的原则”。另一种具有伏尔泰色彩的观念是,人是从激情中获得动力的,激情是“驱动整个机器的”真正的“轮系”;但这种观念让反革命者和雅各宾派都很反感,对于他们,伏尔泰实在是个“品性败坏之人”。
(9)、 我很感激他,他给我介绍了很多朋友,当然也有装成朋友的小人。
(10)、在卢梭之前,奥古斯丁也写过忏悔录,在神圣宗教感情的照耀下,建立起伦理体系,通过理性思辨探索人生目的。卢梭的忏悔录则是个人中心的(第一页每句都以“我”开头),直接展示个人经历,来印证他的格言:真理的捕捉是通过感觉或感情,而不是理性判断或抽象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