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在线阅读【文案62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8 09:32:58

卢梭忏悔录

1、卢梭忏悔录经典语录

(1)、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多的经典作品。

(2)、年中十大好书|奥祖夫:她们走进了卢梭的世界

(3)、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4)、《忏悔录》中以直接话语形式再现的“所言”,如同书中所写的“所为”或“所想”一样,终目的要落实为“所是”,这个“所是”就是他在各部著作中反复表达的自然人形象。卢梭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回归自己的内心,把对自然人的想象投射于让-雅克身上。他所崇尚的自然人情感和话语的直接性、自发性和原始性在让-雅克身上得到了体现。自然人形象和特征已经内在化为卢梭创作的一个基因,在《新爱洛伊丝》中这一基因生成为圣普乐、朱莉,在《爱弥尔》中生成为爱弥尔、索菲,在《忏悔录》中则内化为“举世皆浊(altéré)我独清(innocent)”的让-雅克,自然人神话从而具象化为个人神话。福楼拜的那句名言完全可以套用在卢梭身上:“自然人就是我!”“只有我是这样的人。”(3)虽然卢梭在《忏悔录》开篇就誓言“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但是他所写成的让-雅克仍旧是一个皮格马利翁式的想象的创造物,呈现出来的是卢梭自认为的、他所希望的“自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原原本本的“自在的存在”。让-雅克的“所言”同其“所为”、“所感”和“所想”一样,与其说是他过去的实在所言,不如说是一种修辞,是其语言哲学观的一个体现。这些直接话语以其强烈的抒情性构成《忏悔录》中诗意化、小说化、戏剧化的段落,也是不可信的段落。如法国自传研究专家古斯多夫在论及自传的意义时所言:“不管古往今来的实证主义批评家如何声言,特有的文学、艺术功能比史实、客观功能更加重要。而如若真正理解自传的本质,则文学功能本身较之其人类学意义则显得更加次要了。”(30)

(5)、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离开了瓦朗夫人,只身去闯天下。可是他总是碰壁,他所有的才能与付出在此时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他心地善良,尽心尽力的做事,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他努力的去做他热爱的事业,可是他付出了很多,却丝毫看不到光明。这让他一度崩溃。比如,他研究了用数字来记录音乐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简谱。他做了论证,出书,可是并没有得到认可。他写歌剧,却换不来他想要的银子。他替伏尔泰改写歌剧,可成功后却没有他的属名。他做大使馆大使的秘书,竭尽全力的唯护他的地位,却遭到大使的妒忌,后离开的时候连工资也没拿到。

(6)、(15)De’loriginesurl’inégalitédel’homme,Garnier-Flammarion,1992, p.2

(7)、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8)、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9)、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10)、如果还不够明确,那想想我们的四大名著,也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通过的是何等宏大复杂的描述?但卢梭只通过自己的回忆录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真有“一滴水映出太阳光辉”的感觉。

(11)、在阅读的过程中,那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能给予你一种发自内省的佩服与震撼。可以说,卢梭尽大努力还原了自己的一生。书中这个活得战战兢兢的小人物“卢梭”,与我们平时印象中那个提出“人民主权”的伟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2)、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13)、我觉着自己从来都没有象现在这样认认真真的去读一本书。而且是绕有兴趣的去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这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送我这本书的冯哥,是他的原因,让我喜欢上的阅读。再有就是谷哥,是他的关于介绍卢梭的文字,让我喜欢上了卢梭,并如此认真的阅读他的作品。

(14)、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15)、我一被引进去,就摘下面具,说出了真实姓名。那位参议员登时脸色惨白,手无足措。“先生,”我用威尼斯的习惯对他说,“我来打扰阁下,很抱歉。但是在你的圣吕克戏院里有个叫维罗奈斯的人,他已经受聘为法国国王服务了,我们曾派人一再向你要他,可都没有效果,我来此是以法国国王陛下的名义向你要这个人的。”我的简短的致辞产生了效果。(311)

(16)、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17)、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姊妹关系。

(18)、(10)“她对我说:‘哎,孩子,’她的声音使我战栗,‘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了。’她不等我回答又接着说:‘到家里去等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以后我就来和你谈谈’”(《忏悔录》,第50页)。

(19)、他有着几分纯真又有着少许的豪迈,经常怀着饱满真挚的情感穿梭于小姐贵妇的裙裙摆摆之间,在激情的驱使下做出一些真挚可爱而又略显荒唐愚笨的事,种种情丝波动他都作了如实的描述。对友情的无比真挚常常换来背叛伤害,内心的柔软让他一次次的决定付诸东流。对音乐对文学的造诣都是听从内心的驱使而自然地流露,没有一丝的娇柔造作。

(20)、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样忍受这种丧偶的悲痛的,我只知道他的悲痛一直没有减轻。他觉得在我身上可以重新看到自己妻子的音容相貌,同时他又不能忘记是我害得他失去了她的。每当他拥抱我的时候,我总是在他的叹息中,在他那痉挛的紧紧拥抱中决定和创造的。经验之外的自然只是一种无理性的存在,它,感到他的抚爱夹杂着一种辛酸的遗恨:惟其如此,他的抚爱就更为深挚。每次他对我说:“让-雅克,我们谈谈你妈妈吧”,我便跟他说:“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这一句话就使他流下泪来。接着他便哽咽着说:“唉!你把她还给我吧!安慰安慰我,让我能够减轻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空虚填补上吧!孩子!若不是因为你是你那死去的妈妈生的孩子,我能这样疼你吗?”母亲逝世四十年后,我父亲死在第二个妻子的怀抱里,但是嘴里却始终叫着前妻的名字,心里留着前妻的形象。

2、卢梭忏悔录在线阅读

(1)、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开始卢梭就写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样迫切的言辞又怎能不让人走进他真挚、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呢?

(2)、1757年,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新爱洛伊丝》,与埃皮奈夫人发生不快,于12月搬出退隐庐迁居蒙莫朗西村的蒙路易。1758年,发表《致达朗贝尔的信》,批驳达朗贝尔在円内瓦修建剧院的建议。着手写《爱弥儿》。

(3)、《忏悔录》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作者只局限于对儿时的种种回忆,对田园风光,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对平民百姓的描写。而在下卷中,则是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将出来。他一面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面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是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容情地鞭笞他们。因此,上、下两卷的笔调迥然不同。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致到了后,他简直被剥成一个精赤条条的人。所以,该书能成为法国天才作家所写的一部传世之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4)、赐给我生命的就是这样两个人。上天赋予他们的种种品德中,他们遗留给我的只有一颗多情的心。但,这颗多情的心,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源泉,对我来说却是我一生不幸的根源。

(5)、从这几段咄咄逼人的开场白中,我们起码可以发现这么几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开启这本奇书的钥匙:

(6)、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7)、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8)、有一次,凤姐的公公———老流氓贾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环鸳鸯,可他自己又不敢说,于是托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凤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说。前文说过,凤姐很孝顺啊,自然不能指着贾赦的鼻子大骂:“你这个臭流氓!”可是,她又那么的嫉恶如仇,自然也不能帮他的忙啊!于是,凤姐就展开她的聪明才智,三十六计,躲为上计。后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为先,老流氓的行为又确实让人不齿,凤姐该怎么做?能有比躲开更好的办法吗?不失孝道,不为非作歹,凤姐,难能可贵呀!

(9)、应该指出,卢梭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同当时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是有着革命的意义的,但他在提倡个性自由时,显然是将它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了,充满了浓厚的个人主义味道,暴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这是我们在读《忏悔录》时必须注意的。

(10)、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11)、读者不难发现,上、下两册的笔调有明显的不同。上册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好像是在讲故事,他说:“上册是在伍顿和特里堡写的,当时的心情恰然自得,愉快。我所回忆的往事,件件都给我带来新的欢乐。我愈回忆它们,便愈感到新的乐趣,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谋篇布局、斟酌词句,直到把文字写得满意为止。”

(12)、卢梭几乎在其每部理论著作中,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自然状态的神话,作为批判当下的、文明的社会状态的参照。这既是他所有立论的起点,也是对一去不返的简单、纯朴的自然状态的一曲挽歌。

(13)、每个女孩子的心中,都曾把自己幻想成童话里的“公主”,怀揣着七彩梦想,等待着那个宿命中的“白马王子”。但,我们往往只能猜中开头,却猜不中那结局……郑微是幸运的,她少女时的梦想终成为了现实,她期望嫁给的那个人终成为了她的丈夫。正如她送给林静的那本《安徒生童话》,她真的成了童话世界里那个令人艳羡的公主!但尽管如此,她从十七岁少女怀春到达到自己的心愿,其间所经历的波折也是她不可能猜中的。

(14)、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15)、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16)、(27)Essaisur’loriginedeslangues,op.cit.,p.4

(17)、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18)、“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不管这种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生存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

(19)、看到他这样卑鄙,我愤慨极了,干脆拒绝了他的建议。他还坚持,我就火起来了。“不能,先生,”我气呼呼地对他说,“请阁下把属于阁下的利益留下,而把属于我的留给我;我永远也不会让给你一文钱。”(307)

(20)、1762年,卢梭发表的《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的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该书因其反封建性而给作者招来不断的灾难。书一出版便在巴黎被禁被焚,卢梭也被迫逃亡瑞士。

3、卢梭忏悔录的主要内容是忏悔吗

(1)、1765年,《山中来信》在海牙和巴黎当众焚毁,9月撰写《科西嘉制宪意见书》,后被迫离幵莫蒂埃避居圣皮埃尔岛。10月被逐出伯尔尼,11月在斯特拉斯堡,12月到达巴黎得到孔迪亲王庇护。1766年1月,离开巴黎前往伦敦,7月与休谟产生分歧不欢而散。1767年5月离开英国,化名勒鲁潜回法国,隐居在特里。1768年6月,离幵特里,后定居在勃古安,8月与黛莱丝完婚。1770年,卢梭回到巴黎,完成《仟悔录》。

(2)、你越掩盖自己的问题和暗伤,它们就在抗拒中变得更加茁壮。

(3)、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非但获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叫我获得了在我这样年龄的人谁也没有的那种关于情欲方面的知识。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我什么都还不理解,却已经感受到了。我接二连三感受到的这些混乱的激情,一点也没有败坏我的理智,因为我那时还没有理智,但却给我造成了一种特型的理智,使我对于人生产生了荒诞而奇特的看法,以后不管是生活体验或反省,都没能把我彻底纠正过来。

(4)、除了音乐外,我对文学和哲学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注意伏尔泰,很喜欢他的《哲学书简》。其时,我的身体状况恶化,不时吐血,虽经华伦夫人照料,但已失去原先的活力。我预感死神已近,更加拼命读书。

(5)、((法)让·雅克·卢梭《忏悔录》上海译文2014)

(6)、领了年金,我就不敢说真话,就失去了言行的自由,就不能勇敢行事了,我往后还能独立自主和远离名利吗?一接受了年金,我往后就得阿谀奉迎,或者闭着嘴巴,什么话也别说。

(7)、通过这本书也能让你更深刻的了解18世纪的欧洲,了解东西方文化那种刻骨的差异。书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虽然枯燥,但值得一读。

(8)、《忏悔录》是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1766年,他已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四年多方告完成。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1800年之后,再发表这一作品,因为到那时,书中所写到的人物都已作古。但上卷于1782年即已出版,下卷于1789年也出版了。

(9)、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本小册子并非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是出自于他曾经崇拜过、后来又与他产生了隔阂的伏尔泰之手。卢梭就要被他的敌人和友人涂抹得漆黑一团了,就要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于是,卢梭迫切地感到了为自己的人品和学说辩护的必要;于是,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噙着辛酸的泪水开始了《忏悔录》的写作。整个自传都是他在逃亡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在莫蒂亚和圣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乌敦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完成于回到法国之后的特利堡,时间是1767 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之后,他又开始了第七章第第十二章、也就是《忏悔录》第二部的写作,后峻工日期是 1770 年 11 月。卢梭辞世后,他的《忏悔录》才开始问世了。第一部发表于 1781 年,第二部发表于 1788 年。

(10)、在《忏悔录》中,让-雅克早发出的直接话语不仅数量少,而且篇幅短,在句法上简化至低。让-雅克出生时便丧母,父亲无法走出丧偶之痛,时常将母亲挂在嘴边,每当听到父亲提起母亲,让-雅克总是脱口而出:“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6);让-雅克因朗贝尔西小姐的梳子莫名其妙地断了齿而被冤枉为恶作剧者,尽管受到百般审问,他仍坚决否认,和表弟贝尔纳在极度气愤中连声抗议:“刽子手!刽子手!刽子手!”(19)他童年时因为淘气而被罚不能吃饭,当他经过厨房时看到铁叉上的一块诱人的烤肉时,他垂涎欲滴,禁不住悲戚地叹息道:“烤肉,再见吧!”(31)在两位贵妇就吃药问题的谈话中间,让-雅克本想献殷勤却不合时宜的插嘴道:“我想就是这种药也不见得有效!”(118)这使轻松的谈话顿时陷入尴尬。他的“说话不假思索的可嘉习惯”(257)经常使他说出一些傻话,使他在别人面前被视为疯子。

(11)、(16)卢梭《爱弥尔》(下),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16页。卢梭在《论语言的起源》中,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人不是先有推理,而是先有感觉。”(Essaisurl’originedeslangues,op.cit., p.382)

(12)、我决心从事音乐研究,但我新发明的记谱方法却遭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否定,这事令我十分沮丧。与此同时,我在文学界结交了一些名人,我认识了狄德罗,与伏尔泰、布封成了朋友。其间我一度去威尼斯,担任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秘书,虽工作勤恳,但得罪了一些小人。终我失望地离开了官场,恢复了对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后来,狄德罗因《哲学思想》一文被捕时,我设法营救他出狱,我们之间的感情愈益加深。

(13)、《爱弥儿》这本书我究竟还该不该看呢?如果不该看,我又何苦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看了他的《忏悔录》,一声叹息!

(14)、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15)、行事荒唐可笑的少年卢梭,成年之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成年之后的卢梭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典型。他少年时候没有上过学,连一天的学校教育都没有受过,直到他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他在《忏悔录》中叙述了他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治学的方法。他说他是“怀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走上做学问的道路的”。1738年他写了一首长诗,题名《华伦男爵夫人的果园》。他在诗中谈到了他的学习心得,列举他深入钻研过的政治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不下四十人之多。他书读得多,但他并不“食古不化”;他能融会贯通,再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写出了《社会契约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16)、按说,这两种性格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它们却又奇怪地统一在了卢梭的身上。实际想来,这倒也不是卢梭的过错。我们可以把他那种勇敢、坚实的性格说成是自然造就的性格,这是卢梭天性的外现;另一方面,那种犹疑、怯懦与腼腆又可以看作是社会赋予他的性格。卢梭晚年的好友、著名作家圣皮埃尔分析了他的两种性格,准确:因此,如果你这样去思考:卢梭一出生就投入了大自然温柔的法则之中。

(17)、1772年,卢梭编写《关于植物学的信》,幵始写《对话录:让?雅克评论卢梭》。1775年,创作歌剧《皮格马里翁》在法兰西剧院演出取得成功。1776年,《对话录:让?雅克评论卢梭》完成,并开始写《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1778年7月2円上午11时,卢梭去逝,尚未完成《遐想》。遗体安葬在埃默农维尔湖中心的白杨岛上,境况凄凉。1789年7月14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拉;JT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18)、卢梭由于儿时所受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的一生,并且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19)、(5)本文在使用“话语”一词时,指的是《忏悔录》中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等语法形式呈现出来的人物所说出的话,相当于卢梭在其哲学著作中使用的“语言”一词,而不是当今结构主义理论赋予“话语”一词的含义。

(20)、在那些达官显宦贵妇人面前,卢梭始终保持了自然的禀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卢梭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怪物。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卢梭是一个天真的人,他太不世故也太不圆滑了。如果他能稍稍作一些妥协,他有充分理由活得更滋润,他也不会遇到那么多的麻烦,他也不会孤独悒郁、晚景凄凉了。然而卢梭没有这样做,事实上他既不想这样做也不会这样做。在卢梭看来,与世俗妥协,对卑鄙让步,就是在自己的心上建起了一座牢狱,就是给自己的灵魂套上了一道枷锁,世界上有什么能比心灵的不自由更不自由呢?不过,当我们指出卢梭总是能以他自然的人格力量去粉碎包围着他的丑恶时,我们并不能认为卢梭就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事实上,当人被抛掷到一个卢梭所言的文明社会中去之后,自然人也就失去了他可以健全生长的总体环境,他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这种文明的印记。而打在卢梭身上的这些印记也不光是他所说的偷窃、撒谎等等,更重要的是它们因此铸造了卢梭的另一重性格。在他的《忏悔录》中,卢俊说他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即十分高傲而又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疑与坚定之间,后使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晚年的时候, 卢梭还经常对他的朋友说: “我生就一种勇敢的天性和一种腼腆的性格。 ”

4、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1)、卢梭为人类的福祉而写作。他因著书立说出了名,但不幸的是,他也因著书立说招了祸。1762年5月,他的《爱弥儿》一出版,立即遭到查禁,受到官方、教会和索尔邦神学院的围攻,书被焚毁,巴黎高等法院下达逮捕令,缉拿这个“试图颠覆社会秩序”的日内瓦人。卢梭一得到友人透露的消息,便连夜出逃,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

(2)、1742年,卢梭带着自己编写的音乐《新记谱法》和喜剧《纳尔西斯》到巴黎,试图在巴黎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同年,卢梭结识了之后的好友和敌人狄德罗。1743年,与杜宾夫人相识。担任法国驻威尼斯使馆秘书。在威尼斯期间,发现这个被人夸耀的共和国政府有许多毛病,产生了写一部论政治制度的书的念头,但并未完全实现,只写成一篇短论文,题为《社会契约论》。1744年,卢梭离开威尼斯回到巴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