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在线阅读【文案139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1 00:47:57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1)、这样,不论是在理想方面还是在自然的感性形式方面,艺术的全部问题终都归结到艺术家本人的素养、情操和气质上来了。

(2)、   ①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只有出现在实在里面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实在性。黑格尔的理念既有抽象性,又要求实在性。柏拉图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不生不灭),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3)、看题主贴图是黑格尔的《美学》,说明对美学,哲学这些都有了解学习。

(4)、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5)、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一根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就这一方面来说,外在的事物、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景致都只应看作次要的附庸的东西,其目的在于帮助发挥情致。……因此人们常说,艺术总要能感动人;但是如果承认这个原则,我们也必须提出一个问题: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在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在艺术里感动的应该是本身真实的情致。(78)

(6)、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7)、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剥开唯心主义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所说的:

(8)、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在书中解释到说:“这个概念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与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且这两方面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也即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与意蕴;二是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特殊的统一。可以看出黑格尔成功地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他的美学思想的建构中。

(9)、8) 以上两段文字是在讨论古希腊前后两个阶段的雕刻,都是“平板的”,但有所区别,后者相对复杂。

(10)、(1)首先是象征型艺术,它的代表主要是建筑,这是重物质的艺术,其中物质的重量大大超过了精神的内容,人们注意的主要是体积、重心、比例、形状结构、几何空间关系,它们本身是无生命的,只能作为某种意义的象征看待。(2)其次,古典型艺术,其代表主要是雕刻,其中的物质与精神达到平衡,物质并没有受到损失,还是立体的、有重量体积的,但它整个融化在精神和生命中,没有一点剩余,因而显得优美、圆润、沉静,透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体现着精神在物质(肉体)中的自由舒展。(3)浪漫型艺术分为三个小层次:a)绘画,它在物质方面已经受到了损失,只有二维空间,所表现的只是精神性的个人倾向,感性方面主要借助于色彩情调;b)音乐,它只剩下时间一维,是纯粹的精神表达,感性上主要是声音的旋律,但音波仍然是物质的,而且音乐正是因为这种物质性而美;c)诗,去掉了一切物质性,只剩下符号,但它在想像中展现了一个“第二自然”。诗又分史诗、抒情诗、戏剧(包括悲剧、喜剧、正剧),后过渡到散文,那就已经算不上艺术了。

(11)、    黑格尔是从理念入手,以其哲学体系可知。

(12)、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13)、戏剧体诗是史诗的客观性原则和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这二者的统一。

(14)、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15)、浪漫型艺术:个人的情感意愿,“高扬主体性”

(16)、近代诗一般以某一人物及其性格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中的遭遇为主要内容。近代诗的兴趣在于人物性格的伟大。

(17)、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黑格尔的美学是站在当时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对整个西方美学传统的俯视,它是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因此,根据人们的立足点的不同,黑格尔的美学既可以看作古代客观美学和中世纪神学美学的一次富有内容的复辟,也可以看作近代认识论美学的改头换面,同时它本质上又是康德以来的人本主义美学的后完成。它在敌视人的异化体系形式下,使人本主义美学的积极内容和实质得到了深入、系统的理论表述。他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大大深化了席勒和谢林的历史主义。虽然他也同意温克尔曼以来西方美学界的正统观念,认为古希腊艺术是一般艺术不可企及的顶峰,但他放弃了把艺术视为人类精神高境界和用艺术来救治社会弊病的幻想,而认为艺术仅仅是精神回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它的崇高地位必然要相继为表象阶段的宗教和概念阶段的哲学所取代。

(18)、黑格尔的哲学简单说来,就是“逻辑学”,以及这种逻辑学在一切方面的应用。他把逻辑学看作上帝,他的《逻辑学》一书就是描述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是怎么想的、怎么设计的。而整个世界都是按照上帝的这一蓝图创造出来的,所以任何事物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逻辑范畴在支配着它的运动发展和本质规定,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生活,都只是上帝的“精神”在某一个阶段上的反映,也是精神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体现。

(19)、    黑格尔对人类艺术发展史及相关类型的分析,尽管存在着从先验理念出发的唯心主义倾向,将本应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简单地归结为理念不断寻求对感性形式超越的历史,但因他凭自己对各类艺术的深切了解,熟练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发现的毕竟又是人类艺术发展的一条值得重视的规律。

(20)、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理念,即所谓的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精神是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2、黑格尔美学在线阅读

(1)、[13]陈从周.看园林的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各插图

(2)、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发生”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无限的”,“的”,“自由的”,因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约束,而可以自在自为的生展。

(3)、[11]徐永利.古典诗画艺术在传统地域建筑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尝试[G]//.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00-103

(4)、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5)、客观景象事物中,只有同诗人意识中的精神因素发生联系的,才成为抒情诗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也只能吸取其与诗人心情协调的那些特点,和他的内心活动合拍的那些情节,抽出它们的较单纯的定性,凭他的特殊意图和诗的心情,抉择对象的某些方面,从而把内容转化为一种清洗过的脱净一切偶然因素的对象,而不能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在涉及外在界时,不须把它写得很明确详尽,不以纯然外在事物的鲜明和精确取胜。02 诗的内容特征黑格尔从他的哲学、美学体系出发,认为诗的想象性、精神性和主体性的凝聚点就是“诗的观念”即“意象”。原始歌谣那本质与现象未曾分裂的“原始统一体”,虽然也具有这种诗的观念性,但它却缺少诗人的个性;“艺术诗”才具有诗人的个性。

(6)、因为人性的和谐以及全面的丰富性不是在静止的平面中,而是只有在历史发展的系统中才呈现出来,这个历史只能是介于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人的历史,尤其是人的精神史。每一时代的时代精神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古希腊是艺术,中世纪是宗教,而近代则是哲学。但在任何时代,艺术总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与整个社会历史是密切相联系的。

(7)、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8)、“普遍性的观点,世界观中的实体因素以及人生观中的深刻理解都是抒情诗所不排斥的……在这种向特殊分化的抒情诗领域里,人类的信仰、观念和认识的高深的普遍性东西(其中包括宗教、艺术甚至科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意蕴)却仍巍然挺立,只要这些因素适合观念和观照的形式,就能引起感情”。

(9)、   一件艺术作品,我们能接触到、见到的是它直接显现给我们的样子,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者是形式、外在因素。它之所以对我们有价值,不是它直接显现的形态,而是指引我们进入内在的意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10)、6) 黑格尔将东方艺术定位为“象征型艺术”,乃艺术的原始阶段,“象征型”指的是世界观,范围包括古埃及、古印度艺术等。中国宋代以后的园林美学远超出黑格尔“东方艺术”探讨的外延,本文仅借用其对审美规律的分析,目的是寻找自恰的解读方式。黑格尔在讨论“平板的”作品时,除了列举古希腊实例,也会讨论歌德的《维特》(应指《少年维特的烦恼》),可见某一定性并不固定于某一时期。见参考文献[3][7]28-

(11)、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12)、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13)、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14)、水:水是没有尺度的,如果不赋予意象,任何水面都与人体相合。如欲呈现水在意象中的规模,一靠水岸的山、石,一靠游鱼。如欲当得大水,鱼必不可多,甚或一条足矣,多便伪,造成尺度不对;鱼群成了主角,私园水面必然很大,否则在意象上就不相衬了。

(15)、语言艺术(的适宜于展示精神的媒介)和表演艺术的结合。

(16)、“真正抒情诗的整一性,不在于外在机缘及其实际情况,而在于主体的内心活动和掌握方式……抒情诗的整一性来自心情和感想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它保持任意在哪里开始或终止的权利。”

(17)、在这里,普遍的理性统治一切,个人的精神只不过是精神达到自我意识的一个工具,因此从整体上看,黑格尔取消了人的自由和独立,用一个意志来压制了个人的意志。但是从每个环节来看,他恰好又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了空前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自由创造的规律,即历史的规律。

(18)、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19)、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20)、   逻辑阶段: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3、黑格尔美学哪个译本好

(1)、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2)、研究由逻辑学本身“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哲学”;

(3)、(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4)、东方的世界观一开始就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完备发展。

(5)、“凭自己的思想线索的指引东奔西窜,把各色各样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他并不因此就离开他所特有的基本情调或思索的对象。”

(6)、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7)、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看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但其哲学思想的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致使他的美学观点从一般出发,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而不是现实的生活,这是哲学基础上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8)、“本来诗所特有的材料就是想象本身,而想象是一切艺术类型和艺术部门的共同基础”。

(9)、[8]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1-33

(10)、    主客统一~~~艺术(美)~~~理念的感性显现

(11)、这种能自我观照(因而也才能自我表现)的诗的观念,黑格尔称之为“意象”。诗的“意象”,按照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公式,它乃是传达“理念”的媒介(语言又是传达“意象”的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象”又是内容了)。

(12)、史诗涉及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时,把它们视为客观事物,当作已经发生的事、已经说过的话和已经想过的思想来加以叙述,而不应该放手抒倩,以免破坏史诗稳步前进的叙事语调;抒情诗涉及客观具体事物时,要“把它所掌握的一切集中成为亲切的情感或转化为概括的一般性感想”,写出“客观事物在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回声,所造成的心境”。

(13)、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而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是至上的主导地位的,并与形式是统一的,由于内容的主导地位,他也就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不真实,而求技艺与形式的,是不实际的。他由此批判东方艺术的丑陋与不真实,显然这是他自我的偏见。这是由于他指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而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理念内容。这是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结果。

(14)、   “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了它本身,也不是由于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15)、他认为大多数诗作品都可以用这个称呼,这种诗的创作可以促进诗人深入到生活里去,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这种诗当然还是表现主体的,只是把与诗人主体偶然契合的外在事件看成是一种“客观机缘”,通过这件事来表现他自己。

(16)、01 诗的基本特征想象性:由诗与造形艺术、音乐比较见出黑格尔认为,古代的造形艺术如建筑(庙宇)、雕刻和绘画,都依赖于感性的外在形象,不过依赖程度三者依次递减,观念性则依次递增:雕刻较之建筑已较少依赖有重量的物质材料而更多体现主体的内心生活,绘画较之雕刻更以观念性较强的颜色代替限制性较大的雕刻物质材料,并把内在心灵当作描绘中心。而音乐则较之造形艺术有更强的观念性,他认为:

(17)、关于独创的,黑格尔要求诗的语言,必须是诗人个人所特有的而且作为他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来的,这是由诗向个别特殊分化的原则所决定的。

(18)、用我国古典诗学传统语言来讲,前一种即相当于“即景生情”,后一种即相当于“缘情布景”。黑格尔把前一种称为“即兴诗”或“应景诗”,他说:

(19)、   黑格尔的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美学》一书。在这部著作的《序论》中,黑格尔曾经点明:这部著作的正确名称应当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出发,对艺术美的本质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艺术作品中的理想性格、悲剧冲突、艺术创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20)、戏剧作品的阅读和朗诵:戏剧是一种便于上演的动作情节;可以直接生动活泼表现出来的动作和话语;要求完整的表演。

4、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

(1)、以上论述了感性显现的必然性,这里着重讨论“显现”一词。“显现”,显然不是实际的存在,理念的自我显现,虽必须和实际存在的感性事物发生联系,却不是具体的实在事物,不是具体以物质的存在。因为,具体的感性事物的存在都会是人产生欲望,比如看到水果,你会想到将它吃掉,然而当你在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一堆水果时,这堆水果是不会使你产生的欲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因此,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没有自然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所以,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只具有其形式,而不具有其实际存在的实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层,成为了纯粹的显现”。正因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这显现显得离理念更加接近,所以说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是比自然美相对来说是提高了一个层次的,黑格尔的美学更关注艺术中的美,所以他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2)、(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3)、(3)须见出创作主体的艺术本领和熟练技巧、须深刻认识人类行动的本质、不把动作情节降低为工具

(4)、14) 此处“冲突”仅为借用,黑格尔美学上的“冲突”后将达到“一种解决”,完成艺术理想。见参考文献[3]260-2

(5)、这就是黑格尔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的原则。

(6)、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7)、(2)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60页。

(8)、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9)、“理念”作为美或艺术的内容,“感性显现”则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的一种内在矛盾结构。

(10)、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11)、所以黑格尔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精神发展的终点,是自身把握到了自身的精神,是上帝的真理。

(12)、他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大大深化了席勒和谢林的历史主义。

(13)、动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这环境也是动态的,它也是动作,是一切动作中基本的动作。这个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不变动的),而是指人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即历史和时代环境。黑格尔着眼于广阔的历史视野,指出时代精神及其历史演变是艺术表现的内容上根本的基础。他在这里发挥了席勒关于古代和近代的生活方式对于艺术有不同影响的思想,并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思想,分析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关系、政治结构、法律道德意识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例如,古代(英雄时代)是个体尚未分裂的时代,他的普遍性尚未脱离他的个性而异化为与他对立的原则,他的生活由他的意志所支配、所改变。那些古代的英雄自己打造自己的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品,并把自己的这种劳动成果视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于其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才能和理想。而当他们走入那个法制尚未建立起来的社会时,到处充满着偶然性,到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时代社会无必然,个人有自由,所以是出英雄的时代。近代则相反,人被社会的必然性所压抑,被细密的分工局限在狭小的专业领域里,变得渺小、内向、萎琐,毫无英雄气慨。人格变得抽象了,没有了“诗”,只有“散文”,这就是“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

(14)、由于黑格尔的哲学,使他的美学观点也有头足倒置的问题,但其将辩证发展的观点与其坚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学向前不断进步,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15)、这就是黑格尔所提出的文艺现实主义原则,即“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的综合。

(16)、黑格尔对美学的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法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他把艺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即联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经济、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

(17)、   艺术是个别与普遍的统内容与形式的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8)、因此它较之造形艺术和音乐都更有优越性。它不像造形艺术那样提供直接观照的视觉形体,而只提供艺术想象的观照形象而让人心领神会。基于诗的这种想象性,它较之绘画只适宜描绘在平面上同时并列的静态更为优越,而能进一步表现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

(19)、黑格尔指出,在原始时代,人们的思维尚处于没有把一般与个别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的状态,还是精神内容的普遍性与繁复具体现象之间未曾分裂的统一体,人们只要有了诗的发现,有了表现精神性的要求,出口就是诗歌,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现都是无意的、自发的,无须特别用力。

(20)、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理念,即所谓的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精神是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5、黑格尔美学著作

(1)、(1)理念。通过黑格尔的哲学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发”出来的。因此,美与艺术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认识与实现的一个方面,是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美的本质即是理念。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开篇即这样写到:

(2)、“个别主体本身就要有诗的意味,富于想象和情感,或是具有宏伟而深刻的,见解和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满的世界……抒情诗的中心点和特有的内容就是具体的诗创作主体,亦即诗人。他的的外化(表现)和成就只是把自己心里话说出来……抒情诗人木来一般地都在倾泻他自己的衷曲……只要谁能歌能诗,谁就有唱歌做诗的天职,就应该唱歌做诗。”

(3)、10) 在这一点上,江南私园的地域性要较文人画更甚。

(4)、浪漫型艺术的特点是内容和形式再次分裂,脱离内容的形式成为了对自然的机械模仿和卖弄技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形式主义”;不讲形式的内容则成为了艺术家个人主观偶然心情的自我表现。这就使双方都成为了抽象的了:抽象化了的艺术撇下抽象化了的物质外壳独自前行,它的归宿终就是宗教;而剩下的抽象艺术则成为了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于是艺术本身就解体、衰亡了。黑格尔用浪漫型艺术来囊括中世纪以来直到他当时的艺术,因为这个时期的主导意识形态就是宗教,艺术要么是表现宗教题材或与宗教相关的题材,要么就靠边站,成为一种雕虫小技。当然也有伟大的作品,特别是文艺复兴期的巨匠们,他们在浪漫型艺术还没有来得及衰亡的时刻,受到古典型艺术的感召,也创造出了浪漫型艺术的“美的理想”,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但其中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必须通过一个中介,这就是个体的私人情感,特别是“爱情”,“爱就是单纯精神的美”“至于浪漫型艺术则把情绪和情感既用作内容,又用作形式”于是外部感性世界“已不像在古典型艺术里那样自在自为地具有它的概念和意义,而是要从情感生活里找它的概念和意义”。(89)然而,由于主观世界实际上并不能把对立双方(外部自然和普遍精神)完全包容和吸收于自身内,反而有种使双方分离的倾向,所以在浪漫艺术中就导致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大量丑恶的、不美的、庸俗琐碎的日常事物进入了艺术,以其本来的、不作任何加工的面目成为艺术的题材,徒逞艺术家描摹的技巧,陷入了自然主义;另方面,有些艺术家为了更鲜明的突出自己的主体性,不惜任意夸大、歪曲事物形象,陷入怪诞不经、难以理解的“主体的幽默”。这就使艺术本身的和谐结构悉遭破坏,导致艺术的衰亡;主体精神便撇开自然界而单独和普遍精神结合,这就走到宗教中去了。

(5)、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6)、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7)、黑格尔(1770一1831)是谢林的同时代人,而且是大学里的同学。初他们是同一哲学主张的战友,一起鼓吹“同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后来黑格尔不满于谢林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便与谢林分道扬镳了。

(8)、以上论述了感性显现的必然性,这里着重讨论“显现”一词。“显现”,显然不是实际的存在,理念的自我显现,虽必须和实际存在的感性事物发生联系,却不是具体的实在事物,不是具体以物质的存在。因为,具体的感性事物的存在都会是人产生欲望,比如看到水果,你会想到将它吃掉,然而当你在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一堆水果时,这堆水果是不会使你产生的欲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因此,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没有自然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所以,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只具有其形式,而不具有其实际存在的实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层,成为了纯粹的显现”。正因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这显现显得离理念更加接近,所以说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是比自然美相对来说是提高了一个层次的,黑格尔的美学更关注艺术中的美,所以他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9)、黑格尔(1770—1831)是谢林的同时代人,而且是大学里的同学。初他们是同一哲学主张的战友,一起鼓吹“同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后来黑格尔不满于谢林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便与谢林分道扬镳了。他认为谢林用神秘的艺术直观来代替逻辑上严密的分析是不能接受的,是理性无能的表现;理性应该具有把一切存在的事物全部都纳入自身的范围加以统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他的《逻辑学》中。

(10)、为探索CMF深度与广度,提升行业水平,军团邀请到:

(11)、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12)、以上论述了感性显现的必然性,这里着重讨论“显现”一词。“显现”,显然不是实际的存在,理念的自我显现,虽必须和实际存在的感性事物发生联系,却不是具体的实在事物,不是具体以物质的存在。因为,具体的感性事物的存在都会是人产生欲望,比如看到水果,你会想到将它吃掉,然而当你在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一堆水果时,这堆水果是不会使你产生的欲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因此,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没有自然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所以,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只具有其形式,而不具有其实际存在的实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层,成为了纯粹的显现”。正因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这显现显得离理念更加接近,所以说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是比自然美相对来说是提高了一个层次的,黑格尔的美学更关注艺术中的美,所以他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13)、日出·印象法国莫奈布上油画48×63cm巴黎马蒙达博物馆藏

(14)、艺术表现的普遍需求所以也是理性的需求,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15)、7) 此处讨论文字见参考文献[3]255-2小节题为“情境,a)无情景(无定性的情境),b)有定性的情境处在平板状态”。“平板”概念并非贯彻私园美学的各个层面,如山石之间、瘦透漏皱之间、假山与路径之间还是有矛盾冲突的,但此层面不涉及本文主旨。

(16)、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17)、在黑格尔看来,既然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按照理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就有三大类艺术:理念和感性要么相互寻找,要么相互适合,要么相互背离,因而就是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这三类艺术不仅在历史上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在艺术分类中成为了分类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可以排列成一个日益从物质、感性的要素走向精神、理念的要素的等级阶梯。

(18)、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19)、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20)、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1)、(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2)、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一个社会已成为组织得很周密的具有宪法的国家政权,有制定的法律,有统治一切的司法机构,有管理得很好的行政部门,有部长、参议员和警察之类人物。”

(4)、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到“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概念得到各种现实世界就很困难了。

(5)、“当时诗人仿佛是第一个人在教全民族把口张开来说话”。

(6)、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7)、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二者是统一的。

(8)、第艺术美与自然美。黑格尔没有忽视自然美,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9)、“如果要谈真正的诗,就必须按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来理解观照的精神所创造的形象,而且连诗人的主体方面的个性也不应忽视。”主体性:由抒情诗与史诗、戏剧体诗比较见出黑格尔认为世界各民族原始时代首先是产生了原始歌谣,这是各民族所共同的;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英雄时代”(按:即部落军事酋长时代)又产生了英雄史诗。到了“散文时代”,个人与民族、社会,主观与客观现实,乃至个人的情感意志本身,都呈现出分裂状态,史诗就让位给抒情诗和戏剧体诗了。

(10)、花木:植物是自然生长的,只能在植株、树龄上有限选择,与人体相比,仍属自然可以经验到的一部分。有时庭院过小,植物则不忌尺度,如绍兴青藤书屋西侧天井;从苏州来看,小山、小水会配小的植株,但尺度的变化也不是根本的。

(11)、   “无论就美的客观存在,还是就主体欣赏来说,美的概念都带有这种自由和无限;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和无限,美的领域才解脱了有限事物的相对性,上升到理念和真实的境界。”

(12)、与谢林不同,黑格尔认为艺术哲学并不是精神自身发展的终点站,而只是初级的阶段,它还必须通过两个更高的阶段即宗教和哲学才能真正达到精神的自我意识或自身复归。

(13)、   自然阶段: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14)、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15)、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念”(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16)、象征型艺术:巨大物质压迫心灵,“崇高风格”

(17)、诗的语言文字的精炼是由内容的精炼所决定的,因为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凝聚于二个具体情境的心情。因为,深刻的心情本来用不着说很多的话,特别是在浪漫型的诗里,凝炼的心情宜于用亲切简炼的方式,才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18)、[1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2-1142-143

(19)、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认识等,“从低级的一直到高级的哲学见识,都只是发源于一种希求,就是要把上述不自由的情形消除掉。”

(20)、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中,除了“理念”也就是“理想”的内容方面已如上述外,另一方面就是“感性显现”的形式,它主要体现在黑格尔对艺术在“自然”上使理想“从外在方面得到定性”的分析上。在这里,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传统的形式主义原则(整齐一律、和谐对称、鲜明悦目等等)都纳入到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来,对之加以“人化”(vermenschlicht)的解释。他在这些看来纯属艺术技巧的问题里面,注入了精神性的内容。在他看来,客观世界的和谐、协调等等,只不过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体现,是人的自由活动和实践技能的产物,它表明:“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80)黑格尔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小男孩在池塘里丢了一颗石子,惊奇地看着水面上泛起的一圈圈波纹,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作品”。人所欣赏的正是他自己对自然界的改变,他在那上面看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所以,自然界的和谐、对称,以及直线、平面、圆形、三角形等等理想的图形,都是由于人的行动和实践活动才引起人们注意和欣赏的,因为人在实践中要运用它们、制作它们。正是这种实践的观点,人化自然的观点,使黑格尔将西方古代客观美学的传统升华为近代人本主义美学的一个方面,一个象征,并对传统的模仿论艺术观作出了新的解释。

(1)、    主体~~~自由~~~得不到实现时局限、痛苦

(2)、关于自然流露的,原始诗歌由于诗人的观念就是精神的普遍本质与个别具体现象未曾分裂的统一体,诗人有了发现,出口就是诗,语言是自然质朴而极其简单的;诗人的精神在宁静气氛之中,处于神智清醒的凝神状态。

(3)、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4)、    1、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整体性。即作为理想性格,应是一具有性格的多面性的完满整体。黑格尔强调:“人不只具有一个神来形成他的情致;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多神只各代表一种力量,而人却把这些力量全包罗在他的心里”。认为只有多面性才能使性格生动有趣,同时,这种多面性又必须凝铸于一个主体,而不是杂乱肤浅的东西的拼凑。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是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黑格尔举例说,荷马笔下的人物,即体现为这样一种理想性格,如阿喀琉斯是个年轻的英雄,但是他一方面有年轻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一些其它品质,荷马借种种不同的情境把他的这种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来了。

(5)、    故黑格尔断言:“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与之相比,甚至连常常受到人们赞美的太阳这种自然物,本身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太阳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艺术理念论中,继承与张扬的正是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崇与肯定。

(6)、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7)、研究由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类精神生活的“精神哲学”;

(8)、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9)、    黑格尔认为这是琐屑的、不科学的:“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规则。”

(10)、在这里,只是简要的勾画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轮廓。显然,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颠倒的,但并非说要彻底推翻其全部的哲学理论,其中支撑着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发展过程,即是合理的内核,很多思想也具有其合理性,正如伟大的马克思早期也是学习与信仰黑格尔的哲学,从中披沙炼金,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也不应该认为其是唯心主义而感到惶恐,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存在非存在,非存在存在”,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将世界颠倒以来,其后西方哲学世界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伟大如柏拉图,唯心与唯物没有的谁是谁非。

(11)、(3)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应当是一般和特殊的统是普遍的理念显现在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他说:

(12)、于此,诗在形式上就要特别注意语言、音韵、结构与构思了。语言黑格尔认为,诗的语言应该是不同于日常说话的由诗的心情产生的语言,它是形象的,自然流露的,精炼的和独创的。

(13)、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发生”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无限的”,“的”,“自由的”,因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约束,而可以自在自为的生展。

(14)、11) 拙政园对北寺塔的借景中,城市未能显现,何况,塔本身与城市也未必互容。另外,大园规模较大,适于借景,小园则不同,此为题外话。

(15)、冲突所揭露的矛盾中第一对立面还是必须带有理想的烙印,因此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辩护的道理。

(16)、“诗的音律也是一种音乐,它用一种比较不太显著的方式去使思想的时而朦胧时而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在声音中获得反映。从这一点看,诗的音节须表现出全诗的一般调质和精神的芬芳气息。”

(17)、考察戏剧发展的中心点:实体性因素(不可抗拒的伦理力量,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目的和动作里),主体的内心生活和特殊性(个人独立自由的意识,要为自己的动作负责)

(18)、艺术表现的普遍需求所以也是理性的需求,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19)、只有人的艺术才是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界达不到这一点,它是盲目地存在着;所谓“自然美”,只不过是“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