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人物简介(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5 18:13:03

黑格尔人物简介(Ⅰ)

1、他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论。

2、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去世前一直担任柏林大学的校长。

3、得益于科耶夫的引入,当然也由于黑格尔哲学自身的魅力与重要性,黑格尔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共同形成了深刻影响萨特那一代法国哲学家的“3H”。

4、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大家既然都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流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地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

5、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8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

6、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7、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8、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9、RobertB.Brandom,ReasoninPhilosophy:AnimatingIdeas丨Amazon

10、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

11、1820年夏季学期的一节课前,当黑格尔如往常一般走入柏林大学的教室时,他难免要想起小他近二十岁的叔本华。正在此刻,同样在柏林大学,叔本华也即将开始他的哲学讲演。

12、由于黑格尔的哲学,使他的美学观点也有头足倒置的问题,但其将辩证发展的观点与其坚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学向前不断进步,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13、毕业院校: 杜宾根大学

14、许多年以后的1846年,克尔凯郭尔在《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里更深入地讨论了这种不同。在这本书的开头,他解释说,此书的“客观议题”是“关于基督信仰的真理”。这是关于基督教的客观真理,它可以由比如历史记录、文献等等决定。相反,还有主观的真理,它“关乎个体与基督信仰的关系”。对克尔凯郭尔而言,人与基督信仰的个人的、内在的、主观的关系,这个问题比所有可能确立的外在客观真理都更深刻,而且更重要。《附言》讨论了主观与客观之间根本的不同,这一讨论的起源是1835年克尔凯郭尔在吉勒莱厄的反思,这次反思与苏格拉底的思想革命紧密关联,即转离外在的习俗和传统,赋予内在和主观的东西以合法性。

15、从1806年到1816年,黑格尔当纽伦贝格一所文科中学的校长,在这期间写成了《逻辑学》这一主要著作。1816年秋,黑格尔去海岱大学任哲学教授。在那里著写并出版了他那部著名的《哲学全书纲要》。这部书使他名声大震,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担任柏林大学教授,成为官方哲学家。在柏林大学期间,他的研究进一步从宗教哲学、伦理学拓展到历史哲学、美学、法学等领域。并于1821年出版了他的那本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哲学原理》,这也是他法律思想的代表作。黑格尔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自己的学术影响远远地超出了德国。他还担任大学评议会委员,并于1830年,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因患霍乱在柏林去世。

16、黑格尔哲学没有真理,没有清晰,没有思想,甚至欠缺人的理解力,但却以让人恶心的胡说八道、满嘴歪理加以包装,成为被指定的、享有特权的课堂哲学,因此是毫无意义的东西,养肥的只是其作者。我的哲学与其同一时间出现,虽然有黑格尔哲学所欠缺的一切素质,但由于我的哲学并不是根据任何哲学之外的目的剪裁而成,所以,在那段时间里并不适合在课堂教授,也因此正如人们所说的,无法以这种哲学达到什么目的。正如黑夜以后就是白天一样,接下来的结果就是黑格尔哲学成了一呼百应的一面旗帜,而我的哲学则既没有获得赞誉也没有学生。(《附录和补遗》)

17、 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

18、1831年,由于黑格尔表现出来的对于政府的顺从与拥护,普鲁士王威廉三世授予他三级红鹰勋章。这一时期,黑格尔主要是讲授法哲学,还修订了《精神现象学》以及为《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再版写序言。

19、设计、材料、工艺、趋势、文稿、资讯

20、而就在黑格尔全力以赴达成这个承诺的时候,拿破仑的军队也包围了耶拿,黑格尔把一部分手稿交给一个邮差,这个人穿越了法国人的战线才赶到班堡的出版商那里。

黑格尔人物简介(Ⅱ)

1、马克思说:“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系统,丰富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势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主要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

2、圣父是披着感性外衣的、受到规范支配的共同体的图像。这种共同体被诸多自我意识的个体互相承认的态度(带有信任的结构)综合起来。

3、荣格曾说过一句话,正好能回应黑格尔:“假如我们想彻底了解这本书,当务之急是必须去除我们西方人的偏见。”深入了解过中国文化的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像中国人这样天赋异禀而又聪慧的民族,居然没有发展出我们所谓的科学,这真是奇怪。”

4、而《附录和补遗》这段文字,就很容易让读者猜测到,叔本华在写作它们时,显然想起了自己那短暂的编外讲师经历,并着力想为自己在大学的失败经历做辩护:

5、这就是为什么布兰登(声援黑格尔)认为理解一个确定的概念需要对它的历史进行一次「理性的重构」。这种理性的重构,就是讲一个有理性的、基于证据的故事,关于这个概念为何、如何发挥当前的作用、具有当前的推论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这故事会提供辩护,为了我们继续使用、发展这个概念。但有时,这故事可能会限制这个概念的应用领域,甚至使我们不再使用这个概念,将它的发展导向别处。还有时,这故事会使得我们名正言顺地抛弃这个概念、将其打入历史的冷宫,正如曾发生在「燃素」这个概念上的事。

6、在1802年,黑格尔与谢林携手编辑了一本哲学期刊,名为《哲学批判杂志》,在这本刊物上,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主要作品《信仰与知识》,他也为该刊第一卷撰写了一个长篇导论,题为“论一般哲学批判的本质,尤其是它与当前哲学状况的关系”。

7、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8、PortraitofGWFHegel(1831)byJakobSchlesingerattheAlteNationalgalerie,Berlin.PhotocourtesyMarcelMolinaJr/Flickr

9、第二部作品是《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黑格尔于1817年被任命为海德堡大学教授之后出版了该著的一卷本第一版,而到1830年第三版的时候它已经被增订为三卷本了。

10、在解释他的版本的「概念的辨证展开」时,布兰登将其与普通法中的司法推理进行类比。在普通法中的概念和原则从来都不被清晰、精确地表述。事实上,他们不可能被一劳永逸地确定,因为考虑到案件的细节,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判决,就不可能根据充足的细节具体地应用它们。也就是说,为了应对新的或者变化着的情况,它们必须受制于改动和细化。根据记录下来的案件事实和已有的先例,对于一个特定的案子,每个法官都有一个观点。关键是,一个法官可以决定一些先前的案件被误判了,有一些先例比其他的更有效。因而那个判决可能会被反转。没有限制,也没有一切都终确定的终点,没有判决。

11、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12、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13、这本书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存在,要从质量和尺度,三个阶段来考量。

14、伟大的黑格尔逝去了,他的伟大的著作以历史主义与辩证法为基础构建了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包罗万象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哲学的不完整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之上的。

15、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16、首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传闻已久的莱布尼茨是受到《易经》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的说法,其实是假的。首先二进制并非莱布尼茨发明,在他之前就有哈利奥特和卡瓦利埃里提到过,莱布尼茨只是重新发现、系统阐释并终发扬光大了它。然后莱布尼茨是先开始思考二进制后,才看到了传教士带回的《易经》。

17、我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我要去做什么,而不是我必须知道什么……问题在于理解我的命运,明白上帝真正要我去做什么;这件事是去发现一个真理,一个对我而言的真理,去发现那个我愿意为之生且为之死的理念。

18、克尔凯郭尔对苏格拉底的理解,当然建立在他阅读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的基础上,即那些重要的希腊语文献。但这样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解释,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概念》中与黑格尔展开了持续的批判性对话。19世纪30年代晚期黑格尔的哲学在哥本哈根风靡一时,那时克尔凯郭尔还是个学生,正在写《论反讽概念》。我们在这一章将探讨黑格尔在克尔凯郭尔大学时代的亮相,然后透过黑格尔对苏格拉底的分析,讨论我们上次介绍过的一些相同主题,即苏格拉底反讽、回答之困境、命神等等。我们将看到黑格尔如何评价苏格拉底这个重要的历史角色,而克尔凯郭尔又由此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和影响。

19、黑格尔时期的欧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而清王朝却实行闭关锁国,还在沉醉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后来的几次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毫无还手之力,以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洋枪大炮,终结果往往是伤亡惨重,还不得不签署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20、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黑格尔人物简介(Ⅲ)

1、卡尔罗杰斯:终其一生,我们不过是在寻找真实的自我

2、年轻的克尔凯郭尔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迫切需要发现那个主观的、个人的真理,就像他所说的,一个“对我而言的真理”。跟苏格拉底一样,他拒绝社会已经接受的客观真理。他继续说道:

3、一个概念的内容由它在推论关系和现实应用的网络中的位置决定。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中,这个概念起到了它的作用。哲学家的工作不是为大部分一阶的、经验的概念(比如说「品红」或者「大象」)规定内容。哲学家需要做的是规定范畴概念的内容,这些高阶的理念组织起了群龙无首的低阶经验概念:什么使得某物成为一个原因,或者成为一个实体。

4、在那里,他以一篇关于自然哲学的论文获得了私人讲师(Privatdozent,大学无薪教师)的资格,这篇论文讨论的主题与谢林关注的话题关系密切;黑格尔在获得了执教许可证之后,开始与谢林一起开课。

5、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6、复制链接后打开淘宝:£BTrxcuE09Vk¢

7、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8、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

9、在这些日记段落里,克尔凯郭尔一直在描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他直接将讨论与苏格拉底联系起来。克尔凯郭尔和苏格拉底一样,认为外在事物的知识与作为主体的人的知识无关。他写道:

10、第三部作品是黑格尔在1818年离开海德堡,担任柏林大学教授三年之后的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

11、黑格尔是个观念论者/唯心主义者,不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仅仅由心理状态构成。他是一个观念论者/唯心主义者,因为主观性和客观性本身都是由在各自领域中的东西之间的丰富的模态关系构成的。他是一个观念论者/唯心主义者,因为存在的结构和思维的结构是一样的,尽管用了不同的「钥匙」(模态的vs道德义务的)。

12、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13、考虑到写作这部作品时非同寻常的情形,如下这个问题就很自然地浮现出来:这部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看作是为我们提供了对黑格尔立场的一个连贯的、规划恰当的说明?

14、因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边针对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是他在成熟时期出版的作品里始终捍卫的,而在《精神现象学》之前的作品中提出的那些观点则依然是不断变化的。

15、黑格尔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披露了德国的资产阶级的极端的软弱,无能,昏庸。

1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要么从抨击黑格尔开始,要么从接受黑格尔开始,都离不开黑格尔的影响。可以说,自从黑格尔出现之后,对于哲学家们来说,不管你爱他还是恨他,都逃不过他的影响。

18、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系统、丰富和完整的阐述,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

19、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阶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会相反的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切特殊的社会领域,就会被看作是整个社会的脏乱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20、历史如何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其必然性?

黑格尔人物简介(Ⅳ)

1、过分稠密,抽象至极,无比可疑,一个世纪前,黑格尔就被踢出了盎撒正典(theAnglophonecanon)。他的星辰为何再度升起?

2、黑格尔与谢林的交往始于他们的学生时代,那时,他们二人以及荷尔德林(1770—1843)都就读于图宾根大学的天主教神学院,荷尔德林在很久以后终被认为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之他在这个时期也影响了黑格尔。

3、威尔弗里德·塞拉斯丨wilfridsellars.org

4、接着马克思又讨论了“德国有没有可能通过政治革命来达到现代国家的高度”。

5、黑格尔对苏格拉底详细的评价,出现在三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一卷,此书在1833年至1836年间面世,由米什莱(KarlLudwigMichelet)主编。我们将看一看黑格尔的分析如何与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概念》中对苏格拉底的理解相关。黑格尔在考察中使用了三种关于苏格拉底生平与教导的主要文献: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概念》中分析苏格拉底反讽时,也使用了这三种文献。

6、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7、克尔凯郭尔宣称,一个人必须以怀疑或者“反讽”开始,以便终摆脱它。他写道,“真正的知始于不知(苏格拉底)”(同上)。当个体以苏格拉底的方法撼动对传统真理的信念时,他就站到了认同自己的主观真理的立场上。因此,一个人必须从克尔凯郭尔所谓的“无知”立场出发,以便摆脱前半生抚育了他且与他形影不离的各种传统信念,从中得到解放。

8、然而,该书第一版的出版商觉得把两个题目都印出来要更加合适,因此,该版的题目就成了“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而在“序言”和“导论”之间还插了一个副标题,有些印本上的副标题是“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有些印本上的副标题则是“精神现象学的科学”,这也是黑格尔的犹豫不决给出版商造成的混乱。

9、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10、在这方面,《精神现象学》的创作故事乃是一个哲学的传奇。

11、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

12、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13、黑格尔自己似乎至少承认了,《精神现象学》需要进行修订,因此他已经计划了该书的第二版,就在去世之前,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这个工作—在生命的后阶段,他依然觉得有必要出版《精神现象学》的第二版,这个事实本身或许就暗示了,对他来说,《精神现象学》从来都没有丧失它作为在其体系中扮演了角色的一部重要作品的地位。

14、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15、彼时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表现为现代国家的未完成。

16、19世纪德国的叔本华(相比还有一大批哲学读者)被黑格尔的著作搞得很痛苦,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也是如此。

17、不管怎样,黑格尔在这个时期的名气还相当小,这使得他无法像谢林那样离开耶拿另谋高就,终,在1807年3月,他被迫完全地离开了学术圈,做了班堡(Bamberg)一份报纸的编辑。

18、黑格尔是西方认识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也就是终结者。黑格尔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越他的认识论哲学了,不论是体系化的认识论哲学,还是碎片化的哲学。在认识论的道路上,黑格尔是终点意义上的伟大者。

19、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理念,即所谓的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精神是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20、“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具体表现为:

黑格尔人物简介(Ⅴ)

1、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语义学原则,(黑格尔)认为,一种理解一个确定的概念的方法,就是理性地重构一种在表达上不断进展的历史,规定这个概念的过程的进展历史(expressivelyprogressivehistoryoftheprocessofdeterminingit)。

2、苏格拉底式的君主色诺芬

3、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4、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

5、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6、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7、黑格尔除了试图在该书的题目中标示出它在他的体系中的地位之外,在“序言”中也凸显了《精神现象学》作为一部必要的导论作品的角色,如果我们要以黑格尔得到了完全发展的哲学科学所要求的那种方式看待事物,我们就需要了解这部作品:

8、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一种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来说,大的挑战或许就是要显明,如何能够把它理解为一部连贯的、组织良好的作品,如何能够把其中的那些杂七杂八的论题整合进一个令人满意的、统一的哲学构想。

9、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10、但是,黑格尔在1801年到了耶拿之后,就已经开始尝试阐述一种严格缜密的哲学体系,因此,尽管该研究计划在这个时期并没有终完成(他的思想在《哲学全书》的各个版本之间也还有不断的发展),但到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的时候,黑格尔已经在以一种体系性的方式来思考。

11、主要成就: 世界著名哲学家

12、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13、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14、黑格尔如何解释苏格拉底·善和智术师

15、由于黑格尔的哲学适应了普鲁士国家的需要,他在柏林大学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黑格尔主义一时颇为流行。他的学生为他与歌德举办联合生日庆祝会,使黑格尔的影响更为广泛。1826年,叔本华再次来到柏林大学讲课,时间仍与黑格尔讲课时间相同,因无人听讲,他又悄然收场,黯然离去。但是,这时唯物主义哲学开始成长起来。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与他告别时说:“我听了您两年课,我两年来完全献身于研究您的哲学。但是,现在我感觉到需要求教于与思辨哲学直接相对立的其他科学,即自然科学。”后来,费尔巴哈成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16、进入19世纪,资产阶级进步力量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意义重大的成就。其中德国古典哲学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乔治•威廉•费•黑格尔。

17、谢林在1803年离开了耶拿,先是去了维尔茨堡(Würzburg),后又在1806年去了慕尼黑;随着谢林的离开,黑格尔开始更加公开地批评他的这位朋友的立场,终与它渐行渐远(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研究,请见Lukács1975:423–48)。

18、常见为《易经》辩护的慷慨激愤,却少见荣格这样淡然中流露出的彻底自信。而他还是一名外国人,这大概是应该令我们惭愧的吧。

19、黑格尔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巴登,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著名的哲学家,许多人将黑格尔思想作为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巅峰。

20、在论述易经哲学的一开始,他就不无惊讶地说道:“第二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并认为《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这种惊讶大概源于他已经习惯于认为,所谓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是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专属圣域,是真正的高明的哲学。看来,要不是有《易经》,中国哲学就要被他从头到尾瞧不起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