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全孔子故事【文案6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1 01:34:29

孔子有趣故事

1、孔子的有趣故事

(1)、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2)、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3)、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4)、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5)、如果不去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6)、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7)、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8)、孔子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真率,对孔子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9)、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10)、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11)、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12)、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13)、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14)、“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15)、Ⅶ关于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100-200字

(16)、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17)、子张又问老师:“一个读书人怎么样才能叫做‘通达’?”孔子反问他:“你说什么?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道:“在国内有名,在家中也有名。”

(18)、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公元前496年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在卫国他得知师襄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便拜师襄为师学习弹奏古琴。

(19)、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20)、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2、史上全孔子故事

(1)、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2)、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3)、杨绛先生曾说过,她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她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

(4)、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他是看到宰予言行不一而改变的。

(5)、就这样,孔子反复弹奏而一丝不苟,不断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乐曲的内涵——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师襄也知道孔子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知他学什么都要习焉不察,学而不厌和执着的追求,故采用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使孔子发挥主动精神,能在实践(弹奏)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进取。

(6)、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7)、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8)、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9)、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

(10)、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11)、一次,几个亲近的弟子陪侍夫子:闵子是一副刚直的样子,子路狠巴巴地护着夫子,好像要跟人拼命似的。冉有、子贡,和颜悦色。孔子心上喜欢,说了一句笑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如果知道子路果然是“不得其死”,必定不忍说这话了。孔子爱音乐,子路却是音乐走调的。子路鼓瑟,孔子受不了了,叫苦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12)、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13)、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保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14)、宰予嫌三年之丧太长,认为该减短些。夫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死了没满三年,你吃得好,穿得好,心上安吗?宰予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不守三年之丧吧。宰予出,夫子慨叹说:“予之不仁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予有口才,他和子贡一样,都会一套一套发议论,所以孔子推许他们两个擅长“语言”。

(15)、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16)、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17)、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面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18)、“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

(19)、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

(20)、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3、孔子有趣故事简短

(1)、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2)、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3)、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4)、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5)、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6)、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7)、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8)、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9)、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10)、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11)、孔丘弄的是开放式教学,允许课堂上辩论,甚至争吵。辩论争吵的内容自然很多,无所不包,可几乎都没有阂损的份。同学们都说:闵损啊,你是全国有名的大孝子,我们又不谈孝,没你啥事,你一边凉快去吧。闵损只好一边凉快去,有时实在太凉快了,就很想参与进来,同学们仍不让,只让他继续凉快。孔老师呢,也是这个意见。闵损就很受伤。好在孔老师是个明白老师,看闵损实在伤得不轻了,就让大家也谈谈孝,顺便谈谈。阂损的伤就有些好转,却始终不能根治——谈孝的时候实在少之又少。闵损也为之提过意见,但孔老师说,孝不是谈出来的,孝是做出来的。闵损就呆立无语了。孔老师还会拍拍闵损的肩,说:你是大孝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呀。

(12)、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13)、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14)、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15)、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16)、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17)、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18)、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亲情贵于金钱。”

(19)、子路一听,满脸羞愧,心存怨恨,越想越有气:自入孔门后,一直受孔子的奚落,被同学们瞧不起,子路血气直冲脑门,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欲对孔子不利。

(20)、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4、孔子有趣故事有哪些

(1)、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门人不敬子路,孔子就护他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以上只是我的见解。据《孔子家语》:子路鼓瑟,有北鄙之声(即杀伐之声),因为他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我认为刚勇的人,作乐可以中和;子由只是走调。)

(3)、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4)、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5)、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6)、她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四书”中她喜欢的是《论语》,因为有趣。别人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而她读《论语》,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7)、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8)、“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