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有哪些27个以上
1、关于战争有关的成语不少于十个
(1)、(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刀枪入库 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3)、(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4)、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5)、(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6)、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8)、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9)、(例句):两军短兵相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10)、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形容炮火猛烈。
(11)、(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12)、(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
(13)、干戈载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14)、弄巧成拙:美欲在正式开战前依居情报将伊首脑消灭,便先行轰炸锁定目标后即提前宣布开战,结果因伧促开战反而拖延了战事。
(15)、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6)、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7)、伐罪吊民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18)、(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19)、(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20)、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2、与战争成语有关的成语
(1)、(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2)、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3)、(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4)、全民皆兵:指伊拉克。有近千万的枪支分发到了平民手中。
(5)、(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6)、(例句):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冲向敌阵。
(7)、欲速则不达:美英联军企图以零伤亡速胜,结果被证明是妄想。
(8)、以逸待劳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9)、(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10)、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11)、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12)、(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13)、(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14)、枪林弹雨(qiāng lín dàn yǔ):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15)、(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16)、(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17)、(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18)、(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19)、(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20)、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3、有关战争的成语大全
(1)、同仇敌忾:美英虽打着解放伊人民的幌子,无奈伊人民不肯领情,仍将它们视为可恶的入侵者。
(2)、兵拏祸结: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3)、狼子野心、虎视眈眈、扩张侵略,烧杀奸掳、三光政策、
(4)、(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5)、(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6)、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7)、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8)、(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
(9)、(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10)、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11)、(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
(12)、(例句):这场战斗,只杀得侵略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3)、(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14)、血流成河(xuè liú chéng hé):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15)、(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16)、尸横遍野(shī héng biàn yě):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17)、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18)、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19)、(例句):张爷爷是一位在硝云弹雨中度过半生的老红军。
(20)、(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4、关于战争的成语有哪些27个以上的词语
(1)、(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2)、休养生息 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3)、(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4)、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 再衰三竭、打草惊蛇、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余勇可贾。
(5)、(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6)、破斧缺斨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7)、连天烽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8)、(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9)、(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10)、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11)、(例句):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到处是炮火连天的战场。
(12)、硝云弹雨(xiāo yún dàn yǔ):硝烟如云,子弹像雨。 形容激烈的战斗。
(13)、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14)、(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15)、(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16)、(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
(17)、(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18)、(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19)、(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20)、(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5、关于战争的成语有哪些27个以上
(1)、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2)、穷兵黩武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3)、(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
(4)、(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5)、(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6)、(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7)、(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8)、兵无常势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9)、戎马倥偬 〖解释〗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10)、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1)、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12)、(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