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三个关于战争的成语
1、写出三个关于战争的词语
(1)、(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血战到底:血战: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后时刻。
(3)、(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4)、(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5)、(更正)“甘之如饴”使用不当。“甘之如饴”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它所强调的是人对某种本来艰苦的事物不以为苦,反以为甜,心甘情愿地去做某件事。“甘之如饴”不能用来形容本来快乐的事物。
(6)、(提示)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7)、(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8)、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9)、(提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10)、(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11)、战国时,燕昭王继位之后,想恢复国力,为父报仇。他去请教郭隗应该怎么做。他按郭隗的意见,筑了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才;同时,他关心臣民的疾苦,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用了二十年时间,使燕国国富民强,在讨伐齐国时打了胜仗。
(12)、(2)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13)、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14)、(错误举例)六朝三四百年间,每逢战乱,青溪栅下就杀声震天,折戟沉沙。
(15)、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16)、(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17)、(释义)插上翅膀也难飞走。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18)、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19)、(错误举例)当前,d和政府就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厚非。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20)、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2、写出三个关于战争的成语有哪些
(1)、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2)、不可名状心照不宣树大根深若即若离嗤之以鼻巫山云雨差强人意浪迹天涯首鼠两端藕断丝联
(3)、非战之罪:不是**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4)、(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图图四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更正)“具体而微”是指具备大的形体而规模较小,不是具体、琐细的意思。“车水马龙”形容门面也不当。
(6)、从前,有一个人叫满愿,他买到了一颗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经常独自把玩,从不让别人看。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一颗大“珍珠”,也珍藏起来。后来,他们俩得了同一种病,医生说要用珍珠粉配药。他们只得拿出各自藏着的珍珠。医生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7)、(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8)、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9)、(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10)、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11)、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混乱。
(12)、(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13)、捷报频传:捷报:胜利的消息;频:屡次。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
(14)、(更正)“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文中描写辜鸿铭与周起然过从甚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概括为“萍水相逢”。
(15)、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16)、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17)、(释义)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18)、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讲。
(19)、(更正)“有口皆碑”是褒义词,这里可改为“众口一词”。
(20)、(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3、请问有关于战争的16个成语有哪些?
(1)、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2)、(提示)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爱好它。
(3)、(提示)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的成语
(4)、(错误举例)因此,驻省办事机构能不能实至名归地撤销,不妨在媒体上公布被撤销的驻省办事机构名单,接受公众监督。
(5)、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6)、(更正)“不加思索”意思是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这里的意思是不动脑子,可改为“无所用心”。
(7)、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8)、(释义)窦:洞。狗洞大开。用以嘲笑人缺少牙齿。
(9)、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坚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10)、(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1)、(5)秦朝终是在什么时候被谁灭亡的?秦朝的灭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教训?
(12)、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 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13)、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14)、(提示)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的成语
(15)、形容极不稳固,就要掉下来或垮台。坠,掉下。
(16)、(提示)比喻两者相争,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一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连用。
(17)、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18)、少,音shǎo,暂时。毋,不要。“少安毋躁”的意思是: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19)、(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0)、齐国的达子带兵同燕国作战,他请求齐王犒劳军队,齐王不答应。交战以后,齐国大败,达子战死,齐王也逃到外地。燕国军队进入齐国的都城后,争着抢取齐王的财物。人们认为齐王是“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4、三个和战争有关的成语
(1)、(注释)杰:才能超过一般人,杰出。灵:特别美好。
(2)、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3)、战国时,楚襄王沉湎于享乐,不理朝政。大臣庄辛劝他也没用。后来秦军攻占了楚国不少地方。这时,他问庄辛怎么办。庄辛说:“丢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还算不迟。大王现在振作起来,楚国还有希望。”楚襄王采纳了庄辛的建议,后来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4)、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5)、(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6)、(释义)指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所有的中国人,近义词炎黄子孙。
(7)、(释义)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8)、(提示)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9)、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10)、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11)、(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12)、(错误举例)曾经对传统节日很不以为然,忙来忙去,不就为了吃嘛。
(13)、从前,有个卖柑桔的人,他处理过的柑桔放置时间久,外表漂亮,可是里面却干得像一团烂棉花。于是有人指责他这样骗人太不应该了。卖柑桔的人笑着回答说:“世上的骗子多的是,那些掌握军权的武将、神气活现的文臣,难道都是为国为民的人物吗?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华丽、内质败坏呢?人们对这样的现实视而不见,为什么非要挑剔我的柑桔呢?”
(14)、照单全收洋相百出鞠躬尽瘁狗窦大开世外桃源耳后风生平步青云五子登科没完没了脱颖而出
(15)、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16)、(提示)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的成语
(17)、形容柔中有刚,或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绵,丝绵。
(18)、(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9)、(错误举例)从第一次起,普洱就在我的心里占据了挥之不去的地位,这里的一动一静总关我情。
(20)、(错误举例)合理的心理咨询和抚慰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更好地配合各项调节,缓解病情并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5、三个字形容战争
(1)、(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2)、(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3)、三国时,为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后来孙权要收回,可刘备不愿归还。周瑜设下美人计,招刘备来东吴与孙权的妹妹结婚,然后扣住刘备,逼他归还南郡。刘备按诸葛亮给他的藏在三个锦囊中的三条计策行事,结果在他的保护下,安全地回到了荆州。
(4)、(更正)“间不容发”比喻离灾祸极近,情势危急到了极点。这里有“毫不迟疑”的意思。
(5)、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佩剑掉进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同船的人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说:“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等船靠了岸,楚国人就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6)、战国时,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的宝玉“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秦王看到玉后,只字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捧着玉说:“大王如不用城池来换,我就和玉一起撞个粉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带着完好的和氏璧回到赵国。
(7)、(更正)“实至名归”是说这个人的名气和他的能力、学识是匹配的。这里要表达的是说到做到的意思。
(8)、(释义)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9)、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而人类的祖先盘古,顶破了“蛋壳”。其中轻而清的物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盘古头顶天,脚撑地,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盘古也高一丈,用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任务。
(10)、(提示)比喻自以为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11)、(更正)“事倍功半”用反了,应为“事半功倍”。
(12)、(更正)“蔚然成风”是褒义词,应改为“渐成风气”。
(13)、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解决问题。
(14)、(3)根据图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5)、(提示)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的成语
(16)、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17)、(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8)、(3)图⑤和图⑥与哪两场战争有关?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19)、(提示)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爱好它。
(20)、(释义)(动物)到处蹿跳,到处蹿蹦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含贬义)
(1)、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2)、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3)、(2)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斩木为兵。
(4)、厉,通“砺”,即磨刀石,作动词用,表示“磨砺”。
(5)、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6)、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