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文学作品【文案104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9 02:07:37

苏格拉底的主要作品

1、《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的哲学座右铭“自知”又可理解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对其世界理念的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之一是用人的理念。因此,理念是认识,即对理性的认识,“自我”就成为了一个知识体系,是认识自我的理性本质。

(2)、②灵魂说:将人的灵魂分成3个部分: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3)、中秋了,夏天满眼颤抖的绿,在秋风中渐渐泛出细微的黄红,风渐渐凉了,时光渐渐慢了,天光云影也渐渐澄明了。一切都像我们想要的那样美好。

(4)、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理念”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理念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基本上仍然保存了所谓的“种”、“类”的意思,于是,它们的具体含义就由德谟克利特的基本理论来决定了。“原子”作为物质的微粒,它们的“种”、“类”也就同样具有物质基础了。而到了苏格拉底那里,出于哲学方向的改变,“种”、“类”已经不仅仅是认知物质世界的工具了,而其本身也成为独立的实体,认知的对象,真理的本质,如此进一步的抽象,其已完全脱离了日常的意思,步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认识自己”,“自我”的主体是一个理性的精神实体,然而“理性”、“思想”的本质正出于它与感觉完全不同的“理念性”。因此,“理念论”的提出,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方向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所有唯心主义的核心范畴,其具体含义尽管可以不同,甚至所用概念也不同,但苏格拉底“理念论”提出的问题与基本意义,却是所有唯心主义所共有的。

(5)、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始终试图在一个统摄万物的知识框架内寻求有关世界的答案,建造了世界史上的第一座哲学殿堂。然而,由于“知识”的统摄和对“意见”的贬抑,造成人们在纷繁意见世界中的无所适从。在罗马帝国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地中海东岸的犹太教传统以其不容置疑的生活信念“接管”了希腊哲人的意见世界,完成了对希腊哲学传统的颠覆性改造,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这也意味着希腊哲学的悲剧性结局。

(6)、(2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127页。

(7)、你们都希望在我们争吵时,凑热闹说,“打,苏格拉底!”、“做得好,克珊西帕!”

(8)、在后,苏格拉底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神说没人比他更加聪明,因为苏格拉底至少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却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9)、厨房里飘来了香味,那是沙锅里炖的牛肉快熟了。前天到一家有名的牛肉店买了上好牛肉,老板说不要洗,直接炖。我拿了一个粗砂锅,把牛肉切成小块,放上花椒、香叶、生姜、荆芥、紫苏,倒入两瓶啤酒,文火慢炖。现在香味儿已经出来了。

(10)、在古希腊雅典城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11)、对定义的寻求使得苏格拉底的使命具有了更加确定的内容,而他所谓德性与知识的同一亦即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尽管这尚且不足以使他摆脱招致各种批评的可能。定义问题的提出本身即是巴门尼德本质主义传统的恢复,并且使他的基本努力方向保持是理智主义的,亦即是世俗的而非是宗教的,他之所谓神不过是等同于他所追求的高智慧,只是相对于人的“无知”而言的。他的理智主义倾向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们在道德上的一切缺失都根源于人的理智的尚不充分的开发,因而弥补缺憾的道路就是关注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如后来基督教所要求的那样把自身的全部生活都投入到神的怀抱中去这一点已预示了后来柏拉图“回忆说”的提出,但本身并不应该被视为“回忆说”。在此,所谓“关注灵魂”并没有比他的“自知”原则具有更多的内容。根据现代哲学者的研究,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希腊文中的“灵魂”(psychē)一词就是用来表示人的“自我”的,或者说是人们自我认同的承载者(thebearerofpersonalidentity),也可以说是肉体背后的“真我”(trueself),而情感又往往是在此“真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关注灵魂与“自知”是等同的,而苏格拉底以对定义的强调削弱了灵魂在情感方面的含义(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就是非理性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合乎理性并且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概念,从而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自我认识”(self-knowing)传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灵魂的主要功能即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而苏格拉底又使之成为道德责任的终承载者。二者对灵魂不朽的共同看法与其说是神秘主义,不如说是其理智主义诉求的自然结果,其哲学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宗教上的意义。据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哲学的提出恰切地标志着哲学由自然向自我的完全转变,而哲学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离随之宣布完成。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的降临确实如同葛斯里指出的那样形成了“希腊哲学史上的一道瀑布”。(32) 

(12)、生活中,苏格拉底对人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

(13)、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

(14)、自然书单|国学书单|名人传记 | 红楼书单 |爱情书单 |文化书单 |“一带一路”书单|互联网书单 |乡村书单 |城市书单|汉字书单 |哈佛典藏 |读书之书 | 师者荐书 |大家小书 |古帝国书单|中国道路 |大师文集|潘恩书单|好书好编辑 ||辞源|重点工具书|汉译名著哲学 |汉译名著政法|汉译名著经济 |汉译名著历史|汉译名著语言|中华名著 |英国书单 |美国书单 |日本书单 |法国大革命书单 |钱穆书单 |卜正民书单 |成语书单 |水建馥书单|公法书单|经济学书单|世界历史书单|2016推荐|2015书单 |2014书单

(15)、主播简介:雨儿,原名王旭霞,郏县中学教师,喜爱文学,诵读。诗歌、散文散见于纸刊杂志和一些网络平台。

(16)、早期的自然哲学没有理论意义的“目的”的概念,人们承认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理论性的问题,但这种感觉性、生理性的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的提出,不仅使人的感觉理性化,也使人的情感理性化,使生理的欲望成为理性目的。

(17)、但是,哲学毕竟是理论性的,没有概念、判断、推理这些逻辑成分也就没有哲学本身,康德的哲学体系,乃是个理论的体系,后经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不断延续,终建立成了辩证逻辑,即“哲学”体系。

(18)、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实际的关系完全颠倒了。知识的逻辑体系、概念体系成为真实的世界,感觉的世界则并不可靠。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成了苏格拉底的“理念”。

(19)、不,我已经习惯了,就好像习惯了绞盘断断续续的咔嗒声一样。而你也不介意鹅嘎嘎地叫。

(20)、苏格拉底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智上的谦逊,强调自己的“无知”。詹老师指出苏格拉底所谓“无知”和“有知”有其特别的含义,需要分析希腊语中的认识动词和知识名词的多义性来具体说明;苏格拉底并不是泛泛的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只是由于他关于“知识”和“智慧”有更严苛的界定,才常常说自己“不知道”某个事物或没有某种智慧。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知识主要是“专家知识”,而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他不认为自己拥有关于美德的专家知识,并且认为智者派之流声称拥有这种专家知识是对于“超人类智慧”的僭越。智者、政客、诗人和技术专家之类的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理智谦逊而受到苏格拉底的诘难。不过,苏格拉底似乎陷入了某种思想困境,因为他可能同时接受这样三个观点:“美德是不可教的”、“美德是知识”和“知识是可教的”,而在《普罗泰戈拉》和《美诺》中,苏格拉底试图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个难题。

2、苏格拉底文学作品

(1)、(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苏格拉底“理念论”的重点是指出“理念”与“意象”的不同之处,确立其普遍性,用理念的普遍和知识代替感觉。

(3)、哲学知识的日趋成熟,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式特点。哲学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辩证法。

(4)、(2)苏格拉底与对方达成临时一致,提出命题q(比如“勇敢乃是明智的忍耐力”〔《拉克斯篇》192d)〕以取代p,但苏格拉底并非要证明q,而是要以q来使讨论继续;

(5)、阿波罗多洛斯是苏格拉底的崇拜者,他深爱着苏格拉底。这并不表明,苏格拉底也像他那样深爱着他。换句话说,阿波罗多洛斯深深地被苏格拉底所吸引,但他未必能吸引苏格拉底。不过,像阿伽通那样才色兼备的美男子,则另当别论。苏格拉底受邀前往阿伽通家参加宴会,路遇那时深爱着他的阿里斯托得谟斯,于是顺邀后者同往。在路上,苏格拉底突然陷入了沉思,于是让阿里斯托得谟斯先行一步。作为苏格拉底的崇拜者,阿里斯托得谟斯喜欢和苏格拉底呆在一起。他抵达之后,大家就明白苏格拉底应该马上就到。阿里斯托得谟斯可以说是苏格拉底的信使。主人阿迦通安排他挨着医生埃里克希玛库斯躺着。从座次上看,埃里克希玛库斯和阿里斯托得谟斯的位置就在阿迦通的左边。这样,阿里斯托得谟斯便不可能和后来到达的苏格拉底同席。苏格拉底在外边沉思了好一阵子,后终于出现,主人阿迦通安排他与自己同席。

(6)、一代哲人永远地离开了,助手后悔自责地过完后半生。

(7)、当时,雅典有这样一条法律:被判处死刑的人如能逃往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赎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远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向邪恶屈服,都是对德行的背叛。后来他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8)、(6)参阅ErikOstenfeld:《理念、质料与灵魂》,海牙:MartinusNijhoff,1982年,第一章。

(9)、④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0)、《苏格拉底的申辩》作者是(古希腊)柏拉图。

(11)、①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控制,“人是需要教育的动物”;

(12)、知识是可教的,但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什么是可教性?就其哲学思想来看,应是可普遍传达的。

(13)、“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无奈地说:

(14)、③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5)、他的朋友就跑去求神问卜,问苏格拉底是不是世界上聪明的人。

(16)、但是,苏格拉底把巴门德斯所提出的“一”演变为精神性的“单一”,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演变为精神层面的“单一”。既然物质世界中的万物,无论什么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分解,那么这种不可分的“单一”只能从精神世界中去寻找。“原则”上的不同并非指其程度不同,而是指其遵守着的准则的不同。

(17)、教育学人物基本年年都考,但是各种理论繁多且容易混淆,得分率一直较低。所以,课代表精心整理了38位教育学家及其理论,重点已经划好了,还等什么?赶紧背起来吧~

(18)、柏拉图的10本书,了解你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体味古希腊的智慧。

(19)、千百年来,苏格拉底是哲学家的典范。苏格拉底毕生都奉献给哲学事业。在世是哲学爱好者的偶像,离世依然是哲学门徒的楷模。不过,与此同时,远离苏格拉底的警告也一直伴随着崇拜苏格拉底的热情。比如说,离我们不远的尼采就指责苏格拉底是败坏希腊精神的转折点。其实,苏格拉底在世之时,就有人已经发出了远离苏格拉底的警告,为典型的例子是著名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20)、如果你想在迷惘人生保持清醒,请读读苏格拉底。

3、苏格拉底经典著作

(1)、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是精神的实体,但同时又是与客体对立的主体,在其学说中,以“理念论”和“伦理学”作为学说的核心。

(2)、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阿里斯托芬的《云》把苏格拉底刻画为四体不勤的白面书生形象,虽被债务缠身的斯瑞西阿德斯奉为“深沉的思想家”和“高贵的人”,却被爱好运动(喜欢赛马)的斐狄庇得斯形容为“面孔苍白、光着脚丫儿的无赖汉”和“下流东西”与此相反,《会饮》中的阿尔基比亚德则说明了,苏格拉底不光不是白面书生一个,而且智勇双全。在吃喝方面,他既能忍饥挨饿又能享受美味,这方面的能力远高于常人;虽不嗜酒,但是酒量奇高,没有人曾看到苏格拉底喝醉过酒。在耐力方面,他既能耐寒,又能抵挡得住睡眠之神的诱惑。在战场上,苏格拉底在打胜仗和吃败仗之时都能荣辱不惊、勇猛镇定,无人能及。阿尔基比亚德强调,在言行两方面,苏格拉底的才能都无人能及,无论古今(221c-d)。

(4)、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与“肉体”是互相区别的,是对立的,并且灵魂可脱离肉体而独自存在,但其却仍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物质”。

(5)、这段歌唱意味着: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在同一战线,这是导致他在竞赛中落败的根本原因。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指责欧里庇得斯沉溺于苏格拉底的修辞术和无休止的对话之中,无论对其本人还是城邦皆无益处。这个指责与《云》剧对苏格拉底的挖苦异曲同工。要想对其本人和城邦皆有益处,应该返回诗歌和高雅的悲剧,远离苏格拉底的新知和言语。这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警告。在柏拉图的对话名篇《会饮》中,政治家阿尔基比亚德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警告新派悲剧诗人阿迦通不要跟苏格拉底坐在一起,警告他不要被苏格拉底的言词冲昏了头脑。

(6)、这个故事警醒着人们,如果你想活出自我,向往成功,就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

(7)、作者简介:苏格拉底,原名亓安民,诗歌爱好者,大学毕业后入伍,在军队院校教过书,后从事行政工作。现居广州。

(8)、(4)RobertWardy:《苏格拉底的不虔诚》(手稿),1页。

(9)、《苏格拉底的申辩》:在庭上,苏格拉底回应对他的两个指控。

(10)、②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科学提出来。

(11)、(13)WernerJaea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71页。这一冲突亦即本质论与约定论的冲突,可以部分地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12)、当然,这一程式只是一个“标准的诘问法”(standardelenchus),大多数对话尤其在第4步不能满足这一程式,而即使提出了“A乃是对B的知识”这样的结论,对手也难以真正明了这里所谓“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知识。因而,柏拉图早期对话的典型结局是一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茫然(aporia),因而是否定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以致我们只能在苏格拉底那里发现一种对知识的要求而不能发现他十分肯定的立场。这样,苏格拉底往往是从其否定性的开端走向一个更有力的否定性(或挫伤性的〔frustrating〕)结果,其寻求道德的确实水准的努力至少在表面上给人一种怀疑主义的印象。在此,他所宣称的“无知”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虚怀若谷,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无知”的断言。“智慧(sophia)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philosophia,亦即哲学)这类词倒是很适合于人。”(20)因而,苏格拉底所给出的信息就不是要人们采取某种学说来作为行为的指引,而是要人们采取一种特定的态度,以自身理智的谦恭去发现如何生活的准则。在此,苏格拉底实践中的神学倾向是清楚的,而迈耶尔(HeinrichMaier)将柏拉图《申辩篇》29d~e中的一段话称作“苏格拉底的福音”(21)也就显得贴切了。

(13)、专门谈美学问题的只有他早年写作的《大希庇阿斯》一篇,此外涉及美学问题较多的有《伊安》,《高吉阿斯》,《普罗塔哥拉斯》,《会饮》,《理想国》,《斐利布斯》,《斐德诺》,《法律》诸篇。

(14)、在苏格拉底面前的既不是质,也不是量的世界,既不是物理,也不是数学世界,而是一个目的的世界,伦理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美德为知识”的“知识”就不是自然的物理或数学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理念的知识,“自我”的知识。

(15)、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质疑,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

(16)、(2)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17)、德尔菲位于科林斯湾北岸的费契斯,自公元前6世纪初期由于在那里举行了泛希腊区西阿节会以后,便成为全希腊颇有名气的地方。据说这个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著名的两条是“自知”与“毋过”,其意义是不可分割的。

(18)、苏格拉底要把“理念”这种逻辑概念与感观的世界对立起来,成为独立的实体,既非感性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理解感性世界的方法,相反,“理念”成为感性世界存在的依据。

(19)、(1)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由思孟学派乐正克所著。

(20)、苏格拉底的“自我”不同于智者的“人”,是理性的实体。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与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道理与知识的同一性。

4、苏格拉底作者简介

(1)、苏格拉底样子奇丑,尼采就曾经从苏格拉底的容颜丑陋看出苏格拉底心中的恶习和精神上的颓废,认为苏格拉底转向辩证法是希腊高贵精神的没落,是精神丑角的胜利。⑩阿尔基比亚德也强调了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丑陋得跟以丑著称的林神有一拼。和尼采不同,阿尔基比亚德说,苏格拉底虽然相貌丑陋,但是他的身体里面藏着一颗无与伦比的灵魂,犹如一尊光辉的神像。阿尔基比亚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这尊神像的魔力和傲慢。在语言辩才方面,阿尔基比亚德说,每逢苏格拉底说话,他就心跳不已,完全被苏格拉底的言词所迷倒。苏格拉底的言词让他感到,“自己现在所过的生活实在不值得再这样过下去了”(216a)。阿尔基比亚德的这些话证实了,阿波罗多洛斯的愤世嫉俗确实与苏格拉底直接相关。一开始的时候,阿波罗多洛斯就说,自从遇到苏格拉底之后,发现自己以前所过的生活完全没有意义。他说,“哲学言论比毒蛇厉害得多,一旦它咬住一个年轻、且资禀不坏的灵魂,就会任意支配这灵魂的所有言行”(218a)。阿尔基比亚德深受哲学疯狂所伤害,但恰恰是这种深刻的伤害,阿尔基比亚德才能领会到政治生活的界限。

(2)、(3)喜剧中对苏格拉底的典型描述是:不务正业、生活潦倒、衣衫褴褛、研究自然哲学和修辞术、受到一帮青年推崇、口才极好、善于辩论(诡辩),等等。一位喜剧家阿梅普西亚(Ameipsias)还如此讽刺苏格拉底:“在那极少的几个人中他出色,而在我们许多人中则愚不可及。”(见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2卷,93页)这里“极少的几个人”显然指苏格拉底的拥戴者和追随者。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想象苏格拉底这么一位复杂人物注定要受到所有人的拥戴。即使到了希腊化时代的后期,对他存有恶感的也不乏其人。西塞罗就曾提到他的老师、伊壁鸠鲁派的芝诺说苏格拉底乃是“阿提卡小丑”(Atticbuffoon)(参见Zeller:《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学派》(英文本),63页注释1)。

(3)、“理念”这一概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体系的主干,但对于这个概念,人们却不是清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立,是有本质上的缘由的。

(4)、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的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为他平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黑格尔则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5)、②自然教育理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提出“消极教育”;

(6)、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智者学派也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智者学派所说的“人”,一般说来,只是强调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只凭个人的感性经验和欲望、利益行事,只从个人中心出发评判事物。

(7)、(19)参阅GregoryVlastos:《苏格拉底的诘问法》,载《牛津古代哲学研究》Vol.JuliaAnnas编,牛津:ClarendonPress,1983年,39页。

(8)、①产婆术: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9)、《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92年撰写的记述老师哲学思想的著作。苏格拉底的对话,那些探讨诸如虔敬、勇气、德行等的对话,都给我们这样一种音乐感。比如《游叙弗伦》,尽管副标题“论虔敬”是后代学者加诸于此的,但虔敬恰如这首乐曲的主题。而《苏格拉底的申辩》被公认代表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克力同》则是柏拉图对话录早的作品之一。

(10)、柏拉图把感性事物(艺术在内)的美,看成只是理式美的零星的、模糊的摹本。

(11)、苏格拉底是哲学的代言人,阿里斯托芬是喜剧的卓越代表。一般来说,哲学严肃,喜剧幽默。两者看似毫无瓜葛,实际上却渊源甚深。比如说,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和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就有一定关系。①雅典判了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也选择了死在雅典,从而为这座城市留住了永恒的哲学名声。雅典判定苏格拉底有罪,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起了关键的作用:苏格拉底是一个智者,凡天上地下的一切无不钻研,且能强词夺理并传授强词夺理之术。②换句话说,苏格拉底研究物理学或者自然哲学,并教授修辞学。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其实是一个了得的教授,既研究自然科学,又能教授修辞学。这起码也算是一个文理皆通的学术大师。然而,这两门学问却为他带来杀身之祸,雅典城判定他的物理学研究藐视传统神灵,他的修辞学则教会了趋鹜新奇的青年人强词夺理,所以判定苏格拉底不敬神灵和败坏青年之罪。对苏格拉底的这种描述,阿里斯托芬的《云》有代表性。③这部喜剧作品为清楚地刻画了苏格拉底的智者形象,沉迷于研究天文地理,并教授年轻人强词夺理之术。不同于诗歌和悲剧,这两门学问不仅于人问伦常无所住心,而且对既有观念秩序具有摧毁作用。所以,在《云》中,苏格拉底就是典型的追求和传播真理的新潮知识分子。但是,知识上赶新潮并没有问题,根本问题在于他不是隐藏而是教导真理。这一点舍斯托夫说得很明白,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新的真理和新的神灵,而是因为他想用他的真理和神祇来说明一切,是因为他“不善于或是不愿意三缄其口”,是因为他败坏了雅典人的生活。④这个问题,阿里斯托芬就已经看得很清楚,因此在他自己的喜剧作品《蛙》中借歌队之口发出远离苏格拉底的警告:“你好别和苏格拉底坐在一起!”

(12)、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这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蛊惑青年。

(13)、头脑丰富、强壮的人才是幸福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谁展示了知识和智慧,谁就能重返阳世。他拥有善德,这对朋友和亲人都好,对他本人及城邦也有益处。这里歌颂的是埃斯库罗斯的立场。歌队接着形容了欧里庇得斯的立场:你好别和苏格拉底坐在一起,喋喋不休。放弃诗歌,放弃任何高雅的悲剧艺术。你这样在故作深沉的诗句里和没有意义的对话中浪费时间,真是再清楚不过的蠢行为。⑤

(14)、他们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5)、④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苏格拉底的性格和行动也体现了他那迷人的魔力和危险的傲慢。

(17)、(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18)、(1)苏联杰出教育家,被誉为“苏联第一夫人”。

(19)、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

(20)、(11)见WernerJaeg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104页、161页、170页。

5、苏格拉底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摘自:《希腊哲学的悲剧》第二章《拯救现象》

(2)、(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

(3)、沉浸在这样的阅读里,从故事、风格、语言、流派……发现一种文学的奥秘,是多么幸福啊。忘记是在哪本书上曾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大意是文学之路已经有很多人在走了,我们需要阅读很多作品,但浮华的今天鲜有人愿意做一个沉默的阅读者,而都急于想做呼风唤雨的作者。其实在读与写的关系上,也许做一个沉默的读者更加幸福。每次阅读都是一种轻言的或无言的交流,而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有经过精细的阅读才显示其价值。

(4)、典型的苏格拉底式诘问的程式一般是这样的(19):

(5)、总之,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在知识上是个概念体系,但苏格拉底把此种逻辑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成为其世界观的核心。

(6)、作为事物的范畴,并不是当时的流行用语,但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著作中的术语,而苏格拉底的工作正是对此术语作哲学上的思考,使其成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7)、从前,在希腊有一个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8)、苏格拉底借着每天与人聊天的机会来进行自我的反省与检讨。他从中体味到:一个人假如只知道一味地按照早已安排好的计划生活,而从不去怀疑,从不去进行反省,以求得自己为何一贯如此去做;也不理解何为对、何为错;弄不清善恶究竟有什么区别;抑或是自己为何要坚持某些既定价值,那么他就绝不会明白真正的智慧,甚至不会懂得自己存活的意义,就更不用说坚持价值了。因此,其生活也就不算是人的生活。

(9)、苏格拉底找过政治家、诗人、工匠,结果发现,世上没有真正聪明的人,有人只是假装聪明;有人只在熟悉的领域显得聪明。

(10)、就当时希腊思想环境来说,“无人故意为恶”并不是完全背理,而苏格拉底所谓的“恶”,在语言学上来讲是“欺骗”,也就是说可理解为“无人故意欺骗自己”。这里所说的“趋善避恶”与经验功利主义理解并不相违背,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及至古希腊人的立论基础。

(11)、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12)、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认识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无知。

(13)、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14)、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一生不断追寻真理,终却得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释怀的结果——除了他本人。也许我们还需了解一下他追寻真理的真谛。

(15)、①提出自然教育思想:“教育遵循自然”;

(16)、理解苏格拉底的贡献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对所谓德性概念的执着与强化,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亦可以使我们对“苏格拉底是谁”或者“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者“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做出恰当的区分”这样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解答。从近代希腊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Diels开始,苏格拉底即被当作一个“未知的X”(1)来处理,而给这个X取何值则一直是人们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我们将把X这个变量置于什么样的“方程式”之中,因为不同的“方程式”势必使我们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除少数极端的论者,如阿斯特(G.A.Ast)、迈耶尔(H.Maier)、克罗斯特(A.H.Chroust)等人大多数论者都至少承认苏格拉底是作为哲学家而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痕迹的,而造成那些极端论者的观点的因素乃是他们既忽视了柏拉图的全部记述,又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同时也忽视了包括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与军事家色诺芬的记述。事实上,只要多加努力,我们可以在这诸多的“苏格拉底”之间找到描述一个统一的苏格拉底的线索。

(17)、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18)、(1)德国,“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19)、《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美学问题发言的合集

(20)、“本来,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丢失了……

(1)、图文制作:涂俊宏,小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书法、朗诵。业余时间,喜欢用一支瘦笔书写内心的感动。

(2)、在物质与精神的众多对立之中,基本的对立是物质是“多”的,而精神是“单一”的,因此物质终逃不开被分解,精神则是不可分的、永恒不变的。对此,苏格拉底指出:物质是可以感觉并看得见的,而精神则是无法感觉并且看不见的,只能通过人的思想去找寻它。

(3)、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人们直觉到它的确实存在,但又对此没有把握;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不能确立起对善的稳固的信念,象对别的事物那样;因此其他东西里有什么善的成分,他们也认不出来。

(4)、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