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感受到了什么
1、孔子的故事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1)、一年以后当上了司空,就是主管建设的官,后来改任大司寇,寇,就是贼寇的那个寇,所以司寇就是负责追捕盗贼等工作的人,相当以后的刑部尚书。
(2)、可见在孔子心中,如果想要解答内心疑惑,距离不是什么问题,上百里甚至几千里的路程,在他看来都是很平常自然的事情。
(3)、近,我认识了一个人——孔老夫子。他教给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样就是宽容处事。孔老夫子在《论语》里也说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是啊,孔老夫子就是因为有着一颗宽大为怀的心,所以才被百姓们称为“圣人”啊。读了《孔子的故事》后,我更加坚持这个观点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的出生到去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孔老夫子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由于孔老夫子对弟子们的熏陶,所以孔老夫子的弟子们也有一颗宽容的心。孔老夫子有弟子三千,哪一个没有犯过错误?但孔老夫子不都原谅他们了吗?
(4)、孔子学琴学到这种地步,可以看出孔子的钻研精神有多强,百学不厌。这种精神,做什么事能不成功吗,即使不成,这重要吗?
(5)、孔子听了,沉吟良久,若有所思,然后对颜回和子贡说:“唔,你们先去休息吧。”
(6)、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传统文化进课堂”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四书精读、《论语》《孟子》选读、《说文解字》研读等课程。同时在博雅小学堂开设热门文史课《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主持创作国学漫画《孔子曰》。
(7)、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
(8)、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一生的故事,在孔子一生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也经历过很多的磨难。他去过魏国、楚国等国家,因为他去过的地方很多,所以,他的知识面广,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是教育家。
(9)、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
(10)、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11)、孔子觉得很有意思,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项橐回答的头头是道,一一化解。随后项橐又问了孔子几个问题,结果把孔子怼的无话可说,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12)、“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13)、由于工作出色,孔子慢慢受到朝廷的赏识,因此鲁国国君专门派他到周王室学礼,在那他碰到了老子,并同老子问道。
(14)、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
(15)、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见得就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感官,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研判.调查.分析是揭开真象的关键。
(16)、三字经曾有“奚仲尼,师项橐”,是怎么回事?
(17)、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文明做贡献,还因为他能勤学苦读。孔子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地担当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压倒,而是更刻苦地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孔子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会永远激励我前进。
(18)、阳光明媚的秋天,我安静的坐在阳台上把《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读完了。
(19)、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20)、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默默地读完了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把我带进了孔子的生活世界里。
2、读了孔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你明白了什么
(1)、这个问题其实在提醒我们,伟人也是有缺点的。比方说,孔子对于做官似乎太过强烈的兴趣。他的一生除了当老师收弟子外,主要是在奔走做官。其实也在训练弟子怎么做官?有时为了达到做官的目的,他会发表一些前后矛盾的言论。比如鲁国的公山不狃,邀请孔子辅助他。孔子原来讲过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这样的话,而公山不狃犯上作乱,臣子不像臣子,按理说要严词拒绝,但是孔子动摇了,而且用想建设一个新的东周王朝这样的话来作为借口。再例如,孔子轻视劳作,樊迟想和孔子学种田,学习种蔬菜。换做现在,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农业专家,想过一种农民的生活,是值得欣赏、鼓励、敬佩的,但孔子直接骂樊迟下贱,骂得还挺难听。
(2)、这次讨论发生在2007年,提出后面两个问题的是美国人,职业是律师,精瘦精瘦、吃素,目光炯炯地盯着我们。必须坦诚我看到这两个问题的心路历程,细想之后,我被这两个问题震撼了,我有些着迷。
(3)、一个没有显赫的家世,家庭贫寒的人又凭什么受到人们的尊重呢?
(4)、比如,管理国家,一定要讲究规矩。国王要有国王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当老爸的,要有老爸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守规矩。
(5)、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艰难,有苦难,有误解,有讥讽、有迫害、有委屈、有无奈……
(6)、孔子是一个伟人,在我的印象当中这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孔子都不是伟人,那谁还能被称作伟人呢?
(7)、有一次,他得到了一本叫《易经》的古书,他看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第二遍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我要向他学习不懂就问和读书认真这两点,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8)、其实,生活中处处需要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也对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学以致用。
(9)、他的问题是什么?——你相信这本书所说的是事实吗?你觉得孔子是伟人吗?
(10)、《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的讲了从刚出生到老了的生活故事,真的很有趣,你也来看看吧。
(11)、孔子深深地记住了老子的叮嘱,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都是谦虚谨慎的对人对事。在遇到挫拆的时候都心存善念。
(12)、鲁定公十年,因为孔子的努力而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齐国归还了之前侵占的汶阳等地。
(13)、 梦贞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位西方学者,面对一块埃及金字塔里的石碑,用二十年的时间,悟出了石碑上的文字内容,从而解开了金字塔中的部分秘密。
(14)、这样传奇的一个人,这样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一生,你难道没有走近他的兴趣吗?
(15)、孙敬悬梁,苏秦刺骨,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这也……”而同样,我们的祖国之所以繁荣起来,和人民群众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曾几何时,人们一贯的唯我独尊,使中国有了上百年的耻辱。如今,人们觉悟了,勤奋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创新发展,才使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归根结底,中国人民惟有勤奋,才能抹去“东亚病夫”的牌匾,成为响彻世界的东方巨龙!人们惟有勤奋,才能成为人上人。
(16)、孔子小时候没什么玩具玩,只是爱模仿祭祀,学着行礼玩。
(17)、于是鲁昭公率兵攻打季孙,结果却被三桓联手打败,自己被赶出了鲁国,终身再未回来,后死在了齐国。
(18)、 无锡协和双语国际学校5B 陈泽尘
(19)、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而又拥有极强的人格魅力的人。
(20)、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事,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事。
3、孔子的故事感受到了什么道理
(1)、有一次,孔子跟老师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只学一首曲子。老师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很熟了,可以练习一下新的曲子。
(2)、“感悟圣人的思想精髓,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奋斗目标。今天,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真正感悟到了圣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3)、这本书中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4)、经过一番大动作,鲁国几乎就要迎来大治,孔子本应该巩固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地位,然而,终功败垂成,孔子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对老师说,我感受到了。这个曲子的作者,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目光明亮的人,他一定是一位王者。他应该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吧?
(6)、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7)、武术大师李小龙曾说,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8)、现在的人,通过《孔子的故事》去看待2000多年前的孔子,我们真的还有很多话要说。孔子为什么提倡繁文缛节?孔子竟然认为人有阶层之分,孔子很多地方有些迷信,他对于“命”有太多矛盾的时候。
(9)、这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大臣,他从台下跑上来,大喊,不行不行。两国的国王要订和约,怎么乐队的人上来却拿着武器,这不合礼仪。我们两国订约,怎么可以用少数民族的乐队,这也不合礼仪。
(10)、其中我喜欢的一篇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见会》讲了曾向鲁昭公建议派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去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老子也在那儿可以问老子许多自己不明白的事,于是便踏上了马车去洛阳。孔子见到老子之后兴奋不已,老子比孔子的年纪大的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以接触的广博得多。孔子见到老子之后问了许多的问题,还有许多的东西老子也是一个一个的回答,走的时候孔子恋恋不舍,老子还送了孔子几句话……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孔子是谦虚好学,不懂就问。孔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以后我也要有这种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长大能为社会做缧⌒〉墓毕住
(11)、我们会将《论语》的文本和孔子生平相结合,在每一讲中,细讲《论语》的相关文句,说解字词、介绍背景、阐释大义,让国学的底蕴与趣味充分统一。
(12)、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13)、读一本好书就是交一个好朋友。《孔子的故事》已经陪我度过了一百多天,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清官自然亲!
(14)、(故事感悟)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15)、颜回和子贡是孔子器重的学生,但两人的气质却完全不一样。颜回为人敦厚,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一以贯之,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孔子欣赏的是这种为学之道,他在意的,不是学生读书的劲头,而是读书是否成全了学生的人格教育。
(16)、以前,我做作业总要妈妈一催再催,现在我都能很主动地完成。是孔老夫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们像孔老夫子一样,做个终生学者,在勤奋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17)、(故事启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18)、十年后,我的学生们在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师大二附中、北京八中、三帆中学、史家胡同小学遍地开花,给孩子们开《论语》的选修课,我也会经常问他们,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孔子?
(19)、孔子是好学的,通常好学的人都是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对各种知识都很感兴趣。也愿意的去学习。
(2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4、读孔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1)、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是李长之写的,他的原名是李长植。他写的这本孔子的故事里面写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2)、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老师,你的学说太厉害、要求高。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得下你。你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一点自己的要求呢?
(3)、令我敬佩的是孔子的谦虚,在故事《两小儿辩日》中就体现了出来,当时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儿的话后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想想吧!”
(4)、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孔子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5)、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着老师发给我的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我看的时候底下还有注释可以帮我理解看不懂的内容。其中我喜欢的故事是。十一章从中都宰到司寇。
(6)、有一次,孔子的钱财都被花光了,他没有钱了,孔子的弟子子路,让大家穿好仆人的衣服。将车上的布取下来。做成豪华的地毯。然后把凳子摆好。然后叫孔子过来。孔子的弟子子路以为孔子会高兴然后夸奖他。但孔子来看见这样子的排场,就生气的说,人要接受现实,不可以这么虚假!
(7)、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8)、郯子说少皞氏是我的祖先,这个问题我知道,没有谁比我更清楚了,就这样,郯子把不同官员对应不同的鸟名,一一列举,在座宾客无不感叹,为郯子渊博学识所折服。
(9)、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谦虚好学。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称得上聪明。聋的人就报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一个增长知识得胜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逢两千五百多年的少年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10)、孔子为人的谦逊是我无比敬佩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
(11)、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没有好,只有更好。我虽不能像孔子那样,有多大的成就,但我会学着孔子的精神,一直努力下去。
(12)、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3)、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14)、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15)、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16)、但是孔子的生命还是走到了尽头,在公元前479年,孔子这个时候73岁,得了重病就不知不觉的去世了,但是他的弟子永远忘不了孔子以前那样对他们的温柔,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
(17)、今天的我们是否愿意为一个问题花几小时到千里之外,亦或是花几小时上网查找答案?我们的学习读书计划是不是虎头蛇尾,后不了了之?我们能否安静下来,认真的去做好一件事?
(18)、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19)、然后有一个细节就突显出来了:《孔子的故事》几乎每一页都有相关的脚注。整本书也就7万多字,但脚注多达239条。引用的书籍有几十种之多:《论语》、《左传》、《史记》、《春秋公羊传》《孔子家语》、《孟子》、《韩非子》、《墨子》……李长之先生把有关孔子的所有史料都翻遍了,书里重要的话,例如孔子说的话,孔子做的事,都言必有据,不是想当然的。
(20)、孔子是一位坚韧不拔的人。孤苦的幼年;无数的嘲讽和挫折;政治活动的失败和各国受到的排挤、迫害都没有打倒他。凭借着这种精神,他终实现了他的理想,流芳百世。
5、孔子的故事感受到了什么启示
(1)、孔子五十一岁,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鲁国当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那个时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四方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但是虽然孔子现在在鲁国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乡跟前却仍保持着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当他在朝廷议事的时候,是很会辩论的样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级谈话,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态度,和同僚谈话,却又和悦近人了。
(2)、之后,他当了一名老师也也有一些弟子,由于社会残酷离开了卫国。就回到他的家乡鲁国,再次离开了,如果又来到了楚国。
(3)、《孔子的故事》中有许多故事,其中一个关于孔子有趣的故事:一次,孔子带着弟子来到宝地观赏风景,看见路上一群孩子在玩耍。孔子便乘马车慢慢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独一个小孩一动不动。孔子说:“小孩,请你让一下可以吗?”小孩不但不让还岔开双腿,说:“不行,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是路,哪有城池?”“我脚下边就是城池。”孔子一看,孩子两条腿岔开像城门一样,两腿中间放着几块石子,搭了一道小城墙。于是,孔子问这孩子:“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小孩说:“城墙是挡你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你这么小的城墙,我车过去又怎样呢?”小孩说:“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就请教小孩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孩子就说:“你觉得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绕城而走呢?”孔子一想,只能让马车从他旁边过去。
(4)、第我们要学习孔子这种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和他比起来可差多了!小时候,我喜欢下围棋,梦想当围棋明星;上小学了又爱上了打乒乓,想当乒乓健将;现在又迷上了打篮球,做事总是有头无尾,以后一定要改正!
(5)、组建一个懂《论语》、会画画、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头脑风暴、带着青春热情来传播孔子思想的队伍,可真不容易啊。
(6)、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但是我喜欢的一篇是《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的后代,孔子在临死前也说自己是殷人呢。孔子的父亲叫纥,母亲姓颜,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孔纥,便身亡了。可是,她母亲因为舆论的压迫,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告诉孔子。而且在孔子小的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这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的游戏了。
(7)、◇故事◇一见误终身,古代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8)、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嫉妒他的才能排挤他。经过一次次的碰壁,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孔子一生历经磨难,然而他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9)、在这本书里,其中我喜欢的一章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会见。这里面讲的是:孔子是个虚心好学、上进的人。他崇拜老子,经常向老子请教学习。老子教了孔子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等等等等。孔子也是按老子说的那样做的。从这里,我也感受到了孔子的虚心好学。
(10)、鲁昭公给他送来的,其实并不是一条鲤鱼,而是士族身份的象征,是进入官场的候补证书。
(11)、大家好,我是6号张文怡,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读《孔子的故事》有感,《孔子的故事》讲述的是孔子的一生所经历的事。
(12)、这里所说的学问,指的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3)、孔子是一位好学的人,虽然他年轻时傲慢无礼,还经常浪费时间,但他还是那么的好学不倦——三十四岁时,他去访问了老子。请教了老子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后,老子给他留了几句话——大致意思是:不能把古人的东西看得太死;有道德的人可以阔绰一下;应该朴素一点等等。
(14)、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15)、孔子是一位仁爱的人,在孔子六十八岁的时候,是他人生姗姗来迟的转折点,也是他开始真正推崇仁政的时候。这是他推崇仁政的一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民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在论语里的一段对话,充分地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而且“仁”也是孔子认为的道德的高境界。
(16)、(3)梦贞出关日志:那个一只手鼓掌的声音回来了!
(17)、在生活中,宽容这个字眼都是被人们抛弃在一个角落里的,所以,很难会有人会有人得到一颗宽容的心。世间许多人都因为不宽容人家而反目成仇。比如我的表姐,有一次我一不当心打碎了她的花瓶,我一连说了好几个对不起,可是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仍旧生着我的气。这就是不宽容的表现。
(18)、“这天深夜,整个城市都在熟睡。一只来自外太空的小飞船,悄悄地飘过夜空……”这是《寻访孔子》一书的开篇章节,一个叫乓乒的外星小孩驾着飞船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地球寻访孔子。他为何要寻访孔子?他究竟寻到了什么?在作者杨志强奇妙有趣的创作下,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书中相遇了,随之发生了一段段富有启示、意味深重的故事……
(19)、第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
(20)、 当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作者是谁”时,知道答案的师襄子为什么不告诉他?
(1)、老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学东西要灵活,能做到举一反三。《孔子的故事》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2)、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他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很大,作者李长之用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出来了。
(3)、山东曲阜尼山世界高孔子像,塑像高达72米
(4)、他是一个仕途中一败涂地的人,但用平民教育的孜孜追求,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中国的历史。
(5)、原来如此,孔子课堂大的魅力,还是来自孔子本身。
(6)、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7)、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8)、ISBN:978-7-5137-2187-5
(9)、 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师襄子不告诉孔子答案?
(10)、这两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生僻词汇,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问。它在提醒我,作为一个读者,在看传记时,应该有怎么样的立场。
(11)、在鲁国西郊有人杀了麒麟,传说他是能保天下太平的,孔子怕会有坏兆头,果然不久颜渊死了,让孔子伤心,难过,而子路在卫国一家里死的,那个里的人有蒯聩,而蒯聩又来争夺王位,孔悝不赞成蒯聩,而蒯聩姐姐却欢迎他,之后蒯聩带着5个武士找到孔悝,胁迫他登上立盟约的台子,孔悝的家臣栾宁派人告诉子路,之后带卫出公去鲁国,子路来到卫国后把蒯聩的台子烧了起来,蒯聩虽然怕,但还是不放孔悝,派了两名将士打死了子路,子路死前把帽子结好了,之后被打成了肉酱,孔子认为仲由也会死,果然仲由也死了,孔子听了难过,叫屋子里的人
(12)、让孔子走进漫画,要深入理解《论语》,不能在漫画中让夫子变得肤浅。要内容的准确,不能在有趣中违背历史的真实。要写出妙趣横生的脚本,尽量表现出孔子的风范。更重要的是,要画出有风采、有魅力同时又饱含青春气息的孔子和弟子们!
(13)、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的父亲纥在孔子还有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孔子的妈妈颜徵在和孔子母子俩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孔子在17岁的时候孔子他的亲人一母亲去世了。
(14)、孔子从不谈论怪异的事情、暴力的事情和鬼神的事情。这些事情,孔子也认为不庄重。
(15)、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30岁开始一直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16)、孔子是一位注重“礼”的人,礼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孔子本身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徒弟们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他还想让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这难道不是尊重、支持礼的表现吗?
(17)、为了找到明智的国王,用自己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了很多地方,齐国、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18)、鲁国的国王果然上当,迷上了吃喝玩乐,在管理国家的事情上变得懒了起来。接着,又做了一件不合孔子道德的错事。孔子觉得失望、很委屈。他不肯原谅鲁国国王的过错,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
(19)、看到两位学生,孔子很高兴,说:“你们两个说说,这些年跟着我学习,有什么感受吧!”
(20)、把僵藏起来,怕看了会伤心,这对孔子是个沉重的打击。
(1)、又过了一些天,老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换一首曲子。
(2)、我都知道孔子是我们河南的,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在以前河南分好多小国,孔子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再往元说是殷代贵族。看了《孔子故事》我才知道孔子小时候是多么的不幸,孔子三岁父亲亡故。母亲带他移居到鲁国(现在的山东泗水县)。
(3)、 常有大学士听完梦贞对老子《道德经》及《周易》的解读,恍然大悟般好奇地问:您是如何与老子及伏羲与周文王等祖先对频的?梦贞借用老子的话回答: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为天下式。
(4)、其实孔子从小比较穷苦,但是他很会搞生产,他的学生想跟他学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那个学生又想和孔子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种蔬菜的。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心虚。
(5)、孔子那时在鲁国的仕途其实挺顺利的,估计孔子自己也是志得意满,准备一路上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6)、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你认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就应该不断研究自己的学问,把它做到好。如果中途停下来,那是自己的错;如果研究出好的学问,别人不愿意用,那是别人的错,对吗?
(7)、子木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他和同学外出郊游,天气晴朗子木却带着雨伞,大家都很疑惑。子木便说自己昨晚见月近星毕,第二天就会大于下个不停。同学们在子木的劝说下半信半疑地带上伞,旅途中果然下起了雨。子木正是运用了《诗》中的知识:月亮靠近毕星,大于下个不停,得到了孔子的大力赞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否则那次郊游大家就要被淋成落汤鸡了。
(8)、所以,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李长之自己在书里面也不回避发表自己对孔子的看法了。在书里有一些这样的话:关怀政治和热衷功名是两回事,但是孔子往往对这两种事是不大分的清楚的。李长之愿意这样写,恰恰是这本传记的价值所在。他是在写一个人,而不是在刻意塑造一个神。任何一个伟人都有吃喝拉撒,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都有行为上的怪癖,思想上的局限。
(9)、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0)、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11)、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等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12)、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13)、看完了《孔子的故事》后,我真觉得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想变强,就要能吃苦,同时还要有自信,要有所付出。
(14)、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书——《孔子的故事》。
(15)、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历史类的书《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介绍孔子生平事件的书。
(16)、但我现在特别喜欢“孔子是一个伟人吗?”这个问题,我并不是要把伟人拉下神坛,并不是想怀疑一切。
(17)、孔子后来没能找到用他的国家,直到73岁去世。不过,孔子还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带出了很多学生,讲过很多教育人的道理。
(18)、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19)、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不要简单地相信,不要一味地接受,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思考。当你认同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忍不住怀疑了,引用了很多史料的传记就是可信的吗?如果所引用的资料的本身就出问题了呢?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虽然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写作年代离孔子要近很多,但也有300多年。这里面很多都是司马迁的猜测和判断,他写的孔子就是真实的孔子吗?
(2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离开鲁国之后,孔子就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漫漫征程。
(2)、有一次,我和七八个大人一起看《孔子的故事》,看完之后我们就一起聊天。如果引导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我们该提什么问题?我清楚记得有一个人的问题“鹤立鸡群”,像一块磁铁立刻把我们的注意力吸附在一起。虽然,我觉得“鹤立鸡群”这个词并不准确,当时我还不能判断他所提的这个问题的意义,谁的问题是“鹤”?谁的问题是“鸡”?还很难判断。只是因为与众不同就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