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没什么影响【文案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8 07:35:14

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1、孟德斯鸠地理环境论的内容

(1)、(19)陈薇:《城市社区权利秩序: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8~19页。

(2)、②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在农耕地区,农田的地块大小往往由地界决定。而不同的地区地界的划分是不同的。这与社会人文环境有关。如在中国,一般由田埂、浅沟坐标志;但在美国,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广阔,彼此居住较分散,需要把地界明显标志出来。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在人地互动的场域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地理环境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关系乃至社会文明进步。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肯定了人地关系中(生态)环境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后世对于清朝状元出身分布的研究、唐宋诗人籍贯分布的研究及其他充分考虑地理要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都可以隐约看见梁启超初开创性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

(5)、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其部门的布局,着重对布局因素、投资比例、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的分析。

(6)、(2017汕头三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7)、☆人地关系论: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环境的理论。指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学说。

(8)、此书的第二部分则以浓笔重墨对粮食生产这一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正是粮食生产终产生了使皮萨罗取得胜利的直接因素。而导致战斗双方发展差异的原因在于粮食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情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为地理环境所主导。即可以用作驯化的动植物在地理上极不均衡的分布,导致粮食生产在世界各地产生情况的巨大差异。而大陆破碎程度、隔离程度等地理形态,尤其是大陆的轴线方向,对粮食生产的传播速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限制了未能内生出粮食生产的地区从外部获得农业生产方式的可能性。

(9)、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JeanBodin)认为,气候会影响国民性格和对外政策。高纬度的北部地区和温和的气候为建立以法律和正义为基础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为有利的条件。同南部气候条件相比,北部地区和山区更有助于形成较为严明的政治纪律,而且南部的气候不能激发主动性。他指出行星对地球上居民有深刻影响,住在世界南方的人受土星的影响,过着宗教修心的生活。住在北方的人受火星的影响,变得好战,善于运用机械装置。住在中部的人受到木星的影响,能在法律的统治下过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理解历史的方法》一书中,系统发展了关于地理环境特点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观点。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方各民族居于优势地位,接着是以地中海沿海国家,继而是北欧各国的崛起。这一切都来自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他的观点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建立地理环境决定论提供了重要基础。

(10)、(17)宋正海:《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1)、本原回归。“文学地理学”之所以能实现“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乃至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归根到底必然要涉及其内在学理逻辑关系问题,而在当前研究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然也是与此息息相关的。首先,是“文学”与“地理”的“两张皮”问题。其次,是文学地理学研究“外层空间-内层空间”重心失衡问题。再次,是文学地理学空间形式-意义的深度互释问题。鉴此,文学地理学的本原回归需要以学理逻辑为依据,然后针对以上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其中为关键的是“文学”与“地理学”的互化与融合问题,从而提炼并建构为“外层空间-内层空间”、“叙事空间-隐喻空间”、“文本空间-图本空间”的三维交融模型。

(12)、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斯达尔夫人的思考,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启发。孟德斯鸠持有比较极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而更早前,亚里斯多德也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会影响到个别民族特征和社会性质。

(13)、①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14)、官方网站:http://cwf.scu.edu.cn

(15)、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具有指导作用。现在我们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和规律,我们都碰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概括仍然管用。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d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六大基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16)、概念界说。鉴于“文学地理学”概念本身的多元性、歧义性与复合性,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将“文学地理学”的概念界说引向深入,因而有必要通观“文学地理学”概念的时空异同,提出“文学地理学”的“总概念-亚概念”复合概念系统之说,即在“文学地理学”总概念的旗帜下,以“地域批评”、“地理批评”、“地图批评”与“地理诗学”为四个核心亚概念,一同构成“文学地理学”的“总概念-亚概念”复合系统。然后根据笔者在《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文学地理学是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其发展方向是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一并归纳为四个代表核心意涵的关键词句,即跨学科互融模式、文学本位立场、空间研究重心与通向学科之路。

(17)、在资产阶级思想家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础上,马克思在给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谈到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既然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时,就不能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就等于阉割了唯物史观,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当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唯物史观作指导,不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阐释,是批不透彻的。2000年6月就讲过:“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页。)《d章》《宪法》和《关于建国以来d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强调并重申过这样的观点。

(18)、“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1)对于这位名叫“耶利”的新几内亚政治家偶然的疑问的回答,构成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基本线索。不同大陆上人类发展速度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历史的广泛的模式,这一论断成为此书的主题。此书开篇即否定了种族主义的观点,而将地理环境置于决定性的地位。

(19)、(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0)、《枪炮、病菌与钢铁》无疑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一次再诠释。个人以为,第二部分是此书的精华,也是其独特之处所在。贾雷德·戴蒙德运用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涉及农作物及其原始野种的生物地理学、涉及家畜及其原始野种的行为生态学等等科学学科的知识,将地理环境对人类演进的决定性作用落实到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之中。而即使是这一由野生植物到作物的驯化,实际上,是野生植物“差别生存状况和繁殖状况的自然过程作出了这种选择”“这种差异首先来自野生植物本身之间的自然变异”,“野生植物向作物的演化起先总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6)在贾雷德·弗雷德看来,在关键的驯化动植物这一过程中,人类的作用仍是有限的,这一观点极大地削弱了人类在此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粮食生产情况出现的差异,内蕴与地理环境之中,而不为生存其中的人类族群所转移。无论其采用的学科方法,还是其观点,在史学研究中都是颇具创见性的。此书丰富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内容,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实现了自洽。

2、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没什么影响

(1)、(8)李旭旦:《论K·李特尔、F·拉采尔和H·J·金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1期。

(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虽然因被人广为称赞的三权分立的论述而享誉法学界,但是他实际上更是一个老道的政治学家。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占了《论法的精神》一半以上的篇幅,从孟德斯鸠对于政体的分析和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政体和相关的法之间的相互作用。

(3)、(21)牛俊伟、刘怀玉:《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4)、②(英)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3页。

(5)、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主要体现为可以被人类驯化的动植物群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粮食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情况的差异;地理环境同时也导致了其传播的速度差异。而粮食生产正是导致人类发展速度差异的因素。由动植物的驯化而产生的农业生产方式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在粮食剩余的基础上形成了规模大的、人口稠密的、定居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才能产生出终造成欧洲对非欧洲地区的征服的诸多直接因素,如此书书名所明示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6)、核心: 强调以人为本,把研究的主题对象放在主观的经验世界上。

(7)、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年~前377年)在《论空气、水和地方》论著中,提出了气候决定论而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可以看作古希腊人地思想的一个时代。他通过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论述提出了气候决定论。

(8)、早期的人类活动的进行完全依赖于纯粹的自然资源,当人类的生产力处于极低水平,也没有形成足够丰富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毫无疑问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极为重要甚至是首要的影响。

(9)、(28)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3期。

(10)、但是,用地理环境这种外因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不仅不能正确解释社会现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11)、(24)江立华、王寓凡:《空间变动与“老漂族”的社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12)、我们处于一个已经变化了的时代。当代人的主要生存环境,不再是已经不复存在的大自然,地理气候因素也不再对我们起着决定性影响。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以及斯达尔夫人从地理和气候特征得出的结论,有启发,但不再足够有效。我们不能再按斯达尔夫人的提示,和地理气候分析方法笼统地谈论南方诗歌。我们要处理的,是在疯狂的物质世界里,模式化的城市生活里,无边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那么,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当地球真的在缩小为一个村子,“南方诗歌”“地方性”还是一个有效的命题吗?

(13)、地理环境决定理论即地理环境整体决定人类发展的一种学说或者理论观点是综合全面论述人地关系的学术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有漫长的历史。

(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政d全部事业的理论指南

(15)、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另外一个背景:18世纪开始于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浪漫主义文学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卢梭提出的文学“回到自然”,抒发真情实感。当然,这个自然并不约等于大自然,而是指合乎自然本性的,尤其是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另一个事实是,当时工业革命对大自然的破坏,与工业化随行的城市化加速发展,蒸汽机、煤、铁和钢,这些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非自然要素,让部分内心敏感的人士如哲学家、作家等感到陌生、惊恐。他们更喜欢按自然的要求去生活,渴望返回人类的自然状态。当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可说是基于现实的选择。现在回头来看,1800年的地球,哪怕在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欧洲,自然因素还没来得及被真正破坏,人们渴望“回到自然”,也并不算太遥远的梦想。因此,在斯达尔夫人的视域里,地理气候特征仍然是产生南北方文学差异的主要因素。

(16)、干曲轴箱式润滑系统中,两级机油泵的排量是()A.吸油泵排量小于压油泵B.吸油泵排量大于压油泵C.吸油泵排量等于压油泵D.无固定要求答案:B--------------------------------

(17)、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18)、制度空间可以被视为列斐伏尔口中的“空间的表象”,制度空间是被构想的空间,“这是在任何社会(或生产方式)中的统治的空间”,(26)它体现了统治群体所掌握的知识和意识形态的表象化作用及其介入并改变空间构造的实践影响。(27)换句话说,制度空间规制人的日常生活秩序。它包括正式制度,如宪法;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比如习惯法和各种在民间社会惯用的规定与习俗。中国城乡差别以及行政区划形成的空间差异,比较多的是在制度空间上的差异,比如高考录取分数线在不同省区划定上的不同。这与地理环境没有关系,是政策制定者介入空间的具体实践。

(19)、把亚欧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偏僻的远部分称为“腹地”,两侧是大陆边缘地带。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20)、不难看出,地理环境与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传统联系遮蔽了空间(space)的社会属性。历史决定论淹没了空间思维,而地理学的霸权消解了空间的社会性。在历史决定论和时间决定论占据主流话语的时代,空间长久缺席。事实上,空间的社会属性高于其自然属性。有些时候,空间甚至可以被视为人的心理效应与心理映射,如“境随心转”所隐喻的那样。

3、评价孟德斯鸠气候决定论

(1)、如遇查询人数较多,多延迟1-3秒,望理解。  

(2)、辛普尔师从拉采尔,她的许多学术思想来自拉采尔,但是她在其论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却完全放弃了拉采尔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她认为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态,当地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直接作用时,人是被动的;当地理环境通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影响时,人可以是主动的。因此,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影响,而不是地理环境对种族或民族的生理、心理、性格等特点的影响。(9)鉴于人的生物属性,不能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的身体机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悬崖村的地理环境对长居于此的人的身体机能是有显著影响的,至少他们能熟练攀爬藤梯。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造就不同人的气质亦是有影响的,人的气质会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变化。地理环境通过其能提供的自然资源的丰沛程度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总之,辛普尔认为地理环境是通过作用于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进而影响人类及其历史。

(3)、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4)、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历史、寻找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因时,不是从主观意识、客观精神、上帝、神意或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实践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追求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背后的、深刻的物质根源。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派生的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必须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出发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现象。

(5)、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产生之前,人类始终陷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迷途中不能自拔,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历史进行过多方面探索,但对于历史之谜的回答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回答,即或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天命的作用,或是归结为精神的作用。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理性、情感、动机和意识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归结为早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客观存在的和无人身的理性。另一类是旧唯物主义的回答。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却被社会领域和历史过程的特殊性所迷惑,只是看到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探究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而没有看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动因,将精神动力看成社会发展的原因,从而在历史观上仍旧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

(6)、这些经验,能否对我们讨论的问题——“全球语境与地方主义视域中的南方诗歌”产生足够启发?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将前辈们的思想嫁接过来,认为南方与北方不同的地理以及气候特征,也决定性地影响了南北方诗歌?

(7)、理论建构。理论的创新引领,是任何一个学科建设的灵魂,是一个事关学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新文学地理学”更为高远的学术目标衡量,同时参照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马丁提炼和归纳的三个核心问题:“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以及莫雷蒂提出的“空间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空间”的“双层空间”论,然后耦合和重构为“版图复原”、“场景还原”与“精神探原”的“三原”论,作为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构的三大支柱,或者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金三角”结构,这是对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整体重构。

(8)、(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的差异,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9)、(18)皮家胜、罗雪贞:《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辩诬与正名》,《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2期。

(10)、比较中西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曲线与时空坐标,20世纪40年代法国A.迪布依(AugustDupouy)《法国文学地理学》、A.费雷(AndréFerre)《文学地理学》的相继问世,率先宣告了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正式诞生。而20—21世纪之交正在逐步走向学科自觉阶段的中国文学地理学,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于传统与西方的新的文学地理学,因而在此另行命名为“新文学地理学”。“新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命题的提出,需要我们以新的视野与思维重新思考文学地理学的诸多焦点问题,并为此提供更富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或者说重中之重则是对“新文学地理学”的学理逻辑与学术体系作出新的探索与建构。

(11)、孟德斯鸠毕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伏尔泰夸赞这本篇幅巨大包罗万象的著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该书共三卷,第一卷讨论政体问题,充满了对专制主义鞭辟入里的分析;第二卷考察政治自由,探讨什么样的法律才能成为政治自由的;第三卷研究自然地理状况、宗教、社会风俗等诸多要素与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关系。孟德斯鸠正是把这些复杂的内在联系称作“法的精神”,这是其政治思想理论的核心范畴。

(12)、“地方主义”诗人用什么特殊武器能对抗外部世界的瞬息万变?或只能向乌龟学习,做一个“安静的疯子”,安静地盯着脚下的虫蚁而发狂的疯子。“地方主义”诗学,强调诗人在写作之前,先建立精确的坐标系。坐标系由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构成。时间坐标可以建立在记忆、现实经验或柏格森的“深度时间”上。空间坐标,就是脚下的土地。深陷于这个具体的时空坐标,才能让他具有打通各种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任督二脉的能力,帮助他体验到共时性事件带来深刻的和谐力量,能感受到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个属于他自己的坐标,让他与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着一定距离,便于沉下心来,用内在的磅礴功力重新缝合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13)、1800年,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文艺理论家斯达尔夫人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里,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希腊人、拉丁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称之为南方文学这一类型。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堪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她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将文学和各种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察,突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明确提出“气候当然是产生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

(14)、他认为,文明必早生出于地理条件优越之地。中国东南方山水纵横,地形崎岖破碎,交通困难;西北方干燥苦寒,难以生存,故而中华民族生于中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易于安居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中庸的易于融合其他民族的独特民族性格。

(15)、回到“南方诗歌”几个字,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太大而且过于笼统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世界速度越快,诗人能守住的疆土反而会越小。但无论他坚守的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地方,无论他的疆土有多么微小,他笔下的那个地方,将是时间长河中幸存的地方。由于他的坚守,“边远地方并非世界终结的地方——它们正是世界展开的地方”(布罗茨基评价加勒比岛国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语)。那么,他的写作,也将成为不朽的写作。反过来,要让自己的写作不朽,专注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让地方性成为自己的身份证和通行证,似乎更容易达到目的。这种邮票大小的地方,还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莫言笔下的高密……我想,省略号里面一定有散落在地方主义诗人脚下的尚不为人知的某地。

(16)、(29)王卓、张伍呷:《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的松动与走向研究——兼析彝族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7)、本位回归。所谓学科本位问题,即文学地理学究竟是以文学为本位还是以地理为本位?或者说,是文学本位中的地理研究还是地理本位中的文学研究?亦即文学地理学究竟是姓“文”还是姓“地”的问题。无论是本土还是西方的文学地理学,也无论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实践还是理论探索,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学科本位之争以及文学泛化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抱着一种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尽管文学地理学源自于地理学与文学两大母体学科,但其发展方向应是逐步脱离母体而成为走向相对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消除或弥合学科本位之争,因为这种学科本位之争本身具有激发多元活力的正向作用,而在于如何把握文学地理学的“文学”本原性之特质,故而文学地理学的“本位回归”,即是一种贯通于从“跨”学科性直至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新型交叉学科的文学本位回归。

(18)、(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地理学者应着眼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地理学的主要认为是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到人文景观的过程。

(19)、现在距叶芝眼里的混乱时代又过去了100年。过去100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应大大出乎了叶芝意料。不仅更为残酷的战争,更为汹涌的工业化大潮埋伏在后面,在科技和文化领域也有对人类影响更大的事件要发生。1923年电视机的出现,赶跑了多数喜欢文字的人,传统文学艺术的“审美距离”随之消失。自此整个文化正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倾斜,随着电视、电影的发展,以及随着后来出现的电脑(1946年)和因特网(1969年),及其在民众中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经验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20)、(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4、标题 对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观点怎么看?

(1)、斯大林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以及他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在我国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并流行一时的“人定胜天”论完全忽视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3)、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他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的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4)、人同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种族优劣,文化高低,国家强弱,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等,无不听命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支配。这种理论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产生,当时对否定封建社会关于神的意旨决定社会发展的观念,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5)、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彻底解决了旧历史观的悖论问题。他强调“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实践观,找到既是肉体的、物质的,又是能动的、实践的、现实的人,而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全部发现的核心秘诀,他把人的物质性和能动性全部结合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从而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开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悖论死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6)、从文学地理学到“新文学地理学”。20世纪40年代法国迪布依《法国文学地理学》(1942)、费雷《文学地理学》(1946)的相继出版,标志着文学地理学在法国的正式产生。所谓“新文学地理学”即是以此为参照系,通过“古今”、“中西”的双重超越而实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重构。“新文学地理学”正与“新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新”“旧”之别相通,彼此的共同关键点即是不同于以往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的学术创新——包括概念、学科、理论与方法的重构以及走向大学讲坛的不同传播方式。然而“新文学地理学”终能否如同“新地理学”与“新文化地理学”一样破“旧”立“新”,还需要相应的时间加以证明,尤其需要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通观和集成古今、中西的相关学术成果而在理论建树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7)、量子力学的发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存在是由意识决定的吗?

(8)、物质生活空间乃是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的基础,是空间“被感知”的维度,同时也是舒茨所说“生活世界”的日常实在,物质生活空间承载着人的功能性活动,“物质空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现实的生活环境”这里,我们可以将地理环境部分地理解为物质生活空间,它是一种可见的日常实在。

(9)、“新文学地理学”的另一重意涵则是相对于西方文学地理学而言的,这是“中-西”空间维度上对于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新超越。从古希腊“描述地理学”奠定原始根基与悠久传统,至15世纪之后借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以及启蒙运动的有力推动,西方文学地理学终于后来居上,引领新潮,不仅由概念提炼、理论创新、多元探索而终促成了文学地理学的正式诞生,而且长期主导着世界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主潮与发展方向。其中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正式奠定了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而康德则率先提炼了“文学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两者都对本时期及其后的文学地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后经法国斯达尔夫人(MadamedeStael)、丹纳(HippolyteAdolpheTaine)、德国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与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等的学术链接,再至20世纪40年代,以法国迪布依《法国文学地理学》、费雷《文学地理学》的相继出版为标志,终于宣告了文学地理学在法国的正式产生。然因《法国文学地理学》聚焦于国别文学地理研究,而《文学地理学》尽管超越了国别而更具通论性质,但因此书篇幅特别单薄,全书译为中文仅3万余字,而且在事关“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学科、理论与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论题方面语焉不详,所以依然未能在“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0)、可能论或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11)、诚如贾雷德·戴蒙德所言,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并不是什么新的观念。

(12)、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

(13)、(1)曹诗图:《孟德斯鸠并非地理环境决定论者——重读〈论法的精神〉》,《科学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4)、从地理学到“新地理学”。西方学界广泛认为19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以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宇宙》和卡尔·李特尔(CarlRitter)《地学通论》两书问世为标志,近代地理学由此告别古典时期而进入近代时期。如果说洪堡既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那么,李特尔则是通过地理学的概念与体系的研究和建构,进而确立地理学的科学地位以及推动大学地理系的相继成立。由此可见,所谓“新地理学”,集中体现在古典-近代地理学转型时期走向大学课程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与学派建立。

(15)、专制的原则是恐怖,民众的一切权利包括生命都可能随时被专制君主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剥夺,显然在这种状况下生活的人是与自由无缘的。君主制对个人品德的寄托也同样无法有效地限制权力。孟德斯鸠明确谈到:权力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天生就有被滥用的危险,“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所以,坏人掌权会做坏事;好人拥有了不受限制的权力,也会被权力腐蚀。这使我们想起了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对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权力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因此,要想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对于以制度安排和政治程序来保障政治权力的正当使用的深入思考,乃是现代西方政治智慧和政治文明中,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孟德斯鸠有价值的理论贡献也正在于这一点。美国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有一个关于制度和程序安排的著名例证:切蛋糕的权力和分蛋糕的权力必须分开,切蛋糕的人后一个拿蛋糕,才可以有效地蛋糕切得均匀。显然,制度安排得当,政治自由才能切实得到保障。

(16)、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诸多学者对斯大林式的反对地理环境决定以及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产生了诸多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主要集中在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本身的评析和理解,以及对代表人物的地理环境论观点的评析,并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是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是支持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中主张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不存在决定关系的占大多数,但却普遍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生产力、社会存在,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例如有研究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原则的区别,但两者共同之处是都认为物质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原因。(14)有研究指出孟德斯鸠论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起着决定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总的来说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特别是无限扩大地理环境的影响,忽视生产方式的作用是错误的。(15)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社会存在起着决定作用,只是其与社会制度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16)有研究认同地理环境决定中间环节,并通过中间环节影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非直接的。(17)有研究强调地理环境初通过改变人类行为方式、身体、灵魂、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影响人类,抓住地理环境社会化及身体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18)在一个流变的地理环境里,人是由自然环境以及人们自己的活动所决定的。

(17)、②基督教是一种有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活动,使得基督教信徒不断增加,基督教盛兴的地区也不断扩展。不同地区间宗教的交流也可促使宗教的传播。

(18)、①(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疾病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19)、悖论是指二律背反、互相矛盾、无法解开的难题。实际上,对历史发展终动力的解释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要说唯心主义者,连一些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陷入了不可解的悖论之中。比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个结论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他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显然,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唯物主义命题出发,又返回到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的老路上了。再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环境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同样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怎么也绕不开唯心主义的结论。

(20)、以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5、孟德斯鸠地理气候决定论

(1)、地理环境决定论逻辑的非严密之处之一是它并没有明确它所指的“地理环境”的界限。

(2)、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如果你愿意尝试别的办法,那你真的很棒棒喔。

(4)、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景观,农业景观反映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

(5)、环境决定论:原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代表人物为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法国孟德斯鸠、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美国森普尔等。

(6)、受达尔文进化论与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梁启超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地理学科研究,在后来形成了具有近代中国特色的“地理环境论”。

(7)、(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8)、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变化的根本因素。支持者们认为人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9)、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地理环境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生物等。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变化的根本因素。

(10)、根据题目对于《中国地理大势论》的描述,梁启超通过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基本可代表北/南)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在军事、政治上北方强于南方;而在哲学思想上北方比南方更为重视实用。

(11)、(12)皮家胜、罗雪贞:《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辩诬与正名》,《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2期。

(12)、当然,孟德斯鸠也知道,越是人类历史的早期自然力量对社会的影响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因素对“总精神”的影响将会逐渐增强。然而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是夸大了气候、土壤、面积等自然条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因此遭到了很多后世学者的批评。

(13)、④环境生态学派。以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宗旨.有三种思潮:其一是文明环境思潮,以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法国的孟德斯鸠等人为代表,认为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形式和发展.其二是进化环境思潮,以德国的F.拉采尔等人为代表,用社会达尔文主义解释和推论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其三是发展环境思潮,即地理学中的现代人类生态学思想,探讨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14)、(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15)、⑥(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疾病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第122页。

(16)、为描述地方主义诗人与时代的关系,不妨先假设时代是一列火车。没有人能让这列飞奔的火车减速,没有谁愿意被这列火车落下,但地方主义诗人不急于买票,因为不愿意随时被时代带走,踏上不知所终的旅程。即便被推搡着上了火车,甚至做了驾驶者,可以观察到前方世界的瞬息万变,但他们内置在诗歌写作里的镜头转换速度,仍然会滞后于车速,保持着某种延迟效果。他们的一般状态是,用某种气定神闲的气质,先将自己的速度慢下来,主动落后于火车。他们甘当火车遗弃的旅客,却不当铁轨的破坏者。他们是这列飞奔的时代火车的缓存键。

(1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它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清除,从而彻底地解决了历史观领域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国共产d人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d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d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18)、而新兴的环境史观点,不将人地两者任何一方置于的优势地位,而是强调平等关系上的双向互动,将人类纳入完整的地球生态体系,待之以环境系统内的基本客体之在此“地理生态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研究人类演进历程之中的人地互动关系。

(19)、吕西安·费弗尔等人重视地理环境对人类演进的影响,但更重视此互动中人类的主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而贾蒙德·戴蒙德此书则从自然地理、生物地理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演进的限制与主导性作用。笔者个人对此观点不置评判,但其对人地互动中对人的强调的削弱,以及其地理环境的研究视角颇具启发意义。

(20)、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一些新的力量犹如一台台强大的碾平机,把世界压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现在这个扁平世界被因特网轻易地捆绑在一起,人类就是被这张无所不在的蜘蛛网粘连着的蚊虫,被时间吞咽、消化。当我们在100年之后回头,叶芝悲叹的20世纪初的世界乱象,实际上是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倾轧下的真正乱象的开始。若说当年叶芝看到的是乱象,那乱象也不过是毛毛雨而已,或许还称得上是和谐社会。我们这一代诗人看到的这个被命名为后工业社会的扁平世界,表面上由一些更加强有力的国际中心城市统治着,才能算是真正的混乱,人类内心世界之分崩离析,似乎找不到任何结构性的力量可以支撑。

(1)、读《资本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的是要掌握其中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思想武器。在1941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是从马克思主义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乃至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7页。)

(3)、历史学家未曾忽视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只是将其置于次要的位置。《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独到之处在于,贾雷德·戴蒙德重新将地理环境置于影响人类演进的决定性地位,较孟德斯鸠等“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其贡献在于:利用生物学等多种科学学科所提供的新知识,为地理决定论的观点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与例证支撑,拓展了地理决定论的理论深度。以下将聚焦于此书,就此作简要阐述。

(4)、由本土回归、本位回归而趋于本原回归,本身也是一个依次展开和升华的过程,从“新文学地理学”学理逻辑之“路线图”来看,这是其基于古今-中西时空坐标的双重超越之后的终归宿。

(5)、然而在地理环境决定论所间接引起的文明扩散之外,它还引起了不同地区之间无中生有的歧视与偏见,不少内容甚至持续至今。而其引起的带有进步意义的工业文明扩散,也难以为世界其他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始终只能使其成为西方世界的附加品,难以融入核心。

(6)、若是依据地理环境决定论在此时仍然认为一地的地理环境仍然具有决定性作用,使该地的发展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宿命中,未免过于强词夺理:即使所有的人化资源初都存在脱离于人类加工痕迹之外的时光。而如果将范围缩小到(经过极少人类加工的)自然资源中,甚至在农业时代就已经显得不合常理。而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在大多数时候甚至没有完全定义自然资源终的延伸范围,只是笼统地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抵抗。

(7)、第三个是群众的观点。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d的根本路线。

(8)、(11)[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第170页。

(9)、②景观学派。代表人物为德国的O.施吕特尔、S.帕萨尔格、美国的C.O.索尔和前苏联的Л.C.贝尔格等,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规律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宗旨。

(10)、(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11)、意识中有,就有,否则就无。假如任何有机生命都是有意识的话,世界和宇宙就存在他的意识中,生命结束,意识消失,世界和宇宙同时也没有了意义。再假如,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死亡了,宇宙还有意义吗?或者说,存在还有意义吗?

(12)、④(法)孟德斯鸠著:《思想录》,转引自(德)克劳斯(Sharon·R·Krouse)著,汪海涛译:《孟德斯鸠论两种自由概念》,选自《经典与解释43孟德斯鸠论政制衰败》华夏出版社,北京,2015年12月,页37-

(13)、和谐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对已经破坏的不和谐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整。

(14)、而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所涉内容远不止政治、哲学、军事三部分,梁启超对南北方的各方面作了更为细致的比较,其内容涉及宗教、文学、民俗等各方面。

(15)、关于弯曲菌的描述,错误的是()A.细菌形态呈逗点状或S形B.革兰氏染色阴性C.可引起动物源性疾病D.细菌缺乏黏附能力E.细菌可分泌肠毒素答案:D--------------------------------

(16)、燃料的热值就是()。答案:单位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17)、“地方主义”诗人的诗歌视角,也像乌龟那样,在坚硬的躯壳下时而收缩,时而伸出头张望,但实际是内向性的。地方性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写作视角的转换:从他视式散点式转为我视式内向式。在诗歌的地方性世界中,虽然也乘坐高铁带去快速,也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了解世界任何角落的一切,但他的诗歌不需要媒介给他的世界。他们像乌龟背着自己的壳,向下又向内,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慢慢爬行,看着并陪伴自己脚下的虫蚁。老老实实从“这里”出发,用“个我方言”,在诗歌中抵达某种“地人合一”境界。

(18)、毫无疑问,“新文学地理学”在20世纪后期的兴起,是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与重要成果,尤其到了20-21世纪之交,本土学界在重新借鉴和反思西方人文地理学与独立探索文学地理学的进程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并以其显学集成的成果与影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时代以及中-西双重轴心的重新确立。概而言之,其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即60-70年代的开启先声、80年代的重新起步、90年代的多元拓进、21世纪初的学科自觉阶段。除了其间陆续问世的一些学术著作曾不同程度关注和涉及文学地理学的学理问题之外,诸多注重于理论研究的系列论文更是广泛涵盖了概念辨析、学科定位、理论建构与方法创新等多方面内容。钟仕伦曾就此概括为五种代表性观点,即杨义的“地图说”、梅新林的“本位说”、陶礼天的“边缘说”、曾大兴的“关系说”、邹建军的“空间说”。以上四个阶段几乎同时呈现为理论建树与实践探索的双向并进,并深深地打上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与学术创新的双重烙印。然而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上述所有成果犹如四处散落的珍珠而尚未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迫切需要一部真正致力于文学地理学学理思辨与体系建构的具有原创意义的集成之作问世,因为论文本身容量的先天局限,实在难以真正承担起这一学术使命。

(19)、(14)杨琪、王兆林:《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20)、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米海洛夫斯基的争论中,普列汉诺夫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人与地理环境的思想体系。他认为来自自然界的力量,也就是地理环境,给予了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智慧。譬如悬崖村村民进村出村的藤梯,便是村民所处地理环境与村民生活智慧匹配的交通工具。地理环境也给予了人类驯化动物、种植植物、冶炼金属等的生产能力。地理环境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是通过生产力间接影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在普列汉诺夫看来,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不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虽然不能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却能够影响社会经济制度主要特点的形成。(10)在承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下,他认为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一个依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变量。他指出:“社会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人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中产生不同的结果。”(11)

(1)、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历史上复杂的生产组织,而社会却日益分裂为鲜明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使人们能够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关系,透视以往私有制社会的结构和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然而资本主义的诞生只是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所具有的历史观的超人之处、伟大之处让我们想到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901年提出的“理发师的胡子该由谁来刮”的著名悖论:在某个城镇中只有一位理发师,他打出这样的广告:“我只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而该镇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一位自己不刮脸的男子,都必须由这位理发师刮脸。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他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按照镇里的规定,他应该由作为理发师的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就不该由作为理发师的他给自己刮脸。这就成为化解不开的悖论。

(2)、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早提出“政治地理学”的概念,认为按地域对各类事务进行综合研究,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康德对人类永久和平的世界主义构想,内构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其集中体现在永久和平的实现以地理学作为先决条件,永久和平的存在形态带有鲜明的地理性,以及永久和平的具体条款加入了诸多地理学元素。康德所设想的永久和平,突出了友好井然的空间秩序,终指向全世界公民在地表的共存、认可、互利与包容,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正义,这种空间正义深刻反映了康德对于人类未来世界的自觉思索和深切关心。自康德以后,在德国的学术研究中地理和哲学密切相关。康德对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作用很感兴趣。他把整个历史看成是一种连续的地理。由此而产生了以洪堡和李特尔空间观念为中心的19世纪地理学整体论思想。

(3)、而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上升和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相关上层建筑的构建不再直接来源于可见的自然资源,而往往是已经经过多次加工,彻底完成“人化”过程的产品——即使它初确实来自自然。当社会中多数活动更多使用人化资源之时,一地的地理环境就不再能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被压缩到极小的程度。

(4)、一是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基本立场。现在许多人讲经济学不讲政治,这是错误的。讲政治,首先就是要讲立场。站在什么人立场上,为什么人说话,为什么人摇旗呐喊,为什么人摇笔杆子,这就是立场问题。马克思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因为站在这个立场上,他才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秘密。立场问题重要,立场错了,出发点就错了。工人阶级就阶级性来讲,是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的后一个阶级,是大公无私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阶级,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就会秉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坚持的根本立场。今天我们搞研究、写文章,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呢?还是站在少数人立场上呢?立场问题重要!总书记强调,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马克思在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时,就已经把为了“千百万人”的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取向。马克思后来写作的《资本论》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工人阶级说话;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也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我们现在端着人民给我们的饭碗,我们就得为人民说话。

(5)、自2016年5月开始,处于深度贫困的“悬崖村”进入了公众视野,并迅速成为热词。在百度上,可以检索到有关“悬崖村”的新闻139万余条。

(6)、本土回归。通观和反思由中国人文地理学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文学地理学同时借鉴人文地理学的“双重借鉴”,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地理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西化倾向。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事实已经而且必将会继续证明:真正有益的探索和真正取得实绩的往往是既对西方理论有合理吸收,又立足于中国文学实际与文化传统的研究范式。然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本土回归”的本质是一种开放而非自我封闭的回归,是基于全球视野、中西交融的“本土回归”。以此为参照,文学地理学的“本土回归”与此相通。

(7)、在这个经济学家眼里的所谓好的时代里,由于人类已经处于单一的物质支配之下,迷醉在物质世界发展的疯狂速度之中,对另外一些事物的存在与消亡,似乎已经感受不到痛苦。“在一个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荷尔德林)在19世纪,因为诸神远逝,“世界黑夜弥漫着黑暗”(海德格尔),丧失了造物主“上帝”存在基础的世界时代悬于深渊中。因此荷尔德林在哀歌《面包和酒》里曾作如此追问。现在,时间过去近200年之后,世界又因全球化和速度这两头猛兽的肆虐而悬于另外一种深渊之中。

(8)、孟德斯鸠(1689—17Montesquieu)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出身贵族,“孟德斯鸠”是其家族世袭领地的名字,位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列德(LaBrede),他就出生在那里。

(9)、(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10)、作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追随者,法国的亨利·巴克尔(19世纪)在孟德斯鸠所分析的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因素基础上,增加了食物、地形两种要素,他认为一个地区的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对该地区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科学、宗教、哲学乃至社会政治制度有决定性的影响。(7)

(11)、太阳能电池的功率随光照强度升高而()。A.增大B.减小C.无关D.先增大后减小答案:A--------------------------------

(12)、在国外,有批判性继承、发扬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拉采尔、辛普尔、普列汉诺夫等人,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反对派,诸如与孟德斯鸠同时代的伏尔泰(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无关)、霍尔巴赫(他认为过度强调自然环境是错误的)、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他认为单独的自然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后期还有斯大林等非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以及20世纪初法国维达尔、白吕纳等地理环境或然论者或者协调论者(他们强调自然环境在人地关系中并不是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具有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对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作用)。

(13)、①(英)以赛亚·柏林著,赵国新译:《自由及其背叛》,2011年,江苏,译林出版社.

(14)、支持者们认为人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其主要观点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此论的代表人物有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黑格尔和拉采尔。

(15)、方法创新。“文学地理学”既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根据邹建军《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一文所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审美批评方法如何结合的问题,可以进而概括为“二元复合研究法”——简称“二元研究法”。然而“二元研究法”不是简单的二元组合,按照“外层空间”与“内层空间”的划分,科学研究方法更契合于“外层空间”研究,而审美研究方法更契合于“内层空间”研究,需要相对分工而又交替运用与融会贯通,或由外而内,以审美研究方法为导向;或由内而外,与科学研究方法相印证。

(16)、在孟德斯鸠这一节的一开头就这样写道“Inarepublicwhenthepeopleasabodyhavesovereignpower,itisademocracy.Whenthesovereignpowerisinthehandsofapartofthepeople,itiscalledanaristocracy.”那么这一段的前提又是什么呢?人们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主权者的力量,它无疑肯定了“主权者决断论”的说法。也就是霍布斯所说的“但凡做出主权决定者,就是主权者。”这就是共和制这种政体制度的根源。当然,他是否采纳了霍布斯在主权者理论中所作的自然状态的假设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本文认为在主权者这个理论上,孟德斯鸠对霍布斯的主权者理论进行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吸收。主权者出现的前提就是无秩序的社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霍布斯的表述中看出来呢?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孟德斯鸠对于自然法的说明,可以说是对于洛克思想的延续。他批判了霍布斯把战争状态作为一开始的状态,认为这是在社会组建之后才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在之前。在社会组建之前的状态应当是和平的,因为人们因为饥饿等原因总是企图寻找一种共同生存下去的意愿。虽然孟德斯鸠在从自然法推演到人为法中的逻辑过渡乏善可陈,但是我们可以暂且抛开这个不看,关注于孟德斯鸠与霍布斯思想中关于主权者的决断这一理论的建构前提。尽管在霍布斯眼中,这个前提是自然法中无秩序的社会,在孟德斯鸠处则是社会建立之后社会之间的战争。但是他们都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秩序的社会是主权者论断存在的前提。霍布斯的理论倾向于因保全每个人而建立国家,而孟德斯鸠则倾向于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保全。实际上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可以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霍布斯更关注于一个国家的形成,而孟德斯鸠是宏观地看到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为了保全自身而确立的“万民法”。在孟德斯鸠看来,国内的“政治法”在于维持国内的秩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个主权者对外必须做到保全自己的国家或者公民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尽管孟德斯鸠自己对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屑一顾,但是对于其主权者的权源应当是完整的继承下来。

(17)、在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悬崖村成为总书记牵挂之地,是政府扶贫攻坚痛之点。2016年8月,凉山州、县两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100余万元,为悬崖村修建了767级台阶的钢梯,替代了旧藤梯。同期,某旅游集团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试图以旅游扶贫方式帮助悬崖村脱贫致富。

(18)、(2)[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5~26页。

(19)、希波克拉底等古希腊人认为正是海洋培养了雅典人高尚的精神气质,并赋予了雅典构建其高度“民主”政体的契机。然而相同的地理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却反奉行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政治体制。

(20)、统而言之,主权者理论是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前提和支撑点。“高权力者掌握的意志就是高权力者本身。”这与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要表述的思想是一致的。主权者就是千万人意志的统所以主权者的意志就是所有人的意志,主权者的决定就是所有人的决定。在这一点上,可以看作是孟德斯鸠对于主权者理论的提出者——霍布斯思想的继承。

(1)、由此可见,悬崖村不仅仅是彝族先民为逃避战乱而迁徙聚居于悬崖上的那样一个单一维度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种多维度的社会空间存在。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空间批评”的理论创新为文学地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重构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资源。然而汇聚于“空间批评”旗帜之下的本是一个相当庞杂的学术群体,彼此各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与学术立场,因而难以聚焦于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探索和建构。相比之下,以“地理批评”、“文学地图”与“地理诗学”理论与文学地理学更具内在的契合度,而且在理论探索上也多有建树。然而“地理批评”与“文学地图”理论建树不能替代文学地理学本身的学术体系建构,而“地理诗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也难以真正承担起本该承担的主要使命。总而言之,通观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演变,重构“新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正是在中-西空间维度上对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新超越。

(3)、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4)、书屋丨谢鸿飞:一个法学家眼里的世界、人类与法——读《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5)、①区域学派。代表人物为德国的A.赫特纳和美国的R.哈特向,他们主张地理应着重于空间分布体系与区域差异的研究。

(6)、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认为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观点,即以自然条件的作用解释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终决定政治架构。这一观点初起源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人类性格源于气候”一说。其后继者则将其发展,认为地理环境对国家特征与民族性格具有决定性影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