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悲剧【文案100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8 07:18:59

木心再引争议

1、木心答豆瓣读者

(1)、木心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陆续创作了散文、诗歌、论文,手稿装订后,凡二十册,统统毁于“浩劫”。

(2)、澳门巴黎轩的网红玻璃走廊,也是争相模仿的对象。

(3)、生活要保持低程度的潇洒,不要像王尔德那样弄到老脸丢尽,客死旅馆。

(4)、更重要的原因,我之所以支持陈丹青,还在于在一个宏大叙事淹没个人情感的时代里,个人情感的私人记忆不但是我们的灵魂记忆,还是我们后的私域,以及内心的坚强堡垒。

(5)、所以说,在文学界,某个作家或作品受到批评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可能“贬”和“褒”同样重要。木心现在缺的不是我们的焦虑和担忧,是我们这个时代有份量的作家或者文学评论家去“褒”或者“贬”。

(6)、诗歌的文字构成形式重要,所传达的美感重要,但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人格价值,思想境界同样重要。

(7)、莎士比亚多部戏剧故事源自前人是常识,但台词都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不知怎么又成了木心的挡箭牌。

(8)、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甚至说:“超脱尘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9)、天真的状态作为“废墟”而被回顾,回顾主体“我”(以及作为读者的我们)喟叹于这种天真的丧失,并且在潜意识中,渴望对此进行重构,修复因断裂而生的裂痕,但,如巫鸿所述:“‘废墟’概念的本身就隐含着向后凝视的目光以及作为凝视对象的业已消失的整体。”,那么,在作为回顾主体的“我”的叙述中,“我”被迫带着创伤性的回顾目光凝视这种天真,而凝视,因其创伤的特性,本身即隐含着凝视对象的不可重构性。回顾者“我”的重构冲动,又是一种唯有断裂后才会产生的情绪,情绪既然产生,便否定了重构发生的可能:重构情绪本身,即源于对象的不可重构性。于是,在凝视中,绝望的情绪产生了。同时,“我”对于潜意识中的无望而幼稚的重构情绪,也进行着痛苦的自嘲——自嘲与绝望,凝聚成极度的痛苦,这种痛苦,经由作者悉心调理的文字而得到暂时的抑制,冷却为温静的行文。自嘲,绝望,自嘲于绝望,绝望于自嘲,痛苦,以及对痛苦的冷却——由此淬炼而成的高度复杂的文本情绪,刺穿了读者。这才是令眼睛发热的缘故。想象一下,若没有这种创伤性的凝视目光,全以孩童的第一人称视角写,这篇小说将多么单薄。

(10)、棕树是一种实用性大的树种,以前在农村农民都懂得用棕树的叶子和脱落的外壳制作棕垫、蓑衣、扫把、棕帽等等,粽叶的防水性是好的,而且经久耐用。在以前几乎每家人都会有蓑衣,就是用棕树叶子做的,可以防雨。

(11)、更何况,木心一生虽然先后三次被公安逮捕,但其音乐手稿和《狱中手稿》却并非作于正规的监狱中。

(12)、从文化方面来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更容易保值增值,因为文化价值可能会迸发出无限的经济价值。拿高古玉来说,论材质许多都称不上有多好,但是它们有自己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文化符号等元素,收藏价值就高。为什么市场里“四大名玉”、珊瑚、青金石等玉石一直受人们欢迎,就是因为它们较早被宫廷、民间所用,为古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美感与宗教元素,形成各自的独特历史文化。

(13)、关于“木心”这个笔名的寓意,木心自己有过解释,据《文学回忆录》,1989年8月27日木心在给学生做《诗经续谈》讲座时提到:“古说‘木铎有心’,我的名字就是这里来。”木心之名显然与“木铎”这一传统器物有关,隐含着特殊的内涵。

(14)、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大家应该记得,七十年代末迄今,我们目击了被长期遗忘的“老作家”如何在中国陆续“出土”的过程,这份名单包括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汪增琪、废名、胡兰成……乃至辜鸿铭、陈寅恪、梁淑溟、钱穆等等。木心先生不属于这份名单。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被大陆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天才刚刚开始。

(15)、郭教授“怒怼”木心的第二个内容是从道听途说(郭教授文中说是“传说”)中妄下定论,指责木心“不认识五线谱”,并认为木心在狱中写了《狱中手稿》一事,有造假嫌疑。就此,笔者也学着郭教授,来一回牟群先生所说的“就事论事”。

(16)、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2月14日出生,浙江乌镇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文革时遭受迫害,出狱后辗转到了美国,重启绘画与写作。2011年12月21日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7)、回顾主体生成于看见两尊石像的刹那,作者借此建立了此端的坐标,追溯行为便发生了。很快,“我”发现由“石像”所象征的彼端“裂了,修补好了”——同样的,我们能感到与《第一个美国朋友》中同样的文本情绪,即作为回顾主体的“我”对断裂后的疼痛的抑制:既能看出是“裂了”,可知所谓“修补好了”,终究只是自我的安慰。“我”瞧着石像,继而想起“似希腊非希腊”云云。木心曾自称“绍兴希腊人”,而“古希腊”作为西方“两希”源流的其中一支,无疑也是木心持续失落而重拾的“文学集成”的一部分(他早年在“茅盾书屋”遍览的西方文学,其中,当然有古希腊),此外,更是木心念念不忘的“人文精神”的象征,而“到了无可奈何时才产生象征,人们却以为象征是裕然卓然的事”,可知“人文精神”业已毁损,成为“废墟”,作者于是“空泛寂寞”了,继而忆起“其他四洲”的种种人事物,意识继续流动:

(18)、“我”觉得医院是个“地狱”,感到自己像个“囚徒”:

(19)、“艺文是风,风出于人,在木心身上是贯通的。木心在政治上的‘散步’,在绘画上的‘转印’,在文学上的‘变奏’,都具有一种互相印证的流离的‘间性’(Inter-X-ity)。只有进入艺文‘之间’(In-betweenness),才能真的接通木心,理解木心的变奏、转印与散步(这大概是木心无法被纳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学术框架的根源,因为这种框架缺乏‘间性’)。”

(20)、郭文景指出木心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解读肤浅,这也是事实。这些作曲家之所以是人类精神的柱石,在于确立了永恒的人性与乐魂。每一代人包括现在的年青人,都是以人性和乐魂去理解传承肖邦、莫扎特、贝多芬。而不是还原到原作的场景,所以木心以音乐史上既定经典证明后浪的肤浅,是狭量短视,不得正悟。事实上,霍洛维茨手指下的肖邦和李云迪手指下的肖邦,有着不同时代的人性魅力和美学价值。岂有深刻和肤浅?

2、木心 悲剧

(1)、今年5月底,汪曾祺纪念馆则在老家江苏高邮落成,是为了纪念他的诞辰100周年。

(2)、莎士比亚对他的时代,毫不关心,他杰出的几部作品,都不写他的当代。

(3)、不可能有真理,仅只是热情,无所谓思想,至多得到些感觉。

(4)、本次展览中,共有9幅是来自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的莫奈油画作品。同时,展览还将呈现抽象派画家维琪·科隆贝特、具象画派大师热拉尔·弗朗格的作品。此次特展于9月17日起正式展出,至2021年1月3日结束。

(5)、五年前,“木心美术馆”在木心的家乡乌镇建好,至今,它都是乌镇景区里的标志性建筑之文青必去的打卡之地。

(6)、不违背法律前提下,多点支撑,做副业赚钱!不问女人年龄,多夸女人漂亮!不毫无节制乱说话,不思考就承诺!不做烂好人,不给别人当跑腿打杂工!好好说话,说别人喜欢听的话,不吐脏字!不叛逆,不说硬话,适当示弱!独立自强,不在依赖别人!不做工作狂,不按时吃饭,不按时睡觉!发现现实中的事情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而多数时候是灰度的!不为了要风度,而不要温度!

(7)、“一些人基于理性与常识提出一二异议,性质属文学讨论之范围,在另一些人却原来是信仰问题。于是某些体系严密,却仿佛与这里的讨论各说各话的回应,从‘神学’的角度便没什么不可理解的了。木心先生即便主观上无恶意,客观上仍造成大多数读者将他人文字当做己出的结果。这一事实,即使你觉得没什么不妥,也值得让大多数人知道,这是我(以及为数不少的人)的初愿本心。”

(8)、他原名孙璞,字玉山,又名孙仰中,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杭州、上海求学后更名为孙牧心。孙牧心成为木心使用时间长的通用名,也是正式名。“木心”这个笔名即来自孙牧心,关于改名的原因,木心自己说过:‘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做过教师,学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人牧己两无成,如能‘木’了,倒也罢了。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

(9)、木心的头上,现在有顶帽子:“小清新”,意思是说,他的文字很清淡,而且又轻又软,看看可以,细究就无甚可看了。好吧。想必也是“从前慢”之类惹的。另又有说是“浩劫”期间,他在狱中写的东西,大多与那场“浩劫”无关,而他也对此只字不提,讳莫如深,隐蔽一切苦痛,这就使他的形象愈发高洁了。我早先也觉得此说极好,于是开始在他的作品中找“普遍人性”,不以“浩劫”为然,后读到小说,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二者似乎确有些若隐若现的关联,什么关联?不太知道,后来一直在想,一直想,稍有眉目了,然而不敢动笔:读木心、谈木心、写木心,是三件事。第一件,很惭愧,并未读完,读过的仅止几本,且未必全能读懂。第二件,能免则免,不能免的,出口即错。第三件,更是大忌,我惧怕写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10)、目前,赵婷执导的电影《骑士》已确认引进内地,定档日期待定。

(11)、不久前,特朗普前私人律师迈克尔·科恩、前联邦调查局特工彼得·斯特尔佐克均出版新书,称内容揭露了特朗普的“黑历史”。

(12)、“在“前言”或“后记”里,他有时会谈谈文学的风格和自己写作的方法,偶尔也会简单提到自己借用了某某的互文本。木心的研究者应该已经注意到:这正是木心的做法”,不知博尔赫斯有哪些作品使用木心“文本再生”手法,全篇照搬他人文字,只做分行等处理,且不注明出处,如木心发表的上百首诗那样,能使童明引以为奥援,将博尔赫斯的做法说成“这正是木心的做法”?

(13)、听她清脆的念、"山里山,湾里湾,萝卜菜籽结牡丹"。牡丹怎会是萝卜菜籽结的?但她念得来这样好听,想必是真的。——《桃花--韶华胜极》

(14)、捍卫这种情感和记忆本身,本身就有不亚于宏大叙事的价值和分量!!!

(15)、王维是怎么评价陶渊明的呢?我们都知道王维和陶渊明都写田园诗。

(16)、如此说法,对前辈不敬有所不敬!可是书法就是书法,需要我们求真,求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不走错路,有弯路!

(17)、木心的诗歌只所以不为当代很多人接受,那是因为他的这种诗歌呈现(比如干净的措辞,简炼的分行,思维的跳跃或干脆不用标点……)不在传统思维定势的框架之内,这才是木心,绝不随俗,绝不从众。

(18)、“一方面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不时会看到古城,另一方面也符合汪曾祺的文学和性格给读者的印象”。

(19)、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绘画之余,从事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等。

(20)、“日子真难过,溜出去,走不远就被捉回来,还向家里告我的状,真是个白地狱。我恨透了这充满来沙尔味儿的空气。唯有孟医生笑着进房来时,我忘了自己是病人,他也忘了自己是医生是院长,我认为他是巡视了许多病房之后,到我这儿来休息、散散心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说个不停,动个不歇,随从的医生护士不敢阻止我,因为院长自己也说个不停动个不歇,建筑积木,电动玩具,我在小教堂里速写来的牧师的漫画像,我设计并制作的生日卡,同学和表兄弟的信和礼物,孟医生都有和我一样的兴趣,给他吃家里送来的点心,他都说好吃极了,要再一分带给他夫人吃。”

3、木心被高估

(1)、上海译文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诗歌翻译错误一瞥

(2)、关于纪念馆馆名的放置位置,“恐怕不能因为某个建筑的logo放在这个位置,我们就不能这样放置了吧?”

(3)、https://m.douban.com/note/825408639/?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bid=mxbynAAwRLY

(4)、关于木心,有一点常被提及,以为对他的称赏:在已出版的著作中,对那段浩劫的私人经验,他始终只字不提。木心自隔于“历史”和“叙事”(《“文本”与“再生”》中有详述),但他历经“浩劫”后的超然姿态,却成功地被纳入另一“叙事”,并与政治性的叙述合流,终,汇入一种“艺术家”的浪漫叙述,于此建构起“木心”的神话,这一神话,成功塑造了“木心”。木心的游离姿态(或者,游离的美学),在政治上体现为“散步”,艺术上则是“飞散”(diaspora,详见童明与木心关于狱中手稿的访谈),美学观念上,则是对所有艺术流派(既存的文本集合)的取鉴以及超越(见《文学回忆录》),而在存在的意义上,木心也曾满意于他人对他作的“人类的远房亲戚”的评语。非仅人类,他似乎宁愿做自己的“远房亲戚”,在《温莎墓园日记》的序中,他坦承写作小说的动机:

(5)、止庵说他不在乎木心是否“抄袭”,只觉“文本再生”一词好玩,又引山谷评王荆公改梁王籍诗为“点金成铁”一例,借此说“至于点金成铁还是点石成金,并无所谓。”态度很是超然,然而他又忍不住将回复某君的话晒在微博上了:

(6)、“河水平明如镜,对岸,各个时代,以建筑轮廓的形象排列而耸峙着,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以至重重叠叠,远才是匀净无际涯的蓝天……那叠叠重重的形象倒映在河水里,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动……如果我端坐着的岸称之为此岸,那么望见的岸称之为彼岸(反之亦然)”

(7)、这一种风景和哀愁,从民国的博识优雅一下子跳跃到现代的支离破碎,是文化断过层的大陆所没有过的风景。

(8)、木心在其写作中,则已无数次调侃“古典”与“当代”的关系:

(9)、9月12日晚,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闭幕。中国导演赵婷凭借作品《无依之地》拿下佳影片金狮奖,就此成为史上首位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高奖的华人女导演,和第六位获得金狮奖的华人导演(此前获得该奖的中国导演及其作品为:侯孝贤《悲情城市》、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蔡明亮《爱情万岁》、李安《断背山》《色·戒》、贾樟柯《三峡好人》)。

(10)、木心曾说:“不用考虑把我放到什么历史位置上。没有位置,只留痕迹。我无所师从,也无后继者,从不标榜——一座崭新的废墟。不事体系,没有纲领,善于虚构实在的东西,不属于现代,不属于过去,有点像属于未来。”

(11)、幸也罢,不幸也罢,创作也罢,不创作也罢,只要通文学,不失为一成功。清通之后,可以说万事万物——艺术家圆通之后,通。

(12)、“以所罗门的名义,而留传的箴言和诗篇,想来都是假借的。乔托、但丁、培根、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相继追索了所罗门,于是愈加迷离惝恍,难为举证。后令人羡慕的是他有一条魔毯,坐着飞来飞去——比之箴言和诗篇,那当然是魔毯好,如果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

(13)、郭姜二人行文,一粗鄙,一阴损。一市井徒,一沟渠水。姜说“二十八个字,够用。”二十八个字?仍嫌多。在此事上,大可去掉送上八个字—“WG余孽、艺届谬种”。

(14)、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陶渊明知识渊博,经史子集儒释道兼收并蓄的情况下,可以落尽繁华,写出质朴绝尘的文字。

(15)、在汪迷心里,汪老那句“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被奉为经典。

(16)、我於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中国人原来是这样理知的一个民族,《红楼梦》里林黛玉亦说的是:"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却不说是真心爱我的人一个也难求。情有迁异,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虽仳离诀绝了的两人亦彼此相敬重,爱惜之心不改。人世的事,其实是百年亦何短,寸阴亦何长。《桃花扇》里的男女一旦醒悟了,可以永绝情缘,两人单是个好。这佛门的觉,在中国民间即是知,这理知竟是可以解脱人事沧桑与生离死别。我与一枝曾在一起有三年,有言"赌近盗,奸近杀",我们却幸得清洁无碍,可是以後就没有与她通音问。李白诗"永结无情契",我就是这样一个无情的人。——《春带》

(17)、“今大文既出,本不必作复,然念及两面之缘,骤尔看低吾弟,亦属无礼,遂收回雅量,回应一也算陪弟破一回相吧。”

(18)、木心把什么人当成偶像或神一样崇拜了吗?没有。即便是耶稣,老子,尼采,他也是把他们当朋友当兄弟,和他们平等对话。这就是格局。

(19)、各位,一种恰切的文风和说话方式,多么重要。

(20)、还有一点,读木心越深入,越让我学会冷静客观地面对一些问题。“基本的风度”,木心的读者是应该有的。

4、木心 豆瓣

(1)、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看了图片觉得好笑,而且有点不舒服,更替汪曾祺感到不舒服。

(2)、因此,以我的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在我们视野所及的中文写作及外语写作的华裔作者中——包括美国的哈金、法国的高行健——我暂时找不出另一位文学家具有像木心先生同样的命运。我这样说,不是在陈述木心先生的重要性,而是性,而这性,即暗示着木心先生的重要性。

(3)、民国世界的女子好像印度及缅甸壁画里忉利天女的肢体,项圈手镯都是有的,只差没有带脚镯。——《胡村月令:三界渡头》

(4)、做为一个普通的木心读者。你只需要知道,自己了解木心有些诗文的创作方式之后,还爱不爱木心的文字,还要不要继续读木心就行了。至于其他人怎么评怎么说,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5)、排队半个小时,他才进入场馆。在馆内,顾小白被要求必须穿上鞋套,这个不佳体验让他印象深刻。

(6)、接下来针对质疑声,设计四院特意写长文,接受采访,解读设计理念。

(7)、童明强调博尔赫斯小说集出版时都是“净本”,隐含的意思是博氏小说如木心一样手法创作,但是博尔赫斯小说并未如木心那般,全篇照搬他人文字,只做些微处理便当做自己作品发表啊。自己的作品,并未全篇抄袭他人作品,何须注释,何须强调“净本”?在上一段中童明说“博尔赫斯从不在作品的文本中加任何注释”,暗含的是同样的心机。

(8)、但我立即要申明木心先生的“性”。诸位读了他的书就会发现:将木心先生与以上任何一位曾经被淹没的“老作家”相比拟,都不可比,都不恰当。在他身上没有断层,上述五项传统先后吞噬的问题完全不存在。我们如果将周氏兄弟定义在五四时代,将沈从文张爱玲定义在三四十年代,将建国后的著名作家分别归入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然后据此规范他们的文学观、时代性与写作立场,相信不会遭遇太大的异议。可是我们如何定义木心先生的文学归属?

(9)、今天是西方情人节,也是木心诞辰。木心朗读会共读了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九讲,以作纪念。以下为步姿讲稿:

(10)、综上所述,郭文景教授之“怼文”实在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近乎无理取闹。关于作此文的初衷,他自己在文末已经交代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去成都快活了两天,今日回京,仍无心作曲,故而写篇怼文消遣。”可就是通过这样一篇被陈丹青称作“辞气如是之污秽,面目如是之难看”的消遣之作,四川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牟群却“在郭文景激奋直率的言词中”“见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坦荡,对艺术的忠诚,目不容翳的捍卫立场”。

(11)、——省省吧,我必须指出,狼子村这句话是对他人提出意见陈词滥调的叙述。指责他人说得不对,说得很不对,说得不对,这样的指责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但!是!问题是然后呢?本以为郭会用自己的觅食玩意提出本人对这三位作曲家渊博的解读,以此反证木心的说法是何其浅薄多么滥调,毕竟你是一个所谓的音乐教授啊。可是然后呢?然后……话题一转,没有然后了。

(12)、从文学作品上看去,汪老的语言朴素、委婉,木心先生则浸润东西方文化,文字充满思辩性。

(13)、凤凰网读书文艺周报,盘点一周国内外文化新闻,在碎片化信息洪流里,留下值得被记录的部分。

(14)、退一步说,木心仅以简谱作曲,未用五线谱作曲,为何就不能在白纸画键盘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即使无纸无钢琴无键盘无一物,是否就不能在心中无声弹奏呢?

(15)、碎片阅读,就是跑马观花,也是有收获的!不能理解,也能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地运用!

(16)、另外,纪念馆关于“书稿”的创意元素和广州图书馆也很类似。

(17)、木心是多维度的精灵,面对他,若未能将自身的接受管道全然敞开,而仅注目于自己所能读懂(或不懂)和喜悦(或厌恶)的一面,便是上当,是作为读者的失责,上当固然可惜,而失责,恐怕自甘、自愿——坦陈一个早已酝酿却未必敢说的心思吧——“木心”在时下遭遇的窘境,研究家的语塞自不待言,而读者的误解,未必可以免责。早就该说了:“木心”走红,走红的并非木心,“木心现象”,主词在“现象”,而非“木心”。

(18)、那时代的油画于80年代的中国而言,仅仅是一块刚刚复苏的土壤,与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常玉、庞薰琹们从民国到法国的气息尚未完全接壤;

(19)、那天我说了:木心从来都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是很多人没有宗教没有偶像,内在又有需要,一厢情愿地把木心先生当成了神。

(20)、赵婷,198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随后进入好莱坞发展。她的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及第二部长片作品《骑士》曾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中入围或斩获奖项,因此受到业界关注。

5、评论木心的文章

(1)、就连文创区的周边也略显粗糙,缺乏创意设计,只是将汪老文字作品简单进行意像影印。

(2)、强行要与木心行为等量齐观。第一行取自相关传说而已,又来混淆。至于后两行,某人的诗里写两行“哈利露牙啊闷”“揭谛揭谛波罗揭谛”,会有人说他在引用什么,抄袭什么吗?

(3)、再者,郭教授质疑木心狱中经历造假的理由是:

(4)、是木心少年时代的笔名。抗战胜利后,木心与沈钤(笔名罗凡)、邵传发(笔名邵凡)、徐宜诚(笔名青戈)在乌镇创办油印刊物《泡沫》,共出了五期。木心负责编写诗歌、散文,用的就是这个笔名。

(5)、此前,美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特朗普侄女马丽出版的新书也曾批判特朗普,并登上图书畅销榜,目前销量仍在飞涨。

(6)、“后来我才知道人体的扁桃腺不应该割除,它倒是健康的守门员、报警者,但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竟误以为去了它,大有好处,这种医学医理上的错误,不是我所能原谅的。必然,后来孟医生也知道他在我的喉咙里犯了不可挽回的罪过。二次大战冲得我们谁也不知谁的通讯处,否则他一定会求我重新宽恕。我知道,我宽恕了他,他也不能宽恕自己——无知使我们犯罪,而知识又是无底无尽头,这是我长大后渐渐明白的。我也曾想:物理学上常有被否定的东西后来又被肯定,扁桃腺的割除会不会又被承认是有利于健康的呢——我不是比小时候强壮得多了吗?

(7)、不明白,说木心这句吹牛逼之处到底在哪?此句显然只是夸赞德国是音乐圣地,所见所闻所呼所吸皆是音乐,当然还是艺术地说。木心作为艺术家的心性言辞,决定他一句话(尤其是写在纸上的每一句)都要说出不一样的意思才罢休,予他这是创作,也是乐趣。陈丹青说木心私下极幽默,众人常被引得捧腹至肚痛。比如此句,不明白郭为什么不能感受到一些幽默而是觉得在吹牛逼?狼教授,请千万不要处处时时以己度人,OK?

(8)、木心(1914-2021),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著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 ;画集《木心画集》等。

(9)、读郭文至此,笔者固然钦佩身为作曲家的郭文景教授之博览群书,但又觉得不免挂一漏万,说什么根据的经验,“绝无可能偷偷存下纸来写别的东西”云云。殊不知,“文革”期间同样是蒙冤入狱(正是这位派的专机执行押送)的李锐在秦城监狱八年的铁窗生涯中,以棉签做笔,以龙胆紫药水为墨,写成了《龙胆紫集》,就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10)、汉字里面学问大。姜文这不是劝架,明明是拉偏架嘛。

(11)、如果以我们现实一点的看法来说,王维对陶渊明的批评没有错。但是从时空的长度来看,陶的选择更伟大,更。

(12)、姜文是我很欣赏的导演。但比起他的作品,我却欣赏他的却是刘晓庆入狱,姜文为他前女友补缴税款那一段。

(13)、下文是关于这次论争的完整集合。很多时候,你只看到其中一篇文字,可能无法客观、全面了解事实。比如,易中天在自己的估计拥有上百万的粉丝的公号让姜文发文批陈丹青(说是劝架,实际上护郭贬陈),而不转达其他更多人的观点,这很容易带偏节奏。

(14)、比如,他在《与魏居士书》(王维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

(15)、近日“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公开举办,将向公众介绍一批新发现的二十世纪文化名人如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手稿文献,具体包括目前完整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陈独秀《序》、胡适《跋考证》以及胡适与友人往来信札等。

(16)、——得,就凭你这句话,你听没听过勃拉姆斯都不重要了,还是多听听能让你在天地苍穹间游荡的号子信天游长调牧歌古琴笛子唢呐吧。要认路,别走丢了,太小了可不好找。可以放屁招引但气体扩散很快,估计也不管用。

(17)、但这个陈丹青,了不起!竟然看都没看过别人的作品,就知道!难道他能够通灵?

(18)、作家邓安庆对刘勃提到的“不相称的大”有所同感。他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称,仅就《文学回忆录》和《木心遗稿》来说,一些网络上流传的批评对木心并不公平。“现在大家对木心的批评,不如说是批评一个没有准备好的木心。木心的讲稿和笔记,私下里讲讲写写,那是他的精神后厨,并没有打算成菜端出来给大家吃。”在邓安庆看来,人们不应该用成品的标准去衡量木心的半成品作品。“将心比心,我要是私下说看法和感受,也会直接跳跃论证过程,直接说结论,而且常是性的大结论。”

(19)、只要能把小姐姐拍得漂亮,让照片看起来高大上,无数人都会蜂拥前往。

(20)、从中可得出的讯息,是已有人就“抄袭”一事进行过反驳了,只是反驳的理由很牵强,而且笨,与其说是反驳,不如说是在宣泄情绪,反倒越抹越黑。以“某某作家也抄”为依据,并不能构成木心先生的“抄”也有合法性,此外,类似的反驳,实也暗含着一种意思,即:“好,我承认木心先生的确是抄了,但周作人也抄,钱钟书也抄,某某作家也抄,某某诗人也抄,这又如何呢?”这种反诘让人摸不着头脑,且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木心先生的“抄”,与其他作家的“抄”,是否具有动机与效果上的一致性?若然,则该反驳可取,若否,则该反驳只能起反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