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全诗【文案102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6:06:25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全诗

1、

(1)、剑是英雄胆,琴即英雄魄。谭嗣同十七岁那年夏天,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残雷”琴今藏故宫博物院,琴背面刻有行楷35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据说当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夫妇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此两琴与“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当变法失败,大刀王五劝其逃离时,他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五。

(2)、谭嗣同死后,王五悲痛欲绝,立志与清廷决裂,为谭嗣同复仇,为此多次组织针对清政府高官的刺杀行动。

(3)、“后两年,先长兄终于为他所仰慕的理想而英勇地牺牲了。”唐才常从容就义于武昌,临刑高吟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邱。”“故友”,就是他的“刎颈交”、戊戌政变中“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4)、他岂能不知,谭嗣同之死所昭示的“惟有激烈的革命才是正途”的道理?但谁又能理解,他力挺光绪只为争取南海圣人吹嘘的那宗经费?

(5)、当日,他被押往武昌,与林圭等二十余人被杀。殁年33岁,和谭嗣同一样。

(6)、封面题“浏阳唐才常先生遗墨苏宁陈封可敬题”。诗前有唐才常长子唐圭良(即唐蟒)序,作于己卯夏五月,即1939年五月;后有唐才常之弟唐才质跋,作于民国十四年冬月,即1925年冬。该书无版权页,封底钤有“唐浏阳殉国四十年纪念”章。因知此书印于1939年,是唐家纪念唐才常殉难四十年的私印本。封面另有彭传彭毛笔识语三行:“一九五九年夏到长沙探访县志史迹,唐质老出赠此卷。遒劲迭宕,烈士之精神洋溢乎行间。传彭识。”可知此册是唐才质1959年夏在长沙赠给彭传彭的,后归藏档案馆。

(7)、谭嗣同在监狱期间,于墙上写过多首诗,流传下来者仅这一首《狱中题壁》:

(8)、此诗又被收入《自立会史料集》,该书《唐才常诗七首》第一首即此诗。诗题为《戊戌八月政变,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教习韩树园、欧云樵、叶湘南三先生离湘归粤,赋诗志别》,所据为“唐才质手录:《唐才常等先烈诗钞》”。唐才质应该是据唐才常手迹钞录此诗,并拟标题。然而,标题中时间有误。如前所述,韩、叶、欧三人在六月便已离开长沙,而非八月政变之后。唐才质在《唐才常与时务学堂》(载《湖南历史资料》第3期)文中也说:“戊戌年的夏天,先长兄在长沙送梁启超、韩文举和叶觉迈去上海,曾作五古一篇。”此处时间无误,却也将欧榘甲错成了梁启超。

(9)、我谢过她们的主意,按其所说瞻前顾后,前面是99号,后面是103号,看来此面是单号,于是算出此馆为101号。我向几位大娘汇报我的推论,几位都笑了,连夸我聪明。说话间,其中一位大娘说:“时间到了!”几位老太太闻言立刻站起身,纷纷搬起椅子各奔东西,以至于我都没来得及问清楚她们几个到底在此执行什么机要任务。

(10)、众说纷纭中,他凝眉沉思,怀着重重心事,返回国内。

(11)、从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谭嗣同无悔的选择了。

(12)、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对帝制无情鞭挞,对爱新觉罗氏戟指痛骂。他已经从温和的改良派逐步走向清醒和激进。

(13)、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

(14)、谭嗣同之死,告诉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苍生。

(15)、这首诗中的“梁父吟”,虽然只是乐府古调曲名,但我觉得他是把自己跟诸葛亮相比。《三国志》中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谭在此诗中则说自己狂饮之后纵谈天下之事,足见其有着远大的雄心抱负。

(16)、康广仁,是康有为的亲弟弟。事发之后,“南海圣人”康有为拔腿便跑,广仁弟弟尚不知情,未能走脱。在狱中,他以头撞墙,嚎啕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

(17)、当有人劝他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到国外时,他慷慨陈词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19)、第二首陆游的绝命诗《示儿》,也是千古名篇:

(20)、至此,有人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人改过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具体原版如下示:

2、

(1)、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

(2)、九月二十五日,谭嗣同、杨锐和林旭同天被捕,刘光第听到消息后主动投案,而在此之前,清廷已经逮捕了康广仁和杨深秀,这六人被关在了刑部监狱。王五得知后,贿赂了狱卒一些钱财,所以能给谭嗣同送一些饭菜,同时他跟谭秘密商议劫狱之事,但谭仍然拒绝王的提议。

(3)、话虽如此,谭嗣同刚走,袁世凯连夜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4)、二十五日,晴,入署……在暑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捕后,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6)、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7)、唐才常此诗,写于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被辞退,离开长沙之时。诗句饱含悲愤,慷慨沉郁。正如唐才质所说:“这一首诗,刻划了当时顽固守旧者的凶恶面目,戊戌变法时先长兄的政治抱负,刚强不屈的意志和不惜牺牲生命来挽救祖国危机的精神,更是跃然纸上。”(《唐才常与时务学堂》)

(8)、1900年7月,唐才常在上海发起召开“国会”,宣布不承认清廷为合法政府、要保全中国独立自主、营救光绪帝等主张。与会的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大怒:既要驱逐鞑子,又要力挺光绪,简直荒谬。当场剪断辫子,拂袖而去。

(9)、光明日报:(唐才常、谭嗣同)两人生前“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0)、有信仰的人立场信念笃定,为信仰从不惜命。

(11)、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12)、对于这个转变,李喜所在《谭嗣同评传》中称:“如果说《船山遗书》为其变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漫游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实践依据,那么,接触西学则是注入的一剂效果灵验的催化剂。”三年之后,谭嗣同再次来到上海,他又拜访了傅兰雅,此次傅带他参观许多科学仪器及标本,而这一切也让他大受震动,比如他看完远古的化石之后,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于傅兰雅座见万年前之殭石,有植物、动物痕迹存其中,大要与今异。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日即已腐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猛进乎?”谭嗣同明白了天地万物没有亘古不变者,一切都将过去,世间事物变化如此之快,他觉得自己更要加快速度勇猛直追。

(13)、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14)、董卿朗读者开篇深情朗诵朱自清《背影》,献给父亲节!

(15)、但因“南海圣人”之流筹款未果,唐才常只得传告各部,推迟起义。但驻扎于安徽淮南大通的秦力山一部,没能及时收到指令。

(16)、杨深秀死后当晚,一位在京的山西商人刘笃敬深夜派人去刑场收尸,并连夜将遗体运往其山西老家安葬。当时的刘笃敬还是一位加员外郎衔的刑部主事,也是“后d”严重怀疑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刘笃敬冒着杀头的危险去为老乡收尸,不能不说是英雄之举。

(17)、1882年春,18岁的谭嗣同从浏阳动身,赴甘肃,告别好友唐才常等人。诗中写出愿不让年华空度而不畏艰险的远行之志,同时也写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谊。

(18)、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19)、一众威武雄壮的刽子手,双手高高举起了“大将军刀”。

(20)、关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就是谭嗣同担心自己逃走之后,他的父亲谭继洵会受到牵连,而此时谭继洵正任湖南巡抚,因此谭嗣同的不逃离,被人解释为这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但李喜所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因为谭嗣同已经考虑到这件事必然会牵扯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在事发之前曾经仿照自己父亲的笔体写了几封家书,以父亲的口吻来责骂自己参加变法维新,并且在信中说“不忠不孝,要脱离父子关系”(谭吟瑞《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而这几封信果真被清军搜出交了上去。

3、

(1)、相对于古文字、古诗词等能流传至今,也多半是经后人整理而集结而成的。在其过程中,修改个别字或语句很正常。

(2)、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d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4)、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上旬(1898年7月下旬),唐才常作此诗,“送别为陈宝箴所辞退之时务学堂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叶觉迈”。(陈善长《唐才常年谱长篇》)唐圭良所说“梁任公”,即梁启超,应为欧榘甲。

(5)、为免老父遭祸,他还仿造谭继洵笔迹写下断绝父子关系的信函。因模仿逼真,谭父得以善终。

(6)、听到谭嗣同惨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汉口。急忙掉头回浏阳家中,谭嗣同早前写给他的遗书,也辗转到来。

(7)、1879年十五岁。是作者的处女作。1877年8月,其父以二品卿衔补授甘肃巩秦道。次年夏,作者侍父去甘肃,不久即返回浏阳,师事涂启先先生,开始学诗。当仲兄赴甘肃省父时写下了这五首绝句。表达作者离愁别绪,展示兄弟的深情厚谊。

(8)、某日,李闰因思念丈夫在房中哭泣,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听见后便劝说道:“媳妇不必悲伤,别看我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呢!”

(9)、1898年9月20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陈述了“围园劫后”之计,请袁世凯领兵包围颐和园,实行兵谏,诛杀荣禄,软禁慈禧,拥戴光绪。

(10)、《狱中题壁》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11)、《狱中题壁》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12)、由于生活在多事之秋的晚清年代,眼看政府腐败、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等乱象,谭嗣同忧国忧民,同时对当时的八股取仕之道深恶痛绝,他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一生中也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参加过科举考试。

(13)、作为乱d,他们遭遇虐杀,身首异处,清廷是管杀不管埋的,其家人、亲朋恐受株连,避之不及,哪敢当天收尸?

(14)、③我自: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15)、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

(16)、张俭是汉朝江夏太守张成之子,汉灵帝时,遭人陷害被朝廷通缉。张俭逃跑,因身无分文,常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后因为招待张俭而被处死的人就有十几个。

(17)、眼见清兵破门,唐才常轻轻放下手中的笔,振振衣衫,微笑着戴上镣铐。这情形,一如两年前的“浏阳会馆”,明知大限将至,谭嗣同也是这般从容。

(18)、至于此幅墨迹的流传经过,唐才质在跋语中有详细记述。此诗是唐才常生前书写赠送给唐长风的。唐长风是其弟子,也参加了自立军起义。唐才常就义后三天,唐长风从上海运军械到武汉,因为一直在船上,没有得到起义失败的消息。抵岸后,“搜查甚急”,唐长风利用英语获得日本人的援救而脱险。之后,他到一位同学家打探消息。同学之父某人关门闭客,对他说:“你们起义失败了!你将箱子里的物品文件烧毁,我就藏你在家中数月。如果不肯,请走吧,别连累我们。”唐长风无奈,只得听任某人开箱毁弃文件,“埋枪弹于地下”。某人见到唐才常所书横披一轴,准备焚毁,唐长风坚持不可。某人乃命其幼女持剪刀裁去上下款。这就是本幅墨迹无款的原因。

(19)、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20)、在诗中,唐才常极为推崇日本近代的侠士精神,抒发了视死如归,牺牲自我以拯救腐朽衰败的祖国的崇高志向。“生死何足道?殉道思由回”,“要当舍身命,众生其永怀”,全篇气势如虹,壮怀激烈。

4、

(1)、王五被杀后,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悬挂在北京城门下。一代大侠、王五的好友霍元甲得知了消息,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王五首级,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2)、这位狱卒名叫刘一鸣,此人说自己不识字,但他却看到谭嗣同神情自若地每日拾煤渣并在墙上作诗;而林旭则十分安静,时不时地微笑;康广仁痛苦不已,因为他觉得事情是哥哥康有为所做,但却抓自己来顶罪。三天后,就有人将他们从监狱中押出,康广仁觉得要被砍头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但刘光第因为在刑部工作过,知道审犯人的程序,他劝康不要哭,告诉他这不是去砍头,只是去提审。然而当他们走出监狱时,却直接出了西门,刘光第立即就明白了,出西门就是要斩首,而此时他们完全没有经过审讯和定罪,这让刘十分地愤怒。

(3)、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4)、1898年9月21日起,慈禧太后在全国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也在榜上。

(5)、因为“戊戌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根本利益,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开始镇压变法。她连发多道谕旨,捉拿维新派。

(6)、张俭因为避祸而东躲西藏,杜根装死才免去了丢掉性命,我会直接面对死亡而且要仰天大笑。因为即使我死了,还有与我同样肝胆相照共扶社稷的两位伟人!

(7)、转天康得到密诏后,立即找来了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几位在南海会馆内商量对策。但他们既无军队也无钱粮,想不出如何把光绪帝救出来,几人只是在那里抱头痛哭。后,还是谭嗣同想出了个办法,他提出去找袁世凯,请袁发兵包围颐和园,迫使西太后让权。康有为觉得这个办法不妥,他认为光绪帝不太可能同意这么做,但众人也想不出其他妙招,于是众人就同意谭嗣同去跟袁世凯交涉。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五率领家人弟子与联军作战,给联军造成大量杀伤。后来,清军把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被迫现身,孤身前往八国联军军营,杀伤联军百人。

(9)、行刑之人不忍下死手,杜根只是被打晕了而已,醒来后隐姓埋名,直到十五年后昭雪,才重出江湖。

(10)、唐圭良序说:“此诗为先父在长沙送梁任公、韩文举、叶觉迈三先生远行而作,幼时曾诵此,不意四十年后,复见于唐长风先生斋中,其价值关于革新史者至巨,洵可宝也。唐君亦先父弟子,为参与庚子义举之一人,每话当年,辄为流涕。”

(11)、谭嗣同精研佛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被誉为“佛学彗星”的人物之一。一是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大师,他只活了三十岁,以一部佛学经典之作《肇论》遗世,奠定其在佛教史上“理论佛学”的地位;谭嗣同,赋予佛学现实的意义,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新视野,将佛法的悲悯关怀贯注于现实社会。

(12)、这个过程中,谭嗣同写了一部名为《仁学》的书,此书分五十篇,总计五万余字,此书的内容就是,谭嗣同在接受了王夫之思想以及西学概念之后,所做出的思想观念总结。他在此书中也描绘出了一个无暇的世界:“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经过他的这番描述,如果在地球上能够实现,那真是全人类的福气。

(13)、梁启超、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都是广东人,且都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们在讲课和对学生札记的批语中,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观念,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为维新运动酝酿思想、培养人才。因而,学堂成立仅数月就遭到守旧势力猛烈攻击。7月,王先谦、叶德辉等向陈宝箴递交“湘绅公呈”,诬蔑时务学堂师生“阴行邪说”。陈宝箴迫于压力,免去熊希龄总理之职,不久又辞退教习韩、叶、欧等人。戊戌政变后,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

(14)、1875年,10岁的谭嗣同与北京城的武林高手、江湖“义侠”大刀王五结交。其人当时已是源顺镖局的老板,喜欢行侠仗义。他不仅教授谭嗣同刀剑之法,还安排武师免费给谭嗣同当保镖。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5)、原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6)、“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17)、刑场上,康广仁左右顾盼,欲有所语,谭嗣同泰然自若,对监斩大臣刚毅喊道:“吾有一言”,刚毅不由分说,喝令问斩。

(18)、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19)、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20)、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5、

(1)、对于这首著名的诗,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说这首诗从监狱传出时,原诗的写法本是如下:

(2)、少年谭嗣同喜爱《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崇尚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豪侠故事,仰慕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素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3)、第十首,夏明翰的绝句,慷慨如斯,红色经典!

(4)、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时值清末,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中华民族危亡在即,王五遇上了出身大家、豪气纵横的谭嗣同。二人探讨武术,谈论国事,渐渐成了知己。

(7)、谭嗣同写景之诗也颇具特色,比如他写的《洞庭夜泊》:

(8)、第五首选的是林世功,林世功是琉球国人,1876年,琉球国王尚泰因日本逼迫断绝中琉关系,遣林世功随向德宏赴福州,向清朝求救。1879年得知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后,林世功等北上京师,多次向清政府请愿哭诉,但无效果。1880年,林世功因抗议“分岛改约案”而自杀殉国。

(9)、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据记载,谭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1)、在日本,唐才常见了很多人。保皇d、革命派、投机者、野心家。

(12)、在某天夜里,谭嗣同见到了袁世凯,谭向袁出示了光绪帝给他们的密诏,而后谭问袁,救不救光绪帝?袁说,一定要救。而后袁回到天津,他把谭嗣同跟他的谈话告密给了荣禄,而荣禄当夜进京,立即将此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

(13)、1875年(光绪元年),因大姐、母亲、长兄在10日内先后死于北京的一场大瘟疫,姨娘当家,小复生难以适应家庭的变故,遂回老家浏阳生活,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众多的同学中,他与唐才常交情甚厚。

(14)、同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15)、当时谭嗣同正在湖南,当地的官员催他迅速进京,正赶上谭生病,但皇帝催促得紧,于是他带病进京。九月五日,光绪帝召见了谭嗣同等人,同时皇帝授予了谭很大的权力:“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新政,时号称军机四卿。”(光绪朝《东华续录》)为了能让这四位新人施展手脚,皇帝同时宣布:“竭力赞襄新政,无得瞻顾,凡有奏折,皆经四卿阅览,凡有上谕,皆经四卿属草。”(《清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

(16)、1897年10月。南京弃官返湘,途径武汉所作。是谭嗣同一首充满亮色、抒写豪情壮志的诗篇。表达了他想要以湖南为样板彻底变革中国的心志。

(17)、袁世凯慷慨激昂,一口承担:“杀荣禄像杀一条狗尔!”谭嗣同有意试探:“你要不干也行,向西太后那边告发了,也有荣华富贵。”他立马急眼:“你把我袁世凯看成什么人了”!

(18)、由此可见,谭嗣同是何等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与思想,他轻易不妥协,但争吵的结果也会有彼此的吸引。虽然在此之前谭嗣同已经读到了康有为的著作,但真正对康的了解,还是在他见到梁启超后,梁向他详细介绍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而后梁启超前往上海工作,而谭嗣同也到了南京,但他们还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见面,每次见面仍然是探究着变法思想。可见,梁启超向谭嗣同灌输的康有为思想对谭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19)、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取“死而复生”之意,改名“复生”。

(20)、“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沈鹊应为丈夫写下一副挽联,又血泪填词《浪淘沙》:

(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2)、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卷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