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精选好句138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19 04:56:21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

1、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成语

(1)、(267):北京、深圳全线失守!全国告急!震惊国人 

(2)、⊙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3)、北伐,以攻为守,以弱攻强,变被动为主动,集国内人心于一处。

(4)、刘备屯新野(今属河南),亲诣之,凡三往乃见。遂为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操之策。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操入荆州,表子琮降。备南逃,受遣说孙权共拒操,大败操军于赤壁,备遂以之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十六年,益州牧刘璋迎备使击张鲁时,与关羽镇荆州。后备还军攻璋,又与张飞、赵云等率军溯江入蜀,与备共围成都。成都平,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备即帝位,拜为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备于永安(今重庆奉节东)病危,受嘱辅刘禅。禅立,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之。遣使与吴修好。为政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众南征,悉平叛郡。五年,出驻汉中。临发,上表明志,并进言后主善纳忠言。六年,亲率诸军攻祁山(今甘肃张家川西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会先锋马谡违节度,败于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乃还,杀谡并自贬三等。此后,围陈仓,斩魏将王双;攻武都、阴平,夺取二郡。九年,复出祁山,屡战屡胜,终以粮尽退兵,并设伏射杀魏将张郃。十二年,帅大军自斜谷出,据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竟病卒于军,遗命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谥忠武侯。长于巧思,连驽、木牛、流马之作皆出其意,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5)、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6)、所以才有了姜维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7)、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8)、他出使江东,成功与东吴缔结友好盟约,消除了刘备政权东部的隐患,为政局的稳定以及蜀汉政权的建立谋求到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

(9)、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屯田生产粮食,虽然孙权权也响应蜀汉,率军十万北上攻魏,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曹睿亲征迫退吴军之后,有人建议他到尚未分出胜负的西线督战,曹睿说“权退亮胆破,大将军已制之,吾无忧矣”,显示出相较与对东吴孙权的重视,诸葛亮的北伐可能并未对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动。

(10)、上新了!鲍鹏山新书《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书籍之美

(11)、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12)、诸葛靓原与父亲在魏国,性格方正且有才能和声望。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据守寿春反抗掌握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并派长史吴纲带着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作人质并请求援军。诸葛诞据守一年后终以兵败告终,自己亦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杀,诛夷三族。诸葛靓于是留在东吴,任右将军。

(13)、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14)、吹捧诸葛亮,就是为了给大家政治洗脑,让大家不要造反,历朝历代的皇上以及皇上身边的知识分子都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明白碰诸葛亮其实是保护自己,这种思维方式不光是影响了很多的文臣武将,连有些大文豪都深受迷惑,学过杜甫的不少诗,杜甫在诗里每月按照这个思路在吹捧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5)、在博弈论中,合作博弈是重要的类型,也就是联盟,从而达到两者的利益大化。诸葛亮知道仅凭目前的实力对抗曹操,刘备并无胜算,因此只有寻求孙权的帮助,才可能相互抗衡。孙权并不想惹火烧身,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两边都不得罪。诸葛亮亲自跑到江东,他先是给孙权分析了曹操打败刘备的后果,然后给了孙权两个选择:要么一起攻打曹操,要么向曹操俯首称臣。并且告诉孙权刘备决不投降,而且曹军远来疲惫,再加上北方人不善于打水战,曹军必败!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另外两场是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中为著名的一场。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而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同时也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16)、然而历史上,关于诸葛亮舌战群儒却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所以脍炙人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子虚乌有之事。

(17)、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史,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18)、《出师表》一开头就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按道理说既然国力不行,到了生死关头,你赶紧关起门来好好的发展自己的经济,但诸葛亮反而大动刀兵,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有跟曹卫整天争天下正统,后蜀国国力越来越弱,等诸葛亮一死,姜维一个人根本就撑不住。这和诸葛亮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有直接的关系。

(19)、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20)、司马懿要是这个时候就“糊涂”了,那还是司马懿吗?原因是司马懿需要这样的一次失败来为自己树立威信!他要让将领们知道,司马懿的战略方针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他司马懿这次失败是必要的。 

2、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1)、诸葛亮并非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是官三代!而优厚的家世世背景并没有给诸葛亮提供一个优良的成长条件,反而,他从小就过上了了躲避战乱的生活。 在武侯幼年的时候社会正是动乱争霸的年代。在这混乱的历史时期,统治者腐朽无能,皇宫生活奢靡,统治阶级内部官员之间尔你我诈,内部统治不稳定。而地方也同样不太平,地方的豪强贵族统治日益膨胀。由此可知农民生活的艰难,即使他们终日劳作,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若是要碰上天灾就更是惨不忍睹了!朝廷和地方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使得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终爆发了农民起义。有起义就会有镇压,所以武侯的家乡也逃避不了这场灾难。在武侯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这让本来就不易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艰难了。于是,他的叔叔便带着诸葛亮及家族里的其他人一同到了豫章生活。 然而更不幸的是,朝廷革取了诸葛玄的职位,他就只能带着携家室前去投靠荆州的刘表。在建安二年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家人便在这定居下来。相对于战争混乱频发的北方,当时荆州还比较太平,百姓们生活也比较安定。这使诸葛亮逃脱了战乱之地,终于能够潜心的学习了。

(2)、“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我们发现,诸葛亮晚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北伐,与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一次合流了。在这样的时代,他成为一个不屈的民族的精神教父。他的形象,再一次深入人心,在民族的大脑记忆皮质中,又一次刻下深深的印记。终,他深入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3)、用自己的品德为三代之后那逐渐肮脏的政治体系注入一股清流。带来震撼不亚于神话再临。

(4)、说了半天,蜀汉到底什么水平?读者朋友们稍安勿躁,且看下文。 

(5)、诸葛亮的历史地位高,是无数想要保护这份神话的人的努力。

(6)、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

(7)、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8)、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9)、在征战中,诸葛亮常常承担着巩固后方的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政务处理方面过人的能力。

(10)、有几个诸葛亮的传说,第一:七擒七纵孟获,这个那个大家都知道。

(11)、        读到这段,可以想像陈寿行文到此时的心情,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我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一本正史里面有这样的话。司马迁写高祖无赖状毫不掩饰,在写刘邦早年的生活的时候,只有一句像样的话“仁爱好施”(注3)。司马迁写的《今上本纪(汉武帝本纪)》把汉武帝气的把这一篇给刮了,后人只能取《汉书》中的《汉武帝本纪》来补上。但也没有看到司马迁有如此惶恐。

(12)、说起来很有意思,诸葛亮的“美誉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曹操的“丑誉度”。实际上,我们发现,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中,凡是反对曹操的,都在道德上有很高的加分。随着刘备被莫名其妙地奉为明君,曹操被定格为奸臣,诸葛亮的道德分值便一路飙升。

(13)、         诸葛亮的文采,从《出师表》和给他仅仅八岁的儿子的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中所表现的那种豁达、坦荡和优雅,一千多年后再读,依然唇有余香。

(14)、“强女团”总教练——郎平:中国女排永远年轻

(15)、《三国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袁子语》: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16)、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想要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后来司马懿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17)、生命后历程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指与魏的六次交锋,其出祁山仅三两次),承担着巨大的期望,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北伐中原,在当时就并没有多少人支持,是他自己一意孤行,量西蜀之人力物力,一付之北伐这一注定失败的大业。若以成败论,这是不智;而面对纷纷的谏阻与反对,诸葛亮固执,坚定,心无旁骛,拒谏饰非,全蜀士民的生计他都可以置之度外,他以一切殉刘备之遗诏。这也算是拒谏饰非,不明。谁说他是智慧的化身呢?战争导致大量的伤亡,而诸葛亮并不介怀,这又可以说是不仁。晚年的诸葛亮,心理上已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他不计后果,不恤民情,他简直成了一个极端主义者,一个刘备遗诏的原教旨主义者。但正是他这种近乎狂热的、病态的、偏执的行为,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身后之誉。如果说,他的计谋经过罗贯中的夸大描状(鲁迅曾批评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成为下层人民崇拜的偶像,那么,正是他后期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言行,感动了中国的历代士大夫,从而他又成了忠臣的楷模,道德的象征。

(18)、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

(19)、司马懿可谓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一部《三国演义》让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于后人的脑海里,而那个总是“手下败将”的司马懿也“沾光”跟着“火了”。

(20)、至此,三国时期强者之间的对决以诸葛亮身死他乡而告终,“笑”到后的是司马懿,而就战争而言,我认为还是诸葛亮占了上峰。我们作为局外人来回顾整个故事,不得不叹息诸葛亮遇上了司马懿而壮志未酬,也叹息司马懿遇上了诸葛亮而忍辱负重,甚至“苟且偷生”。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其实正因对手的伟大而成了他们个人,如此一想,这岂不也是一件幸事? 

3、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故事300字

(1)、诸葛亮奇袭不成,双方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因为雨季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隔离”于大部队之外。

(2)、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3)、诸葛亮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有些好大喜功,不够审时度势,略微显得贪图虚荣,他在《出师表》里说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国在三国里国力是弱的。

(4)、《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5)、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

(6)、《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7)、《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形象和才干写的很,神乎其神,一出场就有一股子与众不同的仙气,特别是三顾茅庐这一些情节,不但写出了刘备礼贤下士,更烘托出诸葛亮才能非凡,是人中“卧龙”。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作者生活在明代,距离三国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也许有史料依据,但更多的也只是演义。

(8)、《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9)、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阀实力较大的都被他消灭了,唯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的可能,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由此便有了《三国演义》中又一幕磅礴的画面——诸葛亮舌战群儒。

(10)、先主驾崩后,丞相顾全大局,摒弃两国恩怨,与吴修好,创建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11)、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只考虑了蜀、魏之间的对比,大家别忘了东南还有一个吴国,当蜀+吴联合起来对抗曹魏,那么这种实力上的差距就不复存在。而且吴国人民也很聪明,完全明白唇亡齿寒,所以蜀、吴两国一拍即合。 

(12)、丞相治国,惊世骇俗,无人能及,可谓稀世一时,亦丞相人生之高点。

(13)、当年晋军就攻到建业,孙晧投降,东吴灭亡。诸葛靓与孙晧和一众官员被迁移到洛阳,被召为大司马,但诸葛靓不应命。后再召为侍中,亦不接受。后诸葛靓回到家乡,仍因晋室与他有杀父之仇而终身不面向洛阳方向而坐。

(14)、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为了站稳脚跟,在博望坡策划了一场大火把曹军烧退,之后刘备阵营的兵将无不听从诸葛亮的号令。

(15)、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6)、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把诸葛亮的“功劳”,称之为“对刘备”的功劳。是的,我们假如不把什么汉家刘氏天下当回事,不为什么观念的东西忘掉现实的东西,那么,我们既给曹操统一北方消弭北方战乱减轻人民死亡以正面的评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感情上也希望曹操能统一南中国呢?那不同样减少了数十年的战乱纷争生灵涂炭吗?如果从这个立场上考虑,那么,假如诸葛亮归顺了曹操,或者,他谁也不帮,或者,干脆没这个人,对历史而言,对当时的人民而言,未必是坏事啊!

(17)、夷陵之战后,曹魏曾大军入侵汉中,防守对司马懿可能是个大课题,但对诸葛亮来说就一小儿科,蜀汉的严密布防前面,曹军被憋在狭促道路上苦淋了月把雨,病疫流行,只好退兵。

(18)、         意思就是:皇上您圣明和古代的圣贤一样,不会忌讳什么东西,所以虽然是敌对国家的诽谤的话,(我)都敢写出来不用担心。这些都是为了光大那些光明之道(大通之道)。所以我把那些东西记录下来。臣陈寿对(写下这些东西)诚惶诚恐,不断磕头,求您饶恕我的死罪。

(19)、蜀军每日“骂街”挑战,魏军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居然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美艳的女装,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其程度不亚于戴绿帽子,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军营那些西北汉子哪能扛得住这个,纷纷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当时情形十分危急,出战魏军中计必败无疑,如果不战,将领们如此暴躁很可能发生兵变。 

(20)、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4、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故事500字

(1)、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的口才好,所以把诸葛亮派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赤壁之战是周瑜一手抓一手干的,大家来看看历史上留下的诗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都是说周瑜的,没几个说诸葛亮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说孙权的,也没有歌颂诸葛亮。可能是诸葛亮并没有参加赤壁之战的指挥行动,因为赤壁之战基本都是周瑜指挥的。

(2)、我们的故事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开始,为什么直接跳到第三次呢?因为前两次曹魏方面的主角不是司马懿,而是大司马曹真。在成功抵御蜀汉两次北伐以后,曹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反攻蜀汉的征程,结果很不理想,曹魏大军在秦岭迷路,并且又被连绵大雨浇了一个多月,无奈之下只好退兵,而曹真却因为这次失利竟然郁郁而终。

(3)、得知蜀汉再次出兵的消息后,司马懿立即召开会议,商议御敌之策。司马懿果断判断出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蜀军是要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直取长安啊,所以,司马懿大胆决定“放弃”渭水这道天然屏障,过河背水驻防,在蜀军翻越秦岭之时,魏军已经驻防完毕,以逸待劳。

(4)、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5)、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邀请诸葛亮出庐帮助自己成就江山大业;

(6)、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7)、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8)、假如没有诸葛亮。还会不会有王猛,会不会有慕容恪,会不会有李靖岳飞,会不会有文天祥张世杰。

(9)、根据以上三点,有人可能会说诸葛亮是历史上的罪人。

(10)、读书是件极好且美的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总编辑陈章乐联合荐书

(11)、其实蜀汉内部并非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诸葛亮身边从无二心,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不太情愿完全服从诸葛亮的调遣,原因无非就是权力那点事。

(12)、坐轮椅车,摇羽毛扇,不动声色,排兵布阵,安邦治国。

(13)、但是,即便如此,他的这个小集团还不具备与人争夺天下的可能性:他们还缺乏头脑,缺乏核心,缺乏能把握时局,高瞻远瞩,制定远大目标的人物。刘备一定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有意思的是,他此前尽管笼络了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却竟然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对等,并能指挥调动这些武夫的运筹帷幄的有分量的谋士来投奔麾下,刘备一定深感焦虑。

(14)、当姜维告诉诸葛亮这个消息后,瞬间便明白了司马懿的“借力”之策,同时他也清楚与魏军决战于旷野几乎已无可能。然而更让诸葛亮感到绝望的是自己身体健康正每况愈下。果然,同年八月,为蜀汉操了一辈子心的诸葛亮,在交代完所有身后之事后,薨世于五丈原,享年54岁。 

(15)、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当时的几乎所有人,天下对他来说不过是棋盘而已。正因为有这样的格局,所以才有《隆中对》的超前预见能力。遗憾的是天不假年,诸葛亮52岁就去世了。死对于那些拥有高维认知能力的人来说,本无所谓遗憾,所以苏格拉底毫不犹豫的饮下毒酒(注5)。对于我们来说,再也欣赏不到他们更精彩的表演,总难免耿耿于怀。

(16)、从中国历史的运势来看。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就不会有三国政归司马氏、五胡闹中华,不会出现中华民族历史上黑暗的时期。

(17)、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称他为“道德城池,礼义干橹”。实际上,这也是一般中国古代士大夫对诸葛亮的道德心评。一个人,在中国这样的道德至上的文化传统中,获得这样的道德桂冠,是极为难得的。我们知道,像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如同胡适所说的屈原式的“箭垛”式人物。我则把这类人物称之为“滚雪球”式人物:他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物理形式存在消失后——也就是死后,他们就进入了文化领域,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文化的世界里,他们往往会获得永恒的生命,并且永在生长:在这个漫长的生长过程中,他们被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赋予种种不同的文化意义,从而他们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价值不断增值,他们自身的形象也在不断复杂化、多面化,甚至有的被美化,有的被丑化。胡适曾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人物何尝不是这样的小姑娘?但,无论是美化,还是丑化、复杂化,我们得到的往往并不是所谓的“历史真实”,而是“道德价值”。有时我们需要那些已经死去的古人来承载当代的价值,成为我们的传声筒。

(18)、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这个典故早就是出自于诸葛亮。曹操平定河北之后,派遣夏侯惇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虽然诸葛亮有退敌之策,无奈关羽张飞并不听从,诸葛亮只有借用刘备令剑方才威服二人,命两人各带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诸葛亮另外派遣赵云领老弱残兵,假装败战,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从此之后,全军上下莫不佩服诸葛亮!

(19)、这句话很有深意的。我们给予诸葛亮岳飞等人的每一份赞美,都是对着世界的一份真挚祝福。

(20)、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三国志》

5、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故事100字

(1)、史书中对于诸葛亮的死因也只是归于病逝,也并无这神话般的记载。

(2)、机会终于来了。当他投靠刘表时,也许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把个住在离襄阳二十多里地,隆中的诸葛孔明先生送到了他面前。他近乎夸张矫情的“三顾茅庐”,不仅显示出了他长期以来由于主脑人物的缺乏而导致的心态的焦虑与迫切,而且还因此得到了被感动的诸葛亮的巨大回报:诸葛亮简直如开辟鸿蒙一般,把荆、益二州在理论上送给了他,并在以后逐步实施,使得他有了自己的领土,得以成为一个土皇帝而人五人六——而由于他一直以承续汉祚自命,曹操又在历史上变成了“汉贼”(这也正是刘备、诸葛亮、孙权诸人为了自身生存而极力制作的舆论——这可以说是成功的广告舆论策划,因为这个舆论竟然左右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人们的判断)。他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为正统,成为已经消失的汉王朝的合乎道德又合乎逻辑的延续。这是诸葛亮对刘备大的贡献。而刘备死后他辅佐刘禅,则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的表现,是他对刘氏后代负责到底以报答刘备的行为。

(3)、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4)、那么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要追击诸葛亮?难道司马懿“糊涂”了? 

(5)、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7)、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

(8)、         刘备死之前,诸葛亮参与军事主要是参与谋划,并没有统帅军队的记录。刘备死后,有平定南方的叛乱和北伐两个部分,这是诸葛亮统帅军队作战的全部记录。平定南方叛乱,就是我们都熟悉的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七纵,赢得南方边民的倾心服从,直到西蜀被灭国,南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这种胜利,如果说完胜是远远不够的。诸葛亮是在重构蜀国和南方边民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个基础建设,它建筑的地基存在于人内心的感受和信任。“七擒七纵”,这种战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关注战争,关心的是胜负,可对于诸葛亮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9)、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诸葛亮放弃撤退,诸葛亮寄希望魏军还会和自己对战,没想到司马懿又是龟缩。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失败,这回没人再敢质疑司马懿。司马懿这种“乌龟”打法确实让诸葛亮很无奈也很恼火,然而更让诸葛亮恼火的还是粮食问题。 

(10)、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

(11)、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的北伐,穷兵黩武,大的受益者是司马懿。为了对付诸葛亮,曹魏必须使用司马懿。司马懿夺取了魏国的政权。后来三国政归司马氏,司马氏家族建立了西晋,导致了五胡闹中华的悲惨局面,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黑暗的时代。

(12)、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

(1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4)、吴甘露元年(265年),吴末帝孙晧移都武昌,诸葛靓与御史大夫丁固留镇建业。次年,山贼施但聚众数千人,劫持永安侯孙谦叛乱并攻向建业,要改立孙谦。

(15)、在无兵可用劣势下,自导自演之“空城妙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其之胆色、智慧,在三国历史中之“超凡卓越”。

(16)、《守岛——寻找烈士王继才》新书式在京举行

(17)、温馨提示: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18)、第二个原因是他形成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统一世界的进步。因此,三国鼎立的长期战争形势出现了,民不聊生。

(19)、残酷的火攻是火烧孟获的10万藤甲兵。诸葛亮听到被烧士兵尖叫,闻到被烧士兵尸体的气味。他哀叹道:虽然我对朝廷有功,但是烧死的人太多,会损阳寿。

(20)、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1)、注1: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

(2)、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都说兵不厌诈,司马懿强行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汉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第四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派李严负责准备粮草,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谎称谕旨要求诸葛亮撤军,后被贬为庶民。

(3)、纵观诸葛亮对蜀汉一生的事迹贡献,用兵的功绩远不如他治理蜀国。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三国中,唯有蜀国的治安强。伐魏期间,诸葛亮不在国都,蜀国内部却井然有序,然而曹魏孙吴这个时期的政变此起彼伏。诸葛亮死后,刘禅虽无大能,却依然守住了近三十年;但曹操没死几年,大权就不在曹氏家族。

(4)、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5)、《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6)、每个人都渴望被信任。每个人都渴望翱翔于天。天地有正气。

(7)、战汉中,取西川,巧布八卦阵吓退陆逊,木牛流马巧装粮草,六出祁山。神出鬼没,神鬼莫测。

(8)、第七段:当然,历来对诸葛亮的神化,也都不可信。

(9)、刨除一切不论,诸葛亮创造了一个的政治神话。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10)、民间文学从各个角度有意无意的在神话诸葛亮,民间给诸葛亮盖了一个庙,庙的两旁贴了一副对子,这幅对子的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是,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1)、这就是说你得审时度势。有人说诸葛亮对待下等人太宽了,一点都不严厉。但是这幅对联的作者告诉大家,无论是宽还是严,前提是得审时度势。面对当时天下的情况,蜀国易自保,易发展经济,励精图治,而不是主动地去攻打别人,国力耗到这个程度,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打呢?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他想在活着的时候建功立业。这不是为了蜀国,而是为了个人的千秋功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有点自私,图了自己的虚名。

(12)、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

(13)、隆中对:东汉末年,刘备与诸葛亮面谈江山大业,分析天下形势;

(14)、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

(15)、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

(16)、有人说那不会,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到这儿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从一开始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后是下诈降书,下完诈降书,诸葛亮登场,设七星坛借东风,后是直接火烧赤壁。这个过程当中还夹杂有庞统巧献连环计,从整个过程看,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作战,有人让我去赤壁之战的核心就是诸葛亮借东风,但事实上诸葛亮根本就没借过东风,借东风之类的事情,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只能说是神话。真实情况是周瑜出于长期在这生活了解这儿的气候,知道每年到冬季的必有一段时间是刮东南风。所以用火攻曹营是周瑜,跟诸葛亮一毛钱关系。

(17)、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

(18)、第孔明兴茶。孔明可能实际上并没有亲自到过六大茶山地区,但是据说云南大规模种茶和孔明有着莫大的关联。当然之前云南本地人已经有食用茶叶的习俗,只是茶叶种植并不成规模。

(19)、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前往驻防。一切未出所料,结果是郭淮成功阻击诸葛亮。诸葛亮再次将计就计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没想到再次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一切奇袭计划。

(20)、《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

(1)、《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2)、说到这里很多的朋友真不服气,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各朝各地人还要建武侯祠,供奉诸葛亮,把它缝成圣人一样的人物呢。其实大家伙要注意,这是罗贯中在美化诸葛亮,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有意识地推崇诸葛亮。其实这是告诉老百姓,诸葛亮那么大的能耐都不造反,都在忠心地辅佐皇上,你们的能耐能有多大,老老实实的辅佐我吧。

(3)、建兴六年春,汉军准备北伐,诸葛亮放弃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计,选择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由于蜀军的突然进攻,毫无防备的魏军手忙脚乱,姜维、梁绪等纷纷投降,顷刻间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亲自坐镇,派大将军曹真防御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徐邈率军反攻南安郡。诸葛亮料到张郃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马谡请命应战,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并要求马谡到街亭后立刻描绘街亭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位置。又派大将王平作为副将,同时让高翔在列柳城接应马谡,又命魏延在山谷之中接应马谡。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部署,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张郃派人,切断汉军水源。汉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对曹魏产生极大震动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也上疏愿意自贬三等。

(4)、依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锁自己去世的消息,蜀军井然有序的撤退着。当地百姓提供情报,诸葛亮已经薨世,但蜀军还能如此整齐划让司马懿犹豫了,后为了稳妥,司马懿错过了这次消灭蜀军的良机。所以后世流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调侃:“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5)、征伐少数民族武装中,注意民族政策,尊重异族习惯,从政治上稳定了边疆,从文化上团结了各个民族部落,从军事上加强了蜀军力量。

(6)、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

(7)、然后,将士们登桥放箭,诸葛连弩一顿放,魏军死伤惨重。司马懿见势不妙,赶紧鸣金收兵,再也不出来了。 

(8)、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对魏国发动了七次北伐战争,称为七出祁山,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第七次北伐的时候!

(9)、《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10)、投稿邮箱/3073583496@qq.com

(11)、曹丕代汉,刘备称帝于成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攻战。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军中,年谥为忠武侯。

(12)、第一个原因是他在战场上用火烧死了太多的人,这也很残忍。诸葛亮因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很难赢得每一场战斗。他不得不多次设谋使用残酷的火攻。其中,著名的是五次在战场上使用火攻。第一次是火烧博望坡。第二次是火烧新野。第三次是火烧赤壁。第四次是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五次是北伐曹魏火烧子午谷。

(13)、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14)、制定并执行了蜀汉一切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官僚,平衡派系,安抚地方;诸葛亮一共做了两次,一次大局初定,另一次是一个大烂摊子,可谓是天生的管理者和危机处理专家。

(15)、司马懿发现这一战机,命令骑兵突袭,本以为这是“到手的鸭子”。谁知道孟琰部正是无当飞军,战斗力极强,另外蜀汉大部队也没闲着,三国强工程兵立即“出场”--架桥,没用多久桥就架好了。

(16)、蜀汉诸葛亮方面备战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这次是准备打持久战,不但积极屯田种粮,甚至在秦岭开荒种地,而且诸葛亮继续贯彻“科技兴国”方针,在“木牛”之后又发明了“流马”,这大大提升了蜀汉的运粮效率,后勤供给问题得以改良。在武器制造方面,蜀汉有铸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据说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是神刀。

(17)、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

(18)、诸葛亮前方负责北伐,李严负责后方供给,两人也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要是成功了诸葛亮肯定是头功,所以李严自然不爽。当然李严不会也不敢因为自己的不爽就懈怠工作,只是连日大雨使得运粮工作艰难了很多。本来这个问题的性质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李严却假造圣旨将诸葛亮大军召回,这让问题“变了质”。就这样,诸葛亮撤军返蜀。返蜀后,李严就被调查,然后被贬为庶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