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文案9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9 00:51:59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田园诗人

1、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宋朝。此时,宋朝的主要敌人是在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了对付辽朝,宋朝联合东北方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

(3)、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4)、(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80天后,陶渊明当县令当烦了,理由是督邮受命到当地巡视,命人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原本就不喜欢也不擅长这种接待工作,但毕竟是上面派来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见。然后下属还提醒他,得穿上官服,打扮得工工整整才能去。言外之意,否则仕途岌岌可危。

(6)、陶渊明是有大志的。少壮时,他志比鲲鹏,以直上九霄为乐。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8)、然而,即便工资如此诱人,陶渊明这次却真的放下了一切,彻底归隐田园,再不朝仕途方面使劲了。

(9)、当然,《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不是正史。说到正史,习惯上是指在清朝乾隆年间确定的,中国历朝自《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清末民初,柯劭忞编撰《新元史》,于1920年脱稿,次年即被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列入正史,合称“二十五史”。然在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于1927年编撰完成后,人们更习惯于用《清史稿》来替代《新元史》列入“二十五史”。如果将这两本书都列入,那就是“二十六史”。

(10)、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1)、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2)、五斗米道咱之前也聊过。您可别听这个名字奇奇怪怪、就以为它是什么邪教。其实,五斗米道是咱们本土宗教——道教早的一个派别。

(13)、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14)、从桃花源出来,陶渊明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这不要紧,陶渊明不是要躯壳在桃花源,而是要心在桃花源。他说得明白:

(15)、如果纯粹是死记硬背,要想将这“二十四史”背下来,还是需要花费不少工夫的,而且极其容易记错。可如果你懂得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二十四史”根本就不用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理解了这“二十四史”的编排顺序,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就了然于心了。

(16)、陶渊明长叹了一口气。默默无闻地活着,自古以来就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啊!司马迁之所以宁愿受腐刑,也要活下来写《史记》,不就是为了留名于世吗?倘若当初司马迁在写出《史记》之前被杀了,也就白活了一辈子,那才叫羞耻呢。有了《史记》,司马迁没有白活,得了旷世之誉。而自己呢?如此下去,只能是“没世无闻”了,有何颜面得见亲朋好友呢?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要“遇”,“不遇”就没有施展的空间,就没有展示的舞台。董仲舒、司马迁叹的就是“不遇”,这不是和自己现在的处境一样吗?

(17)、桓玄手握重兵,便起了篡位之心,自己也想当皇帝。为了营造登基的气氛,就派人四处散布说他的辖区有祥瑞之气,将来必是龙袍加身之地。魏晋以来,豪强争霸,已成常态。对此,陶渊明采取旁观的态度。他做官,只是为了一份俸禄,补贴家用,使家人免受饥寒之苦,至于谁当皇上,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他对桓玄的行为保持“局外人”的态度,对那些为桓玄张目的人很是不屑,他想逍遥于事外。没想到,桓玄竟派他也去四处散布,充当桓玄篡位的马前卒。这就触碰了陶渊明的精神红线。怎么办?当面拒绝,会招惹麻烦,如不拒绝,则会蒙羞于己。正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了,他立刻以此为由,辞掉了官职,离桓玄而去。及至丁忧期满之时,桓玄被刘裕所杀,其同d也被“严肃处理”。因为没有参与桓玄的篡位活动,陶渊明躲过一劫。

(1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9)、这两首诗用咱现在的话说,大概意思就是:我想家,想母亲兄弟。还是田园生活好啊,官场这地方根本不是人待的。

(20)、走在回乡的路上,陶渊明感到浑身轻松。这是卸掉了精神缧绁的轻松,这是迷途知返的快乐。还没有回到村里,那方宅、草屋、炊烟,就已经出现在他的眼前了,鸡鸣狗吠的声音就已经在耳边回响了,心就仿佛从樊笼里跳出来了。

2、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

(1)、正在郁闷中,上面派人来请他回去,并给他安排了更高一级的职位:江州主簿。

(2)、之后,唐朝的李延寿又在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南史》,在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北史》,故后人将“二十四史”中的这十部称作“八书二史”。

(3)、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不是山水诗人;

(4)、他不仅有“猛志”,而且崇尚英雄。陶渊明的诗词中浓墨重彩歌颂的英雄只有一个:荆轲。

(5)、可悲啊,生不逢时,惭愧难当,顾影自怜。总在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深恐默默无闻、一事无成。自信才高,但世情不正。虽有形象却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无以展示于人。岁月悠悠,我只能屈而不伸。籍籍无名,古人是以为耻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谁说不是呢!顺逆是循环往复的,忽起忽落。没有人能事先造福,也没有人一开始就遇到祸事。都付诸自然吧,终都要归于一体的。

(6)、“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冀jì,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7)、根据《魏晋南北朝官俸》这本书记载,当时一个县的县令一年发324斛米,一斛米大概有今天130斤左右。

(8)、陶渊明的辞赋、散文有《归去来兮辞》、《闲情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也都是传世的名作。有《陶渊明集》。

(9)、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指责之声随处可闻,大臣们控告王安石变法是“变祖宗法度”。“四面楚歌”中,王安石心如顽石,铿锵以对。

(10)、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鲁迅看着眼前的这堆发黄的破书,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看到半夜,在字缝里忽然发现两个字:“吃人!”

(12)、以上,就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以及与之对应的二十六部正史。那么,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年代呢?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死于刘宋时期,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晋书》上有他的传记,《宋书》上有他的传记,《南史》上也有他的传记。

(13)、王国维穿着他的长袍马褂,讲他的《古史新证》,破译他的甲骨文,校勘他的《水经注》。他牢守着自己的文化堡垒。

(14)、但是没过多久,陶渊明就对这种生活不适应了,原因是他和上司志趣不合,“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写了封辞职信,便回家了。

(15)、隆安二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第二年奉命入京后他又直接回到了家。母亲病故后,陶渊明在家守了三年的孝,孝期-满,陶渊明便再度出仕,担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他又辞职跑了。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后--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

(16)、也就在陶渊明守孝的这段时间,桓玄率军东下,攻占了东晋的首都,挟持了当时的皇帝晋安帝,自己过了一把皇帝瘾。

(17)、早上,陶侃就把这一百多块砖一块块往外挪,堆到书房外面摆好。到了傍晚,又把砖一块块地运回到书房里。

(18)、回来了!我要和世俗断绝交往。这俗世与我相悖,我对它还有什么希求啊!

(19)、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0)、不过,在这种境况下,陶渊明还是写出了不少笔墨慷慨的诗篇。比如他的《咏荆轲》——

3、陶渊明是那个时代的田园诗人

(1)、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时代洪流携裹的陶渊明,注定要遇上无数坎坷。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他对抗时代的方式有些愚蠢,但至少在饥饿贫困交织出来的痛苦中,陶渊明仍然顽强地用笔向世人传达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做自己。这已经足够珍贵了。

(2)、一说起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可能很多朋友都能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诗勾勒出了一副美丽的田园生活画卷,也引发了无数人的向往。

(3)、不过,桓玄依然靠着东晋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崛起,一步步掌握了权力。等陶渊明做桓玄的幕僚时,他已经掌握了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准备继续他老爹未竞的事业:让东晋政权改姓桓。

(4)、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从桃花源出来,陶渊明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这不要紧,陶渊明不是要躯壳在桃花源,而是要心在桃花源。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陶渊明随性率真,听了这话心里那叫一个不痛快。于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顺带说了一句漂亮话“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便快快乐乐过他归隐田园的日子了。

(7)、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算是挺让人羡慕的工作了。所以说,陶渊明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五斗米可不是他的年薪、而是日薪!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10)、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也正是因为陶渊明这些诗歌的产生,也才有了后世对于田园诗的重视,才会有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陶渊明在诗词当中,用的并非诗歌化的语言,而是更倾向于散文化的语言创作。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2)、而且,您别看他是咱国家历史上有名有姓的诗人,就以为他家先人也是文豪。

(13)、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4)、可以看到,三部史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认为陶渊明去世于元嘉四年,终年六十三岁。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即公元427年。由于中国古代是按照虚岁计算年龄,故陶渊明的生年就该是365年,即东晋哀帝的兴宁三年。

(15)、就在这时,离陶渊明家乡很近的彭泽县出缺,经人举荐,陶渊明就做了彭泽县令。县令官虽不大,但也算是“主政一方”,比当幕僚强多了,待遇也高,有一百亩公田,随便耕种,收成归己,这是陶渊明仕途上美的差事。

(16)、《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17)、言罢,陶渊明就解下了官印,潇潇洒洒地辞了职,再也没有回头。

(18)、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19)、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祖父也曾做过太守之职,但是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逐渐开始没落。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期间他出任的低级官吏不计其数。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刚辞职回家的陶渊明又被召回出任主簿一-职,可是没做多久,他又辞职跑回了家中。

(20)、陶渊明虽然很早就创作出以轻视名利、归隐田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无论是初唐还是宋末,这种题材的文学创作都不受时代的欢迎,很少有人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多是因为题材相似而形成的一种流派,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田园诗。然而,到了元代,陶渊明的避世隐居的思想成为整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主流,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存在。因为,当一个新的政权处于崛起的阶段,建功立业才是整个社会的主流,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正好与此相反,因此会受到极大的削弱。而陶渊明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如热爱自然、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操守等。虽然唐宋两代对陶渊明推崇的角度不同,但都以上述为主。但元朝推崇的却是陶渊明隐逸的思想。元初,陶渊明隐逸的思想在许多人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元朝的开国功臣、元代文学的开创者耶律楚材,他对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至深,可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成吉思汗等帝王信任的伟大政治家,却把陶渊明奉为异代知音。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存诗六百余首,其中相当一部分表达了对陶渊明个人情操、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的认同,并表达了自己追求隐逸、淡漠、朴素、仁政和热爱自然的思想。此外,他对官场丑恶的厌恶和自我孤独的悲观避世的态度也随处可见。

4、陶渊明是什么朝代的田园诗人

(1)、从祭酒到县令,陶渊明的仕途只有10年,而他却说是30年。这“三十年”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心理的长度。把10年说成30年,可见对他来说,仕途是何等漫长,何等难熬。官场对他来说,就是尘网,就是樊笼,它扼杀着他自由的人性,扼杀着他旷达的天性。虽然搬出草房,住进了府衙,却浑身沾满了俗尘;虽然有酒有肉,吃得很饱,但把自己变成了被人喂养的笼中之鸟。这是得不偿失的,是人生的大失败。这“三十年”,府衙多了一个吃闲饭的,世间却少了一个陶渊明。

(2)、《士不遇赋》《悲士不遇赋》《感士不遇赋》,一脉相承,一唱三叹。

(3)、再加上“田园诗人”的名号这么响亮,又写了这么多首田园诗,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都快喷薄而出了,想必陶渊明种田水平应该不错啊。可后来才发现,陶渊明原来你根本不会种田啊!

(4)、因都城的方位不同,故史家将建炎南渡之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之后的宋朝称为“南宋”,所有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宋史》里。辽朝的历史记载在《辽史》里,金朝的历史记载在《金史》里。

(5)、其实,这样的形象,只是陶渊明人生中的一面,那在这位田园诗人的人生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6)、咱都知道,魏晋是个乱世,权力更迭就像是开了二倍速的视频一样。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没啥家国情怀。但陶渊明不一样,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晋人,所以对桓玄的做法十分不满。

(7)、与唐宋相比,元代作家的身份显然更为复杂。唐宋时期,由于严格坚持科举制度,作家多为荣登仕途的官僚、处于入仕求学道路上的文人、脱离了仕途的士大夫这三类人。虽然这三类人的地位和前途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基本一致。但是,元代的作家却并非如此。由于科举停办,官员晋升的渠道和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引来社会职业的变革,导致社会职业出现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也使人们的职业选择不再单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因此,作家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官僚集体,而是更加的混杂,他们既有因祖荫而获高官的贵族,也有凭科举而入仕的官吏;既有王恽这样的翰林清贵,也有关汉卿这类依靠杂剧市场谋生的自由撰稿人;既有程度不同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也有功底深厚的理学家或者是宗教僧侣。但是几乎所有人的创作中,都能找到陶渊明的思想影子,每个人的作品都诉说着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离尘世的渴望。

(8)、哎,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官场的文人,后却要撑着袋子去向别人讨吃的,这份痛苦可想而知。

(9)、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生于365年,卒于427年。

(10)、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1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3)、不过总蹭酒喝也不是办法,还是得赚钱补贴家用,于是陶渊明就想起做官了。后来,他还真当了官,还是一个略有实权的官:彭泽令。

(14)、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15)、好吧,虽然陶渊明种地不靠谱,但人是真潇洒。

(16)、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7)、不幸的是,陶渊明的妻子忽然生了重病,四处求医问药,花了不少钱,终还是走了。中年丧妻,不仅给陶渊明带来伤痛,而且让他欠下不少债。他再婚,又添了几个孩子,生活负担陡然加重,光靠种地很难养家糊口,陶渊明有些吃不消了。

(18)、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与之对应。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之对应。

(19)、咱之前节目也说了,从周代开始,咱们国家就已经有“假发”这东西了。而且当时社会上还很流行戴假发,无论男女,都认为戴一顶假发是美艳的事情。

(20)、田园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该回去了!悲哀的是,这么多年来,心竟然被躯体役使。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未来一定要把握住,不能再误入迷途了。从现在做起,还不晚,还来得及。每天都在忙,但不知在忙什么;每天都在斗,但不知在斗什么;每天都在走,但不知路在何方。走了“三十年”,终于回来了。此刻,是人生的起点;回家的路,是应走的正途。

5、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田园诗人写的

(1)、后来,在东晋王朝一次次的动荡中,陶侃逐渐展露头角,替东晋王朝摆平了好几次起义、叛乱,终一步一步升到太尉这样的高官。

(2)、有个渔夫,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划着船去打鱼。船越划越远,不知不觉中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两边是溪水,花朵繁茂,青草芬芳。渔夫很惊异,以前没有见过这个地方啊。再向前划去,就到了桃花林的尽头,这里正是溪水的源头。一座山横在面前,隐约可见山上有一个小洞。渔夫下船,从洞口摸进去。

(3)、因此,陶渊明给大家留下的记忆,则是一副恬淡从容,飘逸出尘的田园诗人+隐士形象,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每日吟诗作赋,与菊花相伴,这样的日子简直不要太逍遥。

(4)、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田园诗,指的是以描绘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展现隐逸情怀的诗歌。说起田园诗,大家很容易便会想到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

(5)、陶渊明联想董仲舒、司马迁,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自是满腹惆怅。难道就在这里虚度光阴吗?难道就在这里委屈自己吗?算了吧,何必呢?宁肯穷一点,也比闲着无聊好。走!

(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7)、晋朝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生了因皇室权力斗争而导致的“八王之乱”,进而引发因北方匈奴叛乱而导致的“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结果,是晋朝皇帝被杀,一些晋朝皇室和大臣南渡,以延续晋朝。由于晋朝原本定都于洛阳,南渡后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故史家将南渡前的晋朝称为西晋,南渡后的晋朝称为东晋,所有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晋书》里。

(8)、一说起陶渊明,可能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隐士形象:

(9)、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中国再次得以统结束了分裂两百多年的南北朝。

(10)、这首诗以淋漓的笔墨,歌颂了荆轲不畏强暴的悲壮之举。也许在陶渊明心中,也希望自己有一把荆轲那样的剑,刺破那个时代的黑暗与动乱。

(11)、于是,守孝期满之后,陶渊明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建康、投奔了桓玄的对头——刘裕。甚至他还在《荣木》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12)、王昌龄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著有大量的边塞诗,诗风雄浑豪放,是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1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