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
1、诸葛亮弹琴司马懿为何退
(1)、留下诸葛亮,他还会来进犯魏国,那魏国只能留着司马懿,来和诸葛亮作对,那时间长了,司马懿在军队就有了根基,为以后夺权创造有利条件。
(2)、但是,百弟发现,史料当中确实有诸葛亮用空城计的记载,只不过,不是在西城,也不是在街亭之战后。
(3)、取汉中。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司马懿退兵。
(4)、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追击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随后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诸葛亮等人早已离去,终大胜司马懿。
(5)、以我的经验,琴声是作不得伪的,任何一个色厉内荏的弹琴者,都能被明眼人听出其虚张声势之意。能与孔明争胜多年,甚至在实际上终是获得成功的司马懿,既然能从琴声中听出千军万马,那么我相信孔明的琴声里确乎是有千军万马的。
(6)、而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很少有占下风的时候,这也充分的能够说明司马懿并不是一个废柴,而是一个真正能够与诸葛亮平分秋色的乱世谋士。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智者,又怎能被区区的空城计而吓退呢?
(7)、司马懿不愧为诸葛亮的毕生之敌,他简直可以算是诸葛亮的知音,他不但算计到了诸葛亮必然不肯走子午谷,而且把诸葛亮的进军路线算得丝毫不差,并且想出了应对之策:“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8)、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9)、《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这本来就是个虚构的故事,书中並没有交待诸葛亮弹什么琴和曲子。在夜间能令人心情得到安慰的就是这支曲子。
(10)、谁知道马谡用兵无方,被张郃迅速击溃。不过张郃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对战局变得患得患失起来。这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诸葛亮的主力,也无法判断诸葛亮的用兵策略。这才使得张郃的胜利之师被王平的一千蜀军所吓退。在无法判断蜀军主力的情况下,张郃只得撤走。
(11)、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
(12)、营,但已为时晚矣。陆逊先使淳于丹探险明蜀兵虚实,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刘备败走,
(13)、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前半段的高潮是火烧赤壁,后半段的高潮是六出祁山。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复姓司马,单名一个“懿”字,河南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士。《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出场晚,一直到第94回才正式走到前台。而这个时候赤壁大战已过去了20多年。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大英雄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司马懿是后半场出场的人。不过,司马懿不寂寞,历史给他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诸葛亮也不孤单,命运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强者就像宇宙中的两颗行星,在经历了各自曲折的人生轨道之后,终于在祁山这个小小的点上“砰”的一下就撞在一起了。于是在祁山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龙争虎斗。
(14)、至于这个时候,司马懿在做什么,《资治通鉴》中有明确的记载:
(15)、不过对罗贯中来说,这段记载很具有传奇性,是写小说的绝妙素材,所以几乎原封不动的搬到了《三国演义》中。
(16)、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17)、当此关头,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孔明的意念中,必须要与滚滚而来的十万雄兵决然相抗,这样一股信念不知不觉地流露于琴声,于是便有了足以抵挡千军万马的气势。
(18)、诸葛亮的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19)、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20)、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2、诸葛亮吓退司马懿弹的什么琴
(1)、如果司马懿跟诸葛亮互换角色,能够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取胜吗?咱们还是来看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描述。
(2)、假设诸葛亮弹的是钢琴,我认为他应该弹中国三十大钢琴名曲之一的《摇篮曲》。
(3)、《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4)、第诸葛亮很无奈。无奈在哪儿呢?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就2500多个人,还没个能打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出此险招。
(5)、然而事实上当时孔明身边可调用的兵马区区可数,那么这万千甲兵从何而来?
(6)、“(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7)、既然是这样的话,说明司马懿也是懂音乐的人。
(8)、魏延和马谡的军事水平谁高谁低,那是不言而喻的,咱们要聊的,是从子午谷奇谋看司马懿诸葛亮军事水平:谁指挥魏延,能攻取长安?
(9)、蜀军的辎重粮草都在西城,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败局已定,亲自带人到西城搬运粮草,做撤兵的准备,但这次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想到司马懿会杀奔西城,所以只带了一班文官,身边没有大将,听到司马懿大军来取西城,众人都是大惊失色。
(10)、就是说,街亭之战、马谡之败,确有其事,但是并没有什么空城计的记载。
(11)、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12)、曹丕已死,曹睿继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
(13)、而归,糜芳、傅士仁来降被剐。孙权求和不得,筑支拜陆逊为大都督,逊令诸将坚守
(14)、在古代,像诸葛亮这样能弹会唱,还会作词作曲是很让人佩服的,在3000年前的周朝,好学生的标准是必须要学: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
(15)、一则,通过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已经得知了,琴声能传递信息。二则,水镜先生的那句话也表达出了,弹琴者和听琴者,能互相影响。如今这两种情况,都齐聚在空城之下。
(16)、(图)叶雄三国人物图谱,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17)、所以诸葛亮弹琴,正是以险取胜,向司马懿展示自己胸有成竹的镇定。除了神机妙算,更有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实为艺高人胆大方可为之。
(18)、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19)、司马懿以张郃为先锋,亲率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在战前军情通报会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有一番评价,虽然不知道魏延曾经向诸葛亮献上子午谷奇谋,但是司马懿还是想到了子午谷这条战略要道,所以他对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20)、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去追求一个的结果,殊不知,追求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客观上有可能得到一个结果,但是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么多成本来求这个,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范围内,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3、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的故事
(1)、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2)、当时司马懿的儿子也特别疑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看到这个故弄玄虚的计谋就匆忙撤退了。而且当时诸葛亮在城门上是弹了曲子的,所以这首曲子就是吓退司马懿的关键,根据很多专家的研究,诸葛亮在上面弹的曲子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琴曲叫做《流水》,因为这个人特别喜欢这首曲子,之前在出使东吴郡的时候也经常弹奏,甚至还被周瑜赞叹过。
(3)、紧急情况之下,魏主曹睿希望能够保住魏国,于是再次请求司马懿出山带兵战蜀。然而,司马懿也并未忘记自己的初的抱负和梦想,官复原职后带领魏国几十万大军抗击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军。在司马懿成功占领街亭之后,带领大军紧追蜀军直逼西城。而当司马懿大军到达西城时,只见诸葛亮一人在城楼上弹琴,并未见到一兵一卒。
(4)、因为魏主曹睿害怕两大敌人,一个就是蜀国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司马懿。深知司马懿有反叛之心,迟早会取代魏主。所以,魏主曹睿先利用司马懿杀掉诸葛亮,等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利用的价值也就没了,魏主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下一个必杀的人就是司马懿。
(5)、问题是,站在听者的立场,他又怎么能够明白此刻琴者心中的意思呢?可以说,旁听者能够破解的概率是之低的。
(6)、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曹魏诸将未人敢撄其锋,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启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司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这个“平西都督”头衔,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它应当感谢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才是决定司马懿能否掌握权力的人物。
(7)、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8)、甲兵至盘蛇谷中尽烧之,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孟获拜服,孔明让其自治。
(9)、对于你提出为什么说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还要故意放走他,是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给予你一些分析建议供你参考。
(10)、司马懿心想:”诸葛孔明,你这个计策,骗得了别人,还能骗得了我吗?肯定埋伏了不少人等着我呢!”赶紧命令大部队全体向后转,跑步走,撤退!这就是诸葛亮巧摆“空城计”,弹琴一曲,吓跑司马懿!下期精彩继续~
(11)、即使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如张郃,听了司马懿的分析和周密部署,也心服口服地拜倒于地:“都督神算也!”
(12)、诸葛亮如此淡定,司马懿心中疑虑顿生,他对司马昭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看到司马懿大军撤离,诸葛亮对身边人说:“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13)、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很多疑惑,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15万人),即便真的怀疑西城中有疑兵,他完全可以先假装撤离,然后派一小股侦察兵折返来侦查一番。或者司马懿完全可以将西城彻底包围起来,以逸待劳,他实在没有理由直接立刻撤兵。
(14)、先说马谡是谁,马谡把诸葛亮当成父亲一样,因为受哥哥马良托付…虽然挥泪斩马谡是情非得以。
(15)、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定了蜀国的后方,积极准备北伐中原。当时曹魏掌权的是曹操的孙子曹睿,他派骠骑大将军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积极备战,诸葛亮得到细作禀报后大惊失色,对众文武说道:
(16)、司马懿深知,自曹操那辈起,就对自己很不信任,用司马懿是因为他有能力,同时也一直对司马懿存有戒心,曹操告诫他的后人,不能给予司马懿军权,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司马懿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司马懿也是吃不安心,睡不安稳。
(17)、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城楼上抚琴,正是要用琴声对司马懿进行心理攻势。诸葛亮的空城布置,司马懿可以一目了然。而诸葛亮的表情、动作,与司马懿相距甚远,看不清楚。因此,诸葛亮只有用琴声来刺激司马懿,让他对形势进行判断。
(18)、在曹操看来,司马懿的才能不亚于诸葛亮,没有司马懿的辅助,曹丕断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司马懿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犹未可知。因此才会在临终之际告诉曹丕,既要用司马懿,还要防司马懿;用其谋略克敌,却阻其领军作战!
(19)、蜀军士垒土越墙得三江城。孔明计擒孟获妻子祝融夫人,换回被俘蜀将。孔明驱败巨
(20)、司马懿在三国演义是装傻充愣的高手,他的演技比起现代的演员高出几筹,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撤兵时,司马懿承认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且还谦虚的说:“诸葛孔明,吾不如也,”这抬高了诸葛亮,也让其他魏将对诸葛亮更加忌惮。
4、诸葛亮一曲琴音退司马懿
(1)、现在,文聘任江夏太守,虽然职位普通,但那是曹操对文聘的高度信任,因为江夏临近东吴,对抗东吴的重任从此就落在文聘的身上,尤其是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江夏就成为曹魏对抗东吴的前线,而东吴水军又是当时三国中强大的军队。文聘镇守江夏数十年,不但没有给曹魏丢脸,终也成为文聘流传千古的胜地,文聘之所以在三国众多英雄中终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成功演绎了一场名震敌国的空城计。
(2)、魏军看到陆逊在孙权撤退之后,竟然不是逃跑,还要发动进攻,不知道陆逊到底要干什么,于是,马上撤下包围圈,进城进行抵抗,陆逊军队被包围的危险就已解除。陆逊与诸葛瑾依然率领大军前行,并且虚张声势,使魏军不敢进攻。到了白围(今湖北白河口)之后,陆逊竟然放出风声,扬言狩猎,暗中分兵将军周峻、张梁等攻打江夏、新市、安陆(今湖北云梦)、石阳(今湖北汉川西北)等地,一场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这个时候魏军不知道陆逊带了多少人马,吴军所过之处,魏军吓得纷纷逃入城,以至于守城魏军在大家还未进城之际就将城门堵住,无法关门,魏军只得自相残杀,然后才得以关上城门。吴军趁势杀上前,斩俘千余未进城的魏军,然后突然向后挥兵,安全撤回。等魏军将领醒悟过来之后,陆逊率领的断后部队早已到了东吴的势力范围。
(3)、城不下,向姜维求计。姜维诈降曹真,费耀替曹真出征,中计自刎,蜀兵三至祁山。
(4)、看来,《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是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了。
(5)、《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也是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6)、第诸葛亮很有信心。诸葛亮判断,以司马懿的狐疑性格,跟自己第一次交手,面对如此异常的局面,他绝不会贸然进城,诸葛亮对此有把握。
(7)、所以,当司马懿听到诸葛亮弹琴故作此态时,也就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一旦诸葛亮死了,他自己的命未来也不保。于是,司马懿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和未来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和梦想,就故意放走诸葛亮等人。这样一来,司马懿就可以继续和诸葛亮周旋,为未来取代魏主创造有利时机。
(8)、甚至司马懿还可以直接命令弓箭手向着城楼上的诸葛亮射箭,诸葛亮也势必会死于乱箭之下,而才智过人的司马懿却毫无作为,只是“惊恐撤军”。司马懿此举只有一个解释:司马懿内心并不害怕蜀军埋伏,他只是不想杀诸葛亮而已。
(9)、据说东汉时的大琴家蔡邕某日接到朋友宴请,当他到达时朋友正在屋内弹琴,蔡邕站在门外静听片刻便急急离去了。朋友事后闻知,特意登门向蔡邕询问何故来而复返,原来是蔡邕从琴声里听出了一股杀气,以为朋友或将加害于已。
(10)、不服,孔明再释。孟获教弟孟优以诈降进宝于孔明以里应外合,孔明用药麻翻孟优,
(11)、诸葛亮想了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办法,关于这一段,《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述。说诸葛亮登上城楼抬眼望去,见远处尘土大起,魏军分两路杀来。诸葛亮吩咐手下人把旌旗都隐藏起来,然后四门大开,每个门由20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再看这位诸葛丞相,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面前摆着一张琴,在高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抚琴,神态悠闲,自如。
(12)、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司马懿说这番话的语境——他是为了反击“诸葛亮不可战胜论”,也是在给属下打气,所以他才刻意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13)、第二场:陆逊羽扇纶巾,大摆空城计,终反败为胜。陆逊,20岁就被周瑜发现,并引荐给孙权,从此跟随孙权、周瑜南征北战,后来,在周瑜英年早逝之后,鲁肃、吕蒙相继接替周瑜,陆逊的才能开始展现,并于吕蒙任大都督期间,设计一举俘虏关羽,为孙权拿下荆州立下汗马功劳,从此,东吴进入陆逊时期。陆逊任大都督伊始,于公元221年到222年,陆逊指挥东吴大军在夷陵一战大败刘备,刘备因此气死在白帝城,陆逊从此名享天下,成为三国时期的统帅,比肩周瑜、诸葛亮、司马懿。后来,又于公元228年,陆逊率领东吴大军,在石亭一役大败曹休率领的十万大军,曹休因此被活活气死,如果不是陆逊保守,那东吴可以直捣曹魏老巢,三国的历史或许会重新改写。陆逊因此一役被孙权拜为东吴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
(14)、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打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并且城内兵少粮少,根本不可能打退司马懿的五十万大军,于是诸葛亮就摆起了空城计,让仅剩的士兵都藏起来,收起了所有军旗,打开城门,城门口就几十个士兵假扮的百姓在打扫街道,而诸葛亮就带着两个小书童在城楼上弹琴。
(15)、攻城为下。孔明使魏延、赵云深入蛮地,战败孟获三洞元帅,孟获亲自出战。被魏延
(16)、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懂得咱中国“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再稍微调研一下司马懿的充满艰险的“官运图”,就会迎刃而解了。
(17)、历史上,司马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对于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来说,《三国演义》中精彩的部分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意图北定中原,与魏国都督司马懿对阵沙场了。
(18)、首先,纵观史料,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战。两人主要是在祁山与渭南作战。
(19)、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刘晔为军师。引四十万大兵,来
(20)、司马懿得到蜀汉大军撤退的消息,认为诸葛亮已死,于是,率大军追击,想一举消灭蜀汉大军。但是,在追击途中,司马懿远远看到诸葛亮坐在战车上羽扇纶巾,正率领大军返回营中,司马懿“恍然大悟”,认为曾经得到的军情是假,那是诸葛亮放出的烟雾弹,想引诱魏军出击,然后一举消灭他司马懿率领的大军,我司马懿才没有那么傻,幸亏我亲自率兵,发现了诸葛亮竟然还坐在军车上指挥大军设伏,快点跑,否则就不及了。于是,司马懿率领大军马上撤退,生怕被蜀汉大军追上来或中埋伏,狂奔几十里后,才停下来问左右将军:“吾头尚在否?”得到左右将领的回答之后司马懿才安心,这不是在做梦。
5、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用了什么计谋
(1)、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下,十分震惊。司马懿没想到诸葛亮如此迎接他。这时司马懿就面临一个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如果选择进城,成功了,可以活捉诸葛亮;如果不成功,就会被对方活捉,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选择不进城,万一城里没有埋伏,不是错过大好机会吗?这叫“煮熟的鸭子——扑棱翅膀就飞了”。
(2)、但果真如此吗?皆知写文章标题从来都是重要的,《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诸葛亮摆空城计,是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95回,标题叫: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3)、紧接着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进军路线进行了一番分析推测,而且事实证明,这些分析推测百分之百的准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诸葛亮不管是派魏延奇兵偷袭,还是亲率主力出击,在子午谷都会受到司马懿游骑的袭扰,当他们疲惫不堪地走出子午谷,就会看见司马懿大军阵容严整地都守候在那里,准备发出致命的一击。
(4)、这时候有读者可能要问了:邓艾偷渡阴平能直捣成都迫降刘禅,魏延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办法直捣长安?
(5)、魏延镇守汉中,那个职位本来是张飞梦寐以求的,但是刘备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就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事实证明,刘备知人之明远胜诸葛亮: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曹军不能越雷池一步;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结果导致第一次伐魏一溃千里。
(6)、琴音婉转不休,仿佛在诉说空城之后的是非成败,“心生恐惧”的司马懿终挥军退去,成就了诸葛亮的万世英名,也找到了自己在重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临空城而退军,沦为笑柄又如何?历史从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7)、《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回的“戏眼”,就是诸葛亮的编导的“空城计”。说的是,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以玄虚威慑,哄走了胆小多疑的司马懿。
(8)、张割张飞首级献东吴。先主出征,吴班为先锋,关兴,张苞护驾。孙权使诸葛谨说刘
(9)、在罗贯中笔下,一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役就是空城计。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城,诸葛亮临危不乱,坐守空城,以一曲琴曲吓退魏国大军,流芳百世。
(10)、那么诸葛亮算准了吗?算准了。司马懿真的就被这个场面给镇住了,《三国演义》中说,司马懿到了西城前,探马把探到的情况回报司马懿,说:“禀大都督,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弹琴。”司马懿是什么反应呢?《三国演义》中说,“懿笑而不信”。通过这“笑而不信”我们就看到,司马懿对局面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对诸葛亮也是有了解的。诸葛亮不是别人,一个如此谨慎的人,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呢?于是司马懿亲自骑着马到城下来看,一到城下,司马懿真的傻眼了。抬眼望去,只见城门大开,有20个百姓规规矩矩地在那儿扫地。城楼之上,诸葛亮笑容可掬,正在弹琴呢,左边一个小童抱着宝剑,右边一个小童抱着拂尘。司马懿死活也想不到,他带着15万大军来了,诸葛亮居然在城上是这个样子。
(11)、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12)、*作者:丁征宇,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新锐潮流博主,新浪名博,知音专栏作家。
(13)、即便是城内有大军埋伏,几千军马的损失对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说也微乎其微,司马懿照样可以与蜀军正面对决。而如果城内没有大军,几千军马擒住诸葛亮也如同探囊取物。
(14)、军,但还是安排退军之计,等到曹真知晓,蜀兵已去二日。魏延受诸葛密计,斩追将王双。东吴孙权称帝,后主听孔明言,赍礼作贺,陆逊虚张声势以伐魏。孔明出汉中,
(15)、谯周谏阻不听。曹睿封夏侯渊之子夏侯楙为大都督,司徒王朗谏劝不听。楙率兵二十
(16)、诸葛亮在司马懿退兵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句显得无厘头。但实则却道出了诸葛亮给司马懿的信息。
(17)、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18)、被魏兵杀败。蜀兵劫曹真寨,司马懿救曹真。孔明斩陈式留魏延。又作书送曹真,曹
(19)、他知道司马懿是个高手,一般的高手,即便亲近如蜀中大将关羽、张飞等,也只是大叹诸葛亮的谋略之能而已,而司马懿,他能更深地看透自己,他是高手中的高手。诸葛亮却正是深入地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实施了他的心理奇谋战。这不是一场眼见的烟硝之战,他争胜于无形。然而,如果就只因对司马懿的了解,而诸葛亮就因此取胜,那司马懿也就不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为了取胜,诸葛亮显露出更令人叹服的本事,所以司马懿是输得心服口服;不,司马懿应该是震撼于诸葛亮,才有后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事情发生。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怎么就让高手中的高手司马懿震惊了呢?这难道不是诸葛亮的故作悠闲态的心理战而已吗?当然不,它是这场高手相争中重要的攻坚战役,成不成在此一举!
(20)、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备大败吴兵,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
(1)、诸葛亮见离间计成功,大敌司马懿被贬,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于是上了著名的《出师表》,以赵云,邓芝为先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兵出祁山。
(2)、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3)、诸葛亮听说孟达死在司马懿之手,判断司马懿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街亭,但在选将上出现失误,错用马谡守街亭,招致惨败,司马懿亲率大军奔西城杀来。
(4)、那么,诸葛亮弹琴的水平高到什么程度?能抵得上百万雄兵!这么说,有证据吗?有,下面我们就讲讲《空城计》。
(5)、魏军与西羌结连,西羌铁车兵大败蜀兵。孔明乘天降大雪,诱西羌铁车兵陷入坑堑而
(6)、尚书孙资建议曹睿分兵守险要,养精蓄锐,以图吴蜀,曹睿驾回洛阳。赵云不少一将
(7)、小说家言,在冯氏的笔下,钟子期不过是首先辨别出了伯牙“所奏何曲”并顺便把歌词给补充完整,之后又滔滔不绝地卖弄了一通关于琴的“科普知识”就令俞伯牙另眼相看了,至于点题的“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说实话,在那个年代,这些个掉书袋的本事,任何一个稍稍博闻强记的读书人都可以做到,钟子期能背出这么长的内容,多是因为山野樵夫的身份让俞伯牙感到意外而已,绝不至于因此而屈节下交,引为知己。
(8)、从“知音”故事的这段初记载中可以看出,伯牙与钟子期绝非像冯梦龙描述的那样偶然相遇,我更愿意相信这俩人是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钟子期对伯牙太了解了,了解到伯牙想把心事藏在琴声里却仍然被钟子期所发现,所以他才会感叹道:“吾于何逃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