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为什么臭了【文案116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1 02:14:45

于丹怎么臭了

1、于丹为什么不红了

(1)、于丹教授,文化人,钻研论语十几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无疑,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能说会道,还写了很多书,前些年比较红火有名气,现在基本沒有她的什么消息了。

(2)、在作文中,她也常常被拿来作为正面素材教导其他的学子,在当时真可谓是名声鹊起,更是令其他的学者羡慕不已。可是时间久了之后,人们渐渐地发现,她并不是像他们想象之中的那么。而且这些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方面,更表现在她的为人处事方面。

(3)、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她所展现出来的天赋只有她身边的人知道,而并未被全国人民都知道。直到有一天,她出现在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中,因用“鸡汤式”的解读方法解读了国学知识,所以一下子就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喜爱。

(4)、并且在出席这次昆曲的那天,于丹还脚踩一双数厘米的高跟鞋,穿着短裙和丝袜,就大摇大摆地上台了。这种穿着是一点也不适合当时的场合,并且很多学生认为于丹不尊重这次讲座。在于丹刚刚上台说了一句话:“我代表学校……”她的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不满已久的北大学子轰下了台。

(5)、倘若于丹在生活中耍大牌,还属于个人问题,但成名之后,忙于捞钱的于丹,在学术领域,也远不及当年那般有成就。自从当年走红后,她销售过很多经典书籍,再往后,于丹出版的书籍作品,却受到了更多读者的质疑。

(6)、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是作者对天下的关怀之情,这种情怀,是比较大的格局。

(7)、于丹能一夜爆红,还得益于她对国学经典《论语》的另类解读,这是她成功的秘诀。在过人心中《论语》之类的经典国学高深、生僻,难以理解,似乎只适合那种故纸堆里爬出来的老学究才有资格研究和解读,而于丹成功地紧密结合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以一种浅白、通俗的语言解读出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似乎这些古老的经典国学离我们普通人是如此的近,如此亲切。于丹又恰恰毁在了这方面,她让这种浅白、通俗的解读脱离了《论语》本身的精髓,完全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论语》在她嘴里通篇都是鸡汤式的逻辑,强奸民意式的自我意淫。

(8)、这是一场关于昆曲艺术的专业讲座,当时全场的嘉宾都属于业内人士,但只有于丹一个是“门外汉”。作为一个不懂昆曲艺术的人,居然被作为嘉宾来主讲,确实有一定的讽刺性。并且于丹还穿着不符合场景。所以于丹被轰下台去了,并且就此以后,她的形象彻底大打折扣,同时受到的质疑和不满也越来越多。民众的判断力逐渐提高,对于于丹“鸡汤式”的文化有所警惕于丹在走红之前的时候,还是一副低调虚心的模样。但是在自己出名之后,她不断开始浓妆艳抹、以及雍容华贵的服装加身。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她并不是去讲学授识的,反而更像是去参加一场走秀。而且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对于国学知识的传播,后成为了于丹牟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9)、她们应该有虔诚之心学习文化知识,踏实的心进行宣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气,希望她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10)、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望文生义。错了不害怕,更不丢人,大家指出来,自己改正,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11)、于丹除了卖书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去参加各地举办的国学演讲。当年在全国各地,于丹演讲甚至比她的书都火。不论什么场合,只要请到国学大师于丹,便会引起满座现象。

(12)、面对别人的诽谤,他无意争辩,也不愿多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

(13)、一个虚假的东西,是注定不能长久站住脚跟的。于丹不应该在自己肚子里没货的情况下,仍然装作什么都懂的模样,并且还以此赚取巨大的利益,实在是十分过分,在公众清醒明白过来时,肯定是不会继续买她的账啊。

(14)、在此情形下,质疑和反感于丹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某次于丹到北京大学演讲时,基本讲述的都是那些鸡汤内容,很多同学听到一半,便实在听不下去,于是纷纷起哄,让于丹离开。

(15)、难道红极一时的于丹真的是因为一句古文而被迫跌下神坛么?我想,不光小编会有疑惑,很多的人都会有疑惑。作为一个人,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因为一些小的失误,而被人们发难时,只要真诚的道歉,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完全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可以看出,于丹跌下神坛的原因远不仅仅如此,而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接下来,小编将会将原因一一道来。知名主持人,一站成名于丹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1988年开始正式进入影视传媒第一线。2001年,百家讲坛开播,于丹因为在论坛上的出色表现而被观众所熟识。在栏目之上,于丹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国学之中,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一系列讲座让观众再一次重刷对古典的理解。在于丹的讲解下,这些古文不再是难懂的文字,而成为大众都能接受的人生格言。

(16)、于丹的家庭是文化程度颇高的家庭,她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学习也对国学文化有自己的理解。2006年,于丹因为对《论语》的见解被人们熟知,后一年她又带着《庄子》侃侃而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并且喜欢她,她对于国学的理解是常人没有的深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于丹总能把拗口的国学用自己的轻松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们能轻松地了解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也让不少外国友人也爱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于丹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她让许多以前并不喜欢文学的人爱上了这门艺术。

(17)、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创见与个性,所以她的出色表现也被学校看在眼里,于是就提供给她一个更好的平台展现自己。果不其然,于丹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成功地征服了很多专家学子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士。就这样,她的名字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

(18)、那时,于丹还是国内的国学大师,也算拥有不小的人气,尽管“国学大师”这个称号被很多人所质疑,但这并不影响于丹的发展。2009年,于丹受邀到伦敦参加活动,可就是这次活动让于丹的人设彻底崩塌。

(19)、除此之外,于丹还擅长提炼传统国学里蕴藏着的一些道理,并且把这些哲理性的东西,总结归纳成各种心得,分享给同学们。于丹出众的国学功底以及善于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利用活学活用的方法,很受学生们喜爱。所以在大学里教书时期,于丹几乎是学校里受欢迎的老师之她在北京师范大学也很出名。

(20)、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2、于丹为什么臭了

(1)、当她讲课的时候,几乎是座无虚席。她成为《百家讲坛》的名讲师,也让她火出圈了。很多节目请她到现场点评,这其中就有《中国诗词大会》。

(2)、于丹在《百家讲坛》走红之后,很多不关注的人,可能一直以为于丹还和以前一样,被人崇拜。事实恰恰相反,于丹近几年可以说是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小编认为一共有四点:于丹在英国撒泼是其还有一次,于丹上台直接在嘘声中被轰了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原本一向朴素而又钟情于文学的她,在这样的一个论坛上竟然穿着高跟鞋,甚至还搭配上了黑色丝袜与超短裙,与现场的气氛可以说是格格不入。论坛结束后,媒体社会就对这件事进行了曝光与议论,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就是她这样做是对学术的不尊重,也是对其他学者的不尊重。

(4)、读者的这些发现一下子就将风光无限的国学大师于丹给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这些也并不能成为压死于丹的“后一根稻草”,真正让她跌落神坛的,还是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

(5)、于丹觉得酒店配不上自己的档次,半夜给翻译打电话让她投诉。三天换了三个房间,直到住进好的套房仍不满意。翻译每晚只睡两个小时,对于丹的随从诉苦,随从告诉她,当年出书,这个女人把中华书局上下200人折腾够呛。

(6)、首先她本就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也是国学界的一大泰斗,对国学十分精通。所以,他从于丹很小的时候对她的要求就十分严格,很早的时候,于丹就接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阅读过很多文学方面的著作,这些对她未来发展成国学大师都是有影响的。

(7)、因为如果是一个国学大师的话,与她息息相关的应该是传统文学,因为她需要传播那些古籍文化。这也是为什么说,“国学大师”不仅仅只是学识渊博,人品、文品都应该是卓越一致的。但是于丹并没有做到这些,她在自己爆红之后,需要一切高级别的待遇。

(8)、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

(9)、说到财商也就是会赚钱的人,财商运气好,财气好,做什么都很顺手,从不做亏本的买卖,这样的人也许点小智商,也许是胆子大,有句话说得好:“饿死胆小的,饱死胆大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胆子越大,机遇越多,胆子越小,机遇越少,也就越是赚不到钱,财大气粗财更大。

(10)、其实从整个人生来说,这都属于正常现象。而怎样去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在低谷或者高光时刻,该如何处理遇到的事情,或许才是重要的事情。

(11)、只要有一些待遇不让她满意,她就大发雷霆暴怒,比如工作时必须住五星级酒店,否则就嚷嚷着不住。还时不时发脾气,这也把于丹的人品和专业素养,不好的一面都给显露无疑。而且于丹的每一次活动和演讲,基本上都是为了利益考虑。于丹在自己爆红之后,选择的并不是坚持初心的“传播古典文化”,而是以能够获得钱财的市场为主。

(12)、随着时间推移,于丹不仅在国内演讲,还被相关经纪公司,邀请她前往国外去演讲。而她通过演讲所获得的报酬也是天价。伴随着收入越来越高,名头也越来越大,似乎于丹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她仿佛也不再是曾经学生们眼中那个和蔼可亲的“于老师”,而是变成了社会上各种人追捧的“国学大师”。

(13)、甚至于丹还根据自己对国学的研究,出了一本自传形式的书籍。那个年代,于丹出版的书籍简直就是紧俏物资,于丹举办的签名售书仪式,现场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销售情况也是火爆至极。刚开始,于丹的书,确实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女生。很喜欢读于丹的著作。

(14)、于丹老师的平易见人,对所有人的细心讲解,呵护之至,再加上对国学的一些了解以及一些心灵鸡汤,使得于丹老师迅速成为大众眼中的国学大师,成为平民接触国学的桥梁。在这种情况下,于丹老师开始通过更多的方式来传播国学。

(15)、让她备受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的时候,她对酒店不满意,就要求换一家,换了好几家以后,她生气了,骂了助理和翻译,这个事情,被曝光了。

(16)、于丹借国内“百家讲坛”文学热的崛起而走红,在2006年左右,随着《百家讲坛》的兴起,国内迎来一片文学热潮,易中天、于丹等人都是在这时借着文学热潮的趋势而走红。

(17)、北大那一次的事情具体是这样的,那一次于丹被邀请到北大讲授昆曲艺术讲座,本来又是一次于丹曝光率增大的好机会,顺便让自己的发言和思想让北大的学子感受一下的好时期。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于丹当时穿了超短裙和黑丝袜,并且于丹对于昆曲艺术是一点都不知道的。作为一个门外汉的于丹又能够说出什么样的话语,北大学子去的那些人都是懂得昆曲艺术,他们对于所谓的流量文化明星不在乎,他们十分尊重昆曲艺术,于丹这样无脑的行为让她自己贴上了“装”的标签,刚开始就有学生开始反对,后面的呼声越来愈大,他们势要把于丹赶下台,让于丹滚下去,这一次于丹的面子丢大了。

(18)、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19)、于丹老师是一位文化人,但她的行为却没有文化。可能当时很生气,但这样做的结果却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于丹老师没有在公众场合解释这个事情,可能还会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她的做法,与《论语》中的谨言慎行相违背。

(20)、真正让于丹“臭名”的还是在前几年,于丹在伦敦演出时的爆料,据说于丹三天换三次酒店,原本工作人员也是为她安排很好的酒店了,只是于丹太挑剔。

3、于丹现状照片

(1)、还读过一些小说和散文。但已经记不清了。因为我有二十多年未读了。当然,这不能怪他,怪我,我为了养家,没有闲暇读书。

(2)、被轰下台的那次北大讲座2012年11月17号 ,当时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昆曲的讲座。彼时邀请的都是昆曲领域的专家,于丹也作为嘉宾被邀请进来。但是很多北大学子表示不满,因为他们认为于丹这个人,并不是昆曲领域的专业人士。

(3)、大家对蒙曼老师的崇敬之情减少了,觉得她对诗词的解读,口水化了。文化解读,是不是可以口语化?可以的,但是过于口语化了,就有点烂俗了。

(4)、慢慢的,大家的风向都开始慢慢变了,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于丹,质疑她的为人是否和她自己对大众讲的那些道理一样,反对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连她在电视上高光的文学讲座,都开始被人们议论并没有含金量。到后面更是有知名人士公开谈论她的言论没营养,也质疑她的学识是不是能担当得起她现在的盛名。

(5)、另外也有人发现,于丹她所宣扬的国学文化,其实只是空有其表,并没有实质性的内涵深度。就连她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时,经常掺杂个人情感、以及不切实际的解读。甚至经常给人讲心灵鸡汤,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国学知识。

(6)、她对于国学的理解以及阐述国学知识的能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她主持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很多观众还有一个喜欢于丹的原因就是于丹曾经在网络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7)、于丹跌落神坛的第一个原因:假学问,于丹其实并没有关于文学方面的真才实学。于丹是传媒出身,于丹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的时候,很多都是自己感觉得,并不是以专业的眼光来评判的。在当时,于丹的理论就被很多文史界人士吐槽。

(8)、蒙曼老师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从小也颇有文化修为,每年都给自己开了个50本书的书单,对于经典的书籍,也不会放过。

(9)、登上《百家讲坛》仅一年,就在中国作家富豪榜占得名次

(10)、据当年于丹教过的学生后来回忆,于丹教国学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她常常喜欢把枯燥乏味的国学知识,通过结合现代社会情况,描述成一些有趣的故事,从而勾起同学们的兴趣。于丹就是在一边教学,一边潜心研究之下,把那些枯燥的《论语》《庄子》等国学名著,通过自己讲述,变得通俗易懂。

(11)、于丹跌落神坛的第二个原因:毒鸡汤,于丹成名后,总是发布一些文章来教育女性。在当时被称为心灵鸡汤。但是现在,于丹的理论已经不适用了,人们对鸡汤的辨别能力提高了。于丹的毒鸡汤再也没有人买单了。

(12)、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如此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他被传与王梦婷有关系,虽然这个事情被王梦婷辟谣了,但郭德纲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幅字:大年初捏小人嘴。

(13)、后来听说他在研究《红楼梦》,是“红学家”。这个我没有见过文章,不能妄谈。

(14)、论语孔孟之道,无非就是心灵鸡汤,而且孔孟之道旧观念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鸡汤开始喝还觉得新鲜,喝多了就沒啥新奇感了

(15)、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16)、尤其是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讲庄子,可谓万人追捧,盛况空前。 于丹大的优点是,她让普通老百姓知道了孔子、庄子。于丹因此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国学大师,初具文化、大中专毕业层次的人也是粉丝,还有那些退休的小学、初中教师,等等,这使得央视的百家讲坛,成为了老百姓受欢迎的电视节目。

(17)、于丹大的毛病就是功底不扎实。有一次在央视讲《得失之道》,她在节目中,意然说王安石领导了“庆历新政”,苏东坡说青苗法有积极意义,让人哈哈大笑。如果刘文典先生从坟墓里爬岀来,是会要开骂的。这里略举数例:于丹曾把“狡黠”的“黠”念成了“jié”;再譬如,她曾把“污秽”的“秽”念成了“suì”,当一个公众人物面对亿万电视观众时,是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的;于丹把“高山流水”中的“伯牙”解读为“俞伯牙”,暴露出学问的不严谨、不扎实。

(18)、这个感觉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古籍典章,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愿意品读下去。

(19)、我们常说文化人出名后,大多逃不过“出书、演讲、上节目”三件套,于丹自然也不例外,自《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连带着于丹的曝光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于丹初次登上《百家讲坛》是在2006年,而仅一年之后,于丹就登上了2007年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更让人意外的是,她的排名仅次于第一的郭敬明,位列第二。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文化圈的钱就这么好赚?或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就为于丹日后的跌落神坛埋下了伏笔。

(20)、这让小编不时想起前不久诗词大会上国学大师蒙曼,蒙曼是当之无愧的才女,父母都是大学教师,而且更是爱书如命。小小年纪便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因为太出色,而被推荐至百家讲坛之上,通过精彩的演讲,被大家所认知。但却在参加诗词大会期间,因错误的解释“锄禾日当午”而被大家质疑其实力。深思于丹,爱好不等于学术其实,不管是于丹,还是蒙曼,错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他们将自己的位置放错了。于丹,如果仅从她的职业来说,她无疑是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句句金句是她主持的利器,百家讲坛是她的主战场,而万人追捧更不是天方夜谭。但她却将爱好当真了,试想一下,如果简单的理解都是对的,为何还有国学大师的存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国学的大师。

4、于丹的现状

(1)、2007年,于丹在央视讲解《邯郸记》时,随口把陕州说成陕西,立即有网友指出:陕州不是陕西,陕州是三门峡的古地名。

(2)、等她2008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各大媒体和专家都看不下去了。学者周孝正怒怼:“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北京晚报》批评:“巧言令色,鲜矣仁。”就连曾经同台的易中天,也批评于丹把谋生放在第一位,是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

(3)、好是有讲课经验和授课经验,而且还比较受学生们欢迎的那些国学教授。这个基调定下来后,《百家讲坛》节目组,便开始在全国各大高校,搜寻那些比较受同学们欢迎的历史类或者国学类教授。

(4)、这一次重大改变,不仅让收视率惨淡的《百家讲坛》起死回生,而且迅速成长为王牌类栏目,而且也让诸如易中天、纪连海、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教授喻大华、河南历史系教授王立群等人快速走红。

(5)、其实在古代“女”通“汝”,是你的意思,因此这句话解释开来的话就是“你们这些臭小子,和那些顽皮小孩一样,怎么说都不听,气死我了”。经过专家解释,于丹的解释完全错误,这也让大家渐渐明白于丹只是一个国学爱好者,并不能称之为国学大师。

(6)、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于丹有才华,但人无完人,光环太多,高处不胜寒,历史发展规律,登高必跌重,跌下神坛很正常。

(7)、于丹本是北师大的教授,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以后,就成了全国爆红的文化名人,成为了新时代解读国学经典尤其是论语的代言人,她自己也俨然以此代言人自居,并开始膨胀了。2009年5月,于丹在伦敦开讲座期间,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身价高,三天换三个房间,就是高级酒店也满足不了这个“文化大师”,即便提供了酒店好的房间,她还是各种挑剔。 

(8)、易中天讲三国,可谓万人追捧,盛况空前。于丹讲的是让普通老百姓知道了孔子、庄子。于丹因此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国学大师,初具文化、大中专毕业层次的人也是粉丝,还有那些退休的小学、初中教师,等等,这使得央视的百家讲坛,成为了老百姓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于丹的成名,得益于时代的推波助澜,得益于时势造英雄,得益于文化的不普及和没能大众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已经断层好多年了。所谓时势,就是央视百家讲坛的横空出世。百家讲坛的岀世,标志着说书的现代化,它使说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它使寻常家庭、普通百姓都能看到和听到,因此颇受欢迎。

(9)、于丹大概都没有想到事情还可以进一步恶化,在国内的于丹可是享受着很好的待遇,每一次外出的工作都是由主办方承包了多的事宜,于丹可谓是住得好、吃得好、工作得轻松,在国外却受到不重视的对待。于丹掉下“神坛”标志性事件应该就是在北大那一次的事件,这让当时的主办方和于丹都尴尬,没有想到北大的学子对于所谓的流量文化明星不屑一顾。

(10)、试看当下太多的国学“大师”——专家教授,巍峨矗立于方寸讲台之上,嘴上狂飙“国学国粹”,其行为与“解惑讲义”离谱甚远,乃至背道而驰!据轶事相传,当年昆明“联大”著名教授、文学大师朱自清,即使忍饥挨饿,也拒绝购买洋面粉,身体力行,身教学生乃至社会能样爱国!

(11)、其实,智商也好,情商也好,财商也罢都是本互联系的,有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做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总得留点遗憾,正是这个遗憾就是你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要是这个世上智商、情商、财商全被一个人占了,这个世界就不公平了,也是不合理了。

(12)、于丹就好像我们口中的“开挂人生”,一路走来没有磕磕绊绊,在这里没有否认她自身的努力和实力,但是相比较于其他辛勤付出的人她真的是太顺利了。这一阶段的于丹无疑是大出风头的一段时间,她频频登上各种的电视杂志,新闻媒体,她本人也十分喜欢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人们也是崇拜她崇拜她的文化,更加沉迷于她对国学的奇思妙想。

(13)、于丹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能还停留在《百家讲坛》时期。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给大家带来了自己对《论语》的讲解。在当时,于丹被称为文化圣母,是道德高尚、自信自强的女性楷模。于丹名气大了以后,还发文章教女性三从四德。但是,于丹现在却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你知道为什么吗?

(14)、据说曾经有企业邀请于丹去做演讲,但是于丹直言不讳的说:“我的演讲是需要按照小时计费的。”本来应该是严谨的学术性知识传播,于丹在自己爆红之后,却只想要以金钱利益化变现为主。同时她的打扮也愈加珠光宝气,让人看不见一点读书人的模样。也正因为如此,人们都不再像以前一样崇拜喜爱她。

(15)、人们开始醒悟,其实所谓的于丹的奇思妙想都是在照本宣科,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了一遍,就像在说华丽的废话,一开始听觉得无比美妙,但是深入了解后就会觉得不堪一击。

(16)、在活动结束后,一篇名为《国学大师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帖子就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文中内容字字诛心,称于丹在伦敦参加活动期间,数次用自己“国学大师”的名头撒泼,就连酒店房间就因一点小细节不满意而更换了至少三次。

(17)、于丹利用国学知识,不仅拥有了令人尊敬的高校教授头衔,而且她还积极主动去研究现代传媒学,利用传统结合现代的方式,将国学应用在多个领域,让她成为了全方位出众的知识型人才。时代造就于丹的成功。我国有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往往时代会给那些有能力的人,提供好的展示舞台。二十一世纪初,为了宣扬传统文化,开办了一档以知识类为主题的节目《百家讲坛》。

(18)、例如马未都曾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马扎。这让很多人疑惑,难道当时的老师,是骗自己的吗?

(19)、但当于丹在百家讲坛上给观众讲解这句古话时,当所有的观众都认为会有不同的讲解时,于丹却解释道:“孔夫子就是在说女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夫妻之间的打情骂俏”。而这时,也许观众不会有什么反应,但于丹的解释却遭到了国学大师的批评。

(20)、从于丹过往的经历来看,尽管她在北京大学里也很受欢迎,而在在一些知名栏目里有过撰稿经验,或许在小圈子里也被大家认可。但终归只是被少数人所知。

5、于丹的脸怎么了

(1)、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同时,还欣赏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2)、怯死乃胆小怕死之意,苟免为苟且免除死亡之意,若只因怯死而苟且那又同豕犬何异,故而勇将宁可战死沙场,壮士也绝不会为苟生去自毁名节。面临死生的一刹那间,或许只有慷慨赴死的人,才能担得上“勇”之一字。

(3)、于丹跌落神坛的第四个原因:于丹是一个言行不一致的人,嘴里宣讲着真善美,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却不能做到与人为善、恪守己德。在一次出外宣讲时,她与她的助理同行,当晚需要预订酒店,酒店预定更换了4次都没能令她满意,受不了的她向助理破口大骂,她对于生活的要求高这没什么,但是这样的公众人物在外面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宽容别人、善待下属,她的好口才在她的实际言行下也要大打折扣了!

(4)、于丹的人物介绍于丹1965年出生在北京,她的出生就很不一般,尤其是她的父亲于廉,就是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她家里一批人,都能够算是读书的知识分子。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时还是中共十八大代表。

(5)、但原以为,于丹能就这么一直红下去,但一次活动,给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于丹受邀参加北大昆曲讲座,令人诧异的是,在讲座中于丹竟被激动的北大学子轰下了台,曾风光无限,被无数人追捧的国学大师竟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于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如此不受人待见?

(6)、而这一次,节目组决定不再邀请那些国学专家,因为资深专家们所研究掌握的内容,讲述出来后,普通观众或者一些文化积累不够深厚的人,根本听不懂。基于这种情况,节目组在以后请主讲人方面,要求主讲人一定要“接地气”。

(7)、而于丹就是作为一位很好的古典文化传播者,也是从这里面走出来的所谓国学大师。尤其是于丹对于《论语》的点评解读,真的是通俗易懂,趣味无穷。让人觉得觉得这些生僻的古籍,也是如此妙趣横生。所有人都能够轻松愉快的去学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于丹越来越受到民众们喜爱和欢迎。

(8)、于丹语言犀利,伤害别人,有一些得理不饶人。

(9)、情商高是会来事的人,会看人眼色,能察言观色,会迎得别人的好感,做事做得别人感觉很舒服、很快乐。现代社会人们都讲会处世,智商高的人不见得会处世,惟有情商高的人会来事,交际中人们都喜欢自己有情商,情商高了,与人相处就很和睦,人就活得很轻松自然,感到不累,这样的人活得多么安逸自在呢?尤其是成年人了,不再是读书期间要经常考试了,智商高不商无所谓,情商不高就干不好事情。现实就是如此,情商高使自己活得更快乐。

(10)、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问题,可能是她们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对她们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瑕疵。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无法容忍,终她们跌落神坛。

(11)、于丹还没有进入市场前是文化的传播者,于丹因此也参加了很多的节目,比如《庄子心得》、《成语大会》等等之类的,由于她的讲座和话语是比较精辟的,所以于丹开始被大家所熟知,她的话语迅速火遍了全国,大家对于丹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众多的企业邀请她去演讲,可惜这样的日子来得快,去得也是比较快的。

(12)、也正是因为如此,于丹一站成名,成为知名的主持人。相继而来的,各种头衔相继而来。于丹成为了主持人中的楷模,成为无数观众学习国学的动力。国学也因为于丹的出现,再一次进入大街小巷,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金句不断,万人追捧因为于丹的出现,国学热再次来袭,而对于于丹,也因为对于国学的了解,7天之内迅速爆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级别的人物。因为其成名速度之快,其成名的过程也被大家称为“于丹现象”。

(13)、长大后的于丹,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传媒系,并且随后又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她从小接触国学,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国学知识,很令老师和同学们敬佩。她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从此之后,于丹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很受同学们欢迎的一位老师。

(14)、是什么令这些学子失态?这是一个关于昆曲艺术的讲座,除了于丹其他人都是昆曲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北大学子门对于请于丹一个业余人士做讲演陈述很是不满,这是不专业的表现,再者于丹当天出席学术性讲坛,竟然踩着一双超高高跟鞋,穿着超短裙黑丝袜就上台了,这样的着装打扮实在是与校园的学术氛围极不相符,这样看来,北大学子对她有微词与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15)、所以,在她还没有来到《百家讲坛》之前,她就已经在北大担任教授了。而我想,在现代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北大教授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光环了。可是于丹并不止步于此。前面说过,她小时候就阅读过不少的古籍经典,对这些书籍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

(16)、但是,如果是一档普及论语知识的节目,有些对现实的揉合过于牵强(这是当时的感觉)。重点应落在论语的疑难解说上。相当于电视大学。

(17)、我们当今的社会,灯红酒绿,霓虹灯彻夜闪烁。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名利声誉迷住眼,欲望对人的诱惑,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我们就如深陷沼泽般逃不出,走不掉,只能在欲望的囚笼中陷得越来越深。

(18)、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从1988年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

(19)、这种悄然间的变化,也让于丹的个人行为发生了转变,她出门要有保镖和豪车,住宿也要求很高,各种吃喝用度,也变得奢华起来,让高校里的学生们越来越不适应。

(20)、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司马光砸缸,很多人认为,这个缸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但是,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现,北宋出现的,应该是瓮。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

(1)、爆料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耍大牌。当初给人满口道德的于丹,竟然是这副模样,这不是与演说相违背吗?所谓名人,一下有了不好的形象,各种说法也就来了,于丹这次也在所难免。还有一次是,在北大百年大讲堂时,邀请于丹前往参加,在昆曲演出结束后,节目组邀请于丹上台代表昆曲发表感想。正好当天,于丹穿着黑丝短裙,据说于丹上台没讲两句就被北大学者轰下台了,真是尴尬至极。

(2)、起初,大家更多的还是关注于丹的讲课方式,好像并不是专注她讲的内容,随着时间的久远,人们慢慢注重她讲的内容,发现与现实里相差甚远。就比如,人们每天都还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些太美好的理想社会,又怎能与现实相符合呢。由此,于丹讲了那么多,终究多的还是心灵鸡汤。“文学热”也有时效性,慢慢消退之后,于丹也渐渐淡出荧屏。曾经被无数人追捧的“文学大师”,渐渐的也被人们所淡忘。

(3)、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于丹,跌入了人生低谷。但生活也总有温馨的一面,于丹的丈夫乔达峰,也是她的大学同学,二人结婚多年,不论于丹高光,还是暗淡,丈夫始终不离不弃,纵使后来于丹受到很多人嘲讽,甚至批评,但丈夫依然是她好的依靠。

(4)、众所周知,在《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在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孔夫子歧视女子,这是孔夫子不对的地方。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也只是说说而已,纯属自己的理解,是不可能将其搬往国学级别的舞台之上。

(5)、然而,于丹大的毛病就是满嘴跑马。有一次在央视讲《得失之道》,她在节目中,意然说王安石领导了“庆历新政”,苏东坡说青苗法有积极意义,让人哈哈大笑。如果刘文典先生从坟墓里爬岀来,是会要开骂的。

(6)、而登陆《百家讲坛》却截然不同了,这档节目犹如于丹人生中的一块跳板,让她从小众知名人士,一下子变成全民崇拜的国学偶像。

(7)、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8)、于丹的解读就是把准确的道理,包装成为了精致华美的语言,并且不断重复再继续的说。简而言之就是一遍遍的说废话!毕竟每个人都不傻,于丹戴着“国学大师”的帽子,却总是传播灌输一些废话、谬论给公众们。在大家了解那些事实之后,肯定会以新的眼光看待于丹。

(9)、她也从曾经的幕后撰稿人,直接走到镜头前,享受到了粉丝们的追捧,一时间于丹受热捧的风头,不亚于一线明星大腕。她不论走到哪,都会有一帮国学爱好者围拢过来,找于丹签名,合影留念。名利之下,于丹的生活也即将被改变,而她未来又会经历什么呢?名利不免会让人迷失。于丹通过《百家讲坛》栏目走红后,她把主要经历便放到了国学领域,她陆续出了多本关于国学解析类别的书籍,其中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以及《于丹《庄子》心得》等等。

(10)、这么狂躁的当下,处于一个变革的过渡期(一切融入全球化……),沉淀尚未来临,——也不是凭几个大师所能于反转过来的。

(11)、当然本文中的主人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也通过此栏目的邀请,迅速依托《百家讲坛》栏目,迅速走红。这一批大学教授登陆《百家讲坛》后,用他们幽默风趣,而且故事性很强的演讲风格,深深吸引着电视机前的观众。

(12)、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在自己有了知名度之后,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反省,以及提高自己的专业内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并且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文化。但是这些于丹都没有做到,王朔曾经点评过于丹的讲解:“就像是给古典文化穿上了一层包装纸,变相熬了一碗装着白开水的鸡汤。”所以以利益为主的于丹,终被时代的洪流给抛弃。

(13)、在众人追捧之下,于丹的收入也是节节攀升,据数据统计,光二零零七年,于丹靠卖书的收入便超过了千万。于丹也从平凡的大学教师,变成了受人追捧,并且收入不菲的名人,她的人生也彻底改变。

(14)、作为商人,就要谋利,到北大演讲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些鸡汤,引发学生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15)、也是这些阅读,让她沉淀了文化素养,也是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讲坛》里,她先讲的是武则天,抛出各种问题,再加以解读,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

(16)、有了这些意见反馈,电视台以及《百家讲坛》栏目组的负责人,开始痛定思痛,决定开始对节目进行一些改变。想要改变节目惨淡的收视率,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去看百家讲坛,好的方法就是更换《百家讲坛》上面的主讲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