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作品介绍
1、木心作品介绍图片
(1)、1952年生于陕西商洛,是我国当代文坛种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性。贾平凹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
(2)、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3)、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4)、他把生活的超脱意境说得力量十足,把中国风骨和精神写的实在。即便是写悲伤,都透着一种力量,一种文士风度。
(5)、《爱默生家的恶客》第一篇专写沮丧的文学作品——文字亮丽鲜明,语法曲折有力,于人于事于物,时有超乎寻常的体察和出人意表的见解。……经由木心亲订而成,像鲁迅编订自己的集子那样精益求精。
(6)、比如说当友人问木心是谁的时候,木心就说我的本能反应是,哪一个木心,福楼拜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呈贤异数,退隐艺术家,文稿上具名的木心,稿费支票背面签字的木心是两个木心。梦德思究自称波斯人,梅里美自称葡萄牙人,司汤达自称米兰人,都是为了文学上之必要,法国文学家似乎始终不失古典精神,那么我是哪里人,皇帝的心中那个小孩。在远远的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上是不具名的,艺术品一件件完成,艺术家一个个消失了,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为其痴心再不明哲,就要烧焦了,因为明哲没有这点痴心,岂不冻死在雪山上。那个在稿费支票背面签字的木心,为那个在文稿上具名的木心,先做这一点点介绍,这是他对自己是谁的一个回答。
(7)、 Franck,C:CelloSonatainAmajor
(8)、1949年,他因病在杭州闭门重读莎士比亚,“觉得从前没有读过似的”,感受良多。从此,又开始写。
(9)、《鱼丽之宴》——木心亲自编订的文学答问录,附录童明辑译“木心珍贵的文友们”。
(10)、 木心的诗,例外与常态,跳出惯性思维的思维,是空话套话的死敌。诗的品质,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闹,以“故实”抒情,形成“遐想中低声吟咏的力量”,和现实生活、历史时空、古典文学、西方文化文学都形成互文。
(11)、今年夏天去杭州参加了木心恢复写作35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包括木心在美国给陈丹青他们讲文学课的影像,以及他晚年在乌镇的一些影像。
(12)、如今木心的作品玲琅满目,但却没有一套完整收录木心全部作品的全集。
(13)、(温馨提示:以下为多图,建议wifi环境下观赏;个别画为横向放置)
(14)、80年代末,在一群年轻艺术家的要求下,他开始讲“世界文学史”。没有组织机构钱款报酬,一切自愿,自愿讲,自愿听。围坐而学道,是真的古风了。讲完已经是1994年。
(15)、其作品有着强悍的暴力主义,以疯狂化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小丑、傻瓜等被官方文化贬低的边缘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使用从民间而来的粗鄙语言与独白式的“高雅”语言相混杂,努力发掘出藏污纳垢的乡土民间中的狂欢精神,时自己的小说创作具有狂欢化风格得先锋色彩。
(16)、早在1993年,木心与童明就已经酌定中文版《豹变》,所以这本书也是一个飞越20多年的“文学之约”。
(17)、“一位俊美的男士带我穿过狭窄的通道,看那几位声乐家一边披戏服,一边吊嗓子。
(18)、现如今,目之所及多有浅薄,耳之所听多是聒噪,我们都急需美的滋养。而木心的文字,随口读来,都是美的,都是享受。
(19)、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20)、另外,还有私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木心10岁。学校没法上了,家里请了先生来教。先生教的是五绝七律四六骈俪,不过他私底下倒写起了白话新体诗,他的第一首诗是这样:
2、木心的创作
(1)、《鱼丽之宴》是木心关于文学的“答客问”之类中的某些选篇,触及的话题虽只限于文学、艺术,因为也自有一番纷繁,故美其名曰“鱼丽”。本拟用“鱼之阵”作书名,当然更切合事实和私衷,无奈读起来不爽口, 字又古奥,还是取“鱼丽之宴”。
(2)、随便看几页就会在想,这是谁啊,怎么会有人这么写东西呢,然后马家辉当时说,这好像是个旅美作家,我说那他是台湾出去的还是大陆出去的,他说是大陆出去的,我就觉得很奇怪,怎么大陆会出去这样的一位作家而过去,不晓得呢。
(3)、对于80年代出国的人来说,木心如全知全能的神级人物。木心的妙语常被人们不经意引用,他的“门徒”不计其数,但他的过往却十分神秘。
(4)、▲1946年,19岁的木心斜站着,学生装、戴副白手套。
(5)、木心可以算是和张爱玲同一代,他的出生较为赫赫有名,浙江乌镇,富豪家中,自小家学渊源,新文学大伙儿茅盾是其小舅,学识渊博,与此同时也触碰了大批量的新文学著作,为他的审美观判断能力奠定了基本。木心尽管从业工艺美术领域,在新中国的政冶动荡不安下,他曾在上海遭到牢狱之灾,并被断指三根,但他的艺术涵养极为高,牢中日常生活的沉积促使他的造型艺术体会更加深入,并在新形势下开始一批移民国外。木心令人钦佩的是他并不像伤疤、反思文学的这些文学家,以自身的悲惨遭遇絮絮叨叨,以受害人的真实身份牟取资源。
(6)、《木心诗选》收录木心百余篇经典诗作,有木心早期的《阿里山之夜》,到一鸣惊人的《从前慢》,以及被人称为“天书”的诗经体四言诗等。
(7)、 作品二辑五种
(8)、书名“豹变”,源自《易经》“君子豹变”,隐含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成长史,是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一本薄薄的厚重礼物。
(9)、1958年生于河南新乡,主演作品有《手机》、《一句顶一万句》、《我叫刘跃进》《温故1942》等。《一句顶一万句》曾获茅盾文学奖。
(10)、出版社: YaleUniversityArtGallery
(11)、《琼美卡随想录》——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集。在书中,读者可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的“丰沛而娴熟”,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
(12)、1949年生于陕西榆林,其写作素材主要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以无比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具有永恒诗意的象征。
(13)、知道樊小纯的人,一部分是通过2009年她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纯》认识她,这本书在豆瓣有2分的高分;一部分人,是因为曾经风靡网络的“三行情书”听说她,她因为两个月连续在微博更新手写版“三行情书”被网友注意。更多的人,是因为其所创作的纪念木心的诗《借我》知道她。
(14)、木心在大陆出名,首先得益于他的“学生”陈丹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丹青在美国遇到了落魄潦倒的木心。木心以沙龙形式给陈丹青等留学生讲授文学艺术,惊为天人。其实,这是陈丹青知识面狭窄导致的。陈丹青画画,但术业有专攻,画得好不等于理论水平高,比如齐白石。木心的讲义,说到底就是拾人牙慧,西方美学理论里参杂些个人的感悟,其水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点大学中文系男生宿舍“卧谈会”相仿。系统学过西方美学理论的都不会对木心的“思想”大惊小怪。
(15)、如果不进一步读他的作品,我们便很可能错过这位,让陈丹青、梁文道、汪涵等人称赞不绝的,有着独特精神趣味的文人。
(16)、《豹变》为木心生前心愿之作,书名“豹变”,源自《易经》“君子豹变”,隐含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成长史。
(17)、不过,因为战争,艺专迁往内地了,他也就只好管自画画。抗战胜利后,杭州成立了“美术工作者”协会,他也成为会员,参加了展览,“很兴奋,看到自己的画挂在架子上,男男女女走过,停步,指指点点——初步圆了我童年以来萦心不释的画家梦。”
(18)、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19)、相反地,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论述却占据了大量篇幅。这是因为古典音乐始终伴随着木心的整个生命活动轨迹,以是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成为了他人生经历和艺术见地中生动有趣的组成部分。
(20)、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3、木心作品介绍大全
(1)、 《我纷纷的情欲》收录一百多首诗作,木心将情欲的本质、美好与从容,不露声色地散落在诗集的各个篇章和角落。他的漫不经心、问谈式的诗句,看起來浅,实则浅而不薄,浅得让人细细回味。他隐藏情感的变化、形式,与音乐的统一与和谐,以及矛盾与悲情到彻悟的转化。木心具有东方人的思维传统,他总用东方人含而不露的视角去表达自己不具侵略性的感受。从這个角度而言,他的诗歌具有典型东方特质的美感和文字。他的情欲是优雅的,但不是一個人的优雅,而是全人类的优雅。
(2)、他一生谨守“读者观念”,时刻抱着与列夫·托尔斯泰“对未来读者负责”相同的心态。
(3)、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4)、194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年轻的木心参加了反内战学生运动,上街发传单,并制作反战宣传画,被开除学籍,并遭到国民d通缉。他不得不逃到台湾,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才返回大陆。
(5)、木心的艺术野心是很大的,但是他却又是赤诚、坦率的创作者。他每天读书2小时、写作12小时,黑地昏天地写,小心翼翼地改。
(6)、著名画家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说法;在木心先生讲述《文学回忆录》也称起源于佛教的“木铎之心”(由他的弟子陈丹青书稿整理出版),较为可信。(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
(7)、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等。其早期作品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和人性丑恶,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小说中的生活事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一种态和非理性的现实生活的中。
(8)、 这本书的哲理是用了许多概念论证以及体系,但是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方式和通往思想灵魂深处的一条道路,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时,这条道路就要消失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探寻这个异化了的世界。庖鱼及宾,告诉我们的是用自己所有的微博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真诚的心意,这大概就是木心先生首先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观点来送给读者的礼舞,它本身就是我们要学到的哲理,先生说的是对的,哪怕我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在表达心意时,永远都是要真诚。
(9)、 ——香港作家梁文道
(10)、发表若干珍贵照片,病榻前陈丹青第一次描绘先生, 木心晚年诗集《伪所罗门书》《我纷纷的情欲》手稿本, 发表木心先生的《狱中手稿》对话、节录和致读者信,收录梁文道、陈子善、钟立风、童明、春阳、顾文豪等人文, 收录木心先生的丧仪文本和乌镇、北京两地追思会长篇实录, 收录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来信选登、章节摘引、后一课。
(11)、倘若没有,那你也一定听过他各种哲思精微的金句。
(12)、《文学回忆录》:INK印刻文学2013年10月
(13)、说实话,余华的评价虽然有失尊敬,但与陈丹青相比,的确一针见血,在大多数人看来陈丹青对木心不够客观,毕竟他是木心的学生,他对自己老师的作品总是带着一层滤镜,他的做法可以理解,
(14)、木心的作品字字珠玑,充满哲思,韵味十足。仔细读来,好似与一位风趣的智者攀谈人生、世界。
(15)、出来了,不停的感受、画画、写作。一开始写散文,是因为报纸副刊要稿子,只有散文适合,便开始这样写。这样写了一篇,又一篇,渐渐有了文名。
(16)、在全球华语文学具影响力的《联合文学》创刊号上,木心首登华语文坛。在40多位颇负盛名的作家、诗人中,他一人便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版面。
(17)、 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面,以我所知之前就只有两个作家,对读者产生过这样的一个效应,让读者会觉得很想见到他,是谁呢?比如说不是沈从文,不是茅盾,不是巴金,这些作家你读他的书,你未必很想见他是不是。而是鲁迅,而是张爱玲,现在有了第三个,就是木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坦白讲我觉得是个谜语,我也还在想。
(18)、木心没有诉苦,而是用诗情将这些苦难在心中化解开了,将那样的生命体验升华成一种诗境。他是那种能够把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升华成诗境的人。
(19)、《木心作品集》:INK印刻文学2013年2月
(20)、精装本,文化藏家不可错过、中国家庭必要有的经典之作。
4、木心主要作品
(1)、再后来我看过一张他1978年拍的照片,那时候他其实在,我们先说木心,他本人是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乌镇人,在上海居住过、成长过,然后留在大陆,没有跑到台湾去,在大陆就一直活动、工作、读书,终于文革期间他下过牢,坐在地牢里面,呆了两年。两年后他出来了,我看到的就是他出来的那张照片,那张照片给我的印象深的地方就是他怪,就像我们背后看到的这张照片,长的很帅,有点像一个西方男明星,这是他59岁拍的。
(2)、从木心62岁的1989那一年,到 1994年,五年中,他在纽约为 一小群中国艺术家——画家、舞 蹈家、史家、雕刻家,开讲世界 文学史,进行了他一个人五年的 “文学的远征”。
(3)、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言获罪,于1971年被关进废弃防空洞半年之久,然后又是劳动改造,所有作品皆被烧毁。
(4)、 这本书的哲理是用了许多概念论证以及体系,但是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方式和通往思想灵魂深处的一条道路,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时,这条道路就要消失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探寻这个异化了的世界。庖鱼及宾,告诉我们的是用自己所有的微博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真诚的心意,这大概就是木心先生首先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观点来送给读者的礼舞,它本身就是我们要学到的哲理,先生说的是对的,哪怕我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在表达心意时,永远都是要真诚。
(5)、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6)、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7)、这套《木心全集》的装帧也很有来头,由香港著名书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亲自操刀设计。
(8)、 《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9)、在这五年中,木心以开阔渊深、 左右逢源的国学与西学为根底, 尽可能将自己置于世界性的文学 景观中,如数家珍地娓娓道出个 人的文学的回忆。
(10)、《爱默生家的恶客》——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小说集。其中有木心第一篇专写沮丧的文学作品,并重解三言二拍,再造中国古体小说的新风格。
(11)、只要木心在讲,当年陈丹青就记 ,听课五年,陈丹青记下了五本 听课笔记,形成了面世的两卷集 的《文学回忆录》。
(12)、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
(13)、 木心经典作品,单册盒装书——弟子陈丹青说,“木心真有这个力量,你稍微一个小时放下自己读它,他会点亮你”。本盒装书《木心作品一辑八种》收入木心*早为大陆读者所识的八种经典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
(14)、至于说木心的绘画,老实说,我不太懂,但是喜欢,不懂的喜欢,直观的喜欢。我的直观的感觉是,木心的那些风景画浩瀚又精微,而其中仿佛有一种气韵在流动。
(15)、高人总是遁世的。也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他去世后的这九年一般,让人们对这位画家、作家和诗人充满好奇。
(16)、“他像是来自遥远古代的神祇──在某个意义上说,木心的那个世界,那个精致的、熠熠为光的、爱智的、澹泊却又为美为精神性叩问而骚乱的世界,在他展开他那淡泊、旖旎的文字卷轴时,早已崩毁覆灭,「世界早已精致得只等毁灭」──他像一个孤证,像空谷跫音,像一个「原本该如是美丽的文明」之人质。有时悲哀沉思,有时诚恳发脾气;有时嘿笑如恶童,有时演奏起那绝美故事,销魂忘我;有时险峻刻诮,有时伤怀绵绵。”
(17)、-1994年2月摄于世界文学史讲课结业聚会-
(18)、木心的绘画传世不多,表现的也大多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山水题材。他的创作受到其师林风眠的影响,又将中西文化融合贯通在自己的创作中。这种绘画面貌源自于他的精神世界——既有古希腊的高贵与静穆,又有《诗经》的不隔之美。形成了一种似乎可以跨越时代、跨越文化断层的艺术美感。木心的笔迹细腻如丝,不着痕迹,表现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其作品的独有特色。
(19)、 这本书讲的深刻,木心先生写了很多珍贵的句子,这本书中的哲理还说到那些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多半是以生命力浑充才华,我就想到了很多像叶芝一样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接替了生命力,一直不断璀璨到了晚年,这就是优秀的年轻人,所以思想上的健康足够支撑我们走完很多路。这本书还讲了很多要用朴素之心做人处事,只有这样干净纯粹的人,才可以永远的明哲保身,但是这样的人又很少很少。所以我们在探究生命的意义时,要懂得不要浪费功夫,要寻找与自己生命和灵魂契合的意义,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你的出现,才赋予了它很重要的意义。
(20)、1942年生于陕西西安,1962年发表散文处女作,1997年其史诗级作品《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并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5、作家木心的作品有哪些
(1)、 纸盒平装本“木心作品二辑五种”,共五册,是木心亲自编订篇目的第二批简体字版作品,也是生前出版的后一批作品,由木心亲订,全部采用安徒生剪纸设计封面。 《诗经演》——木心亲自编订的诗集。相隔三千年,木心说:“诗三百,一言蔽,会吾中。”《诗经演》,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曾是木心“天书”,今由古文学专家注解。 《巴珑》——木心亲自编订的诗集。“巴珑”本是马德里的酒壶。巴珑在西班牙,也在木心家里。一如本书收录的诸诗,诗人是世界的异端,自我放逐,也是世界的中心,对人类的永久价值不可回避地面对。 《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木心亲自编订的诗集。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这是木心看重的“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
(2)、这五年的文学远征,就如坚持听 课、记笔记的陈丹青所说,“我 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 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 ,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 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 ,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 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 ,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3)、听众人数呢,木心本人说“风雪 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 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 ,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 ”
(4)、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短诗集)
(5)、 《鱼丽之宴》是我“答客问”之类中的某些选篇,触及的话题虽只限于文学、艺术,因为也自有一番纷繁,故美其名日“鱼丽”如此则原想叙叙人生上的利钝成败,结果变成了一场酒酣耳热的飨宴。
(6)、再后来,陈丹青出版了《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大热,一本笔记而已,大热,是木心的闪闪灵光,他不是学校里那样讲文学的,文学回忆录,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
(7)、木心先生诗歌代表作:在欧盟各国转悠,飞越大西洋,伦敦消失,法兰克福出现,在空荡的机场大厅、在清洁石子路边摆开的桌椅,在四门敞开的歌剧院,在欧罗巴的景内景外,木心的诗句一句句涌现出来。
(8)、木心说,“童年的我之所以羡慕画家,其心理原因,实在不是爱艺术而是一味虚荣,非名利上的虚弱,乃是道具服装风度上的虚荣。”
(9)、这些年里,他仍然在写。写在香烟纸盒上,写在供他写检查的纸上,60多页,每一面都密密麻麻,共有65万字。他把这些手稿缝进棉衣,托朋友带出监狱。很多年后,这些手稿才回到木心手上。但字迹模糊,已经不好认清了。
(10)、《文学回忆录》是木心的“遗物 ”,所以这本书重要的不是“文 学史”,而是“他的文学史”。 读木心自己述作的文学史,好看 的地方恰恰是见解是他的。
(11)、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生前后时光,留下木心纪录片(DreamingAgainstTheWorld)。因《中国好歌曲》学员刘胡轶为木心小诗《从前慢》谱曲弹唱,学员导师刘欢在羊年春晚进一步演唱,引热刷屏。 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
(12)、如果你看过木心的文章,一定不会讶异陈丹青的这段评价。
(13)、“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14)、《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轻轻判断是一种快乐,隐隐遇见是一种快乐。如果不能歆享这两种快乐,知识便是愁苦。
(15)、在木心诸多的拥趸中,家乡的读者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对木心及其作品的热爱程度更是超过了其他读者。他们不仅自觉地四处搜集木心的信息,阅读木心的作品,还尝试着进行探讨和研究。此即是由喜爱木心的家乡读者依托民间力量自发编印的一部有可读性又不乏学术价值的木心及其作品评论集。他们中间有年过八旬的木心同龄人,也有木心母校的晚辈校友,还有旅居在外各有所成的桐乡籍作家。
(16)、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17)、这时候,算是有些相识了,才去了解作者其人。原来是陈丹青的老师,原来是在美国,原来是在80年代出去的而那时他已年过半百,原来他是画家,原来他还在豆瓣上开了小站。
(18)、木心,乌镇桐乡人,天资聪慧,家学深厚,从小浸淫中西文学。曾就读上海美专与杭州艺专,绘画师承林风眠,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19)、既有繁华落尽的柔美、沧桑过后的明朗,也有洞察世事的简单和劫后余生的谅解,其写作功力和文史哲艺术素养非一般名家所能比。
(20)、他的作品甚至和福克纳、海明威一同被选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
(1)、 Chopin:IntroductionandPolonaiseBrillanteinC,Op.3
(2)、在木心看来,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江南庄园的上空布满守旧思想,老式家长大多期盼孩子从事法律、医学,但幼年的木心却迷恋绘画与文学。
(3)、木心的创作是和其他文明、其他世界大师对话。这种来自文字的冲击力,如醍醐灌顶。写作者的涵养会透过铅字浸润心灵,不知觉间,你会习得木心那得体又有趣的气质。
(4)、他是较早的美术作品被个人收藏在西方艺术馆的中国艺术大师。中国素来山水诗歌一家,陈丹青等赴美留学艺术大师之后结交了木心,被其与内地老旧的文艺范儿意识迥然不同的造型艺术馆所钦佩。那时,木心的美术作品、诗文、短文都逐渐见出功底。木心哀叹中国被耽搁的一代青年人造型艺术感悟力的迟钝,应邀为她们逐渐全球中国文学史的专题讲座,历经五年,终教材被陈丹青梳理出版为《木心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出版。
(5)、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6)、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7)、木心说,抽象画是无神论者造教堂。他的风景画,就是在造教堂。在他的那些画中没有人,没有动物,因为那是上帝的世界。如此说,是因为木心是无神论者,但他内心并不拒绝上帝,而他的风景画,感觉就是他内心深处的彼岸世界,那是神性的,而非人间的。在那里,他与上帝同在。
(8)、《温莎墓园日记》——木心亲自编订的小说选集。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把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拿出来(另成为木心其他著作的篇目),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更耐人琢磨了。
(9)、木心说:“文学既出,绘画随之,到了你们热衷于我的绘画时,请别忘了我的文学。”木心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
(10)、《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亲自编订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其中《九月初九》、《竹秀》、《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十三篇散文,能体现木心风味。
(11)、李劼说,木心既是文学的天才,也是文化的天才。这样的天才在意大利叫作但丁,在英国叫作兰姆,在德国叫作尼采或者荷尔德林,在法国叫作蒙田或帕斯卡尔,在美国应该是爱默生加上梭罗。木心走了,木心的文字并没有随之消逝。圆明园废墟,汉家陵阙,都会是过眼烟云。但《道德经》、《红楼梦》却像天上的星星一般,常在。
(12)、 Piazzólla:LeGrandTango
(13)、其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小说《蛙》曾获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14)、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15)、 木心生前出版的后一批文学作品——木心编订自己的集子精益求精,跟此前出版的八种作品一样,这五种也是他精挑细选篇目而成的。弟子陈丹青说,“先生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本盒装书收入木心生前出版的后一批文学作品五种,《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爱默生家的恶客》。
(16)、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他读书、绘画、写作,他在纽约给陈丹青、曹立伟等一群中国艺术家上课,讲世界文学史讲了五年。
(17)、《素履之往》——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及诗意和哲理之类。
(18)、此后,五年,他果真像隐居一样,生活在这里。直到去世。
(19)、了解大陆现当代文学史的网友都清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由于非文学因素,现当代文学史被极度扭曲。一些成就斐然的大家,如沈从文、张爱玲、穆旦等等,被雪藏被贬低,而一些口号震天、艺术水准平庸的作家被捧上天(具体就不点名了,原因你懂的)。
(20)、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秀水苑小区11号楼1号商铺
(1)、木心先生去世五周年了。他生前的大部分文学与绘画已有良好的展示,难以面世的作品,是他三十多页未经整理,因而未能付诸演奏的音乐手稿。
(2)、这时候写了不少诗,在嘉兴、湖州、杭州、上海的报刊上发表。有一次稿子寄出后,木心卜了一签——”小鸟欲高飞,虽飞亦不远,非关气力微,毛羽未丰满”。
(3)、《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巴珑》、《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云雀叫了一整天》、《诗经演》、《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爱默生家的恶客》等。
(4)、2006年起,在陈丹青的推介下,木心的作品得以陆续和大陆读者见面,读书界甚至将2006年称为“木心年”。2011年12月21日,木心逝于乌镇,逾百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表达哀思。
(5)、 木心的文学回忆,陈丹青五年听课笔录—— 1989年至1994年,木心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赫然五年“文学的远征”,后来他却只字不提出版。 只要木心在讲话,当年听课的陈丹青就记录,听课五年,累积笔记共五本。木心大量精彩的文学识见,连同率尔离题的妙语趣谈,都在笔录中悉数呈现。
(6)、“生命好在无意义”——木心读书会(十点时光读书会第4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