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名言名句唯物
1、王夫之著名的诗
(1)、C.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2)、解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4)、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d也。
(5)、当前,一些推行“拔苗式”教育的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成倍增加了学生负担,放大了家长的群体焦虑。这启示我们
(6)、列宁名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应知识点: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7)、①是改良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8)、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9)、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10)、1812年,贝多芬永远的爱人收到了来自这位作曲家雪花般的来信,不过收信人的身份却依然无人知晓。不过,历史学家认为收信人是安东妮布伦塔诺。安东妮布伦塔诺是一位外交家的女儿,贝多芬将他创作的《迪亚贝利变奏曲》献给了她。贝多芬去世后人们找到了他生前的书信,在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
(11)、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13)、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14)、(译文)要想治理好末端,必先治理本根。要想治理好外部,必先治理好内部。
(15)、“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6)、解读: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的指导作用。
(17)、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8)、C.我国居民增收途径增多,收入来源呈多样化
(19)、③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0)、(3)“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2、王夫之的名言名句
(1)、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3)、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4)、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5)、(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6)、吃饭不用上饭店,点外卖;取件不用上邮局,有快递;家里脏了不用自己动手,雇钟点工;朋友聚会喝酒后,找代驾等等。诸如此类“代经济”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7)、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8)、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9)、(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10)、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对民营经济理解正确的是
(11)、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1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13)、(1)“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
(14)、恩格斯名言: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对应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5)、“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16)、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7)、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18)、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3题,共33题)、非选择题(第34题~第37题,共4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19)、解读: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0)、(1)“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马克思)
3、王夫之 名言
(1)、名言: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应知识点:辩证法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3)、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4)、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6)、②冲击了全球价值链,阻碍了国际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分)
(7)、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8)、(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9)、(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列宁)
(10)、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11)、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12)、使君谈艺笔通神,斗大高阳酒国春。消我关山风雪怨,天涯握手尽文人。
(13)、③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14)、解读: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15)、出自《宋论·徽宗》。(译文)祸乱天下的,不是祸乱之法使天下混乱的,是祸乱之人使天下混乱的。
(16)、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17)、①人们不断走向真理
(18)、在中国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这折射出
(19)、解读: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20)、“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王夫之是唯心还是唯物
(1)、解读: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的否定。
(2)、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3)、B.按生产要素分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分配方式
(4)、(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解读: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7)、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8)、(1)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图5中画出曲线以表示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并分析上述市民观点的合理性。(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清楚画图)(8分)
(9)、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12)、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14)、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5)、图1为2019年7-10月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图。不考虑其他因素,根据汇率走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6)、恩格斯名言: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字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对应知识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