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说过的名言【文案131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6:06:33

谭嗣同说过的名言

1、

(1)、清代斩首有名的就是“大将军”和一个“五件套”,这五件套分别称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他们锻造的材质不同,斩的对象也不一样。

(2)、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3)、撰写扼要导言,系统总结《仁学》思想价值,并结合当下实际,从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爱与平等方面揭示《仁学》当下意义,使本书不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的人文读本。附录集中反映了从文献学、书籍史等交叉视角研究《仁学》前沿成果。

(4)、这种想法也并不是谭嗣同所,类似的想法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清流派大臣提出过,他们的设想是朝廷出点儿钱,雇佣沙俄或者德国到朝鲜去和日本打,和维新派有异曲同工之妙。

(5)、梁启超一生著述甚丰,他死后,亲友编纂其著述为《饮冰室合集》皇皇四十册,由中华书局出版。《饮冰室合集》版的《校刻浏阳谭氏仁学序》,依然保留着“七十三种”这一对故友著述的知识更新,和对“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的删削。从繁琐枯燥的文本校勘中折射出的,是两个生命个体超越生死的深厚友谊和高度契合的灵魂追求。《仁学》在当下仍具有相当价值,除了自新、怀疑与思辨精神外,还有值得记取的一点就是,善念与友情不可辜负。

(6)、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7)、王安石:“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8)、当时谭嗣同只是个举人,还在老家讲学,说话没什么分量,但他老师欧阳中鹄充任过很多名人政要的幕僚,在京城颇有点名声。

(9)、甲午战争后,要掏的赔款高达两亿两白银之巨,面对这笔天价赔偿,心系国家的谭嗣同就提出了自己的办法。

(10)、(导语)谦卑是不可缺少的品德,有谦虚的态度,才会更容易取得进步。

(11)、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2)、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会员。

(13)、谭嗣同虽然是维新派领袖,骨子里却仍然是个传统儒家士大夫,这套战略的出发点仍然是挽救大清,富强中国,本质并没有恶意。

(14)、1898年9月28日午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这一天,北京城里的百姓倾巢而出,谭嗣同等人在囚车中赶赴刑场之时,沿途百姓纷纷把烂菜叶、臭鸡蛋扔到他们身上,大骂不止。被押赴刑场的谭嗣同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5)、Makeintellectualenquiries

(16)、遍访天主、耶苏之教士与教书,伏读明辨,终无所得,益滋疑惑。迨后得《治心免病法》一书,始窥见其本原。今之教士与教书,悉失其真意焉。

(17)、但是,欠的债总是要还的,谭嗣同的学生蔡锷彻底玩弄了他一把,袁世凯想要称帝,北洋军阀无人支持,西南军阀首领蔡锷却跳出来为他鼓吹,在《劝进书》里第一个签名,等袁世凯前脚在北京称帝,蔡锷后脚就跑到云南讨逆,活活气死、逼死了袁世凯,也算是为老师谭嗣同报了一箭之仇。

(18)、何以至此?生前落寞,身后荣耀,对一些先行者来讲,可谓常态——当然对更多先行者来讲,常态则是生前落寞,身后依旧落寞。其原由,往往归因于时代的进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行者,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那么,今天是谭嗣同的时代么?细究起来,谭嗣同生前与身后的中国,一些地方,毫无变更。譬如守旧,当年作为主流,而今何尝不是呢?正如鲁迅所嘲讽的那样:“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鲁迅《随感录四十八》,刊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照此说来,这不是维新的时代,而是需要维新的时代,这不是谭嗣同的时代,而是渴慕谭嗣同的时代。

(19)、虽是胡儿,偏爱风骚,女真对汉文化的吸收还是很快的。

(20)、大泽乡,雨夜,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

(1)、美国乌特亨利(HenryWood,1834—1909)原著、英国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翻译。“北游访学记”两次提到该书:

(2)、当时谭嗣同30多岁,还是个小年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愤青的一时气话,不必当真呢?

(3)、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他却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激进的维新派。

(4)、从卖地的想法上就能看出来,维新派的领袖如此幼稚,这变法还成功得了吗?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真成功了,对今日是祸是福还真不好说。

(5)、孔子之发言为经,类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者,佛家所谓因众生之根器当以某等得度者,即为现某等身而为说法。故孔子之言,或大或细,有半有全,犹佛家之有大乘、小乘,有实教、权教,非圣言有异,众生根器不同也。记者误浑连为一编,漫不为区别,复不详记其某一言之发为何地何人何时何事,某为粗、某为精。精杂于粗,则以粗概精而精者亡,粗杂于精,则以精疑粗而粗者亦亡,是以牴牾羼乱而不可就理也。

(6)、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8)、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9)、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斯宾塞

(10)、►《劝学篇》在朝野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都从理论上予以了批判。谭嗣同在论述道、器关系的基础上批驳“中体西用”思想。一是把“道器”与“体用”结合在一起讲,推陈出新,用他的道器观阐述他的体用观。他说:“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行,器存而道不亡……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器是本体、是根据,道是作用、是表现;二是讲道、器同一。他强调“道器不道随器迁”。他认为道、器同源互动,体、用同源互动。否定割裂道器、体用的观点;三是讲变法就是变器,他说:“变法者,器既变矣。”“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甚至于“尽变西法”,变法是变“体”;四是物质在先,精神在后,他说“以太为体”,“仁”为用。他说:“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总的来看,他认为精神的东西依赖于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在变,精神也要变。他的哲学倾向于唯物唯实,求新求变,他的哲学超越了那个时代,闪耀着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之光。

(11)、西木,书评人、时评人,现为钱江晚报评论员。 

(12)、周明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明代文学的研究,出版有《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楚辞集校集释·离骚集校集释》(与人合作)、《全明词补编》(第一作者)等,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明词》重编及文献研究”首席专家。

(13)、谭继洵的保守思想并没有影响其子谭嗣同的想法,甚至其越加阻止,谭嗣同的维新思想越强烈。终,维新变法威胁到了当权者慈禧太后,谭嗣同也被慈禧太后残酷杀害,年仅33岁。当时戊戌变法失败后就有人劝谭嗣同逃走,他却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4)、◎两甲子后反思戊戌变法,如何考量其成败得失?

(15)、从世俗视角来看,谭嗣同只活了三十四岁,说好听一点,叫英年早逝,难听一点,则是短命,而且死于法场,身首异处,可谓横死或不得善终。

(16)、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17)、WORLDBOOK©RIGHTDAY

(18)、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

(1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20)、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3、

(1)、我们可以找一个参照系。与谭嗣同一样,胡适也是跨越群体与时代的万人迷。后人追随胡适,认同其思想往往是第一要义。不同于谭嗣同的激烈、偏执,胡适的思想则以温和、通达著称,借用刘仲敬之语,堪称那个时代的“大公约数”,“如果民国时期的思想图谱可以画成电子云的形式,他就位于电子云密集的核心地带。各家各派无论多么不赞成胡适,都会发现自己和胡适的分歧小于自己和其他人的分歧。”(刘仲敬《“博识而多浅”的胡适》)所以要打比方,胡适可比作一块磁石,极具吸粉能力。谭嗣同的思想则无这等效应,对他的譬喻,只能是一柄利剑。

(2)、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

(3)、(《解读谭嗣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5)、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6)、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7)、维新派并不是私下说说,康有为曾亲自上疏光绪,提及自己的卖地论。不知光绪看到脸上是什么表情,而变法短短103天就告失败,此事也就无疾而终。

(8)、►大家普遍注意到,谭嗣同对礼教的严厉批判具有极大的思想启蒙意义,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他同时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和对“仁爱”思想的古为今用,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批评他讲“仁”跟康有为一样是“托古改制”。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吃人”的礼教的同时,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面否定孔、孟之道和传统文化,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愈演愈烈,直到“文革”打倒“封资修”、“评法批儒”、“批林批孔”,把“仁”和儒家文化彻底丢掉,让中国陷于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之中,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剧和今天社会道德溃败的历史文化根源。

(9)、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0)、◎变法者如何处理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既得利益者又如何处理与变法者的关系?

(11)、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他们的不足——卢梭

(12)、(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终解释权。

(13)、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14)、►取这个题目还有一个原因,与另一个浏阳人有关。耀邦去世前的冬天曾经与朱尚同先生(时任湖南教委d组书记)在湖南共同背诵《哀江南赋》,探讨其中“天道周星,物极不返”的内涵。

(15)、构成我们学习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16)、“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17)、在狱中,他留下绝命诗传于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自己誓死不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根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特别痛恨,恨不得将他们凌迟处死,由于光绪十一年废除了凌迟刑罚,所以,她特意交代,用钝刀行刑。

(18)、►《百年潮》记载了朱尚同的回忆:“耀邦问,你读过《哀江南赋》没有?我说,庾子山作的,我还背得出。耀邦同志高兴了,说你起个头。我背诵道:‘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耀邦同志也接着背诵,一直到‘天道周星,物极不返’。耀邦突然问,这两句你怎么理解?我一下怔住了。耀邦说,一般以为,庾信是说侯景火烧台城后,梁朝已矣,不可复兴。而就自然和人事规律来说,物极总是必返的,说‘物极不返’,是庾信在梁亡后的悲愤之辞,是反意而用之。”

(19)、《仁学》不仅文本本身肯定了友群的可贵,其发表过程也闪耀着友谊的光辉。篇幅所限,此处仅就一则文字差异举例。《仁学》第十一篇载:“质点不出乎六十四种之原质……原质则初无增损之故也。……然原质犹有六十四之异,至于原质之原,则一以太而已矣。”《亚东时报》本、《清议报》本作“六十四种”,而《全编》本、国民报社本作“七十三种”。这里的原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化学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原质六十四种之说在晚清中国知识界的通行,得益于傅兰雅和徐寿的《化学鉴原》(1871年)。随着科学发展和西学东渐,1898年2月,《教务杂志》刊载了狄考文的《修订化学元素表》,列举了七十一种元素,并增加了两种具有元素性质的化合物Ammonium铔(即铵)和Cyanogen蓝(即氰)。1898年的《修订化学元素表》方将此前学界流行的六十四种更新为七十三种。三十之后与旧学决裂、积极渴求西学的谭嗣同,在戊戌年获得机会到权力中枢寻求实现抱负,却因戊戌变法而失去生命,其探寻维新之路因而中止。其友梁启超受其重托,毕其一生对“死友”之志业著述多所称道,在流亡日本期间于《清议报》刊发了谭氏《仁学》并作《校刻浏阳谭氏仁学序》。当然,其时因受康有为影响,序言中在阐发“《仁学》何为而作”时留下了“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之语。但在此后的国民报社本和《全编》本中,梁启超根据西方化学知识的新进展,将六十四种原质改为七十三种,而且删掉了“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此时,正是梁启超沿着故友之路继续前行,并勇敢向乃师思想表达异见之时。也正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开始连载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新民说》……

(20)、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

4、

(1)、谭嗣同对于反抗专制而流血,则是推崇的,《仁学》第三十四篇云: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他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书信中也说:“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耶稣以一匹夫而撄当世之文网,其弟子十二人皆横被诛戮,至今传教者犹以遭杀为荣,此其魄力所以横绝于五大洲,而其学且历二千年而弥盛也。呜呼!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d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诚然,谭嗣同所言变法之流血,固然有“杀人”而流血者,但更多的是对耶稣自我牺牲精神的崇尚与自勉。

(2)、⽆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3)、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4)、或雄或雌,或白或黑,或荣或辱,各有对待,不能相通,则我道葢几于穷,而我之有知有守亦不一矣。知者归清,守者归浊,两术剖分,各归其肖,游环中者可知已。

(5)、►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仁爱精神,就是博爱、忠恕、尊重和平等,来自上三代中华先民的美好价值。孟子把这种价值用到政治上,提出“仁政”思想。初的孔孟之道充满了人文主义温情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孔子又讲,“克己复礼为仁”。“仁”就有了另外一个注解“礼”。什么是“礼”呢?“礼”是“周礼”,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秩序,就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关系和等级秩序,维护一种特定的不平等。“仁”是核心价值观,讲爱,讲平等,“礼”是行为规范,讲等级和亲疏,讲不平等,既矛盾又统两千多年来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生、发展和衰弱。

(6)、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7)、维新变法后期,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阻力太大,维新派决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围园杀后“,袁世凯却密告荣禄,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

(8)、尤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不断激励着后辈仁人志士。

(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10)、►《仁学》的思想洞穿历史长河,解决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沟通与和解的大问题,蕴含着伟大的天下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精神,这可能是很多学者和政治家称颂这本书的原因。

(11)、假设一下,这个计划成功,事情也绝不会向谭嗣同所期望的,英国和沙俄会为大清提供保护。丛林法则才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失去边疆后朝廷不仅无法摆脱财政负担,反而会加重财政负担,这是中国作为大陆国家属性所决定。

(12)、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唐才常丨梁启超丨谭嗣襄丨黄遵宪丨屈原丨吴樵丨谭母徐五缘丨谭妻李闰丨梁思成丨林圭丨黄慕兰丨王船山丨祢衡丨蔡锷丨戊戌六君子

(14)、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15)、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6)、谭嗣同年谱长编丨仁学汇校本丨谭嗣同集丨戊戌四子集丨寻访谭嗣同丨所思不远

(17)、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

(18)、谭嗣同出身不凡,所受到的教育也比较的先进,而且谭嗣同的一大著作《仁学》对我们国家的近代史思想也拥有很深的影响力。在谭嗣同的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一种为了国家舍身忘己的精神,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退缩,他迎难而上,坦然且坦荡。在谭嗣同看来,他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即使身边的朋友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为所动。

(19)、这番话则表明他有意按王夫之的主张立论,不避漏失,不求面面俱到,尽管只是从某一角度出发的见解,也力求发挥到,形成今人所谓“片面的深刻”或“深刻的片面”。虽然“换位思考”之后,结论可能全然相反,因而自相牾。但是只有把各个“片面”充分展开、将理论讲透之后,才真正有利于比较和综合。

(20)、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

5、

(1)、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2)、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3)、此外还要注意,烈士精神的核心是勇气,而非真理。一个人敢于牺牲,则不一定为真理牺牲,其所殉之道,也许是胡说八道或歪门邪道。前面提到汪精卫,他也曾以烈士精神而名动中外。1944年11月13日,胡适听闻汪精卫死于日本医院,写日记道:“汪精卫死在日本病院里,可怜。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有‘烈士’的complex(情结)。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性命不顾是一件事;所主张的是与非是另外一件事。”这里的烈士情结,与烈士精神大体是一码事。今人谈论汪精卫,几乎都会引用这番话。不过请看后一句,胡适还是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这相当于为烈士精神划定界限。倘若忽略了这道界限,则有可能拜错神。

(4)、并且,这种想法并不是谭嗣同个人持有,整个维新派想卖地的大有人在。

(5)、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一般选用快刀斩,对于高官、贪污较多的官和谋逆的官员,往往采用钝刀斩首,以泄私愤,警示他人,戊戌六君子无疑是让慈禧为痛恨的,用钝刀处决他们,更能达到警示的效果,所以,对付谭嗣同,刽子手请出了多年没用过的大将军刀。

(6)、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季米特洛夫

(7)、(墓地杂草丛生)在谭嗣同的师父胡七(胡致廷)编写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我们看到了谭嗣同被处决的情况,“那天用的刀叫什么‘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而且还剁了30多刀。”难以想象,谭嗣同究竟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后被斩首。

(8)、►今天德平同志讲,耀邦曾多次读《仁学》。斗转星移,耀邦关切的那些问题与《仁学》中阐述的那些问题一直在历史中回响。我一直想再读《仁学》,正好借着这个叫我发言的机会,又把它读了几遍。《仁学》的思想丰富,观点庞杂,文字有点儿跳跃,可能是他思绪灵感万千,笔跟不上,脑子来得太快。《仁学》是谭嗣同多年读万卷书、行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厚积薄发,内涵深刻蕴藉久远。读《仁学》是在读一股忧患家国的思想潮流,一段悲怆时代的历史脉搏,一些跳跃奔腾的思想火花,一个新鲜热情的生命。文中的思想火炬,映照着我们今天对历史与现实的关切。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上急行军,历史上很多好思想都没有来得及细想,更没有时间回味。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太远,所以忘记了出发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节点上,应该回望自己的过去,回顾自己出发的原点,当初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还在这条路上吗?历史巨大的钟摆,一定的时候会摆回来,寻找它本身的位置。我们年轻时候曾经批判伯恩斯坦“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从布罗代尔的长历史观来看,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去追求当初的目标,至少是阶段性目标。我们“冲决罗网”了吗,实现了“仁”吗?我说天道轮回读《仁学》,就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来追问以《仁学》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时期改良思想的价值。

(9)、谭嗣同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这不是气话,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10)、►回眸两个甲子,有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我们要吸取谭嗣同这种传承与变革的思想,一种历史主义、现实主义的思考;另一个方面从执政者来讲,也要正视并认真解决改革者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尖锐的问题,哪怕是尖锐的不同的见解,真知灼见初都是以不同意见的形式出现的。这样,才能为改革腾出更大的空间,留出更长的时间,减少新的折腾。

(11)、原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2)、谭嗣同不能不考虑这个实际问题,他在和好友贝元征商量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卖地的计划,这次的方案更加成熟,卖多少钱,谭嗣同也给算清楚了:

(13)、时代之外,再说思想。谭嗣同的追随者,有多少受其思想感召呢?这个问题也许有陷阱之嫌,因为谭嗣同本非思想家——后世称之为思想家,实属过誉,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行动家或革命家。他的思想,一来激烈乃至偏执,更多表现为破坏;二来不成体系,缺一本代表作。有人会说起《仁学》,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文本,书名本身正意味着一种局限或失败:他对儒家本持批判态度,却不得不使用儒家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批判,正所谓“反抗者填写着自己的新词,用的却是对方的曲谱”(刀尔登语)。后人固然可从书中各取所需,呈现出来的则是种种断章与碎片,用今天的话讲,叫金句,诸如这样的论断:“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读来痛快淋漓,却不大经得起推敲。话说只会写金句的作家不是好作家,只会写金句的思想家,压根不能叫思想家。

(1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5)、越南人虽然恨透了马援,但不敢将铜柱搞毁,于是每每经过哪的人都向铜柱投石块,久而久之,竟堆起了一座“石山”。

(16)、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徐特立

(17)、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新疆卖给俄罗斯,西藏卖给英国,再不行,蒙古和大清的龙兴之地满洲也能卖啊,这样二万万两的数目不就够了。

(19)、◎守旧、渐进、激进,哪一条路更适合内外交困的大清?

(20)、谭嗣同有颗真正爱国的心,也是条铁打的硬汉。行刑时故意安排用的是钝刀,根据《谭嗣同就义目击记》里记载,砍了三十多刀头颅才落地,百年之后读来仍然让人头皮发麻,但这就是当时有志之士的代价。

(1)、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4)、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5)、重经上海,访傅兰雅,欲与讲明此理,适值其回国,惟获其所译《治心免病法》一卷,读之不觉奇喜。以为今之乱为开辟未有,则乱后之治亦必为开辟未有,可于此书卜之也。

(6)、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

(7)、这位维新d的核心人物得到后世极高评价,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8)、东汉末年,赵典侄儿赵温,年轻时有大志,在做京兆时很不得志,常叹息不能为国家立功,他对朋友说:“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不久,赵温弃官回家,在灾荒之年,他把家中存粮拿出救济穷人。

(9)、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0)、那么问题来了,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寸土必争的想法在现代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谭嗣同、康有为这些维新派在当时也算顶儿尖儿的人物,怎么会有出卖国土的想法呢?

(11)、还有一种不幸,则是先行者的孤独。我们今天常说一句话:“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然而纵观古今,困顿与冻毙正是大多先行者无法摆脱的宿命。谭嗣同的时代,主流不是维新,而是守旧。戊戌变法期间,一位叫李文诏的广西举人上书说,纵观大清官员,大约主守旧者,十之七八。如果考察的范围拓展至民众,守旧者的比例该在十之八九。在此语境之下,作为先行者的维新派注定孤独,民众给予他们的不是掌声,而是嘘声和骂声。拿谭嗣同之死来说。与大刀王五齐名的通背猿胡七(胡致廷)回忆道,谭嗣同就义那天,“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凄惨的颜色”(胡七《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这是目击者的记录,按理说应该可信,不过还有一种记载,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从刑部监狱押到菜市口法场的路上,被围观群众掷以烂菜叶,处斩之时,激起一片欢呼喝彩之声。这两种说法,哪个更可信呢?我想补充一条佐证。与谭嗣同同日被捕的张荫桓,在英国、日本外交官的营救之下,侥幸不死,充军新疆,途径河北保定:

(12)、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尔许。

(13)、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14)、►谭嗣同《仁学》的伟大之处,是它打开千年“礼教”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的真义,并赋予“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康有为以“仁”为思想武器,发动了维新运动。谭嗣同与他相同,又不相同,两人都在讲“仁”,但是对待“仁”的另一面,也就是在对待“礼”的问题上,也就是对旧的礼教和秩序的问题上,谭嗣同超越了康有为。《仁学》对“仁”的阐述达到了中国思想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15)、破敌十万,封狼居胥,二十岁的冠军侯,皇帝的外甥,将两瓶御酒洒在河中与将士共享的浪漫将军,在皇帝舅舅给他安家时不屑的迸出了这几个字,爱慕英雄和白马王子的美女们失望之余难免尖叫:“帅呆了,酷毕了!”

(16)、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冯梦龙

(17)、堂堂大清脆败于小国日本,而且是毫无还手之力那种,带来的震动远不止赔偿两亿两白银那么简单,那是整个国家、满汉各族的切肤之痛。

(18)、►有人说谭嗣同是中国激进主义的先驱,我不这样看。如果说激进主义是我们民族的悲哀,过错不在他,而在于统治者,历史一再证明,专制主义是激进主义的根源。清王朝严厉地镇压了戊戌维新,谭嗣同血溅菜市口,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变法演变成革命,中国走向一个更大时空的轮回。激进主义从方法论上讲,就是割裂历史传承关系,脱离当时的环境去看历史,用激进主义历史观衡量历史。不讲渐进,不讲妥协,不讲包容,唯我独尊、唯我独革。从《仁学》到上一个甲子是195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历史节点。我们现在又是一个甲子,又处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何去何从?我曾经以为“文革”那样的灾难浩劫不会重演了,这两年“文革”言论、思想甚至理论死灰复燃,有些学者、理论家也在鼓吹极左的一套,我很纳闷,改革开放、依法治国都是在与极左思潮的激烈斗争中前进的,如果让极左的一套成了气候,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岂不是空谈?我深感忧虑。

(19)、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

(20)、对于这段表述,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其谭嗣同是为了“直达所见”,才遗漏了将“抵牾”的群言弥纶一番的功夫,导致“杂糅”。他对这一点并非毫无察觉,而是直接坦承,可见这种“杂糅”是有意识状态下的。其谭氏节引《淮南鸿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淮南鸿烈·要略》云:“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惽惽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更注重总要举凡、多辞博说,而对细部的“弥纶”功夫则有意缺失,是怕读者惽然弗知、离本就末。其谭氏还以其为服膺的古代思想家王夫之的观点来论证自己在论述时的偏重是有所考量。对此,罗福惠先生有精辟的阐释:

(1)、►本来“道”和“器”是古老哲学概念,具有中国哲学特有的模糊性,人们一直认为,“道”是原则、理念、是形而上的,属于精神范畴;“器”是工具、器物,形而下的,属于物质范畴。明、清以来,以道为体,以器为用,重道轻器,重义轻利,坐而论道,空谈心性,骄妄虚空,不务经济的传统士风,已经积习深厚,到了足以亡国之地步。

(2)、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3)、其内容之重要者,则有谭浏阳之《仁学》,以宗教之魂,哲学之髓,发挥公理,出乎天天,入乎人人,冲重重之网罗,造劫劫之慧果,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实禹域未有之书,抑众生无价之宝。此编之出现于世界,盖本报为首焉。

(4)、但是,能就此批评谭嗣同,称他为卖国贼或是爱国贼吗,那也是不公平的。

(5)、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精神,不仅在支撑人性的高度,还在探测生命的深度,在任何时代都该受到瞻望咨嗟,顶礼膜拜,何况是当下这个压抑、犬儒的时代呢。这正是谭嗣同成为万人迷的背景和理由。不过,在此必须要分清,致敬谭嗣同与烈士精神,未必表示希望其重现于世。我们常常叹息,当一个时代需要英雄,却没有英雄挺身而出,何其不幸;事实上,当一个时代需要英雄,本身已经足够不幸,既是英雄的不幸,也是期待英雄来拯救的常人的不幸。所以说,谭嗣同与烈士精神,好的结局,即在人间只出现一次,就此化作丰碑,“世间再无谭嗣同”;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印证国事的危急与世道的败坏。

(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7)、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天下多得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8)、谭嗣同死后,其父亲谭继洵被免职,两年后也抑郁而死。

(9)、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10)、慷慨赴死,一刀了命,实在是壮士风范,豪气万丈,但真实的情况远比豪言壮语要残酷的多!古代刑场比生意场还黑古代刽子手,斩首时有很深的门道,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脑袋搬家,那叫一个干脆利索,犯人还没有感受到痛苦就已经身首异处了,但是,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能享受到,这需要犯人家属花钱打点或者是上面开恩开能有的。

(11)、一百年前的戊戌年,当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告终时,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自此,谭嗣同,连同他的这句名言便注定成为历史中抹不掉的印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