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30 07:37:51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篇一)

1、这是苏格拉底教育方法——“助产术”的一部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教育者”应该持有的基本心态。它与“平等”、“对话”、“不终结”共同形成“助产术”的完整结构。

2、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3、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渐渐相差很远了,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极力把教育向平民推广。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4、第要有“为政以德”的治国兴邦的才能;

5、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精细的物质。

6、《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中“启发”一词和“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7、苏格拉底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独特,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有一次,苏格拉底碰见一个人正为向别人敬礼却没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就对他说:“这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了。”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东西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称他知道一种能治这种病的好药方,当对方追问是什么药方时,他回答:“停止饮食,这样,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

8、夏骏: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者中,苏格拉底是老师,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一般文化常识意义上,把这三个人视为古希腊文明的脊梁,而又因为苏格拉底的老师身份,尽管在具体的思想、著作等方面,后两者的成就显然更大,但苏格拉底的源头意义,或者称之为原创性地位却为一般文化理解上所认知,不少人把苏格拉底类比于中国文化中的孔子,认为“三杰”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在苏格拉底那里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有问题吗?

9、孔子的畏天命思想和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思想有共通之处。同时为教育家,都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并都鼓励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学校。

10、班主任发给家长的30条短信,条条让孩子受益终身

11、然而问答法不是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12、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思想。

13、苏格拉底反对把国家的权力分散给那些没有知识的、被人操纵的公民手中

14、《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价值观

15、苏格拉底的一个核心, 或者说基础的命题 (moral theorem) 就是: 知识即美德. (Knowledge is virtue.) 展开来讲, 就是说一个人具有美德归根结底就说他有知识. 反过来说, 一个人没有美德, 去作恶,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没有知识.

16、〔4〕〔5〕〔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332页。

17、4康德: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我们能知道什么?人的认识受限于感官与理性,人为自然立法。 实践理性批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自由的道德律令。 判断力批判。 信仰:实践的设准。

18、这些文字都是根据采访现场的录音整理,尽量保持原貌,不再打扰各位大家审阅,如有错误之处,均由整理者负责。

19、1苏格拉底: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

20、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篇二)

1、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2、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久就成了一个很能干的雕刻匠。他创作的标题为“欢乐三女神”的一组群雕,曾被放到雅典的卫城上。

3、苏格拉底的这套主张,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他的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巨大影响,这是哲学研究的新突破。但是,他进一步推论到,整个世界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按照思想的要求被改造、被设计,却颠倒了物质和思维的关系,走向了唯心主义。

4、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廖申白

5、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在脑子里拿苏格拉底之死跟耶稣之死来做比较。因为耶稣之死呢,对西方的整个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基督教几乎是依赖于这一件事。早期的基督教还没有那些多的学说,就是你相信耶稣死了并且复活了,你就是基督徒。这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我们就不去管他。苏格拉底之死呢,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影响力。苏格拉底之死的影响力,恰恰是在于他的确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案例,使得我们思索者可以不断的回到这个案例去重新思索。

6、陈嘉映:我觉得这方面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这个事有点绕。第一我想说苏格拉底有多出名呢?在当时他是蛮有名的,他的确是诗人、陪审官,还参加过战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跟他交朋友,或者愿意成为他的学生,但是他与学生的关系也与有的门派很不一样,并没有形成一个宗派,并没有一个苏格拉底宗派。

7、〔1〕(法)让-皮埃尔·维尔南:《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历史心理分析研究》,黄艳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页。

8、(即“美德即知识”)☆☆

9、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10、苏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他没有著作,其言行都是由弟子柏拉图等人所汇编的对话。

11、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相同的地方是二者都强调道德和知识。二者不同地方是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除此之外二者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格拉底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

12、苏格拉底的名字,或者他的方法,或者他的精神,是通过了这样一套多多少少建制化的方式流程下来的。

13、√口诀:“记住规定”——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14、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方法)☆☆☆

15、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业已动摇,而当时活跃于雅典的智者却大力宣传足以导致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16、如上面所说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平等”、“对话”、“不终结”是基本心态等几个方面。

17、苏格拉底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又称之为“谈话法”或“问答法”。苏格拉底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18、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雅典是依靠民主制而强大繁荣的,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19、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20、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涉及观念的“灵魂对话”,通过真实地触及灵魂里的观念和意识从而改变人。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篇三)

1、(首先,教育是引导和陪伴。)

2、苏格拉底的思想具有很好的“可解读性”。他的理论对于理解西方教育哲学,反观我们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再次,他们都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孔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动脑筋,敢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硬性的注入,而要掌握在学生求知而未知和欲言而未能之时,进行适当的启发,通过“举一反三”来训练和增进学生积极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

4、“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5、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6、在他看来,那些越固执地因为知识而自信的人,往往也是越被自己那点知识固化的人,所以他坚持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判断。

7、在高校执教,关注教育问题很多年。后家有儿女,对一些问题就有了更加切近的体会,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两年前开始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尝试。

8、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谦和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9、苏格拉底的方法要求教育者与学习者平等。

10、尤其在当前,当我们讨论教育在“培育”人格的行动中所承担的任务时,这个角度的价值及就更突出。

11、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12、先来看他们的出身,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个普通的石头雕刻匠,而母亲是个接生婆。而孔子虽说祖上是贵族,但早就家道中落,而且三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13、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14、不仅如此,真正实在的自由探讨与理性争辩势必将真理开放出来,使其变为公开讨论的对象。如果说作为世界本原的“神”真正存在,那也不属于神秘之物或不可讨论的对象,城邦硬性规定对某种“神”(譬如太阳神阿波罗)的信仰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符合理性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勒托指控苏格拉底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雅典城邦认可的神,也是对的,因为苏格拉底明显指出自己相信超自然的存在,而这些超自然的存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诸神。但这种超自然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柏拉图没有在《申辩篇》中为自己的老师做出更为详尽的解释,但从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来看,肯定不是雅典这个城邦所指定的阿波罗神之类的东西,而是他内心深处所坚持的至高无上的理性,或是凭借理性而达到的善的顶点。

15、苏格拉底的出名是因为德尔菲的这个叹词,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聪明的人。那个时候希腊人信奉德尔菲,信得不得了。那么,苏格拉底就从一个普通的智者成为了聪明的人。苏格拉底本人拿到这个叹词之后,他自己也觉得困惑。他见人就问,说我怎么聪明?我怎么会变成希腊人中有智慧的人?他自己后的回答很著名,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的这样一种态度,的确是构成了西方后来哲学、科学这样一种追求的态度,就是以无知的态度去对待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不断的在追问。这种态度可能对柏拉图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多的。

16、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不能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通常他并不同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先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反驳,使得学生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等到对方明白了得出这个荒谬结论的原因之后,不正确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可以确凿地讲,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地域都实行了“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贤才、哲人,为东西方文化、学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9、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知识究竟在教育中意味着什么?这里包含着对“什么是知识”?“教育应该教什么?”,这些都是根本性思考。

20、所以苏格拉底之死,这个案例的确给了我们不断回到这案子去思考好几种相关重大的问题这样一个契机。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篇四)

1、用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永远在探索真理的路上。

2、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3、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4、本题考查教育学中的人物观点。

5、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要改变人的“观念”,促使人的行为逻辑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人的行为。

6、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7、教育者像助产士一样,是帮助学习者获得“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从外传递给学习者一个认知内容。

8、以真实纪录形态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9、C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10、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清晰、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11、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非专业人员, 业余爱好西方哲学, 无文献考证, 只谈idea.

12、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13、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是通过不断追问对话者的判断来推进问题的探讨。基本的方法是:部分认同,继续追问(定义准确性,条件的确定性)。

14、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15、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16、苏格拉底把道德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提出“美德即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与德行是相关的。

17、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也许都看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这一弊端,所以对民主政治总有一种“有如锦绣衣裳,五彩缤纷,看上去确实很美”〔6〕之类的揶揄式赞美。如果能够消除民主政治简单多数这一毛病,他们这种揶揄的赞美肯定就会转为由衷的感叹。苏格拉底之所以声称自己是城邦的牛虻,到处叮人,正是为雅典简单多数的民主政治开出的药方。他要做一个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对者,不断挑战那种简单多数的民主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不仅不是斯东所言的远离城邦政治的孤零零的个人,相反相比于那些为他人所左右而盲目参与投票或表决的公民,苏格拉底更是真正触及到了民主精神的脉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主参与者。

18、学过教育史的都知道,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

19、到了执行日,苏格拉底被判处服毒芹汁自尽。他的弟子们以时辰尚早为由乞求他晚点再喝毒芹汁。可苏格拉底却平静地拿起毒芹汁一饮而尽,终年70岁。

20、&#x知识即美德&#x 的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篇五)

1、苏格拉底不但教育思想深邃,而且人品高洁。他一生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是赤着脚,他不怕寒冷,纵然是冰天雪地,他也能赤脚在冰上行走。在行军作战中,他也比别人更能忍受饥饿。他平时不饮酒,但饮起酒来,比谁的酒量都大。他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苦,他所追求的是过有德行的生活。

2、首先,他们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语录。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孔子及时而恰当地予以针对性很强的回答。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苏格拉底施教时,不是以准备好的现成结论直接传授给对方,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并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提出一连串问题,直到对方认识自己的矛盾、错误和无知,自然地达到正确的认识。

3、陈嘉映:我觉得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呢?这话都难说,这都是经过了很多后世的思想家通过这个案例,不断的经过多方面的解说,产生了影响。我不觉得苏格拉底之死,这件事情本身有什么巨大的影响。

4、陈嘉映:我觉得这么说勉勉强强。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我们还了解相当多的前苏格拉底的思想家。所以像海德格尔,他就不愿意把这个源头放在苏格拉底那里,他把这个源头放在笼统的叫做前苏格拉底的思想家那里。这些思想家我可以随便念几个,都是挺重要的,像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等等。实际上柏拉图的学说,从学说来讲恐怕不是主要从苏格拉底那来的,因为我们可能不太知道苏格拉底持什么学说。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基本上讲他自己没学说,这可能是很真诚的。

5、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6、进入毕达哥拉斯这个门派是要宣誓的,要发毒誓。如果你要是违背誓言,可能会得到严厉的惩罚,它是教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的确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探索问题的,或者发展学问的方式。

7、注重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8、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9、夏骏:这一点在一般理解上还是有不少误差。其实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更多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的示范,就是说苏格拉底他是一种精神旗帜,而不在于他的学术的体系性,不在于他在哲学研究上的理论深度和理论系统贡献,这些反而不是他的强项。但是他作为一个行为哲学家举起了西方精神的一种内核,一种旗帜,就是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在某个定论面前止步。他坚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智慧的太阳,你的思想已经有了,智慧也有了,我只是助产,帮助你表现出来,这跟西方文明后来对每个人个体的平等又相通了,这就是说你的资质并不差,或者说任何人都不是低人一等的人。他的这种平等感,尊重每一个人的可能性,每个人的创造力,这样的一种理念对后来的影响应该如何认识?

10、美国教室里的教学神器,让学习事半功倍

1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

12、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人啊,认识你自己!”有时被认为是苏格拉底所说。

13、无论这句话是否是他所说,我想至少这句话有被他认可并向外传扬过,因为在与他相关的文字中,我们确切地看到了这一思想倾向的存在。

14、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一个人严厉地责罚侍从,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仆人。那人说因为仆人好吃懒做又愚蠢贪婪。听了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问道:“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还是你的仆人。”

15、柏拉图提出,一个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因此,本题选A。

16、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关注教育问题的专家、老师及家长,所以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一下发到网上,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所感;二是期待大家的讨论,求教于方家;三也是督促自己,不要不了了之。

17、这并不是说对话要永远持续下去,而是说,问题并不终结于任何一次讨论。

18、你讲到苏格拉底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智慧的助产士理念,这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平等呢?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是。但是这个对后世西方人追求平等,是不是有很大的影响呢?我的直觉是“并不”。我觉得西方人,就西方社会的后来追求平等呢,除了它的社会自身的发展之外,比如说资本主义,第三等级战胜贵族社会,这跟什么观念都没关系,这社会它就发展到那一步了。如果从观念上来讲呢,我觉得还是跟基督教的观念关系更大,影响更明显。跟这个知识论上的平等论关系好像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也许我错了,我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可能就在这方面的材料我就疏漏了,也有可能是。

19、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社会走向没落,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

20、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他也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