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文案49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9 08:02:36

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

1、现在,撇开高行健是否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不谈,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对流行道德观念的批判正是苏格拉底式的理想主义的主要特征,如果有关人类性行为的流行道德观念属于假冒的价值的话,对其进行批判或将其摧毁当然就是极具理想主义倾向的了。

2、擅于言辞的苏格拉底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只清楚2000多年前的雅典,有这么一个终将被世人永远怀念的人:他宣称自己只有无知之知,却在同当时智者们的对话中占尽上风;他被冠以不敬神的罪名,却终身都在揣摩那宿命的神谕;他的雄辩远近皆知,却在后的审判中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以性命为代价上演的终篇章,可谓其行为艺术的巅峰,激发出人们对雅典民主与专政、哲学与政治无尽的遐思。

3、康德式的批判精神,与苏格拉底的牛虻精神虽然不属同一层面的东西,但在对待流俗偏见的态度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4、(2)代表作:《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对权力政治的批判比较容易理解,而对流行道德伦理习惯的批判则难以被大多数中国人理解。

6、于是,在这个理性主义传统中开展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哲学追求当作实现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探险。

7、(13)WernerJaea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71页。这一冲突亦即本质论与约定论的冲突,可以部分地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8、苏:如果他拿走这个敌人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他,这些行为怎么样?

9、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古希腊哲学重要的三位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想必是对哲学稍有兴趣的朋友都熟悉的。他们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巅峰,是几千年西方思想的源泉。小猫哲学课堂将在介绍他们生平和思想的同时搭配原著选读,让我们共同和那个人类还年轻的时代伟大的灵魂对话,共情人之为人追求真知、真理、至善的初心。

10、在现代哲学家大都放弃了“牛虻”角色之担当的情况下,这些民间的另类分子竟然也或多或少地与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不谋而合。

11、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

12、②自然教育理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提出“消极教育”;

13、只要那些假冒的所谓价值被揭穿被抛弃,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返回到他们的价值理想的家园。(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

14、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塞拉柯(被刻画为智者学派的人物)主张人们应当以一种毫无顾忌的方式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认为只有傻子才追求正义,正义是软弱的表现。

15、所以,像萨特、福科这样的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现实影响力的哲学探险家,就被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旗帜的哲学专门家们目为哲学学术的大敌。

16、   初看起来,他问的问题很简单,谁都自以为很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

17、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18、但康德不久就疏离了那种夸张的生活方式,隐退到他内在心灵的先验世界里继续他的伟大历险,建造他批判哲学的宏伟殿堂。

19、苏格拉底十分关注谈论对象的严谨定义,这便为其深入思考问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避免了逻辑思维过程中出现“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的现象。严谨的定义附加有力量的逻辑,起到了大大压缩甚至消灭了相对主义者诡辩空间的效果。

20、(26)GerasimosX.Santas从另一个角度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见其《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133页。在此还值得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不过我们却有理由作这样的引申。

21、看似奇怪的是,至今我们仍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实际内容。究其原因,当然又是他几乎没有主张什么观点。他教导说,生命中重要的事是拯救灵魂,好灵魂的标志是德性,重要的目标是获得知识,即智慧。然而,他主张德性不可教。确实,他几乎从未尝试去“影响”他自己的学生。他似乎不仅相信灵魂不朽,还相信灵魂轮回。在这方面,他很可能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当然,他相信自己的理念和理性的力量。在所有的对话中,正如在他自己的一生中,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的无知和德性,尽管事实上,他的整个哲学中存在透彻的论点,即德性即知识。不过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几乎再没有提出任何肯定的主张。

22、因此,在各种苏格拉底式对话中出现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德性观念(以及关于诸德性的分析),多也就是一系列无序的例子和反例,以及相应的对如下观点的持续强调:要做好人、过好的生活,德性必不可少。完全没有任何称得上德性“理论”的东西,或者说,就此而言,甚至没有关于什么可算作德性、什么不可算作德性的明确清单。至于细节,苏格拉底也没有说,甚至在他的受害者彻底被击溃、眼看要陷入绝望而需要启迪之际,他也三缄其口。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个人应该自己去寻找,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几无所得。甚至在他似乎主张了某种立场时,他也经常会收回自己的说法,甚至加以反驳,这种情形有时还出现在相同对话之中。

23、这个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某个对象化的客体,而正是那个正在怀疑、正在思考的笛卡尔。

24、(4)RobertWardy:《苏格拉底的不虔诚》(手稿),1页。

25、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26、世间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7、所以,像“不自由,宁毋死”这样的口号,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誓死捍卫你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样的名言,无疑都放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

28、可以说,在他那里作为私人生活方式的思和想给我们后人的公共生活方式和个人心性修养提供了种子和土壤,而正是这些种子和土壤使我们得以在自家的田园里耕种和收获。

29、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30、(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教育学鼻祖,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31、中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展现着儒释道法等东方思想的面貌,西方社会以苏格拉底的科学思想为代表,展现着神学、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西方思想的面貌。这两种面貌让思想面貌不断变化,变得美丽和面容姣好。思想在不断寻找着它的生命真谛思想在寻找真谛,于是不断催促人类,奴役人类,使得人类有了追求生命真谛的需求和动力。人类不断前行,走得匆忙,似乎忘记了人类是什么,不断被思想的躯壳所束缚。但人类不是思想的傀儡,不是奴隶。他们要不断努力,摆脱思想的奴役,不断找寻自我的真谛。

32、苏格拉底在和各色人等讨论,揭露他们的无知的过程中,自然是树敌无数,因为苏格拉底让很多自命不凡的人当众出丑,而那些围观的年轻人也很愿意用苏格拉底讨论问题的方式再去检验别人,让更多人出丑。苏格拉底认为自己遭到怨恨的原因在于他不断揭示人们的无知,而他把这样做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多年前的一则神谕,也就是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由此走上了考察别人是不是更智慧的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他虽然确认了神谕的正确,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得罪了很多人。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33、   当我们说苏格拉底“履行牛虻的职能”时,很容易将这理解成是苏格拉底在生活之外扮演的一个角色。

34、杨博| 杨栋| 赵培|福柯  |张强|汪德迈

35、智者学派善于辩论,他们的精神价值观是相对主义,即可体现为投机性十足、不相信世界有性的理念标准、十分务实的,也可以说他们的世界实则是混沌的、失序的、盲目的。

36、 到了现代西方,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数量急剧增加,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把哲学研究当作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从事这种职业也只是在谋生过程中服从社会的分工,而不与自己的内在人格发生必然的联系。

37、(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38、笛卡尔的沉思没有苏格拉底面对的听众,从而也不能让那些自以为有所知的人陷入承认自己无知的尴尬境地,但笛卡尔的沉思过程也是以对传统的习惯思维的质疑为背景支撑的。

39、(21)Heinric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296页。苏格拉底的神学倾向在其知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所显露,以致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拉斯谟写道:“圣苏格拉底,为我们祈祷吧!”(见FrederickArtz:《中世纪的心灵》,纽约:AlfredA.Knopf,1958年,11页)不过,与基督教神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信仰问题,他对神的诉求实则是他理智的要求。

40、人做恶事,是在背离真善美。而人之所以不觉得痛苦,是因为人的无知,还无法意识到此行为对自己会带来的肉体与灵魂的痛苦。知识,对事物的正确理解,是苏格拉底推崇的,并将其外延推至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这体现了其价值观的整体性。

41、苏格拉底与人们讨论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是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节制、勇敢等等。这正是他做哲学的方式,如黑格尔所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在讨论中谦和有礼、机智幽默,“同任何人谈话,都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充分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但却会在循循善诱中尖锐揭露出很多人们既有的或社会流行观念的错误。苏格拉底的谈话正是古希腊哲学精神的体现:不以灌输结论为目的,又不盲从任何和“主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中践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42、(6)参阅ErikOstenfeld:《理念、质料与灵魂》,海牙:MartinusNijhoff,1982年,第一章。

43、 哲学家要把哲学当作生活方式而不仅仅当作一种职业,基本上是在价值实践领域的事情。

44、苏格拉底,这位站在西方哲学起点上的巨人,似乎用自己悲壮的人生预示了哲学的命运。对一切现实的毫不畏惧,正是因为心底对真理和至善的敬畏与执着。反思一切的精神或许永远为当代所不容,但用暴力压制思考和表达的结果,只能是使代表真理的声音亘古弥新。

45、(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46、苏格拉底表现得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a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他还自作主张去他们知道这一点。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47、(5)亚利山大尼亚时期作家的记述可靠程度较低,同时也是造成许多混乱的根源。据此5条原则,本书所处理的苏格拉底即是柏拉图早期作品(特别是《游叙弗伦篇》《申辩篇》《克力多篇》、大小《希匹亚斯篇》《查米迪斯篇》《拉克斯篇》《普罗塔哥拉篇》)中的苏格拉底,而亚里士多德的几段评论恰恰是做出这一界定的主要根据。至于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分野出现在何处,我几乎无保留地同意康福德的看法,认为《美诺篇》乃是柏拉图通向其中期理念论的转折点从风格上说,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时期对话的主要特色是其论辩式的方法(elenchiticapproach)及其无所适从的结局(aporeticoutcome),而中期对话则体现了奥尔弗斯教-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强烈影响,形而上学方面明显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集中关注的问题乃是理念论及达到理念的道路——“回忆”(anamnēsis)

48、冯立 |林忠军|张文智 | 刘玉建 |黄甜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