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卡夫简介(精选好句137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02 00:45:13

作者卡夫卡简介

1、卡夫卡 短篇

(1)、这部小说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众多孩子们。

(2)、内容简介:《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由《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这6本书组成。它是易中天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创作而成。

(3)、?  星光闪耀照亮暗夜《人类群星闪耀时》:历史是真正的戏剧家,任何作家都别想超越她

(4)、卡夫卡境界是高的。我从小也想写,写后烧,真是少年不知“烧”滋味。烧不得的!但境界真是高。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爱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

(5)、卡夫卡曾在给菲丽斯的信中,多次讨论中国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卡夫卡根据自己的处境,理解成孤寂的夜读被女人打断,文人在读书与女人之间的两难选择。一首原本描写男女闺阁情趣的轻松俏皮、温馨戏谑的诗,被卡夫卡赋予了西方艺术家、特别是他自己,在正常的婚姻生活和孤独的艺术家之间矛盾冲突、难以抉择的沉重意义。

(6)、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7)、有意思的是这部小说的结构,其实是运用了一种电影场景的在线的手法,让我们身临其境。

(8)、弗朗茨·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9)、内容简介   《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他在美国一次次陷入窘境,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10)、这些信件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包含着暖暖的爱与善良。让卡夫卡这个铁汉柔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11)、整部作品看起来充满了暖暖的爱意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尤其是结合卡夫卡生活的背景,在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五年内,人们对未来对现实充满着恐惧与不安。

(12)、他身材修长,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深谙的眼睛坚定而温和,笑容可掬,面部表情丰富。对一切人都友好、认真;对一切朋友忠实、可靠,……没有一个人他不倾注热情;他在所有的同事中受到爱戴,他在所有他所认识的德语、捷克语文学家中受到尊敬。

(13)、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14)、?50个里程碑似的经典实验,帮你搭建基本的物理学发展脉络:《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

(15)、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一部古书,它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许多山川、国度。它的“年龄”是个谜,它的作者也是个谜,它的内容让后世的读者似懂非懂,但又有着很强的可比附性和不确定性。今传《山海经》一书共十八卷,前五卷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也合称《五臧(藏)山经》。每经又分若干组,比如《南山经》的第一组就叫《南山经》,第二组叫《南次二经》,依此类推,多的《中山经》到《中次十二经》。

(16)、《视读卡夫卡》,安徽文艺出版社,大卫·赞恩·梅罗伍兹、罗伯特·克拉姆著,孙文龙译

(17)、? 比“少年Pi”更烧脑的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烧脑力作《葡萄牙的高山》

(18)、从未想过,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被搬上银幕,直到一部叫《第九区》的影片出现。

(19)、但是卡夫卡并没有这样做,他甚至放下了自己手上正在创作的其他手稿,全情的投入去创作这些充满着想象力的信件,只为抚平公园里偶遇的悲伤的艾希内心的伤痕。

(20)、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2、夫卡夫简介

(1)、卡夫卡的小说没有什么阅读障碍,他的风格是平静、清晰、简单。但在表面的伪装之下,普通的意象,平淡无奇的故事之下,是现代人惴惴不安的现实。

(2)、上世纪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图本套装全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们依照现行规范改换了个别文字,并从国外有关书籍中遴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片资料392幅,以作较大补充,其他未作更动。

(3)、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他的作品。他反抗理性,而且是以「儿子」的身份,反抗象征着理性的「父亲」。

(4)、《变形记》是20世纪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

(5)、我思考着卡夫卡的孤独。那种孤独,是具有超凡洞察力和高度敏感性的必然;那种孤独,是看透人性及社会实质的痛苦挣扎;那种孤独,是我等凡人不能理解的,甚至是设法拚弃的。

(6)、这些偶有的温情,在父亲那从未消失的「」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以至于卡夫卡一想到这些时刻,都激动得要落下泪来。

(7)、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灰姑娘,寻找着一种社会认同

(8)、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9)、按照隐形抑郁人口的定义“喜欢社交,喜欢放肆大笑,与人为善,不争不抢,‘一切都很好’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垂头丧气、挠墙焦虑与默默哭泣”,卡夫卡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10)、初那几年中,只有一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一天夜里我呜呜咽咽,吵着要喝水,当然并非真的口渴,多半是为了怄气。您声色俱厉,几番呵斥未能奏效之后,您就将我从被窝里拽出来,挟到阳台上,关了房门让我一个人穿着背心在那儿站了很久。我不想说这样做不对,当时要保持安静也许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可是我的心灵却因此带上创伤。我的父亲,那高的,他几乎毫无道理地走来,半夜三更将我从床上揪起来,挟到阳台上,他视我如草芥。在那以后好几年,我一想到这,内心就受着痛苦的折磨。

(11)、沪上第一家!静安这家新开的高颜值艺术书店,待上一整天都可以!

(12)、有种说法是,某次跑工地调查时,卡夫卡看到工人们在大晴天穿着雨衣工作,他一问究竟。那一片鸟特别多,工人们怕鸟屎落一身就穿上了雨衣。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卡夫卡他发明了一种帽子,使工人们更加安全。这就是第一批平民可以用上的安全帽。

(13)、信中,卡夫卡多次提及洋娃娃对小主人艾希的感谢与爱,感谢她给予了自己勇气与力量,鼓励艾希,世界这么大,一定去看看。

(14)、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动》《遍寻缪斯》《不圆的珍珠》《美学操练》《建筑门外谈》等十余部;编著有《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外国经典名著选》《世界随笔金库》《外国经典散文百篇》《德语国家散文选》《里尔克散文选》等五十余部;译著有《迪伦马特喜剧选》《卡夫卡读本》等多部。此外,还撰有大量有关建筑、戏剧、美术等方面的评论和散文随笔,社会影响广泛。

(15)、本期“新书来了”为各位读者分享这部经典作品,推荐以下版本~

(16)、?  听说华为抢注了一整本《山海经》,这本绝美《观山海》震撼来袭,一起修仙吧!

(17)、……就我而言,您做父亲太坚强有力了。特别是我的兄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又是多年以后才出世,于是我一个人就首当其冲。而我又太虚弱,大有不堪消受之感……

(18)、巴纳巴斯是城堡的信使,他来往于城堡与村子之间,给城堡官员克拉姆和土地测量员K传递信件。他到城堡去领任务时,要在公事房等待,他看到的是城堡的下层办事机构。这里的人好像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但又不知在忙于何事。巴纳巴斯可能连着等几天也没有任何任务。所以在克拉姆给他分派任务之前,他得在那间观众厅里站上几小时,有时甚至是好几天。即使得到一个送信的任务,那封信也已发黄,好像是从故纸堆中抽出来的一样,城堡办事效率可见一斑。

(19)、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

(20)、“疗愈”在日语中是一个派生出来的新词,它初进入日本年度流性语排行榜是在1999年。其用法诸如“疗愈”型风景、“疗愈”型音乐、“疗愈”型漫画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种全新的事物修饰和分类。

3、《卡夫卡》

(1)、《卡夫卡全集(插图本套装全9卷)》译者有张荣昌、章国锋、赵蓉恒、卢永华、黎奇等,均为德语翻译界卓有建树的翻译家。

(2)、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3)、?《人民的名义》强反腐天团来袭,燃爆反腐精品图书

(4)、问清了缘由后,卡夫卡在和女孩交谈的过程中,突发奇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告诉这个叫做艾希的女孩,那个丢失的娃娃其实是去旅行了。

(5)、不过,庆幸的是,卡夫卡还有另外一个「逃生」的可能,那就是写作。这一次,他成功了。

(6)、于是,当他们的飞船被迫停留在地球上,接下来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7)、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是给平庸之辈的酬劳

(8)、▲卡夫卡与他的未婚妻菲利斯,因种种原因他们终解除了婚约。

(9)、在城堡与村子之间还有一个使者就是女人。通过女人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城堡以及城堡中的官员。村中的女人时刻准备着成为城堡官员的情人。官员可以随时看上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不能不爱他,这对做了情人的女人来讲是一种荣耀,是身份的提高。就像克拉姆,他可以随时把自己看上的女人召来,也可以随时把她们赶走,跟谁都长不了,他叫她们走,就像叫她们来一样快。女人成了城堡官员泄欲的工具,并且这些女人除了顺从毫无办法,稍有抵抗其下场就会像阿玛丽亚那样受到惩罚,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可见,城堡不仅支配了村中人的生活,男人也支配了女人的一切,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是第二性的,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还要对男人的眷顾感恩戴德。

(10)、巨蟹座感受,并不思考,如果没有逻辑的大坝组织和引导思绪的洪水,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的过度幻想。卡夫卡迷宫、梦幻般的写作风格,总让人疑心他的很多作品是梦醒后起身飞速记下的梦境,比如《乡村医生》《盼望成为印第安人》等。他借此喃喃地咕哝着自己的个人生存感觉,一种被卡在夹缝的感觉,一种两难之中找不到出路的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这也许是他作品中那些悖论的根本来源。

(11)、祝福各位读者也能在阅读中厘清并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

(12)、《变形记》正是表现出人作为生命主体在社会中的虚无和异化。

(13)、而终以一个新的洋娃娃的身份,送给了艾希做结尾,象征着自己的新生,从此这个新的洋娃娃,可以长久的陪伴在艾希身边收尾。

(14)、本书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搞的风貌,为翻译和认识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力图为我国的卡夫卡读者和卡夫卡研究再现一个新的视野范围。

(15)、之所以把城堡称为官僚机构的投影,是因为卡夫卡从始至终未让读者得见城堡真容。在小说中,城堡始终矗立远方,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庞大建筑。读者对它的认知只能通过一些人的描述。

(16)、卡夫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死之后对于很多小说名家的影响,如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与之比肩的大约只有艺术界的杜尚、物理学领域的爱因斯坦。只有的开创者才足以与这位死后获得声誉的小职员比肩。

(17)、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卡夫卡曾攻读文学,后改学法律。供职于保险公司,因肺病辞职后埋头写作。曾两度订婚,却因健康关系一直未婚。卡夫卡杰出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等。

(18)、卡夫卡是隐形抑郁人口,也是隐形插画师。像很多大学生一样,卡夫卡听到无聊的课,也会在课本空白的地方画画。工作后,他发现画画能更清楚的说明工人受伤的情况,他把画画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19)、《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20)、在您看来,事情仿佛是这样的:您一辈子含辛茹苦,为子女,尤其是为我牺牲了一切,我才得以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您要求我们至少态度亲近点,而我却从来就躲着您,埋头书本,与癫狂的朋友交往;我从来没有跟您推心置腹地谈过话。

4、夫卡夫卡

(1)、有趣的是,在大学期间,他还被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德国作家汉斯·海尔曼编译了一部《中国的抒情诗选——从公元前十二世纪至今》,其中李白、杜甫、苏东坡、杨等人的诗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生命的后日子里,中国绘画和中国木刻艺术成为他赞叹不已的对象。而《论语》、《中庸》、《道德经》和《南华经》等书籍成为他钟爱的书。

(2)、静安区图书馆“书房里的阅读”推出经典常读栏目,每月选取1本你很熟悉,但可能一直没有认真细读过的经典作家作品。你需要做的,就是加入进来,定下阅读目标,与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以打卡的方式,鼓励自己完成阅读任务。主办方也会为坚持阅读的书友送上鼓励哦!

(3)、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年4月

(4)、巨蟹座的符号,代表了世界母亲从父亲中找到的生命起源,在其子宫中培育长大的状态。巨蟹代表了灵魂成长的过程:生活的重重压力下,必须经历不懈的努力。

(5)、弗朗茨·卡夫卡(德文: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弗朗茨逝世。在逝世后,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6)、诸多鲜明而强烈的感情在卡夫卡身上碰撞、交融,在他精确的感受力与强烈的表达欲之下,凝结成了让世人震撼的文学作品。卡夫卡以他自己的方式,描写那些「反常态」境况,呈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悖谬。在文学的陪伴中,他也将自己向内释放的精力,转换成了「卡夫卡式」的孤独与反抗,留给世人无限思考。

(7)、?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

(8)、据学者亚诺赫的记录,他曾和卡夫卡一起参观一个法国国家画展,当亚诺赫说到毕加索是一个故意的扭曲者时,卡夫卡说:“我不这么认为。他只不过是将尚未进入我们意识中的畸形记录下来。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这一评语也十分贴切地形容了卡夫卡自己的文学艺术特征和价值。

(9)、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10)、一天夜里,还是个孩子的卡夫卡闹着要喝水,父亲居然把他从被子里揪出来,挟到阳台上,让他穿着背心站了好久。卡夫卡怎么也想不通,喝水这样微不足道又合情合理的行为,何以遭到父亲如此对待。

(11)、其次,卡夫卡引领读者通过村中的女人来理解城堡。

(12)、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一家保险机构工作,任秘书之职。从1917年开始,他就经常咳血,1922年因病情加重不得不离职疗养。在离职二年后,溘然与世长辞。

(13)、玛格丽特·芒内尔林·米切尔(MargaretMunnerlyn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作家,1937年普利策奖获得者。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从华盛顿神学院毕业后进入路易斯学院就读,但在一年级时遭到退学,1918年在她母亲死后搬回亚特兰大。之后无心学业,后在亚特兰大新闻周刊以佩琪?米切尔的笔名为杂志撰写周日专栏。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身亡。玛格丽特的代表作品是《乱世佳人》,至今已发行了三千多万册,仍为畅销的小说之一。改编的电影于1939年上映,成为好莱坞影史上卖座的电影,还得到十座奥斯卡的殊荣。

(14)、这无疑给卡夫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尝试失败的失望之余,卡夫卡又寻得了一丝聊以自慰的欣喜。因为他以为,自己与父亲起码是拥有一个「共识」的,那就是他们都视婚姻为「伤风败俗」的事情。

(15)、奥地利小说《审判》是卡夫卡为著名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16)、卡夫卡是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在他生前并没有很出名,但在他死后,由好友整理并发表出来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影响力包括现代在内的好几代作家。

(17)、成年之后,卡夫卡完全可以走出孤独,但他没有。也许作为凡人,我不能真正地理解卡夫卡们的追求吧!也或许对于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无耐,和想追求自由,想摆脱某种枷锁而无法摆脱的痛苦,这种无耐与痛苦注定了他们要孤独,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追求,放弃原本的思想。

(18)、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悔婚,离41岁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因肺病引起喉咙疼痛,无法吞咽食物而饿死。他笔下的主角总是孤零零的,要么一觉醒来变成了被家人嫌弃的甲虫(《变形记》),要么刚起床就被逮捕(《审判》),要么莫名其妙成了全村的敌人(《城堡》)……

(19)、评价   我所读到的这位作家的作品中没有一行不是以独特的方式袭击我,或使我惊讶的。  ——(奥地利)莱纳·马利亚·里尔克   

(20)、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相互交叉,人们似乎认定了,卡夫卡就是那个为了文学而保持单身的孤独王子。但其实,卡夫卡的孤独是隐形的。

5、德国作家卡夫卡

(1)、他笔下的主人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迷茫、孤独、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但仍在尽力寻回隐约感受到的尊严。

(2)、如果让你给林黛玉介绍男朋友,你会把林妹妹介绍给谁?在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眼里,与林姑娘般配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卡夫卡。

(3)、卡夫卡的第一部小说集《观察》第一版共印了800册,5年后还有一大半积压在仓库里。卡夫卡自己说,在布拉格一家著名的书店里,几年来共售出了11册书,“其中10册很容易找到买主,因为是他自己买的,不过,他一直想知道究竟是谁买走了那第11册?”

(4)、文字很繁琐,初读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似乎有把这些冗长多余的描述全给删了、把起承转合清清楚楚拎出来读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旦读过前几十页,反而会被卡夫卡这特有的“胸口压大石式”写作方式给吸引进去——毕竟你没法在别的书里能够找到一种单单看到作者把文字分了一下段便能长舒一口气的解放感;抑或是看到主人公因为某些事由解决终于得以推进主线故事而欢呼的畅快感。

(5)、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6)、1893年,卡夫卡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布拉格旧城区德语文科中学就读。这是一所公认的教学严格、质量过硬的学校。在这里,优美的德语把他引入了德语文学的海洋,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话以及中国的民间故事对于卡夫卡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显示出童话般丰富而怪诞的想像力,他的大量寓言,以及包括《变形记》在内的若干重要作品,无论其思想如何复杂,都具有童话般韵表现形式和结构。另外,歌德、席勒、莱辛、施莱格尔等著名的德国作家的创作对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在临近毕业时,卡夫卡还对尼采等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7)、长期艰苦的写作条件,让他的身体极为虚弱,在与肺结核病抗争的过程里,终无法战胜病魔,告别人世,享年41岁。

(8)、他去世后,他的友人将他生前的作品出版发行后,他的才华立即被全世界的人惊叹,可惜此时的卡夫卡却再也听不见了。

(9)、《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10)、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1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审判》中无罪被捕的主人公,还是《城堡》中欲进城堡而不得的勘测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K。这个似乎是从「卡夫卡」(Kafka)脱胎出来的名字,为人们理解卡夫卡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12)、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3)、卡夫卡开始文学创作是在大学时期。1902年,在一次学术辩论之后他结识了马克斯·布洛德,从此两人成为知己。布洛德后来成为著名作家,他对卡夫卡的创作有一定影响。他们曾经一起出国游历。卡夫卡生前只发表过一个短篇集,其他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是他死后由布洛德整理出版的。

(14)、根据卡夫卡的叙述,父亲虽然表面上不对他的婚姻过多干涉,可那仅有的「并不多」的干涉,却在摧毁卡夫卡婚姻这件事情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15)、推荐理由:《山海经》作为现存古老的图书之它以其图文相辅而行、相互印证的独特叙事风格,开中国古老编书传统之先河。它像一座知识的矿藏,储藏着历史、地理、文学、医学、宗教、民俗、绘画艺术、神话传说、奇闻佚事、杂论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

(16)、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逐渐上升到了「法」的地位。

(17)、叶廷芳是当代著名德语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主要从事德语现代文学研究,尤以卡夫卡、迪伦马特、布莱希特等作家为重点。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外国文学评论》编委、同济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等。

(18)、这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与羞耻感让他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相互渗透联结,引爆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

(19)、法布拉通过再现卡夫卡日常生活以及创作旅行娃娃的游览世界各地的经历,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卡夫卡那种发自内心的父爱。

(20)、出于伦理学和美学的考虑,卡夫卡吃起了“草”。他本来是吃肉的,但在观察一条鱼之后,他再也吃不下了,“一个人坐在桌边谈笑风生,与此同时,牙齿之间的微小肉丝会产生腐烂和发酵的病菌,就像一只死老鼠被压在两块石头之间一样”。

(1)、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2)、父亲甚至已将对卡夫卡的否定内化为一种习惯,卡夫卡说道:

(3)、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又有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不得不把它们一一杀死,到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但,大马林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4)、天才与人才之间按科学的角度分析,前者是天先具有某种天赋(据说是右脑的某一板块得以开发,智力上胜过别人,但往往会干挠个人的神志),后者则是后天不断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努力,再努力!

(5)、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因此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6)、有人曾这样描述卡夫卡的矛盾:“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7)、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8)、他企图用文字自己,给这个世界一点温暖和希望,尤其是在当时那种人心不安的社会现状里,卡夫卡无疑是温暖的,有力量的。

(9)、《城堡》这本书没有写完,K始终进不到城堡。那么城堡和K,作者到底想寓意什么?从卡夫卡是个犹太人的背景来看,他是否想表达犹太人心里对神的渴望和寻求?城堡似乎给了他一个应许,一个邀请,但是当他努力要进去时,却屡被拒绝,后绝望而死。这是许多犹太人的信仰状况。他们有伟大的历史,怀抱着神无数的应许,但是当他们想要得到那应许时,却发现自己一直在门外徘徊。神在哪里?神的应许又如何去支取?为什么他们进不到神的恩典里?为何一直活在异族的威胁之下,外邦人的统治和欺凌?进不到城堡,怎样也进不去。

(10)、有人曾这样描述卡夫卡的矛盾:“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而他自己又写道‘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11)、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他以冷峻的笔调叙述小说主人公各种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12)、“我在妓院门口走过就像在一个心爱的女子的家门口走过。”(1910年卡夫卡日记的句子,被布洛德所删)

(13)、一年后,卡夫卡离开了人世,相信能有如此爱心举动的他,在人生后的一年里,也是充满着爱与善意离开这个世界的。

(14)、“疗愈”词汇的流通不只限于年轻群体,同时渗透至老、中、幼各个年龄层。而且在媒体及商业的联手造势之下,追逐“疗愈”之风此后三四年间有增无减,甚至愈演愈烈。在世纪之交的日本,“疗愈”竟吊诡地成为一个国民性的主题。

(15)、布洛德比卡夫卡大一岁,两人在同一个大学学习法律。但上学的时候,布洛德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两人成为死d,是“不打不相识”。

(16)、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17)、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笔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当他此后不久回到苏联后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d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

(18)、然而,卡夫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和父亲住在一起。在朋友面前时不时就皮一下的卡夫卡,回到家里就成了个“隐形人”。他也曾努力与父母亲近。父母喜欢打扑克,他坐在他们身旁,当记分员。但或许是因为童年留下的阴影太重,类似的努力没有给他任何回报。

(19)、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0)、《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

(1)、天才总是孤独的,如同那同样寂寞和一生穷困潦倒的伟大画家梵高。幸好他们的才华终究被世人熟知,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2)、「这么一来,世界在我眼中就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这个奴隶居住的,我必须服从仅仅为我制定的法律,但我又(我不知原因何在)从来不能完全符合这些法律的要求;然后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极其遥远,那是你居住的世界,你忙于统治,发布命令,对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大发雷霆;后是第三个世界,其他所有的人全都幸福地、不受命令和服从制约地生活在那里。」

(3)、(ID:onewaystreet2013)

(4)、其实卡夫卡一生只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写作是他对抗下班后的孤独的武器。

(5)、「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我在那里抒发的不过是不能在您面前抒发的感情而已」,并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全部创作题名为「逃出父亲的范围的愿望」。

(6)、《城堡》中,土地测量员想要进入一座「城堡」,见「城堡」主人,却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拒绝在外。他只得「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里的木桥上,对着头上那一片虚无空洞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他历尽周折,费劲心机想要进入那座渴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却至死都没能如愿。

(7)、父亲看不上卡夫卡在保险协会的工作,认为那只是个能不饿肚子的事。对于卡夫卡写的东西,他不是看不上,而是一点都不关心。

(8)、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9)、玛丽莲·梦露:6月1日出生,她本是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

(10)、我,会从卡夫卡开始,试着走进文学世界的另一面,试着多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执着地(不是偏执地)做一个客观的文学爱好者。

(11)、卡夫卡不是完全没有幽默感,也不是完全没考虑过拿诺奖的可能性。他因肺结核转为喉结核去世,在病床上受了许久多痰的折磨,不过他不忘开玩笑:“我觉得我应该得诺贝尔痰奖。”

(12)、我过得比他幸福,而他可以因腿上的伤口抬高自己;他可以从一开始就估计并断定,我不会赞赏他当时的辛劳困苦,正由于我没有体尝过同样的艰苦滋味,我就必须对他感恩不尽。

(13)、我如今早已知道了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并行的,也明白“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本就是人生必有的修行。知道了所有的东西从存在到终毁灭本是一种必然,只是时间问题。当然也学会了较全面地分析问题,不会偏执地认这一定是丑的,那一定是美的。

(14)、叶廷芳说:“许多卡夫卡的作品,今天依旧有意义,比如说他的《城堡》,说的是一个人办居住证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卡夫卡用了23万字的篇幅来写这个事,但到后还是没办成。他把人的这种荒诞处境,可以说推到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单位有一位搞基建的同事,他说那时候盖一栋房子,要盖72个章才能够动工。恰恰如《城堡》一样,看得见却总也走不到,求爷爷告奶奶也不行,现实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再如他的《诉讼》,一个人无缘无故被捕,但想尽一切办法却终归徒劳。生活中,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障碍,或者说,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诉讼,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揭示的正是这些东西。”

(15)、奥地利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是这个观点的发现者和拥护者,但他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虽然卡夫卡是不是安全帽之父仍是个谜,但是卡夫卡在职期间确实为工人们做了不少事。他亲自去事发现场调查情况,竭尽全力为受工伤的工人争取保险金。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伐木工人,卡夫卡在工业生产条件报告上画画,用图画说明是机器让工人受伤。

(16)、内容简介: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17)、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予思考和想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