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
1、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150字
(1)、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 孔子听了,点头称赞道:“贤颜回,你果真是好学聪敏,学到了《周易》的精髓!”
(3)、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4)、又如孔子和颜回说心里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讨夫子的称赞,卖弄说:“子行三年,则谁与?”夫子对子路不客气,马上给几句训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5)、 孔子把颜回扶起,答道:“昨日我看天气燥热,判定可能会有雷雨,你午后动身,我怕你躲雨一时忘记避雷,因而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那样急匆匆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着宝剑,我怕你误伤人,因而叫你三思而后行。
(6)、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7)、《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8)、夫子断然说:“赐也,非尔所能也。”孔子曾故意问他:“女与回也孰愈?”子贡却知道分寸,说他怎敢和颜回比呢,回也闻一知他闻一知二。
(9)、孔子:如果一个人呢,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个有着仁德之心的人了。
(10)、 百集国学微音频《微言》是大型国学系列剧《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融产品之每期邀请一名荔枝小演员走进录音间,朗读一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
(11)、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对不起自己。
(12)、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13)、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4)、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
(15)、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16)、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17)、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18)、《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
(19)、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20)、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菜汤喝不饱,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2、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 四字
(1)、学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体制教育,首尾兼顾、知行并重的办学特色,依四书五经,树行为规范;立德与立志并举,培养孩子们温文尔雅、谈笑自如的端庄气质,养成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在这里,我们聘请专业的老师为您的孩子负责,既可以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也不会落下体制内数学、英语的学习,同时可以收获情同手足的纯洁友谊,这些足以为想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又忙于工作的父母们解决后顾之忧!
(2)、从今天起,每周五将会更新一个新专栏——《成语故事》。选取了一系列日常成语,同时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放给小朋友多听一听,多积累,多学习,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3)、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4)、老渔翁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不对呀!”孔子疑惑,渔翁说:“‘千层巨浪、万点沙坑’都不妥当。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5)、 “错了把我的头给你!要是你错了,怎么办?’’
(6)、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7)、但是,子张看着孔子,孔子也看着子张,两人谁都没有动。
(8)、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
(9)、孔子说道:“这是‘有名’,而不是‘通达’。一个通达的人,气质爽直,而且有义气,他能‘察言观色’,知道人家所喜爱,处处都为别人着想,在国内或家中,他都会有效名声。至于‘有名’的人,外表上看来很仁慈,可是行为却适得其反,而且他本人并不以为他这样做是错的在国内或在家中,他是可以‘有名’的。”
(10)、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11)、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
(12)、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13)、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14)、这时孔老夫子饿得受不了,就起身出来想看个究竟,正好看到颜回在喝粥,孔老夫子生气。孔老夫子耐着兴致问颜回:“子颜,这是怎么回事,师傅的粥你也敢喝?”颜回委屈的说:“师傅,刚才狂风把沙土刮进碗里,给师傅是对老师不敬,颜回爱惜粮食故而食之。”
(15)、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16)、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17)、之后,孔子对弟子们说:“吾曾曰‘生而知之’,此话谬矣!”继而严肃地叮嘱弟子们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9)、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20)、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菜汤喝不饱,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3、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50字
(1)、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2)、卜商就想:“我的老师是天下有名的良师,可是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呀!会不会是传言太过头了呢?”他又观察自己的同学们,几乎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许多人的身材相貌都比老师英武很多,还有一些人的谈吐和聪明也不输给老师。卜商于是心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既然比自己老师优秀,又何必从各个国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地来追随老师呢?”
(3)、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4)、 “那太好了,你一定懂得很多,我可以请教你一个问题么?”绿衣人问道。
(5)、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6)、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7)、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子路无宿诺”等。子路听到夫子的称赞就喜形于色,于是立即讨得一顿训斥。例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孔子接下就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孟子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9)、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10)、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11)、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12)、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13)、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14)、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15)、孔子老实说:“弗如也”,还客气地陪上一句:“吾与女弗如也。”子贡爱批评别人的短处。孔子训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会打算盘,有算计,能做买卖,总是赚钱的。孔子称他善“货殖,亿则屡中”。
(16)、 两人一说定,就快步向孔子的住所走去。孔子问明了当时的情况,就笑着对颜回说:“三八颜回哪,你输了!快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回对老师向来尊敬,一听老师说他错了,就老老实实地摘下帽子递给了那买布的人。买布的接过帽子,得意洋洋走出门去了。
(17)、 自此以后,颜回与孔子更加心意相通,和谐相处,成了人人羡慕的一对好师生。孔子在多个场合向不同的人赞誉颜回贤良、好学、聪慧。颜回死后,孔子伤心至极,时时怀念着这个才学满腹的学生。
(18)、 “老师,同学们,我们耐心等子贡回来,就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了。”
(19)、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0)、《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4、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有哪些
(1)、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2)、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3)、一旁的颜回犹如醍醐灌顶道:“老师,我明白了,这就好比是水和石头,水流虽然柔软,但是,纵使遇到坚硬的石头,它也能做到水滴石穿;风虽然虚无缥缈,但是,一旦它发起脾气,纵使是参天大树,它也能够连根拔起!”
(4)、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大海。他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得吟诵起来:“风涌波涛, 千层巨浪,雨打沙滩,万点沙坑。”
(5)、孔子曾称赞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儿,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没有自卑感,引用《诗经?邶风》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孔子就说,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么自以为美的。
(6)、 尼山小学六(1)班 李意萱
(7)、“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8)、 颜回听后,感激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连声道谢。孔子见事情已经过去,就诚恳地对颜回说:“颜回,我知道你回家是假,生老师的气是真。昨天的争论,你我都知道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但你仔细想想,你输了不过输个冠,他输了可是一条命啊!冠重要,还是命重要?”
(9)、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10)、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孔子话音刚落,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11)、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12)、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
(13)、孔子:宽,是宽大的宽。一个人的心地如果不狭窄,能多多包容别人,理解别人,那就做到了“宽”。
(14)、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15)、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6)、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17)、“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是好,依然是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18)、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19)、子张:老师,实在是我有一个问题,特别想得到你的答案。
(20)、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七十二贤之一。
5、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30字
(1)、“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3)、子张又问老师:“一个读书人怎么样才能叫做‘通达’?”孔子反问他:“你说什么?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道:“在国内有名,在家中也有名。”
(4)、 住在穷陋的街巷里,房子几乎不能遮风避雨。一般人都不能承受这种艰苦,必然整天忧愁苦闷,而他却从不计较,丝毫不以为苦。
(5)、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6)、孔子:听我慢慢讲来。恭,是恭敬的恭。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不用放肆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就做到了“恭”。
(7)、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8)、 “老师,南方多水路。鼎,无足,乃是乘舟也。”
(9)、子路轻率莽鲁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10)、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是会豁然贯通。
(11)、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子路无宿诺”等。子路听到夫子的称赞就喜形于色,于是立即讨得一顿训斥。例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孔子接下就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2)、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1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颜回好学,子路却是不好学,他会对夫子强辩饰非,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对这话都不答理了,只说他厌恶胡说的人。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夫子会对他讲切中要害的大道理,叫他好生听着:“居,我语女。”(坐下,听我说。)夫子的话是专为他不好学、不好读书而说的。
(15)、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后走。曾晳问孔子:"你对他们三个人讲的话怎么评价?"
(16)、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17)、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有才华呀!”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18)、 颜回不明所以,但还是收拾好行李往家走。路上,实然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儿豆大的雨就噼里啪啦砸了下来。颜回左顾右盼见路边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一半已经空了,就赶忙往大树方向跑。刚要钻到树洞里头躲雨,他猛然想起临行前老师说的话。老师虽然不在这里,但他的话自己不能不听。于是,颜回止住脚步,急急忙忙从那大树洞前跑开,正当他气喘吁吁地奔跑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他回身一看,吓出了一身汗,只见他刚才还准备躲雨的古树已经被一个炸雷劈成了两截。
(19)、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20)、孔子笑了起来,说:“你不用跪着,也不用站着。坐下来吧,让我告诉你。颜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但是不懂得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这些学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良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卜商这时恍然大悟,拜谢孔子。
(1)、孟子小时很会模仿,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常学别筑坟或哭拜,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2)、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3)、又如孔子和颜回说心里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讨夫子的称赞,卖弄说:“子行三年,则谁与?”夫子对子路不客气,马上给几句训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5)、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6)、夫子断然说:“赐也,非尔所能也。”孔子曾故意问他:“女与回也孰愈?”子贡却知道分寸,说他怎敢和颜回比呢,回也闻一知他闻一知二。
(7)、《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8)、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9)、孔子游、子夏,孔子也喜欢。“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指的可能就是以文学见长的子游、子夏。子游很认真要好,子夏很虚心自谦。夫子和子游爱开开玩笑,对子夏多鼓励。
(10)、 孔子经常追思怀念他心爱的弟子颜回。
(11)、《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12)、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13)、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14)、 “嗯,你解析得有道理。可是,你又怎么能断定子贡必定早晨回来呢?”
(15)、孔子:呃,子张啊,我不是刚讲过,遇到能发扬仁德的事情,就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吗?眼前就是事情,你为什么不做呢?
(16)、卫来,就读于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二班。曾参演江苏影视频道大型国学系列剧《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端木赐篇)、儿童版《西游记》等。
(17)、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18)、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19)、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20)、孔子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真率,对孔子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1)、我们看到孔门弟子一个人一个样儿,而孔子对待他们也各不同,我们对孔子也增多几分认识。
(2)、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他是看到宰予言行不一而改变的。
(4)、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齐国人。关于高柴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曾在20的时候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担任管理刑狱一职。历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5)、 孔子听了,就感叹的说,颜回是真的太贤德了,他家境虽极贫苦,但任何挫折也阻止不了他求学的志向。
(6)、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是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的去体悟。
(7)、从此,此言成为了孔子的经典名言而收录在《论语》里。
(8)、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9)、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