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1)、排比,排比句式的作用是: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B.第二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3)、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曹雪芹举家食弱著《红楼梦》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 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6)、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7)、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9)、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10)、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拨、任用。
(12)、 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13)、饿其体肤 (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7)、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18)、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1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什么
(1)、(2)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2)、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3)、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
(4)、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
(6)、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7)、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8)、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名校:衡水中学发布的暑假温馨提示,震惊中学圈!
(12)、(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13)、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14)、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解释:阻塞,不顺畅
(15)、中心论点,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后得出(揭示、归纳)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6)、拂通弼,辅弼 衡通横,梗塞,不顺 曾通增,增加
(17)、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18)、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0)、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论据
(1)、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2)、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后推出论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4)、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5)、(4)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6)、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7)、超齐全!!7-9年级名著及读书指导方法,赶紧帮孩子收藏!
(8)、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国外患者
(9)、(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10)、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11)、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文中是如果记述的?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电子版)!暑期预习必备!
(1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经受贫困之苦。使动用法。)
(15)、我们再谈论证。为了论证“无论是造就人才,还是治理国家,都要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且很讲究论证的艺术。
(16)、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17)、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19)、⑦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20)、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原文
(1)、用这些来 使……坚韧 有所作为 被举用,被选拔、 知晓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