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安乐(一)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也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这篇说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画龙点睛之句。
2、(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4、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5、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将复国,成为春秋一霸;
6、②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
7、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8、①热水(1分)②责任,使命(1分)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10、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11、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2、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13、夫差打败了勾践,但却没有杀掉勾践,而是去贪图享乐。勾践君臣同心努力,发愤图强,国势蒸蒸日上,吴国却一天天走向衰败。经过了近十年的耐心等待,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发兵北征之机,发动了复仇战争,越国大获全胜。
14、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在忧患之中,头脑是清醒的,亦是冷静的。生活目标也很明确。有一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理之思,并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容易迷失自已,轻易犯错而损害自巳。死于安乐,是指人生顺境,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对自已不设限。客易盲目乐观,迷失自已,乐极生悲,闯下难以挽回的损失及灾祸。不入死局而何为?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16、与之相对的是生于忧患,是指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
17、2008年浙江金华
18、(节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9、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20、答案:无法家拂士,国外患。
死于安乐(二)
1、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ēng yú yōu huàn ,sǐ yú ān lè,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当做忧国忧民的意思。成语出自孟子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勾践觉得已经没有退路,他准备杀妻和吴军决一死战。他手下有两个高人,一个叫范蠡,一个叫文种。他们觉得应该冷静一下,不能硬拼。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特别的贪财,可以互从他身上找到办法。于是文种带着大量大美女和奇珍异宝送给了伯嚭,伯嚭在吴王夫差面前劝吴王和越国议和。
4、李自成起义,于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5、勾践回国后,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自己穿粗布衣服,不吃大鱼大肉,住在陋室里,睡在没有席子的柴草上;在吃饭的地方悬着一个猪苦胆,每逢吃饭时,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6、公元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宫皇族、官吏三千多人,满载掠夺的金银财宝几十大车,回到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从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7、再往前走了二里远,便是菜市场了,彼时已是傍晚,人渐稀少。
8、人恒(33)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出(44)则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
9、⒉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解释:阻塞,不顺畅
10、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1、⒏出则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
12、忧患与安乐,既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体,又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统一体。在忧患中奋斗出安乐,在安乐的消磨中丢失安乐,而又重返忧患。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一开头列举了6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分别是: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和百里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这六个人都是圣贤,都从贫贱中发迹。而且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饱经忧患和艰难坎坷。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才观是: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
14、过:过错,过失。
15、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16、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17、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18、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19、⒈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⒉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20、⒍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死于安乐(三)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在享受安逸中衰亡,在忧愁祸患的环境中生存。该句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2、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3、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4、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5、⒓出则国外患者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7、所以,古人云,知足常乐也好,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罢,是古人通过自已和他人的人生的遭遇,挫折与失败总结出来的人生大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加以借鉴和采纳。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忍受贫困和绝望,创作出名画《播种者》;
10、“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
11、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风雨过后,才能见到彩虹。
12、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13、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篇中阐述: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发现,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并重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上赎回来被重用。这说明:要做一番大事的人,都要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饥挨饿,身受折磨。使他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炼他的意志,激励他的斗志,使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14、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5、⒈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解释:增加
16、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著名的篇章之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17、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生于忧患例子。
18、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19、(3分)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千古警句,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死于安乐(四)
1、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2、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3、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4、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1分)
5、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6、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7、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8、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9、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10、夫差是个不爱动脑的人,他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勾践把国家的大事交给文帝管理,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到吴国于,给吴王当奴隶去去了。勾践夫妇和范蠡都穿上囚衣,去给吴王喂马做苦役。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叫勾践牵马,然后踩着跪下范蠡的后背上车。
11、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14、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6、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17、可在这个卑微的老人心目中,她也许贫穷,但她的灵魂是醒着的,她是这么地懂感恩和知足,耶稣在她心里,就是依靠和至宝啊。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2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死于安乐(五)
1、⒊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2、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3、虽说几里路走过来,我气喘吁吁,但可以看看风景和感受一下街上的烟火气。烟火气是迷人的,在路两旁的餐馆里,一壶茶、一碗面,包子点心,热气袅袅,谈天说地,碗与盘碰撞,汤水四溢。
4、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忧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委靡死亡。
5、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6、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7、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8、“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9、⒋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10、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1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2、生命之天性,人生之目的,奋斗之追求。岂不为安乐,反而是患难乎?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15、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刚学完啊
18、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19、汉光武帝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苦心诣志,终于推翻王莽政权!
20、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