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文案5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9 07:50: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2、而后喻   征于色   困于心    人恒过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6、出则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7、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8、超齐全!!7-9年级名著及读书指导方法,赶紧帮孩子收藏!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儒家典籍《孟子》,题目为后人所加。

10、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11、(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拂:

12、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13、(4分)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

14、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16、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7、B.第二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18、本文选自《           》,它与《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2分)

19、孟子在文中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一点标题就已经明示,行文也表达得明确。那么,作者的这个论点是针对什么问题(即论题)提出的?又是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的?下面,我们逐一做出分析。

20、中考后一周,这样查漏补缺(语数英),才能突破你的分数极限!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我们再看“国家治理”问题,即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之后,作者接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将话题转到“治理国家”上,论述“治理国家”也同样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完成两个问题的论述之后,作者后总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4、(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25、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

26、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7、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29、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30、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31、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3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35、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36、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37、B.本文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既要经受客观艰苦环境的考验,也要在主观精神意志上经受磨练。

38、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国外患者

39、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7-9年级)指定阅读名著

40、  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41、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4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拨、任用。   

44、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5、名著导读|《水浒传》中高考知识点整理,建议收藏!

46、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47、第一部分(第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48、(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49、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0、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52、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