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文案67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9 07:50: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1、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也附有实词)用法一览表|干货

2、古往今来,英雄人物往往出身与乱世,而在安乐世界,英雄却很少出现。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原因。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曾说过的一句话。面对着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反观在“舒适区”畅游的现代人,我不由得感受到了深深的忧虑:将来,若越来越多的人赖在舒适区里不愿出来,那么我们是否会将“死于安乐”?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我在一次QQ访谈中专门谈到过什么是“狮子”。所谓“狮子”,非指兽中王,而是代表法器。“淡定且从容,独行天地间。奋然无怯意,我即法身王。吁气成太虚!”这就是狮子。那人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是狮子,还是兔子?实际上,狮子与兔子并无的区别,其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心。狮子长了兔子的心,便是兔子。兔子有了狮子的心,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狮子”。我曾在《大漠祭》序言中说,狗也狮子般捕猎,鹰也鸡一样刨食,区别的,是心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7、孟子能在论辩中置于不败之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其“诡辩术”,遇到难以正面回应的问题,他总是用偷换概念、迂回包抄、设置圈套、比附回避等方式来来规避逻辑漏洞,从另一个角度来获取胜利。在这个语段中,孟子并没有像他通常所做的那样,把观点放在事例之前,而是“舜”等人的例子,再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进行分析,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呢?

8、抢救34天后,初三女孩不幸离世:孩子的平凡,你愿意接受吗?

9、(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10、(名著导读)四大名著常考题(附答案),都是经典题型!你能答对多少

11、(名师密卷)2018中考阅读语文试卷(附有答题卷)

12、(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为结论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患使人发奋,安乐则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是人生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哲理。

13、“言之有方”体现为他能根据谈话的场合、对象,采用合适的说话方式,尽管总是锋芒毕露,但能避免咄咄逼人,情感激烈,却没有居高临下的强势。

14、    2009年初,中国乒协推出了“养狼计划”,将国内选手送出去,将国外选手引进来培养,改变中国在世界乒坛一家独大的局面。令国人感到恐惧的是,这个“养狼计划”推出不久,便培育出了许多实力强劲的国外球手,给中国队员造成了巨大威胁。其中日本的女选手平野美宇更是在2017年乒乓球亚锦赛上连挫中国三大主力,继乒乓球世界杯后再得冠军,打破中国队五连冠的梦想。于是乎,许多国人开始怀疑中国乒协所推出的“养狼计划”到底是对还是错。

15、“没错。”妈妈走来,放下刚刚切好的水果,说道:“无论是谁,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必须时刻具备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古代如此,现在如此;大人如此,小孩也如此。”说着还颇有意味地看了看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揉了揉看书看得有些酸涩的眼睛,说道:“是这个意思吧?我们刚刚学过《孟子三章》,我们学习也应该有这种忧患意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刻警醒自己不能骄傲,不能自满,只有不断地努力下去,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16、短评:哪有什么流浪大师,有的是节操碎成的一地鸡毛

17、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举例论证)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对比论证+溯源论证)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比喻论证)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比喻论证)《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引用论证)

18、  (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9、  (20)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20、“行拂乱其所为”在内容上是对前面4个4字短句的总结,也舒缓了语气,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总结做了铺垫。孟子为了凑够4个4字句,还有意把“乏其身”增加一个字,改为“空乏其身”,这显然是出于语音修辞和视觉修辞的考虑,即读起来顺口、看起来整齐。

21、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22、(3)“人恒过,然后能改”讲人不可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有过能改是一种境界,这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一脉相承。

23、  (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24、好多人都知道,要用很好的心态对待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但有时候,难面对的并非逆境,却是顺境。

25、  (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26、在对《孟子》的教学中,如果只分析其思想,而对语言特色视而不见,不免有拾珠弃玉之憾。本文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这篇短文,试浅析《孟子》的语言特色。

27、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清朝时期中国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虽享受了一段时间“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但终还是被“蛮夷”的坚船利炮炸开了国门,但抱有侥幸心理的清政府仍以为是“巧合”,直到被一直“踩在脚下”的日本打败......令人失笑的是,当有识之士提出加强海军军备时,正在寿宴上觥筹交错的慈禧太后变了脸:“今夜谁若令哀家不快乐,哀家让他生生世世活在痛苦里!”终,慈禧太后在寿宴上是安乐了,但却在屈辱的大清帝国中度过余生,终落得一个骂名滚滚的下场。一声:“皇上,大清亡了!”将清朝推入了一个名为“安乐”的深渊。

28、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啥这么说?因为,在顺境当中,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省,忘记忏悔,忘记好多应该记住的东西,尤其是在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感受不到生活中的苦痛,不遭受到难以承受的痛苦,好多人都不会反思人生,不会走上心灵救赎之路。

29、当然,苦难会让人发现无常,但苦难并非一个人觉悟的充分条件。也有很多经历了苦难的人,反而变得更加愚痴,更加贪婪。比如,有的人在知道自己得了绝症的时候,并不会想要珍惜自己剩下的时间、升华生命的价值,而是更加仇恨这个世界,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或者挥霍自己一辈子存下来的金钱,吃更多好吃的东西,玩更多没玩过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谁有谁的生活方式,谁有谁的选择。只是,这种及时行乐与堕落放纵,只能让一个人失去所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它绝不会带来生命价值的升华,或者其它什么好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能够时刻提起正念,保持警觉,即使在顺境当中,也不忘记无常的真理,时刻把生命中的一切都当作修行,那么他就能够在顺境当中,做更多该做的事情。

30、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电子版)!暑期预习必备!

31、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32、  (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33、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王位后,不思进取,整天过着安逸的生活,后被魏国灭亡。可悲的是被俘虏以后乐不思蜀,忘记了亡国之痛。(反面例子)

34、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符合“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分析句+总结句”这个公式,孟子事例后的分析很有特点,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10字的句子承上启下,一个“故”字、一个“也”字舒缓了节奏,也与前后简短的句子形成反差,构成起伏错落的美感。紧接着,一个“必先”干脆利落地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构成整齐的4字句,孟子把本应为“乏其身”有意改为“空乏其身”。

35、不过,好多人未必能理解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处于顺境当中的人。当一个人做什么事都顺利的时候,他很容易就会沾沾自喜,丢掉一种重要的警觉。可是,如果他不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警觉,就没有办法时刻了知自己的心灵状态;如果不能对自己心灵的状态了如指掌,他就很容易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比如,你也许会因为轻易获得了一些世间成绩,就想要得到更多,或者会对得不到这些成绩的人产生轻慢心,等等。有的修行人,在修行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很容易会掉以轻心,觉得现在这样就很好了,已经很逍遥,很快乐了,然后就满足了,以至于放松了警觉,也放松了修行。实际上,当一个人处于顺境的时候,他们发觉不了好多东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达到了某种境界。假如遇到了外部刺激,例如某种困境、某种打击的时候,他们仍然能够保持宁静、安详与快乐,这才叫遇事无碍。为啥好多人闭关的时候很宁静、很快乐,可一旦回到日常生活当中,就跟那些与他对着干的人打起架来,就是这个原因。

36、(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由个人说到国家,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奋斗,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37、一位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了:家长有五层,你在哪一层?

38、举例论证,就是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好处是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单的说就是起了铺垫的作用。

39、后的总结,孟子用了古文中罕见的13个字的长句,从形式上托起了全文,在内容上对自己观点总结的同时,也显得意味深长,让人能够看到说这句话时孟子那恳切热烈的眼神,能够触摸到那颗滚烫的极速跳动着的心脏!

40、  (27)出则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4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2、舒适区是一条不断吞噬人类意志的恶狼,若一直安于舒适区的安逸,那么久而久之一定会被这不断前进的时代所抛弃。人是在不断奋斗中发展自身的,要时时刻刻利用忧患意识鞭策自己,才不会滑向那“安乐”的深渊。对于个人,集体乃至国家,都一定不能忘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从“天”的角度讲完后,孟子又分析“人”的经验和感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句话分为3组,只有一句为4字句,其余都为3字句;第一组语速稍缓,后两组句式一致,构成对仗,读起来明快晓畅,没有给听者留下思考的时间。这是在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蓄势,如同滔滔奔流的江水,遇上了巨大的山崖,在冲撞形成的张力,引人聚焦于其上,不敢分神,待越过山崖,则是千仞绝壁,急落直下,只有三个字“国恒亡”。

4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45、电视里正播放着一则新闻: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不思进取,毫无危机意识,随时面临下岗和失业危机……爸爸重重的叹了一口气,紧锁着眉头,说道:“现在的人,有点时间都刷抖音,玩快手,贪图安逸享乐,全无危机意识。”说罢,摇了摇头。这时候,哥哥也凑了过来,附和着爸爸:“是啊,温水煮青蛙,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大清王朝满足现状,固步自封,自以为他们所谓的清王朝是‘天府之国’,进而‘闭关锁国’,后被列强用炮火打开国门,才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早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将近百年饱受列强欺凌。”

46、洞察:2018年高考作文题怎么破,今后备考怎么做

47、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全整理,建议收藏!

48、  (23)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49、  (13)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50、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2、对于中国乒协的“养狼战术”,你怎么看?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得脱离材料。

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意思原本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不错,忧患确实是人们得以更好地生存的原因;安乐,也是人们逐渐颓废衰亡的原因,俯拾皆是的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54、名著导读|《水浒传》中高考知识点整理,建议收藏!

5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

56、材料二:在2017年乒乓球亚锦赛中,日本女选手平野美宇接连打败中国三大主力,继乒乓球世界杯后再次获得冠军,打破了中国队5连冠的梦想。许多国人开始怀疑中国乒乓球界推出的“养狼计划”,认为“养狼”威胁到了中国乒乓球的统治地位。平野美宇去年登陆中国乒超联赛,其教练中泽锐是中国河北人,于2008年加入日本籍。

5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说得多好啊,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58、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59、时刻都要记住,心清净时,无处不是道场,包括拖地、吃饭等普通的日常生活行为,也都是在修行。

60、深度 |对邓晓芒《批判与启蒙》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困境与出路

61、(2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谋求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62、  (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如《兰亭集序》“不能喻之于怀”。

63、孟子在论证一个观点时,总会把多种论证方式综合起来,避免论证的单薄无力。比如:

64、 中考作文 |课内外阅读 | 诗词歌赋| 名著导读 |古文阅读

65、中考后一周,这样查漏补缺(语数英),才能突破你的分数极限!

6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造就的,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