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名言【文案91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7 07:54:08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

1、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

(1)、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2)、他还提到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学生,她在毕业前对老师说:”我七岁那年,母亲患了重病我父亲彻夜守在床边。一天黎明时分,母亲呼吸困难,我见父亲弯下腰去细细察看母亲的脸,我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难忍的痛苦,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的品质,那是父亲对母亲的忠诚。从那天起,我真正地爱起了父亲来。我十年来从未对他撒过一次谎。

(3)、                             

(4)、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以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5)、他和无数的家长通信,了解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无论是排除家庭的学校教育或排除学校的家庭,都不可能解决培养人这个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6)、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可悲不过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的、不理智的爱,有时简直可说是像母鸡的爱。母亲和父亲为儿童的每一举动都感到高兴,但却不考虑这是什么举动,会得到什么结果。受这种态度培养的儿童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不可以”、“应当”这一些概念。这种儿童觉得,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他变成了任性的、往往是近乎病态的人,生活中的少许困难,对于他都会成为无力承担的重负。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对双亲负有义务,不会也不想劳动,因为他目中无人,内心里感受不到他周围的人——首先是母亲、父亲、祖母、祖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7)、不要放松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工作,要慢慢把孩子引向我“应该”服从别人的“需要”这样一个正确的轨道。让孩子敏感地从大人的眼神中看到大人的情绪。孩子应该知道大人今天高兴还是不高兴,是累了还是不累,是病了还是没有病。要让孩子知道,我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为了别人的愿望,我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并肯为别人的快活而牺牲自己的快活。要让孩子懂得,我长得这么大,父母为我已付出很多,生活当中的许多幸福应留给父母,因为生活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就这样逐步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为集体、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限制自己的愿望,从小爱父母、爱小朋友,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8)、母亲在家长会上说的规矩,它的实质就在于必须用人的眼光看待人。奥列霞(小的孩子)四岁那年外婆去世了。孩子们在外婆坟前栽上了鲜花,在自家的屋旁也栽上了玫瑰,孩子们把它叫作“外婆玛丽娅玫瑰”。每年的五月(外婆是五月去世的),三个孩子都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到外婆的坟前献上一束鲜艳的玫瑰。阿列克赛·马特韦耶维奇家把这一天叫作外婆日。

(9)、帕夫雷什中学的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都想请学习优秀的一个学生的家长谈一谈,他们用什么办法培养出这么好的孩子来的。这位家长很谦虚地说:“我们没有很多时间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很忙,我们只是勤勤恳恳地对待工作,努力地学习,也是这样带动孩子勤勤恳恳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学习。”

(10)、苏霍姆林斯基就在帕夫雷什中学,展开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他曾对几名犯罪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一些所谓“难以管教”的儿童进行了补救性工作,他把这种工作称之为医治儿童的心灵创伤。

(11)、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否则,孩子将来难以适应复杂的生活。

(12)、苏霍姆利斯基论家庭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首先是母亲);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细致的、有才干的雕塑家。母亲对儿童的训练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的训练,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精神生活敏感的领域即个性培养方面,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首先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们当中,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考虑他人的利益。要使孩子怜悯、爱护、保护、关心某人某事,使他为某事焦虑,为某人悲伤。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础。如果在家里不打好这个基础,只是在上学以后才由教师去从头培养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和听取教师的话。对于教师的话,他只了解其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母亲不要溺爱孩子,要使孩子去亲自开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如果孩子只享受父母为他创造的幸福,如果这是他快乐的源泉,那他就会变成无情义的人。应当让他也为父母和家庭创造快乐和幸福……。母亲要教孩子关心周围人的疾苦,特别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尊敬人的明显的表现。对老人不尊重,甚至冷漠无情,是对社会的一种激烈的“报复行为”。要让孩子为老人做些好事,关怀和同情老人。只有这样,他才会成为对周围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母亲要教孩子关心社会公益劳动,对他进行劳动教育。儿童从会用手拿汤勺并把它送到嘴里的时候起,就应从事劳动,这是民间教育传统的结晶。不要怕这样做是过早地迫使儿童劳动。如果怕这个,说:“哎呀,太早了!”你有朝一日会懊恼地确信:已经太晚了!只有尝到过劳动快乐的儿童,才能用温暖和良言来教育,才能避免用叫喊和处罚来教育。母亲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热爱文化、科学和书籍。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要培养他热爱书,尊重文化珍宝。在孩子上学前,要培养他对语言的运用和领会能力。……学龄前的教育,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母亲(包括父亲)不可对儿童采用体罚教育。……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会对好言好语也置若罔闻。有的孩子由于遭到毒打而冷酷无情,挨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打人的人,成年以后就想杀人——犯罪,杀人、残暴的根子产生于童年。儿童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的世界的儿童对人的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由此而生成了他关于善和恶的初概念和理解。请您提高自己在子女眼光中的地位,要让孩子们看到,您生活的大意义就在于您是在播种使人类幸福得以升华的种子。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处,对各自的话语、思想和感情心领神会,对一个眼神和情绪的变化都能体察入微,两人都与人为善,相处和谐,相互帮助支持,齐心 协力,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和尊重。这就向孩子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间是美好的,这里是心灵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乐土。要珍惜儿童的这种信念,它正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收获的是恶的果实。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孩子认识世界从认识人开始,而人是以母亲、父亲,或教师的面貌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我们先在自身表现“我”这一和谐的统一体,进而在道德上影响年幼的孩子,教育他以人的态度对待那些为别人谋福利而贡献出心灵力量的人。进行这种教育,必须细致入微,动之以情。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是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父母要拥有道德权力如果父母不是那种人们真正需要的有道德素养的、使孩子生活充实的人的话,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切尝试都将成为泡影。只有在父母拥有道德权利的那种条件下,那些对孩子的教诲,才能灌输到他们心灵中去,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良好的愿望来。家长教育的睿智,就表现在务必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家庭是爱国主义和信念这条长河之发端的第一源泉。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依我看,这是你做父母的一条重要的哲理。只有在这一哲理成为需要的那个地方,形象地说,儿童意识上的土壤,才会去耕耘准备播下对父母的爱的种子。在这里想对父母进一言:你们一定要去爱护这种易脆的、美丽的、娇弱的东西,即爱护爷爷奶奶对孙子的那种爱和孙子对爷爷奶奶的那种爱。在这种相互的爱感之中,打下了人道主义细微的根基。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因做坏事而有羞愧感(不过,父母也应在孩子面前有种羞愧感,这是个特殊的问题),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给父母带来幸福、满意、精神生活丰富,该是多么大的欢乐啊。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环,是孩子的劳动锻炼。

(13)、•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14)、•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15)、•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16)、知识需要道德来引导,只盯住孩子的学习,热衷于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对于孩子道德的教育则忽略了。我们要大力宣传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品德、兴趣个性等)对儿童学习和成材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从根本上理解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激发家长重视德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的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17)、妈妈笑了笑说:“我和丈夫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我们每天都要上班:丈夫在畜牧场;而我,冬天在畜牧场,夏天或者在地里,或者在打谷场和果园,反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干活。孩子们和奶奶一起待在家里。我们家有一个谁也不能破坏的规矩,这就是孩子学会了走路就要学着干活,不光为自己干,还要为别人干。孩子必须尊重别人,必须用人的眼光看待人。我们没有时间专门教育孩子。所以,怎样教育孩子,还是请那些不用上班、在家专门教育孩子的家长谈谈吧……”

(18)、他认为,教师只有了解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情况,了解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的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19)、•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20)、下面我把中美儿童做家务清单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家长们能够成为有心人,不再包办代替孩子做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事。假如你再包办替代,你会让孩子聪明的智商下降,因为懒惰而不愿意动脑动手,且不要说孩子将来会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你会直接导致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变的越来越差。

2、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名言

(1)、为了全面提升家长的教育学素养,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创造性地开办了家长学校。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有一本《家长教育学》,需要有一本关于家庭、婚姻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书。”

(2)、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树立家长威信,家庭成员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采取一致意见,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矛盾,甚至在孩子面前吵起来。这样会降低家长的威信,且效果很不好。因为父母意见不一致,就意味着父母自己也不清楚什么对,什么不对,那么父母的话就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孩子就会养成不听话的习惯。假如有老人的话,还要说服老人持一致意见。意见一致,家长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教育效果就很显著。

(4)、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

(5)、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首先是母亲);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6)、•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7)、首先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们当中,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考虑他人的利益。要使孩子怜悯、爱护、保护、关心某人某事,使他为某事焦虑,为某人悲伤。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础。如果在家里不打好这个基础,只是在上学以后才由教师去从头培养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和听取教师的话。对于教师的话,他只了解其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

(8)、我们主张:儿童道德养成,家长要学会大手牵小手,手把手地带着孩子走。每个家长的手上都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把大拇指竖起来吧,孩子的内心深处需要肯定、赏识、激励与开发。家长不要因为严厉拉大你与孩子的亲情距离,更不要因为吝啬你的表扬而荒芜了孩子生机勃勃的心田。

(9)、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

(10)、•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11)、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阅读能力居于首要的地位。学生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阅读这个工具,就不能顺利地学习,"如果你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你就不必担心会再出现落后学生。"他指出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可悲的,许多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具备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工具,而教师已经源源不断地把新知识塞给学生。"这样的学生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把没有咀嚼的食物吞咽下去,开始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气病来,以至后无论什么都不能吃了。"因而快速地、会思考地阅读,使学生在课堂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重要的条件之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

(12)、他认为,有些孩子冷漠、孤僻,倒不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而这些家长往往给孩子买很多的玩具用品,错就错在家长误认为在物质上了需要就尽到责任了。要知道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滋润。孩子孤僻、冷漠,多半是因为在家缺乏父母精神上对他的爱,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如父母在家整天闹离婚,不是骂架,就是打架,都说不要孩子。孩子就觉得家里是一个冰窖,再也无心学习,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当他看到别人高兴时,故意做一些粗野、残酷的事,使大家都不幸都难过,这才幸灾乐祸。

(13)、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14)、▪ 父母之间道德高尚的爱情是孩子们健康的、生气勃勃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 苏霍姆林斯基

(15)、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詹·马修斯

(1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假如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愿望,是后患无穷的。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迁就,要让孩子知道,不但有自己,还有别人。

(17)、在中国很多家庭里,家长或老人大都忽略教孩子学做家务劳动,普遍认为孩子大了就会做了。但是这样的观念根本站不住脚,你看那些学业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特别懒惰,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手,哪怕写个作业也喊累,而这一切都拜托家里大人的错误观念所致,相反,家长在孩子稍大一些时,会怪孩子懒惰不堪,这种矛盾的心理很多人不去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

(18)、◎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重要的、首要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假如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愿望,是后患无穷的。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迁就,要让孩子知道,不但有自己,还有别人。

(20)、所有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孩子。“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和学校交易名言

(1)、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主体性与主动性,家长重说教重奖惩,很少以身作则。总是以长辈自居,拿着放大镜拼命找寻孩子身上的不足,然后加以指责、惩罚、冷暴力等高压手段使孩子屈服。应针对不同孩子的身心特点,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上建立明主型的教育观念,真正使儿童成长得到全面的道德关怀,应是家庭教育的正确追求。

(2)、      本文为小编精心整理,篇幅较长,内容生动有价值,希望读者能耐心阅读,欢迎收藏转发。

(3)、他还认为,劳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变“我要”为“我给”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及分享劳动的成果,决不允许孩子只做一名消费者,只能“取”而不能“给”。

(4)、在教育孩子对待学习的正确认识方面,父母的教育很重要。无论父母的文化程度是高是低,只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就会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5)、他还认为,劳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变“我要”为“我给”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及分享劳动的成果,决不允许孩子只做一名消费者,只能“取”而不能“给”。

(6)、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尤利克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见了,就拨开树枝,让他看那窝小麻雀。尤利克毕业后回校看望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打我罚我,我就不会为打死麻雀内疚。你没有打我,我内疚了很多年。”

(7)、简述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养育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事情,父母不仅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还要根据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发育变化调整饮食,以及孩子的教育培养和心理健康问题,接下来一起看看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8)、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倡导:“要创造有利教育孩子的家庭氛围。”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是必不可少的。做父母的应当永远记住:“应首先以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家庭努力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习惯。家庭要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

(9)、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家庭教育立法是国家的责任,为教养子孙而修行是每个国民的使命。

(10)、母亲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热爱文化、科学和书籍。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要培养他热爱书,尊重文化珍宝。在孩子上学前,要培养他对语言的运用和领会能力。……学龄前的教育,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1)、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无知识、无礼貌的环境,早晚会变成孩子的眼泪和愁苦。”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孩子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道路。

(1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树立家长威信,家庭成员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采取一致意见,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矛盾,甚至在孩子面前吵起来。这样会降低家长的威信,且效果很不好。因为父母意见不一致,就意味着父母自己也不清楚什么对,什么不对,那么父母的话就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孩子就会养成不听话的习惯。假如有老人的话,还要说服老人持一致意见。意见一致,家长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教育效果就很显著。

(13)、尽管我国历来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是,在当下家庭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方法、修养,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4)、三十多年来,我每天都要同家长接触。无论是在个别谈话中,还是在家长学校的课堂上,家长提出的尖锐、紧迫的问题常常是“怎么办?”。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把母亲的抚爱同严格要求协调起来?如何给孩子们幸福?没有比父母在培养人时所用的智慧更为复杂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的所在。现在,《家长教育学》这本书就是我长期思考的结果。哪怕它能成为我所说的父母手头必备的那种书的一页,那也是好的。希望这本书能给家长教育智慧的宝库做出一点点贡献,这对作者将是莫大的幸福!

(15)、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法)卢梭《爱弥儿》

(16)、家庭――是一个人应该学习做好事的起源之地。家庭每日、每时都在和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相接触;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里集体主义的道德文明在许多方面,就是开在家庭里的许多花朵的果实。

(17)、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

(18)、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要从小事和细节做起,让孩子分担父母的忧愁,共享父母的欢乐。

(19)、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为自己孩子头疼因而四处寻找良方的家长,往往自己却不会做家长。这样的家长几乎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而且远非个别。我常常面对街头那些痞气十足的少年叹息——不是叹息这些可怜的孩子,而是叹息他们的父母。我长期与后进学生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连做人的一些基本素养都成问题,却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要彻底转变这些孩子,必须同时转变他们的家长,然而要转变已经成人的家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教育的遗憾乃至悲剧便产生了。而更大的遗憾和潜在的悲剧还在于,这些不良少年再过十多年又将为人父母!

(20)、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尤利克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见了,就拨开树枝,让他看那窝小麻雀。尤利克毕业后回校看望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打我罚我,我就不会为打死麻雀内疚。你没有打我,我内疚了很多年。”

4、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

(1)、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细致的、有才干的雕塑家。母亲对儿童的训练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儿园,哪怕是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的训练,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精神生活敏感的领域即个性培养方面,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

(2)、他的一生中有三十五年从事教育工作。在帕夫雷什中学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创造性工作,使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实验室。也就是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他在三十五年辛勤实践的基础上写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故事,现多已翻译出版。

(3)、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教育家。他反复强调,教师和家长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就是热爱孩子,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4)、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依我看,这是你做父母的一条重要的哲理。只有在这一哲理成为需要的那个地方,形象地说,儿童意识上的土壤,才会去耕耘准备播下对父母的爱的种子。

(5)、他讲过,一个叫尼娜的孩子在九岁过生日时,妈妈、奶奶为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庆贺生日。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桌布,小朋友们陆续来了。这时,小尼娜对母亲说:“奶奶吃饭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洒在新桌布上,小朋友会笑话我,今天是不是别让奶奶与我们一桌吃饭了。”

(6)、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敏感的角落

(7)、而教师和家长要热爱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在每年暑期接到一个新的班级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

(8)、不仅仅是信件,一些母亲带着自己的苦恼——“今后怎么办”从全国各地来找我。谈话是费力的、直爽的,就和直言不讳的信件一样。这些谈话使我确信,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有一本《家长教育学》,需要有一本关于家庭、婚姻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每个公民手边必备的书。《家长教育学》要在专门的家长学校里进行研究。这门关于培养人的科学应当占到重要的位置。

(9)、苏霍姆林斯基不但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还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去。他对儿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给儿子的信》和《给女儿的信》中。他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培养成才,切实做到了他自己所要求的“我们要在孩子身上重现自己”。

(10)、•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11)、苏霍姆林斯基说他担心的是溺爱孩子。这样的父母爱说,我们什么也不要,我们什么都给孩子了。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孩子称心如意就行。他说,这是一种母鸡式的爱,因为母鸡也会这样爱自己的小鸡的。这种爱已降低到了本能的水平。危害在于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来。他认为,骄纵是可悲的,溺爱是一种家庭创伤,给孩子带来的是自私自利和幼稚病。

(12)、如果父母不是那种人们真正需要的有道德素养的、使孩子生活充实的人的话,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切尝试都将成为泡影。只有在父母拥有道德权利的那种条件下,那些对孩子的教诲,才能灌输到他们心灵中去,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良好的愿望来。

(13)、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家长要对孩子采取平等的、商量的态度。讲话要有分寸,特别要让孩子信任,跟你说真心话,把他的欢乐、痛苦都向你说出来。假如意见不同,你要耐心听完,同他商量,甚至可以做出适当让步,这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尤其要注意分寸,决不能粗暴干涉。如偷看日记、信件等,这都是不允许的。要尊重年轻人的人格,决不能说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什么都告诉我。

(14)、爱孩子首先一定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对待,把孩子看成是未来的公民。绝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自己愿望的复制品。

(15)、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家长要爱孩子,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16)、“育人先育心”。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孩子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他反对对孩子进行体罚和恶声斥责,他认为正确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他主张家长教育孩子应采取正面鼓励、道德谈话等方法,坚决杜绝溺爱和体罚等错误行为。

(17)、在阿列克赛·马特韦耶维奇家,父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母亲。夏天和早春,畜牧场的活儿要比在大田栽种甜菜轻松一些,于是在大田活重的时候,父亲就去大田工作,让妻子去畜牧场。父亲总是挑重的活儿干,孩子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学习父亲,也用一个男人刚强、大度的胸怀拥抱母亲。

(18)、这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开篇的话。作为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被誉为“教育的百科全书”,是“活的教育学”。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家长教育学》也成为他著名的著作之一。

(19)、在阿列克赛·马特韦耶维奇这样的家庭里,教育的艺术在于:在家人的相互关系中,爱情与幸福是和庄严的义务、辛勤的劳动以及父母的榜样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正是人与人之间这种美好的关系创造了家庭的精神财富。阿列克赛·马特韦耶维奇和玛丽娅·米哈伊洛夫拉的孩子们之所以勤劳、诚实、热情,是因为他们亲爱的人——父亲和母亲——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的崇高形象。父亲一方面以自己为榜样,向孩子们展示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哪怕是细微的精神特点;另一方面,从小就培养他们敏锐的良知,要求他们珍惜自己的幸福,做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20)、•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5、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1)、“每当我打开放着许许多多父母来信的文夹时,我觉得好像触摸到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张张的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我读着读着,心里充满了别人的痛苦。不,不是别人的痛苦。如果对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

(2)、在第三封信里我看到的已经不是担心,而是痛苦和绝望。“我只有一个儿子……”一位母亲来信说,“不久前曾在九年级学习。我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他身上了。我放弃了个人的幸福,为的是使他成为幸福的人。我一点也不顾惜自己,为的是让他感到事事称心如意。可是我突然遭到了极大的不幸。有一天儿子回到家说:‘我已经三天没去上学了,我不想学了。如果你强迫我去上学,我就离开家……’我哭了,劝了他好久。可是儿子怒气冲冲地说:‘我去干活、挣钱,把你在我身上花的钱都还给你,从此我再也不想认你了!’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要知道,这就好像在我心上扎了一刀!为什么我要受到这样的屈辱?我是为了他才活着……”

(3)、“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4)、•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5)、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

(6)、•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7)、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收获的是恶的果实。

(8)、•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9)、▪ 我们做父母的,应首先以自己的相互关心的行为来教育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10)、作者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大会上介绍成书过程

(11)、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是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