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抒情诗【文案11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5 09:02:24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书写

1、余光中的作品有哪些诗歌

(1)、做母亲的既然那么能干而又负责,做父亲的也就乐得“垂拱而治”了。

(2)、跟身边的朋友打完消耗战,再无余力和远方的朋友隔海越洲,维持庞大的通讯网了。演成近交而不远攻的局面,虽云目光如豆,却也由于鞭长莫及。 

(3)、《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我呢,论狂放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假如有一条命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 

(5)、余光中“歌诗”中流淌着古今中外诗乐的传统,他说:“诗和音乐结婚,歌乃生。”他兼具学者和诗人双重身份,对中西诗乐传统既有学术上的研究,更有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余光中创作的是现代新诗,但部分诗歌又回溯了古典“歌诗”的传统,入乐、入舞流传。余光中说:“中国文学传统常称诗为‘诗歌’,足见诗与音乐有多深的渊源。从诗经、楚辞到乐府、宋词、元曲,一整部中国的诗史可谓弦歌之声不绝于耳。有时候倒过来,会把诗歌叫做‘歌诗’”。屈原、李贺、李白、苏轼、李清照是余光中热爱的诗(词)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可称为“歌诗”的作品,余光中也以个人创作汇入了前人的“歌诗”源流。

(6)、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7)、近些年我发起寻找人文古树,即在全国挖掘有文化故事的古树,倡导建立一门“人文森林学”,这也是一项梳理乡愁的工作。去年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树梢上的中国》。20多年前,我考察常州的瞿秋白故居,在故居门前,挖掘出了当地已经消失的“觅渡桥”这个旧址,由此引深、阐述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人生,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后来本文入选中学课本,充实了秋白故居的文化含量,为古城常州留住了一段乡愁。2016年常州市专门为这篇文章发表20年开了一个研讨会。

(8)、从余光中的民俗题材的诗饱含着一个漂泊者面向民俗民间精神的皈依。诗人在地理上不能归依的时候,在民俗里找到了心灵的家,去消解这孤独与残损。

(9)、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10)、《乡愁》是余光中早期的诗歌,后来他受到现代主义风潮的影响,诗风又有了很大的转变。

(11)、现代人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

(12)、台湾每年的文学活动丰富多彩。就诗歌而言,主要有诗歌奖评选、诗歌研讨会、诗歌节等。2018年出炉的诗歌奖项主要有:罗任玲获2017年度诗奖;陈威宏、叶缇、张心柔、林益彰、霍育琥获优秀青年诗人奖;汪子翔的《柿情》获钟肇政文学奖新诗首奖;ㄩㄐ的《迁徙》获台北文学奖诗歌首奖;游书珣的《重编〈新英文法〉之例句翻译》获“打狗凤邑文学奖”新诗首奖和高雄奖。而在更为重要的台湾文学奖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中,台湾新诗无一获奖。   

(13)、岳母也已过了五年前断腿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力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的朦胧之人。

(14)、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15)、从以上列表可见,余光中至少有36首诗歌(歌词)入乐、入舞,涉及到33名作曲家,3名舞蹈家。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和现代歌词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新诗多不入乐,余光中却是少有的例外。他的诗和作曲家之曲相生成歌,歌因诗提高了内涵,诗又因歌的传唱得以普及。余光中诗歌中这36首“歌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实际上,他另有诗题含“歌、行、曲”等音乐体裁名及书写音乐舞蹈的诗歌40多首。这些直接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能占他诗歌总量(800多首)的近一成,数量上相当可观。此外,他还有大量以“吟、咏、吊、祭、祷、怨、咒、颂、赋、喻”为题的诗歌,这些文体古代多是吟诵,音乐效果也比较强。

(16)、12: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先生所寻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请聆听《寻李白》,有请唐静老师和梅扬浠同学。 

(17)、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18)、P17:不将头垂下屈服任何的暴力,什么也不能替代我自由的歌声,要做无歌的苍鹰,暴风雨来时要直冲天顶。先生在诗人节写的这首《诗人之歌》,表达了作为一名诗人应该具备的铮铮风骨,请静静聆听这首《诗人之歌》,朗诵者:李梅。

(19)、除了写诗、译诗,余老师还写散文、写评论。与此同时,他还跨界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当代画家和民歌写作者合作。他对于台湾整个文化的影响力是全面的。

(20)、我所愿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两人正好互作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2、余光中的抒情诗

(1)、李瑞腾主编的“台湾诗学论丛”是近年台湾诗歌研究的重要丛书。从2016年开始至今已出版三辑共14部,其中2018年出版6部:白灵的《新诗跨领域现象》《世界粗砺时我柔韧》、李桂媚的《色彩·符号·图象的诗重奏》、朱天的《虹桥与极光:纪弦、覃子豪、林亨泰诗学理论中的象征与现代》、夏婉云的《时间的扰动》以及林于弘、杨宗翰主编的《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周年资料汇编》。《新诗跨领域现象》视角独特,以物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石,从“跨质能”、“跨媒介”、“跨语言”、“跨文体”、“跨地域”、“跨时空”几个维度,对台湾现代诗与科学智能、机械声光、数字媒体、音乐影像、区域互动等多领域交叉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诠释。诗歌的跨界现象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传统诗歌的创新找到种种新的可能。正是在多领域、多形式交织的边缘和模糊地带,诗歌新的美学意义由此生成,给读者带来新鲜的现代体验。而对新诗跨域现象的综合研究,也无疑拓展出台湾诗歌研究的新版图。《虹桥与极光》从文艺思潮与诗学发展的角度,省思台湾1950年代前后现代主义诗学建构过程中,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理论如何出现在战后的台湾现代诗坛,剖析了其对台湾诗歌观念、现代诗史、诗学体系的深刻影响。作者不但阐述了纪弦、覃子豪与林亨泰诗学理论中的象征与现代,而且还观照了三家诗论的渊源、理念与比较。纪弦、覃子豪与林亨泰的象征诗论与现代诗论,是台湾当代诗歌重要的诗学理论资源。《与历史竞走》辑录台湾诗学季刊社历年重要文献与影像纪录:“回首来时路”选录李瑞腾、萧萧、白灵、苏绍连、向明的论述;“刊物纪事”为《台湾诗学季刊》《台湾诗学学刊》《吹鼓吹诗论坛》篇目汇编与历年大事记;“存影成诗”则有刊物封面书影、重要活动照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有一些文学界的人用一种比较过时的意识形态的观念对其进行批评,说他早年反共。但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状态,我们不必去纠结这些事情。

(3)、苦命的丹麦王子说过:“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千般惊扰。”

(4)、《乡愁四韵》一诗至少有杨弦、罗大佑、张炫文谱曲的三个版本。罗大佑谱曲的《乡愁四韵》广为人知,此歌收入他1982年专辑《之乎者也》里。1973年,张炫文采用了歌仔戏风格为《乡愁四韵》谱曲,同年在台湾省教育厅“爱国歌曲征曲比赛”中获奖,由女高音刘塞云公开演出并收入她个人专辑。《白玉苦瓜》诗集中的组诗《戏为六绝句》之四《秋暮》被郑华娟谱曲,由施孝荣演唱;这一诗集中《守夜人》则被许翔威选中谱曲。

(5)、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6)、终于,灵魂和母亲可以不用被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

(7)、我们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他在诗歌、散文的写作中,具体地示范我们如何让中文变得更有力、更有弹性、更富趣味,后來的我们可能也不会写出、翻译出那么多样的东西来。他广泛的兴趣很让我们羡慕、景仰,从而模仿、学习他。

(8)、P8:在中国,美母亲的国度,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黄河之间,心满意足地睡去。《当我死时》这首,诗人写于1966年的美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欢迎沈汇琴为大家带来深情朗诵。

(9)、争议也有。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曾在“台湾乡土之争”时期攻击台湾乡土文学,称乡土文学“联共”,引起广泛争论,至今仍因此收到抨击。如今,斯人已逝,一切都尘埃落定。我们采访了几位诗人、学者、评论家,请他们谈了谈对余先生的评价。

(10)、我们当然能够从很多社会政治乃至诗人本人的人生经历来切入,但如果落实到诗歌本身,我们或许应该说:诗人把“乡愁”写得动人了。

(11)、余光中诗歌有很强的音乐性。香港学者黄国彬说:“论诗的音乐性,在新诗或现代诗人丛中,直到现在,我们还找不到一位诗人同余光中颉颃。”杨弦也说:“余光中在1974年出了诗集《白玉苦瓜》,它跟以前的诗不大一样,很多首都很对称,很有韵律,很适合谱曲。”余光中也多次撰文论及诗歌的音乐性。他说:“一个民族,岂能让自己的缪斯哑掉?”“所谓音乐性,可以泛指语言为了配合诗思或诗情的起伏而形成的一种节奏”。而“决定节奏的一半因素是段与段,句与句(或者行与行)之间的相对关系”。他对诗歌音乐性的认识与歌词特点很接近。歌曲多为一个曲调搭配不同歌词,以形成回环往复的演唱效果。这就要求歌词各节对称,句式大体一致,如果有不一致处,也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以便作曲家以副歌形式处理。余光中的入乐诗歌以格律体诗歌为主,段与段、行与行之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各诗节诗行顿数和字数大体整齐的“均齐体”诗歌;二是各诗节对称,相应诗行顿数和字数相对整齐的“对称体”诗歌。

(12)、纪录片《我们的诗篇》中那些打工者的诗作,虽然也有乡愁的体现,但已让位于赤裸裸的新经济社会现实。生存压力与各种竞争,已经让很多当代的国人无暇“乡愁”。他们的诗中,即使写到乡愁,也无余光中《乡愁》里的纯净澄明,盖因他们生存的境遇,与也迥异与创作《乡愁》时的余光中先生。

(13)、5 韩少功长篇小说《修改过程》:在人生与文学的后台

(14)、P7:这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首尾呼应,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15)、乡愁的消解:城乡一体化让乡愁消解,“城愁”在渐渐取代乡愁

(16)、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第一时间对当年旧事的否认,及后来虚伪的辩解,不外是惧怕传统的乡愁及连带影响会颠覆自己的既得利益。

(17)、世界上大概很少全职的丈夫,男人忙于外务,做这件事不过是兼差。女人做妻子,往往却是专职。女人填表,可以自称“主妇”(housewife),却从未见过男人自称“主夫”(househusband)。

(18)、1971年,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广为传诵。

(19)、其注重两岸交流,拓展全球视野。改革开放40年间,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理性认知下,台湾文学界越来越重视两岸的文化交流,以此增进双边的了解、信任与包容。《两岸诗》尤为典型,由两岸诗人共同编辑,刊名已表明其社会和审美价值取向,即以开阔的视野审视汉语诗歌的全貌。遗憾的是,2018年没有出刊。《创世纪》看重两岸诗人交流,2018年又推出了“安徽诗人诗展”、重庆“界限诗群诗展”、福州“诗歌榕城”和“客家诗人诗展”等专辑,展现大陆区域诗歌的现况以及两岸客家诗人的创作风貌。台湾诗人也有开阔的世界性视野。《笠》的“国际诗频道”和“阅读拉丁美洲诗人”等板块,译介了波兰、智利、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塞尔维亚、德国等国的诗作;《台湾现代诗》的“拉美诗探戈”、“世界诗散步”和“翻译诗”栏目,译介了阿根廷、尼加拉瓜、美国、哥伦比亚、捷克、西班牙、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诗作。这不仅有利于台湾诗歌较大格局的形成,还能为读者提供“他山之石”。   

(20)、2018年的台湾诗歌是常态化的一年。在诗集出版、诗刊运作、诗歌活动和诗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收获,有亮点,在平稳中推进,在探索中发展,但谓之“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还为时尚早。

3、余光中什么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在余光中的诸多诗歌中,当数《乡愁》为出名。

(2)、我们在花莲做了一个太平洋国际诗歌节,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年了,前几年每一年我们都请他来。他念诗的時候,一大群写诗与爱诗者都围着他专注地聆赏;轮到別人念诗的时候,他也端坐在下面,从头听到尾专注地听。我们就觉得很感动。他真的对诗歌很虔诚,并且以身作则。

(3)、注1:2014年“光合作用”音乐会,由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作曲,何人作何曲不详。

(4)、中生代诗人构成台湾诗歌的坚实腹地,出版多种诗集。主要有陈克华的《嘴脸》《垃圾分类说明》、孟樊的《我的音乐盒》、苏绍连的《你在雨中的书房我在街头》、罗智成的《黑色镶边》、利玉芳的《放生》、白灵的《野生截句》等。其中,《肤色的时光》不仅是零雨的第八本诗集,也是台湾年度诗歌的一部重要作品。诗人在独处的幽静时光里,通过阅读人类历史上永恒的文学艺术经典,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穿行,与大师和经典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进而发现了生活和文艺中永恒的真善美,努力构建安放灵魂的精神原乡,让庸常日子中浮躁的生命和灵魂安静下来、高贵起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由于这种生命思考、历史探问与灵性追寻的深邃悠远,加之零雨诗歌一以贯之的智性冷峻的艺术风格,决定了《肤色的时光》不会是大众文化流水线上的市场热销品,而是一部能走进文学史的重要作品,实现了零雨向古今中外文学家、艺术家和灵性追寻者致敬的宗旨。

(5)、由鲁迅开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过一批乡愁浓郁的作品,在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诸作中,爱与憎混茫交缠,故土,是永劫轮回的生死之地(《生死场》),是生命尽头的拳拳回首:“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呼兰河传》)——极其荒远悠长的叹息同样出现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

(6)、据笔者统计,2018年,台湾出版的各类诗选、诗集超过200部。其中个人诗集至少在180部以上,创下近年个人诗集出版的历史新高。在娱乐至死的商业化时代,几代诗人在岛屿勤奋耕耘,对日常生活进行执著的诗性守望,才有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   

(7)、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作家。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永春,逝世于台湾高雄。曾在台湾、香港多所大学任教,著有新诗、散文、评论、翻译等凡五十余种,多篇作品选入两岸三地的大学、中学教科书。

(8)、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客居”“客舍”“旅次”等词汇的身份传达,可以发现作者都不是原住民。而在当下越来越热的诗人作家题写书法的现象里,认真观察也会发现,不少落款往往是“客舍南窗下”。这个“客舍”,一含有附庸风雅的谦虚或模仿,二含有真正寄居某地的现实,更深层的剖析,则是诗人作家群体大都处于真实客舍的潜意识表现。农耕文明的国民,俗言三代以上都是农民,那么即使城里人也不过客居三代。这种地缘心理民族心理一定也会在笔下有潜意识体现。

(9)、预计明年九十大寿出版的新书《从杜甫到达利》,是一本评论集,范围从诗评到画评。

(10)、P20: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寻根诗篇。诗人在故宫博物馆看见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于是触发灵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赋予白玉苦瓜以诗意的艺术的灵魂。

(11)、电影《美丽新世界》里小姨对乡下人的揶揄,不过是以对潜意识乡愁的抵触来获得都市生活里的减压与解脱。

(12)、从世代分布来看,前行代诗人的诗集出版较少。主要有林焕彰《活着,在这一年》、詹澈《发酵》、萧萧《大自在截句》、辛郁遗作《轻装诗集》以及余光中遗作《余光中美丽岛诗选》等。必须提及的是,年初,洛夫出版了生前后一部诗集《昨日之蛇:洛夫动物诗集》和增订新版的《魔歌》。洛夫是一位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创造型诗人,从1950年代到21世纪,纵横诗界70余载,总是不断地进行诗艺的创新、探索、实验和自我超越,是台湾新诗史上惟一一位在每个重要时期都不能不论及的杰出诗人。早期受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影响,意象繁复浓烈,语言奇诡冷肃,艺术感觉如魔似幻,被誉为“诗魔”;晚期则重返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诗风也由晦涩浓稠变为宁静飘逸。洛夫诗歌自觉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宏阔的历史意识、悠远的人文精神与深厚的民族情怀融为一体,表现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昨日之蛇》收录动物诗41首,通过对多种小动物的生态演变之细腻观察,诗人体认到人与动物都是宇宙之神赋予的一种生命和自然的存在形态,进而发掘出人和动物彼此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这部动物诗集以象征与暗喻手法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真正实现了洛夫“使个人的生命与天地之间的生命融为一体”的诗学理念,以及“物我同一”的生命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思想。1999年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的《魔歌》与《石室之死亡》《漂木》,是洛夫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魔歌》的再版表明,近年先后离世的周梦蝶、罗门、余光中、洛夫及其他重要诗人的经典诗集,将是台湾出版界因其“常销”而不断挖掘的重要文化资源。

(13)、毋庸置疑,老先生伟大成就,首先是文学上的。

(14)、这些节令诗来自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民俗生活,也来自于作者本人的人生体验,返回来又作为新的文化资源,回馈传统文化,反哺民族精神,丰富着我们对于节日民俗文化蕴涵的深刻理解,强化着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心理认同。从节日民俗传承、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文化产业与产品内涵的加深方面着眼,余光中的节令诗有着重要的欣赏与传播价值。

(15)、余光中入乐诗歌的主题较为多元,其中爱情、乡愁、童真引发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能唤起大众的共鸣。有的诗作个人性较强,传唱难度较大。总体而言,余光中的这些入乐诗歌音乐性很强,内容大多明朗易懂,这是众多作曲家乐于为之谱曲的重要原因。这些诗歌入乐后接受面也较广,大多为知识分子、大专院校学生所推崇、欣赏,部分也为大众所喜爱、传唱。

(16)、他对大陆普通读者的影响,不用我多说。他对大陆诗歌也是有影响的,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诗集《白玉苦瓜》我早就读过。余先生在早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后来又致力于发掘和整合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和新诗的艺术经验。他的艺术追求,可称为现代汉诗的“新古典主义”,它不仅浸透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乡愁,也为汉语诗歌带来了一种新质和新的可能,八十年代的许多大陆年轻诗人,比如张枣,等等,可能就受到启发。我个人虽然不走在那条一味回归古典的路上,对余先生的一些诗学主张和作品也持保留态度,但我很尊重这样的追求,也很佩服余先生的语言文化功力。

(17)、评论、翻译,他也通通在行。除了翻译十四行诗、现代诗等诗歌,《梵谷传》(梵谷=梵高)是他有名的翻译作品

(18)、会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天津《滨海时报》社高级编辑陈丽伟,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张春燕,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建荣,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博士买小英等先后发言。专家们通过研讨余光中作品,挖掘乡愁文化;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愁情结和大运河文化;梳理和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文化内涵,并对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传承展示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今天本版摘录了上述5位专家学者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19)、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20)、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外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

4、余光中的现代诗简短

(1)、今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举办“诗情乐韵余光中”,余光中朗诵诗作

(2)、《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新潮诗刊,一直秉承“表演、对话、游戏、创造”的宗旨,目标是“诗肠鼓吹,吹响诗号,鼓动诗潮”。每期都推出一个令人惊奇又极富创意的主打专辑。2018年4期共推出:“运动诗专辑”、“原乡/异乡专辑”、“推理诗专辑”、“鲁蛇/温拿专辑”(英语loser与winner的译音),每一专辑后配发相关评论。以第34号的“推理诗专辑”为例,在卷一“诗写推理”部分,刊发了林彧、苏绍连等46家的诗作;在卷二“推理诗论”部分,刊发了陈鸿逸、右京的两篇推理诗论述,前者结合具体作品剖析推理诗的历史场景,后者对推理诗的“探赜”与“索引”进行简述。另外,《台湾现代诗》的“封面征诗”栏目、《笠诗刊》的“生态·旅游诗专辑”和“社会写实诗专辑”等,也都别有特色。   

(3)、1985年出任国立中山大学(台湾)文学院院长至今。其后的写作多「写实伤感」。

(4)、余光中的诗歌,特别是节日民俗诗与与民俗,也就是与我们现在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关系呢?诗是美的,民俗节日是美的。以民俗学的视角理解余光中诗歌创作中的民俗现象,研究他诗歌所包含的民俗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以“诗歌民俗志”的独特视角,完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民间节令诗的文化谱系,可以看做一个风格独异的关于民间节令的“诗体口述史”。

(5)、每一个意象都有着其所象征的意义蕴含其中,而这些意象也都很自然地与作者的创作目、诗歌主旨很好地契合了。

(6)、在身存压力、社会竞争以及多元文化角逐的当下,乡愁已成为一种奢侈品。在很多当代中国人身上,乡愁,在变为“城愁”。“记住乡愁”不应成为一句口号,而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引领心灵打动心灵的挽留,来对抗消解。对于文学艺术者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学理论与作品。

(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8)、其专题化的运作方式。1954年创刊运行至今的《创世纪》已形成秀外慧中、稳健持重的美学风范,是台湾目前影响大和品位高的诗刊。2018年,《创世纪》的“特辑”、“专辑”和“专栏”依然风生水起。“张汉良诗学专栏”、余镜熹“误读诗学专栏”、陈素英“推荐一首诗专栏”、杨宗翰“学院与诗的内外”延续多年,依旧在较高水准运行。今年又新增王厚森“城市·世代·诗专栏”,对不同城市、世代的诗人作品进行比较言说。“漂木着岸·洛夫纪念专辑”刊发16篇追悼诗文,缅怀创世纪诗社创始人之一的元老诗人洛夫。在诗歌创作方面,《创世纪》推出4期“主题征稿”专辑:“看见女力”聚焦女性与权力,“湄公河的月亮”讨论台湾新住民,“银河铁道之诗”展开童话议题,“比海还深”畅议家庭与血缘。可以说,《创世纪》的栏目设置既保持相对的恒定性,又不时推出新举措。   

(9)、余光中先生广为人知的头衔是“乡愁诗人”,无论他的诗文创作有怎样的创新,其不变的主题是对土地的书写,对乡情的吟哦;他的诗文一个永恒的情结,就是“乡愁”。

(10)、他曾说:“旅行也好,定居也好,如果这个地区你没有写文章,这个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就不是你的。”

(11)、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12)、从夏季开始,2018台湾“五大诗歌节”陆续展开:台东诗歌节、淡水诗歌节、台北诗歌节、太平洋诗歌节、浊水溪诗歌节。其中,影响大的台北诗歌节于2018年9月22日至10月17日举行。策展人依然是诗人鸿鸿和杨佳娴,主题为“诗的异托邦”,旨在以诗歌为核心,凝聚异质元素,通过多元艺术呈现,实现质疑和颠覆现实的种种可能,在流水日常中建构城市生活的异托邦。香港青年诗人黄裕邦为“驻市诗人”,深入台北街巷,感受岛屿文化,为台北写诗。“诗讲座”有9场:黄裕邦与孙梓评对谈《带诗跨越界线》,探讨诗歌与性别、语言、社会的深刻联系;陈正芳与安娜·阿琪拉阿玛特以《以加泰隆尼亚为方法》为题,对谈语言、诗与认同问题;缅甸女诗人潘朵拉与台湾女诗人陈育虹对谈《与切格瓦拉在啤酒花园闲聊》;“80后”诗人宋尚纬、徐珮芬、颜嘉琪、卓纯华、蒋阔宇就诗的未来,共写《给下一轮盛世的备忘录》;黄智溶、张继琳、钟宜三方共论《新在地写作》;俄罗斯诗人列夫·鲁宾斯坦与台湾女诗人林蔚昀交流《世界是一座图书馆,而我在里面歌唱》;罗贵祥、唐捐、杨泽纵横《诗坛倚天屠龙记》,赏评余光中和洛夫;罗贵祥与刘克襄回望《乡土香港,记忆香港》。“跨领域诗行动”包括《诗蠹阡陌VR体验展》《虚拟诗境将通往何方?》论坛、影像中的诗人——诗影展、镜中缪斯MuseinaMirror等四个板块。亮点之一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诗蠹阡陌VR体验展》,即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体验性诗境,让诗以跨域方式成为前瞻性艺术形式的创作资源。在主打作品《日梦daydream》的VR体验中,作者尝试以物质想象与空间意象为体验者提供更纯粹的诗意体验方式。作品以纸本书的物质空间作为日梦的“温床”,让体验者直接置身于书页之中,透过身体碰撞意象,看见天地初开,意象自书页中降生,进而在时间、死亡、繁衍、奔流4个篇章中行走,与意象世界互动。在这场“日梦”中,体验者将得以主宰时间与生灵的荣枯,其主体意识得以凸显。“诗演出”的《爱与怒之必要》是诗与音乐的交融,音乐创作者张睿铨与其团队,运用电子、民谣、饶舌等当代不同类型音乐,以不同语言、声音以及多元文化视角,重新诠释诗人社会观察、自然书写与文化认同的诗作。这种杂语喧哗的混声合唱艺术形式,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13)、台湾每年的文学活动丰富多彩。就诗歌而言,主要有诗歌奖评选、诗歌研讨会、诗歌节等。2018年出炉的诗歌奖项主要有:罗任玲获2017年度诗奖;陈威宏、叶缇、张心柔、林益彰、霍育琥获优秀青年诗人奖;汪子翔的《柿情》获钟肇政文学奖新诗首奖;ㄩㄐ的《迁徙》获台北文学奖诗歌首奖;游书珣的《重编〈新英文法〉之例句翻译》获“打狗凤邑文学奖”新诗首奖和高雄奖。而在更为重要的台湾文学奖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中,台湾新诗无一获奖。

(14)、而在当下的叙事文学作品中,乡愁则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婉转寄托,渗透在作品诸种主题元素內蕴里。王十月《寻亲记》里与姐姐一地打工难见、野夫的《乡关何处》对当代人归宿的追问,等等。这些当前作家的作品,对新时代的乡愁也有更新更复杂地表现。

(15)、他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至今仍能熟练的讲出常州话顺口溜,用四川话诵诗。

(16)、余光中先生逝于高雄,他对高雄西子湾的热爱和眷恋或许超过任何一个地方,他说国立中山大学是适合作诗的地方。

(17)、其重视新人培养,刊发新人新作。新人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期刊的新鲜血液,是文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创世纪》诗社与诗刊之所以能历六十余载而不衰,与其重视青年作者群的培育密切相关。2017年新增的“明日阵列”、“在野良诗”和“职人,文字恋”等专栏,旨在挖掘和培养“数位”和“在野”的诗歌新人,给网络和职场写作人提供舞台。2018年又新设“青春文学射手”专栏,继续为新人新作提供新园地。此专栏推出了多所大学的新秀作品以及中学生获奖诗作。《笠诗刊》也不定期推出“校园诗展”板块,刊登了台北教育大学、高雄大学、联合大学和淡江大学学生诗作;《吹鼓吹诗论坛》的“吹鼓吹诗论坛精选”板块,是其网络空间论坛作品的纸媒版,每位年轻作者的诗作都附有其他诗人的点评。   

(18)、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事业,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

(19)、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20)、P13:《星之葬》,描绘了星光、萤火虫、宫灯,这首诗里,作者从仰望星空感悟到对永恒者的敬畏,生命短促的感慨和些许隐约的无奈。掌声欢迎朗诵者:郭晖。

5、余光中的诗简短

(1)、21:卓越风姿,清雅神韵的莲,鼻翼里的清芬,是诗人在讴歌灵秀脱俗的爱侣,不仅爱其青春容颜,哪怕走入暮年,也欣赏其白发皱纹,只因为深爱她芳洁的品质,高尚的灵魂,欢迎李玲朗诵诗人的情诗《永远,我等》。

(2)、1964 年与 1969 年余光中先生先后两度赴美讲学共四年。70年代年代台湾政局动荡,余先生受西方民谣音乐摇滚音乐影响,先后创作《江湖上》《民歌手》,成为当时诗歌「朴素民谣风」的旗手。

(3)、而在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攸关人类生离死别的意象,更是将作者自我的乡愁做了精致而,浅显又深重的表现,进而成为民族乡愁的一个标本。

(4)、中国现代歌曲对余光中也有影响,他年少时经历了战乱流亡,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抗战歌曲是时代的强音。他思念的中国“在抗战的歌谣里”。1997年他写下了诗歌《只为了一首歌——长春赴沈阳途中》,那首歌就是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的抗战歌曲《长城谣》。他“小时候常唱的抗战歌曲:‘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这首《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在诗歌《赠斯义佳》中余光中还提到过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抗战歌曲《嘉陵江上》。这些抗战歌曲激励着少年余光中的心,那忧伤又昂扬的旋律化入他日后的诗歌中,也定下了他诗歌爱国怀乡的主基调。

(5)、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6)、然而在余光中先生近九十载的人生长河中,他从未停止创作。87岁高龄时仍然发表了其第二十本诗集《太阳点名》。同时他也曾在台湾、香港、美国各地任教。

(7)、妻子如果成全丈夫,让他仗义疏财,去做一个漂亮的朋友,“江湖人称小孟尝”,便能赢得贤名。这种有友无妻的作风,“新男人”当然不取。

(8)、《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新潮诗刊,一直秉承“表演、对话、游戏、创造”的宗旨,目标是“诗肠鼓吹,吹响诗号,鼓动诗潮”。每期都推出一个令人惊奇又极富创意的主打专辑。2018年4期共推出:“运动诗专辑”、“原乡/异乡专辑”、“推理诗专辑”、“鲁蛇/温拿专辑”(英语loser与winner的译音),每一专辑后配发相关评论。以第34号的“推理诗专辑”为例,在卷一“诗写推理”部分,刊发了林彧、苏绍连等46家的诗作;在卷二“推理诗论”部分,刊发了陈鸿逸、右京的两篇推理诗论述,前者结合具体作品剖析推理诗的历史场景,后者对推理诗的“探赜”与“索引”进行简述。另外,《台湾现代诗》的“封面征诗”栏目、《笠诗刊》的“生态·旅游诗专辑”和“社会写实诗专辑”等,也都别有特色。

(9)、因此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上承中国古典和英国浪漫派诗风,与二十年代中国抒情诗相连,并接受美国文学的启发,调和中西文化,纳古典于现代,深广透达,融会了多种文化而不离其宗”。

(10)、自从习总书记提出“留住乡愁”这个命题后,全国各地都在追寻乡愁之根,打造乡愁之旅。

(11)、2 2018长篇小说:对难度心存敬畏却也迎难而上

(12)、新世代诗人已由生力军变为主力军,诗人众多,出版了大量诗集。“70后”有丁威仁的《走诗猫城》、鲸向海的《每天都在膨胀》、何景窗的《席地而诗》、孙梓评的《善递馒头》、许赫的《囚徒剧团》、达瑞的《困难》等;“80后”有卓纯华的《看见你的眼里有蜂蜜》、张日郡的《背水的人》、宋尚纬的《好人》等;“90后”有曹驭博的《我害怕屋瓦》、叶雨南的《倒着说晚安》、许玄妮的《多风地带》等。其中,张诗勤的《除魅的家屋》以否定的态度与超越的心灵审视生存环境和人生处境,通过主体自我与内心镜像的对话,抒写伤痛、孤寂、不安与反抗,思考生与死的哲学问题,被赞为台湾“新生代诗人的标杆”。1999年出生的诗坛新秀段戎和夜无,分别出版了她们的第二本诗集《保密到家》和《褪兽期》。《保密到家》抒写作者到美国留学后的远方思念、成长感悟、内心剖白等心绪感怀;《褪兽期》反映了生命的挣扎,记录了青春的尖锐、疗伤、阴影。两部诗集都是诗人“日子正当少女”的青春记事和生命写真。   

(13)、活动一开始,全场起立为余光中先生默哀致意。接下来,湖南文理学院教授郭虹女士回顾了她和余光中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并介绍了的余光中先生与常德的渊源。

(14)、 朗诵会现场大屏幕播放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虽然时空相隔,我们通过视频又一次目睹了余光中先生的音容笑貌。

(15)、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先生被誉为文坛“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1999年中秋,余光中参访了常德诗墙,细细品味,欣然题下“诗国长城”四个大字,以表对常德诗墙的由衷赞赏。如今,先生仙去,其墨犹香、其情犹在!为慰先生文魄诗魂,今晚我们聚集在诗墙小剧场,举办“我在这头,诗墙在那头”余光中诗歌朗诵会,以诗歌的名义,共同缅怀先生。

(16)、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

(17)、“均齐体”诗歌有《算命瞎子》、《昨夜你对我一笑》、《珍妮的辫子》、《两相惜》,为了避免此类诗歌往往会出现的呆板僵化问题,余光中都做了破格处理。前三者是他早期诗歌代表,明显受到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部分诗行长短不但都做到了相对整齐;后一首《两相惜》则是他有意创作歌词,借鉴乐府使然,每句八字三节,偶以“哦”字打破诗歌“豆腐干”结构。《昨夜你对我一笑》第三节破格较多,周蓝萍将其修改后谱曲,形式上变得更为整齐。

(18)、重要的诗学研讨会有两场。2018年5月,淡江大学中文系与台湾诗学季刊社、蓝星诗学季刊社联合举办“第十七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会议以“全球视野与地缘透视”为主题,吴思敬、陈仲义、李怡、翁文娴、洪淑苓、赵卫民、杨宗翰、张宝云、谢昆桦、陈政彦等宣读论文,另有王润华与廖咸浩的两场诗歌专题演讲。学者们针对当代诗学与西方思潮的会通、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诗学的互动与影响、诗刊与诗社的关系、华文诗学的历史与未来等议题进行对话。2018年10月,适逢余光中逝世周年,高雄中山大学与九歌出版社、文讯杂志社合办“余光中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余光中遗孀范我存、女儿余幼珊和余佩珊,以及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位学者。张错、翁文娴、李瑞腾、黄维梁等就余光中的文学史地位以及余光中诗歌、散文和翻译诸方面的成就进行研讨。会议期间,还举办《听我胸中的烈火:余光中教授纪念文集》《望乡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评论与研究》新书发布会、《诗歌——向余光中致敬》纪念音乐会、《望海——余光中教授纪念特展》以及余光中影响力论坛等活动。

(19)、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

(20)、新文学关于“乡愁”的肇始之作当然是鲁迅的《故乡》,以及此后的《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小说。在我们惯常的阐释中,鲁迅是把故乡作为“异己”的存在进行国民性批判,从而将自己从故土放逐。然而其底子里,“乡愁”正在暗流汹涌。它构成了新文学乡土书写中巨大的情感的颠覆力量。就是那一片噩梦缠身的《野草》中,在生存与死亡的森然照影之间,也存在的明丽悠远之梦——那真的是鲁迅的“好的故事”:“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好的故事》)

(1)、台湾的作家极少是专业,大半另有正职。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

(2)、徜徉在刻有许多名篇佳作的诗墙边,“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的余先生,慨然赞叹道:“诗墙名贤篇,半部文学史!”“半部文学史”简洁地概括了余先生对中国常德诗墙的印象。

(3)、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为余光中《灵魂的触须》(谱曲时改名为《当你爱我时》)、《民歌》(谱曲改名为《传说》)、《海棠文身》、《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谱曲改名为《小木屐》)数诗谱曲。《海棠文身》收入齐豫1982年的《祝福》专辑。《当你爱我时》收入1983年发行的《唐晓诗专辑》,由唐晓诗、李泰祥合唱。《传说》收入齐豫1982年《祝福》专辑,1982年获台湾金鼎奖歌词奖。《小木屐》也收入《唐晓诗专辑》,1984年获金鼎奖歌词奖。

(4)、他自己就经常说,这首诗他不过花20多分钟就写出来了。但他诗集里的许多诗歌,却是费尽思量,有的诗歌甚至没有一定长度的人生体验,是写不出来的,比如《三生石》。

(5)、从内容上看,这些入乐诗歌爱情诗多,包括《昨夜你对我一笑》、《珍妮的辫子》、《灵魂的触须》、《回旋曲》、IFTHERE’SAWARRAGESAFAR、《白霏霏》、《发树》、《两相惜》。有的极通俗,如《昨夜你对我一笑》本简单直白,经周蓝萍改动后更变为大众情歌。有的诗意深邃,如《回旋曲》以“泳者”对莲的追寻喻执着却无望之爱。还有的介于雅俗之间,如《灵魂的触须》、《两相惜》。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于流行情歌的泛泛之爱,诗歌会对情感做个人化的处理。从传唱度来看,越个人化、高雅的诗歌流行程度越低,但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越高。

(6)、“一个秋晴的黄昏,一少年坐在敞向紫金山的窗口,写下他的第一首诗,那时候他没料到,这一生他注定要写很多作品,更不会料到,他未来的读者,不在大陆,却在海外,他注定要做南方的诗人,他的诗,注定要在亚热带的风雨里成长。”

(7)、父亲年逾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外倾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门,只能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

(8)、我自己也是一个翻译者,但是如果没有余光中先生,我是不会走上翻译这条路的。我年轻的时候看他翻译的两本《英美现代诗选》,觉得很震撼。当时他把很多英美广义的现代主义诗人介绍给台湾的读者,我们看了就羡慕,心里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这样一本现代诗选。我和我太太后来做《拉丁美洲现代诗选》,就是受到当年余光中先生的鼓舞。如果不是他这样的有开创性的成果,我们年轻人不会有这个勇气和胆识来做類似的事。

(9)、一个人有好太太,必定是天意,这样的神恩应该细加体会,切勿视为当然。我觉得自己做丈夫比做爸爸要称职一点,原因正是有个好太太。

(10)、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

(11)、当然,乡愁不只是说一个乡村,它泛指家乡、地方文化。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如果在常州城里选一些有乡愁意义的标志物可以是一个古塔、一条老街,但我觉有代表意义的是一座石桥。它能代表常州的水乡文化、运河文化。比如刚才提到的“觅渡桥”,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座石桥,曾经坐落在秋白故居门前,秋白就是走过这座桥去参加革命,书写了他的传奇人生。它不但含有运河文化,还有革命文化。可惜由于城市发展,桥已消失,幸好它至今还保留在一个地名里,就是桥边的“觅渡桥小学”。我建议借今年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修复这座有特殊意义的古桥,那是我们共产d人的乡愁,共和国的乡愁。对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特别的意义。

(12)、余光中说:“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乡愁并不限于地理,它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了时间。……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也才是适宜于入诗的主题。”

(13)、这一乡愁的乘法,找到了诗与文化在时空里的大化,我们可以将地理与时间看作一个人文坐标,在这一时间的坐标上,乡愁是人的情感世界的聚焦点,在这些特殊的时间的节点上,人的记忆深刻,文化的积淀集中、深厚、美。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将先生的诗歌从题材上分类,可以看出:一条线是人,是怀有巨大乡愁的人,是传说里的始祖神与历史上的英烈:盘古、后羿、夸父、燧人氏、北京人……是屈原、陈子昂、杜甫、李白、苏轼……惠特曼、济慈、雪莱……是那一双双“茫茫的眼睛荒荒的眼睛充满信任充满责备和受伤的眼睛向你举起要向你取暖严寒夜,要向你索取索取火,获得意义”(《想起那些眼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