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800【文案7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9 08:43:33

爱和自由读后感和案例

1、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1)、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2)、看完《爱和自由》还有一个地方感触很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不是来自谁的教育,而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们上课时尽量简洁,不要说太多,说太多反而会扰乱幼儿的思路。儿童感兴趣的事总会深入其中,由此我想到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总会选择重复的工作,每次完成时,脸上洋溢着的自信是平时见不到的。

(3)、让我们一起去迎接美好的明天吧!一起去寻找自己的“小林老师”和“巴学园”吧!

(4)、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5)、“敏感期”是指: 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 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

(6)、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7)、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8)、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9)、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10)、那时候每期都会换同桌,根据班主任的心情而定的。跟我同桌长时间的是个大眼睛的娇小美眉,她家住县城边上粮站,离我家步行四十分钟左右(那时候的公交车少)。她住校,我走读。每周末会坐同一趟车回家,我提前下车她再坐两个站。

(11)、02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了全部。

(12)、03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

(13)、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14)、《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15)、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想把全部的爱给孩子,可是我们却不知道怎么正确地爱孩子。如果爱变成一种束缚、使孩子感觉到压抑,那还会是爱吗?放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写的。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爱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我从书中理解到的自由不是任意放纵,并非没有边界,并非放任不羁,也并非为所欲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没有一点约束,这样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自由也是相对的。纪律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约束孩子的家长都是法西斯。我们应该在一定约束的基础上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比如让孩子学个特长,大人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强压孩子,而是在孩子有兴趣的方面来发展孩子,让孩子在他的兴趣爱好里自由发挥,我想任何人都喜欢干自己想的事,孩子应该也是吧,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出好的习惯。

(16)、(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王玉秋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18)、(美)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一米阳光:第五章读了两遍,深感触就是书上说的内容,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是一代又一代人“言传身教”出来的思维习惯。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候都有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基本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思想很难转变。读了这章节,变得忧虑了(皱眉)

(20)、爱孩子就给孩子行为上的自由。尽可能的每周带孩子出去野外郊游一次,让孩子在自由的玩耍中自己体验大自然的快乐,不要怕这怕那的,其实孩子的自我防护意识是有的。这点我自己认为我就做到了,从我家儿子不到一岁时,我基本上每两周带孩子到黄河滩玩沙土,踩泥沙,做简单的泥塑(因为我本人手工水平不高,所以只能做简单的),春天去踏青,带着孩子去野外烧烤,让孩子亲自参加到活动中,但我做这些事时孩子都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让他自己探索世界。使孩子做一个行为上自由的人,做一个能够感受生活的人,做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

2、爱和自由读后感800

(1)、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2)、(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徐晓东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孙瑞雪老师关于幼儿教育的演讲录。本书共二十四章,分别从多个方面向大众介绍了幼儿的成长教育,影响了千万父母,使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也让更多孩子因此成长为更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卓越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有人说,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孩子,亦发现自己。

(4)、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5)、(美)赫伯特西蒙著:《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6)、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7)、       水同沙子对于孩子意义非凡,几乎没有不爱玩水、玩沙的幼儿。

(8)、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9)、完整的成长 人是生命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这些是儿童生命的内在环境, 它们为创造一个真正的“自我”提供了过渡

(10)、   这本书它并不去说教,而是通过各种案例来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如何释放孩子的天性、为孩子的心智发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实践中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同时要给孩子“自由”。我们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会要求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但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11)、我觉得这样的学校才能让孩子茁状成长。现在仍然有些学校为了分数而读书,让学生早出晚归,回家还要做一大堆的作业,连喘气的时间也没有。应该用巴学园那种教育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从玩中学到知识,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12)、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屡试不爽。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13)、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14)、受过训斥和打骂的孩子,概念容易不清,那是不是就不能训斥和揍孩子了呢?还是要看具体孩子来操作?

(15)、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16)、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17)、《走向方案教学--幼儿园方案教学探索及案例》

(18)、童年,是一条河。在河的尽头,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美丽的贝壳,啊,找到了……

(19)、07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20)、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3、爱和自由读后感简短

(1)、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2)、《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3)、(法)爱弥尔·涂尔干:《论教育与社会》,选自《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历以贤主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4)、  从这里,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优化自己的语言,尽量使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去探索,去生成。同时,未来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我也学会了要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少说废话,多说有用的话。

(5)、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6)、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7)、简介:从第一版到第四版,这本书已经走进几十万个家庭。父母们因此书“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8)、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9)、《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10)、06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思维对小孩子也是新鲜的活动。小孩子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

(1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12)、一事物的感觉,从而影响心智的发展,有些孩子看起来反应很快,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所有身心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在强大的成人面前,他们只是弱者,让孩子长久地受到压抑,自己压抑自己,他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发展会有严重的障碍。所以我记住了这一段话:“爱儿童,能使儿童自立;爱儿童,能使儿童自尊;爱儿童,能使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精神,如果爱孩子,你就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发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知。”

(13)、“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14)、          13855901911方老师

(15)、   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我也开始关注如何教育孩子,经同事推荐我遇到了这本书《爱和自由》,与其他读者的评论类似,这本书是震撼了我的内心的----它讲到了很多父母遇到的类似问题,并以“如何给孩子爱和自由”来诠释,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经常会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庆幸的是我已经遇到这本书,遗憾的是没能早点。

(16)、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17)、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18)、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的少。

(19)、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20)、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4、爱和自由阅读感想

(1)、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的闯入的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核心。(引用书中)

(2)、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窗外不时飘来阵阵花香。我翻开新借的《窗边的小豆豆》。读了几页,我便沉浸在了书的海洋中。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灿烂的童年。

(3)、爱孩子就给孩子心灵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自由比行为的自由更高为重要。孙瑞雪说:“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儿童生活的一切基础和对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全部归结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你宁可不给孩子一个好心,也给孩子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的好,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所以说孩子自有他成长的内在规律,是快是慢,内向或是外向,敏感或者马虎。成人没必要按自己的意望主宰孩子成长的节奏。一个内心充满自由的人,能够自己作主,听从内心的意志,不必受制于他人,看人脸色。一个经常受训斥和大骂的孩子,其心智发展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

(4)、《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5)、《幼儿学习档案--真实记录幼儿学习的历程》

(6)、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爱”还是“枷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应该常常都是我们大人以为是满满的“爱”,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剥夺了他的自由。

(7)、(美)史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精要》,郑晓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8)、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9)、(美)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某一个周末,下午放半天假,碰巧双方家庭成员都不在家,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感觉空气都是自由的,我们决定一起过一个愉快的周末。那时候会做的菜有限,同桌自告奋勇做番茄鸡蛋汤,她的操作流程如下:先把鸡蛋在碗里搅拌均匀,待锅里的油热了倒入一半的鸡蛋液,炒到略微金黄放入切成丁的番茄,继续炒一下下放入水,等汤开花了倒入剩下一半鸡蛋液。后这道汤颜色味道浓度都胜过我此前做的。哪天别的菜都记不得啦,唯有这个菜一直刻在我心里。

(11)、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好的爱!

(12)、参加父母读书会的父母们,感谢你们的一路同行,让我们倍感支持

(13)、10大多数人就这样逗孩子,不断地逗,结果把孩子的心智搞乱了。儿童没有机会组织自己的自我,没有机会把他看到的东西和固定下来的记忆放到一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