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序言中写到“吾一切先哲之思想,有不必无错误者,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根本,无论其派别为何,其字里行间皆有此精神弥散!”此句概括了我中华民族,一切先哲的理想,先哲们虽学说有别,不过在此理想上却达到了统一。在一些读着圣贤书的静夜里,那字字句句,深刻我心,让我为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2、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3、他学说的意义不并在于提出一些教条式的道德规定让人效仿,而是一方面提出一些源于人内心的普遍道德法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法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跨越文化与时代的。另一方面他的言行深刻诠释了君子的精神,深深激励后世的知识分子。
4、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5、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6、请熟读《论语》,这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载,是至今来看了解孔子的佳途径。相信由此途径,你会构造出孔子的形象。
7、”人类文明进程中,正是有孔子这样的万世师表,为人类社会编织理想,为人生提供价值。指引着人类该去向何方,如何走路。
8、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9、《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1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孔子极其注重人的尊严,虽然他认识到“礼教”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但是这种地位的高下分别必须建立在人格与尊严的平等之上。“
12、孔子开创的儒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以“儒生”代指知识分子或有文化素养的读书人,正是来源于此。孔子由仁学引出的“内圣外王”的精神,深深感召着后世的知识分子们,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提供了社会职能及价值理想,即以道德的应然性编织理想世界,以理想世界对照并批判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不断地更新,向着人类理想的乌托邦靠拢。
13、相比于孔子思想的博大,我的理解不过皮毛,以上仅为主观观点,欢迎批评指正。今在食堂吃饭时,看到此题,想随手写一写,不想书及孔子之精神,顿时热泪涔涔,竟不能止。年少时,以为孔子不过是个语文书上的圣人,后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的了解加深,当读至《史记·孔子世家》“
14、孔子面对周式微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做入世拯救的事业,正是在此过程中,他建立了他的仁学体系。他试图通过他的“仁”学,培养一批有道德修养、人文情怀的君子为国家与社会带来文明与秩序。
15、”在那个以马匹数量衡量国力的时代,视基层劳动者性命如草芥的社会氛围中,“伤人乎?”温良的夫子就以这样一种淡淡的方式喊出了人权的宣言,却有振聋发聩之音!
16、虽然这句话的原意指的是学习,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只是适用于学习,完全可以引申到工作中去,有一句俗话叫:“干一行,爱一行”,可以说就是孔子这句话的阐释。因为在工作中,如果你不爱好自己的职业,每天上班的时候,对自己的工作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庸庸碌碌,那么你怎么可能做出成绩呢?没有成绩,又何谈升值加薪呢?
1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8、”但是承认时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放弃主观上的努力,《论语》中记载“
19、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0、读完论语十二章后,我对孔子的这句话感触颇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意思就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2、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职场竞争压力很大,你不努力,就会被别人超越。所以,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就要把这份职业当做自己心爱的人去用心呵护,在工作中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当你觉得工作快乐的时候,工作就会真的让你快乐起来。这个道理并不深奥,这是信念在起作用。而当你真正抱着享受的心态去工作时,工作本身将给你带来乐趣,它会激发你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更成功地完成工作任务,体会更大的工作成就,而工作上的成就感正是我们快乐起来的一个根源。
23、孔子以“仁”学引出的道德修养论,并非只是平治天下的手段,如果只是把人生的目标定格在救世,那么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手段也会被抛弃。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救世,更是把成就理想人格作为崇高的追求。救世的事业能否成功受限于时命,但是成就理想人格,则全靠自己,正是“
24、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
25、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26、”竟然悲从心起,始才发觉,夫子已深植我心。现在每天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时路过夫子的塑像,驻足而立,跨越千载岁月,凝望夫子的双眼,有时拜之以周礼,不怕被旁人嘲笑的话。
27、《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28、确切来说,论语十二章的作者是孔子和他的一些学生。
29、”这正是君子的态度,是超越了功利计度的精神境界,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遵从内心的理想行我的道义啊!
3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31、意为三个人同行,肯定有一个人能做你的老师。因为每个人有长处和短处。那他的长处(优点、技能)就是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我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论语》。
32、鄙人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3、在孔子心中,真正的高贵不是生活奢靡的王孙贵族,不是位高权重的公卿大夫,而是他生活困苦的弟子颜回,为什么?因为颜回践行了“仁”,这是孔门弟子中,被孔子认可达到“仁”的境界人。
34、然而孔子并不是迂夫子,他深知,救世不是单纯靠君子们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要受制于因时势决定的时命,他说:“
35、于我观之,孔子不是圣人,不是神仙,而是一位来自千年前令人尊重的先生。
36、经常的,审视着自己卑鄙的内心,痛恨自己的虚伪与懦弱,不过好在,夫子为我指明高的境界,我把这种精神刻在心底,即使无法修成君子,至少人性的尊严永远不会泯灭吧。
37、《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