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57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0 07:16:48

一、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

1、鲁迅:读书就像吃菜一样

2、状态把视线定在书本上方墙上的某一点,一边意识到书本四个角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空白,一边凝视书本上方墙的某一点。由于视线分散,左右页之间装订的部分好象重叠了,然后形成一条圆筒状如香肠一般的书页,这一页叫做“悬页”。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视线移动时悬页就会消失,这个问题随着练习的深入就会好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摄像焦点下,书页上的文字变得很模糊。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要看到悬页,起初必须把焦点放在稍远的地方。如果要看清近处,眼睛就要放松,然后再拉进焦点。这时,书页上的字就会清晰的令人不可思议,也会显出深度来。眼睛越放松,文字就越清楚。

3、这种从国外舶来的卡通书,实在是商业社会的一种产品,是影视文化的一种变种,长期读它,对文字的消解,对阅读的剥离,只会让孩子随之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懂得读书。(大雄:我觉得除非打算把孩子将来往从事卡通行业的方向培养外,应该少读这类书。)

4、而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白寿彝的“研读”法。

6、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治学也好,是不宜给自己划定一个框子的,相反应该随缘。倘使你要当冯友兰,要当任继愈,当孟森,当戴逸,当周远廉、冯其庸这样的,那也是非有兴趣不可。博之外非要下工夫“求其甚解”。这些先生的文章道德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上,精金美玉般琢磨钻研,苦心孤诣地构架。那是他们讲究读书治学的“博”与“专”使然。

7、以自身专业或心中问题为核心,列出一部分书出来,系统的读。

8、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要花多少时间都可以,可依文章的难易度或重要性,有弹性地调整阅读速度。

9、但还是不能满足,只好见书就读。从《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到《奇门遁甲》,从《儒法斗争史》到《基度山伯爵》,今天读《皮克威克外传》,明天又是《宋元学案》,忽而读到《第二次握手》,倏然又读《辞海》、《诗经》、《楚辞选》等什么的。看见什么读什么,摸到什么读什么。从来没有为名利研读治学的心思。

10、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

11、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

12、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

13、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14、当阅读成为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你因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韬略心宽广。你的人生因阅读而更自信,生命因阅读而绽放出“不一样的烟火”。

15、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6、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17、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18、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9、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读书方法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五戒卡通书。这种书自有其娱乐和游戏的意义,但终不入流。孩子偶尔翻翻,无妨大局,要是真的迷恋下去,不是好事。

二、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作文

1、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调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温故知新,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2、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4、董遇“三余”读书法

5、(2)著行察习。即应该明白自己学习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习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平庸的读书人。

6、陶渊明生平重视读书学习,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后世所总结的陶渊明“会意读书法”,也有人称作“不求甚解法”。

7、1)设定明确的阅读目的,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大家可以尝试橘子集中法进入状态。

8、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9、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调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1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11、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2、有目的的读书是有效率的读书,是能看得见效果的读书;但是无目的读书也不是全无效果,不过效果是间接而微少甚至不易发现罢了。

13、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14、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5、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采用“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6、名人读书就是不厌其烦的回味,一遍又一遍的细细品嚼……

17、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

18、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12

19、(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20、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

三、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1、吴晗读书很讲究方法,他认为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寻章摘句式”,读得细致,但往往会“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犹如一屋散钱却缺少串钱的绳子;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缺少细心的寻章摘句的工作,犹如有绳子而无钱可串。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使“广和深”达到有机结合。

2、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

4、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读书法。“八贤”即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读书时不断地向八贤求教,会变得更聪明。告诉我们读书必须勤于提问,多侧面提问,深层次提问。

5、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菜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还是要细嚼慢咽,一个一个地吃,一个一个地慢慢品味,不能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同理,读书也是如此,浩瀚书海,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读懂、读透、读精,一步一步地慢慢消化,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贪图数量和速度。

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读书,都觉得是个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分享名人的读书方法,为学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桨,事半功倍,苦中作乐。

8、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9、“一是随读随作笔记”。他认为,这不仅大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

10、中国的书是很多的,光古书也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书很重要,不加选择,如果读的是一本没有用处的书,或者是一本坏书,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只是浪费时间,有时还接受些错误的东西。

11、该类读书方法是保罗·席列在《10倍速影像阅读法》提到的一种方法,影像阅读法,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新方法,它的效果令人感到惊异,但方法很简单,就是让潜意识如拍快照一般,只看一眼就把书页内容摄进脑中。此类阅读方法比较难掌握,目前我也不会,我把步骤发出来大家可以有个简单了解,说不定它就适合你呢。内容摘录自《10倍速影像阅读法》

12、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14、这样的读书方法想必大家早已耳闻,就是现如今的音频软件提供的听书。简单方便,可以大限度的解放我们的双眼,调节长时间“传统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

15、读书,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多少,也就是所谓的理解性记忆,这种读书方法不但适合于孩子,也适合于成年人。记忆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式的读书模式。

16、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只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

17、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