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原文146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0-14 12:55:14

一、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原文

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4、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5、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6、(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7、(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9、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0、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11、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性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12、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1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4、(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15、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6、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7、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18、第一层(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19、(请大家不要忘记道义)

20、(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二、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原文朗读

1、语段(乙)能否作为语段(甲)的论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4、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2

5、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侍奉/通“德”,感激/通“欤”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9、(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10、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11、A.得:故不为苟得也余因得遍观群书

12、语段甲中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13、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5、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这样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16、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7、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18、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19、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20、(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三、鱼我所欲也第一二段原文

1、重点字词:①故:所以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③恶(wù):讨厌,不喜欢④患:祸患、灾难⑤辟:通“避”,躲避。

2、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

3、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宾语,应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7、(1)踩踏(2)同“辨”,辨别(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代词,他,指公孙仪

8、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11、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13、①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②“辟”同“避”,躲避。③比④代词,这件事。

14、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15、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16、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1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8、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9、②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

20、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四、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原文注释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2、(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3、却不肯采用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4、蹴尔而与之。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

5、(甲)(乙)两文谈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因此(人们)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8、孟子一代讲舍生取义,主要批判现实,态度悲观

9、(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11、《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1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13、C.行道之人弗受/伐竹取道

14、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15、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16、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

17、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8、第一段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19、对比论证:(1)将向(过去)与今(现在)的做法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

20、得兼:“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五、鱼我所欲也电子版课本

1、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中考古诗鉴赏《黄鹤楼》讲解与试题汇编

3、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

6、(40)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7、(45)乡,通“向”,原先,从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9、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0、孔子一代多讲学习和礼节

11、(43)得:通“德”,感激。

12、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

13、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1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你从本文得到了什么启示?

1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的“而”表示转折关系,意思是“却”、“但是”。整句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16、意思: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17、(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18、(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19、(11)患:祸患,灾难。

20、C.鱼,我所欲也/寡人欲以五百里易安陵D.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①故不为苟得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2、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3、(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46)乡,通“向”,原先,从前

5、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同“避”,躲避

6、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7、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8、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11、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1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3、从前(有些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14、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和义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

15、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卢雪鹏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6、舍:舍弃。取:选取。义:大义。

17、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思想

18、(注)①仕:当官,②饘粥:稠粥。

19、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

20、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1、(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2、(45)乡:通“向”,从前。

3、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4、(42)得我:感激我。

5、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6、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7、(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9、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10、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11、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第二周)——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12、《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13、(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14、(2)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

15、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16、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7、投稿邮箱:1591045973@qq.com

18、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

19、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20、第二部分正面举例论证说明了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1、《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2、(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3、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5、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6、为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词,即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