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作者郑振铎简介(精选好句15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19 06:48:18

郑振铎简介

1、郑振铎简介50字

(1)、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2)、可是我们不熟悉的是原来如此一位著名人物是我们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友,我们可称是他的师弟/妹。一股突如其来的自豪感!

(3)、郑振铎,男,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4)、第三只猫后来变壮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它“胖胖”的外表,因“懒惰”更惹人厌恶,刻板印象再度强化。本来出于让它不被“冬寒与饥饿所杀”的心理而收留它,好生养它,这就使“我”一家人在道德上居于优势地位。

(5)、周“本周话题”的精彩留言会集锦“上墙”,并有机会获得64G优盘 期待你的故事!

(6)、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7)、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8)、下午,举行结婚仪式,高朋满座,宾客云集。瞿秋白也赶来贺喜,并在婚礼上作了精彩的演说,题名“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大谈其妇女解放、恋爱自由等等,引得满堂宾客,有的瞠目结舌,有的鼓掌欢呼。这些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当时的上海,己是中国“现代化”的城市了。叶圣陶在婚礼上则称赞郑振铎与高君箴是两个富有童心的“大孩子”。

(9)、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10)、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11)、再加上“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抓开又跳回去凝望,更容易让人对它产生怀疑和防范心理。

(12)、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13)、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14)、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本文主题是什么?(结合练习来谈自己的看法)

(16)、我国版画之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欧洲之版画,为德荷二国所创,始施于博戏之纸牌上,并以刻印圣经图像,时约在公历一千四百年左右(当我国永乐初)。日本之浮世绘版昼则盛于江户时代(当我国万历至同治间)。

(17)、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创办《儿童世界》、《民主周刊》、《文艺复兴》等刊物,曾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多家名校讲学。

(18)、第三只猫是出于同情心而收留的一只流浪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19)、《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20)、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猫作者郑振铎简介

(1)、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郑振铎是一名卓越的文坛组织活动家。他做了很多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工作,促进了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3)、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4)、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走上了中国文物工作的领导岗位,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高君箴也先后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供职。

(5)、郑振铎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卷,自古代文学鸟瞰至近代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第章分若干小节。

(6)、第二次作者家又抱养了一只黄色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还能捕鼠,这就成为全家饭后娱乐的心肝宝贝”,可某日又被人捉走了。小猫的`再一次亡失给全家又一次带来不快,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7)、另外,本书还附入插图。在书的论述中,着重于第一个文学运动或某一种文体以及能代表那一时代的重要作家。

(8)、所以,当一只主人喜爱的黄色芙蓉鸟被咬死,“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其实当时的“我”对第三只猫本来就有很深的成见,即便没有这件事促发,从心里“我”早就想要找个机会教训教训它了。刻板印象让“我”第一时间就认定凶手是它。

(9)、(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10)、第三次养猫(15—34) 细节描写          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11)、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12)、它和家人,尤其是“我”,特别亲热。“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不仅如此,它还会捉老鼠,很得整家人的欢心。如果恰巧这段时间“我”家也丢了小黄鸟,一家人会不假思索就断定“亲爱的同伴”干了坏事吗?

(13)、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笔名有西谛、郭源新、落雪等。

(14)、“一三”事变以后,江南许多著名藏书楼毁于战火,珍本典籍损失惨重。侥幸保存下来的,也纷纷被藏家后人变卖换钱,维持生活。许多平时不易一见的秘籍频频出现在上海的古书摊肆上,汉口路、四马路一带书坊里,北方来的书商终日盘踞,他们为利所驱,南下收书,一包包收购来的古书捆扎成邮件待运,堆得像小山。他们打算卖给谁呢?郑振铎通过书店的朋友打听到,大多是卖到哈佛燕京学社和华北交通公司去的。这时,上海报纸登出消息,报道中国图书流入美国的情形:“中国珍贵图书,现正源源流入美国,举凡稀世孤本,珍藏秘稿,文史遗著,品类毕备,国会图书馆暨全国各大学图书馆中,均有发现。凡此善本,输入美国者,月以千计,大都索价不昂——即以国会图书馆而论,所藏中国图书,已有20万册。为数且与日俱增。”这消息使郑振铎极为愤怒而忧虑。更何况,华北交通公司是敌伪,他们大量收购府县志等地方文献和有关史料文献,显而易见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郑振铎岂能忍见国宝如此流失?购回《元刊古今杂剧》

(15)、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16)、来源:《钟山风雨》2018年第6期,有删节。

(17)、《中国版画史图录》是2012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本书收录了上千幅图叙述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史。

(18)、百灵庙地方,很可留恋。昨日(十四日)上午,七时方才起床,夜间睡得很熟。九时左右,乘汽车到康熙营子。相传该处为康熙征准噶尔时的住所。今尚留有遗迹,且有宝座。但遍觅宝座不见。四周大石重叠,果似营门。疑为附会之辞;因大石皆是天生,不大像人工所堆成。营子内,山势平衍,香草之味极烈,大约皆是蒿艾之属。草虫唧唧而鸣,声较低于北平之"叫哥哥",其翼膀也较短。红翼的蚱蜢不断的嗤嗤的飞过。蒙古鹰成群的在山顶的蓝天上打旋。后山下有孤树两三株,挺立于水边。一个人独坐于高的山上,实在舍不得便走开。可惜大家都在远处催促着,只得走了。香草之味尚浓浓的留在鼻中。

(19)、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20)、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

3、郑振铎简介

(1)、《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新月集》、《印度寓言》。

(2)、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余,郑振铎还到商务馆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去兼课。在这里,他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神州女中的学生里,有一个叫高君箴的学生,巧的是她的父亲竟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而且还同自己是福建老乡,就这样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3)、《鸬鹚》选自郑振铎写的《鹈鹕和鱼》,编者有修改。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全文配合图画着笔于“湖面”、“鸬鹚”、“渔人”的静态和动态描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渔人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变化的优美图画。

(4)、朗读内容:一年级——高三语文课文(5分钟以内)

(5)、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6)、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7)、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8)、在暑假期间,郑振铎奔波在温州的大街小巷,参加温州学界的各种会议,发表演说,介绍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在此期间,创办了一个周刊,并发表作品揭露当时社会上的卖国行为,后来期刊被封,但是郑振铎却没有气馁,重起炉灶再干。

(9)、第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10)、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d的抗议信。信中他们悲愤地说:“d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11)、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现藏文物186万余件,除得自于清宫旧藏,另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这些捐献品极大地丰富了故宫的馆藏。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围绕捐献主题举办了很多重要纪念展览,以表达对诸位先贤和捐赠大家的感念之情。

(12)、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13)、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十七篇课文。

(14)、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15)、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d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16)、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17)、北京东城米市大街上,靠近金鱼胡同的东口,曾经有过一幢陈旧的红砖小楼。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担任新政权高级干部的郑振铎每次经过那里时,总要让司机停下来,然后走下车,在小楼前徘徊一阵然后才慢慢的登车离去……

(18)、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9)、会史是民进人共同的财富!时隔9年这个会议再次召开

(20)、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4、郑振铎简介思维导图

(1)、次日一早,瞿秋白却派人送来了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郑振铎知道瞿秋白经济并不宽裕,正说着“何必送这么重的礼!”哪知打开纸包一看,竟是三枚精致的石刻印章。

(2)、“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3)、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4)、《文学大纲》是2010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

(5)、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6)、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杰出的世界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

(7)、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为什么?

(8)、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9)、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10)、其实真相是:鸟儿是给黑猫咬死的。终,第三只猫还是忽然死了。虽说不是“我”直接打死的,但它的死跟“我”有莫大的关系,是“我”和家人的刻板印象害死了它。

(11)、这年5月,郑振铎离妻别子,远赴英法等国。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在连白天也得开着灯的灰蒙蒙的雾伦敦,郑振铎还不断地译书稿。

(12)、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13)、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国家图书馆收藏。先生去世后,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生平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为国图善本馆藏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14)、由于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但不久,一只可怜的小猫又一次闯进了全家的生活由于小猫不像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的亡失更为难过得多。因为是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虐待进行了自我谴责。此时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宕来的“暂时平静”而变为“悔恨”。这就是说,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感情总共变化了六次:由“欢愉”——“酸辛”——“欢愉”——“怅然”、“愤然”——“暂时平静”——“悔恨”,互相映衬,一次比一次强烈、深挚。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者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

(15)、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16)、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颂歌,《国际歌》初由郑振铎早翻译引入中国,同时郑振铎还翻译有《劳动歌》,《第三国际d的颂歌》,以及俄国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诗坛上一种独特的风格。而这些作品,全部是郑振铎在大学时代里完成的。

(17)、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18)、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19)、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20)、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5、郑振铎简介短篇

(1)、“摇铃发出号召,一呼百应之意”,在家人的美好期望中,郑振铎来到了这个世界。“峥嵘头角,犹记黄门初放学;池草飞霞,梦路还应绕永嘉。”这是郑振铎好友眼中和其一起度过的童年,但是这其中有着多少掩盖的心酸,要说贫寒的家境给郑振铎带来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是那对于国文的喜爱。那时候由于对文艺的兴趣,郑振铎每次看到同学买到好书,都要借来,整部整部地抄下来。

(2)、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3)、郑振铎(1898年—1958年)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曾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

(4)、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

(5)、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6)、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7)、1919五四运动时,郑振铎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会领袖。他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又与沈雁冰(茅盾)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处在人生辉煌时期的郑振铎,也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样,心中开始孕育着自己的爱情。

(8)、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9)、从真相大白后,“我”的忏悔中我们能否说说“我”是怎样的人?

(10)、对于推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有过这样一段著名评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11)、郑振铎倡导对外国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又以自己的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等方面为同时代的人们初步地成功地构建了某种学术范式。且以那本《俄国文学史略》为例,从由郑振铎编纂的前十三章的内容看,可谓在中国完整系统地勾勒了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或者说是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风貌作了鸟瞰式的把握。

(12)、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13)、在1918年间,老北京东城根几条僻静的小巷里,住着几个大学生,铁路管理学校的郑振铎,俄文专修馆的瞿秋白和耿济之,在那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席地而坐,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当谈的热烈的时候,往往已经日薄西山,城里炊烟四起,都不愿散去。渐渐地无形当中形成了一个小集团,那时的郑振铎,大眼睛,长着一个希腊式鼻子,脸总是红红的,人热情,性格豪放,但有时过于天真,像个大孩子。郑振铎的三叔对他很刻薄,在家里感到苦闷的时候便爱到瞿秋白那里去坐坐,秋白家里的环境给郑振铎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西窗下,他们谈古论今,畅抒胸怀,一扫心中闷气,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

(14)、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15)、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6)、本文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作者第三次养猫。这只猫被拾起并举起。与前两只猫相比,它根本不可爱。这家人对此并不在意。芙蓉鸟被一只外国黑猫偷走了,但是作者错误地认为这只猫是如此无动于衷,以至于他用棍子追逐那只可怜的猫,后来死在邻近房屋的山脊上。

(17)、《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18)、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19)、“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轻率地作出了判断。

(20)、详细了第三次  铺垫 对比(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3)、郑振铎与夫人高君箴、女儿郑小箴、儿子郑尓康,中间老人为郑振铎母亲郭宝娟。

(4)、1917年,郑振铎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岁的他,从“红果园”走向了中国文坛。

(5)、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6)、下午,到河东商家去访问,河东有买卖十余家,主伙皆山西大同人,专做蒙古买卖。又有无线电台及邮局等。老的商店有一二百年者;大的一家集义公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每年可赚纯利四五千元,其资本则近千元。盖蒙古贸易,向不用钱,皆以货易货。商人以布匹、茶、糖等必需品卖给他们。到了第二年秋天,他们则以牛羊马匹偿还之,商人们可以获得往返的两重的利息,故获利颇丰,然近年竞争亦甚烈。有商号十余家,二三人、四五人一组的行商,也有一百余组,来往各包做买卖。每组所做,有多至数百十个包者。因地面辽阔之故,他们多以骆驼、马匹、骡子等代步及运货。亦有蒙人上商号去做买卖的。我们在河东,即见二蒙人执一狐皮来兜售,要价八元,然无人问津。    无线电台为政委会的,新由北平军分会运去,可通南京、北平、绥远及德王府等处。台长关君为东北大学毕业生。    二时,沿了百灵河,向山后走去,择一僻地,洗足擦身。水极清冽,沙更细软。跣足步行其中,很觉舒适。游鱼极多,见人皆乱窜而去。鱼极小,水中也无人钓鱼,故生殖至多。也有蛙,形体较小于内地。三时回。    十五日上午五时,即起床,天色尚未大亮。早餐后,太阳始出。六时半,开车。来送行的人仍不少。各有依依不舍之情意。车将出九龙口,回望百灵庙,犹觉恋恋。庙顶的金色,照耀在初阳里,和庙墙的白色相映,绝分外的显得可爱,其美丽远胜于近睹。    有一喇嘛着红色衣,牵一白马,在绿色草原上走着,颜色是那样的鲜明。    途中遇见灰鹤成群,这和黄羊同为罕见的动物。张君取出手枪,放了一回,灰鹤纷纷惊飞,飞态很美。其他马群、牛羊群及成群之骆驼则所遇不止一次。有一次,总有百来匹马见了车来,在车前飞奔而去,是那样的脱羁而逃。较赛马尤为天然可爱。    汽车道旁,有二蒙古包,是一家,有羊圈,已稍见汉化。此家有二女,皆未嫁,少女极姣美,头戴银圈,镶以红绿色的宝石珊瑚等,双辫悬前,璎络满缀于上,面色红白相融,是内地所罕见之健美的女子。我们徘徊了一会,即复上车。十一时,经过招河,绕道到普会寺,即绥远锡拉图召大喇嘛的避暑地。寺额为乾隆所写。四凡三层,皆藏式,仅屋檐参以汉式。寺内结构和大召、小召等相同,也是经堂在前,佛殿在后。四旁有二院落,极整洁,一院有高树二株。窗户皆用蓝色及绿色,而间以金色的圆圈及卍字等为饰,很别致。一旁厅悬有画马二幅,很古,似为郎世宁笔。惜门已锁上,不能进去参观。    下午二时,过武川路,和县长及县d部诸君周旋了一会,即别。四时左右,过蜈蚣坝,车颠簸甚。五时半始到达公医院。计坐了十一小时的汽车,殆为生平长途的的汽车旅行。尚不觉甚倦。饭后,到旧城春华池沐浴,身体大为舒适。今夜当可有一觉好睡。    现已十二时,不再写了,明天还要早起到昭君墓。

(7)、《傻二哥》里的药糖、《孔乙己》的茴香豆、《社戏》里的炒米……

(8)、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9)、研读课文第三部分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10)、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1)、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12)、独我国则于晚唐已见流行。迄万历、崇祯之际而光芒万丈。歙人黄、刘诸氏所刊,流丽工致,极见意匠。十竹斋所刊昼谱、笺谱则纤妙精雅,旷古无伦,实臻彩色版画精至美之境。其时欧西木刻昼固犹在萌芽也。世人唯知有《芥子园画谱》。

(13)、1958年10月17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了封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14)、第一次养猫(2)  第二次养猫(3—14)  第三次养猫(15—34)

(15)、后“黄鸟事件”和丑猫的死,才终于使“我”和全家真正认识了这只猫。这只丑猫其实是清白的。

(16)、主要通过三次养猫并终失去猫的故事来一步步演绎作家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作家深邃的人格思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揭示了社会弱势群体遭遇苦难的悲剧根源。

(17)、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18)、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19)、“我”家养的三只猫,无论怎样,结局都是不幸的,对于它们的悲剧命运,你有什么感想?

(20)、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同整个民族一起在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从一开始一家人对它的印象都不好,它的存在也只是“若有若无”,对它的刻板印象初步形成。再加上“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外表就更不讨喜了,家人讨厌它,刻板印象得到进一步强化。

(2)、而它在“我”家照料下变壮了却“终日懒惰的伏着”,“不改它的忧郁性”——作为宠物不讨主人欢心,这是罪过一;捉鼠——这几乎是它能回报养育之恩的方式,它也不去做,不懂得回报,更惹人厌,这是罪过二。

(3)、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4)、消耗(hào)怂恿( Sǒng  yǒng  )诅骂( zǔ )蜷( quán  )

(5)、此次展览展出文物共计128件,由郑振铎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中遴选出来,其中一级品9件、二级品87件。展览共分“认识郑振铎”“陶俑入故宫”“余音”三个单元。“认识郑振铎”单元通过其生平照片和大事年表,生动地展现了郑振铎先生才华横溢的一生。“陶俑入故宫”单元按照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间顺序展出陶俑和陶器、弯身挥袖的女舞俑、绚丽斑斓的唐三彩马和骆驼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体现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汇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社会前期的艺术面貌和时代特色。“余音”单元以郑振铎先生撰写和编辑的《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等14部重要作品为辅助展品,介绍郑振铎先生在文学史领域的杰出成就及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6)、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7)、前昨二日由百灵庙寄上一信。此二信皆系由邮差骑马递送;每两天一班;每班须走三天才到绥远。故此二信也许较这封信还要迟几天呢!

(8)、关于这场婚礼,有个有趣的插曲:在举行婚礼的前夕,万事皆备,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规矩,结婚证书上是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主婚人及新娘新郎的印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9)、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10)、“劫后余生,痛定思痛,把这几年来目睹耳闻的事实,写了下来,成为这本《蛰居散记》,也许可以使将来的史家们有些参考罢。”

(11)、第二只猫丢失后,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养猫。

(12)、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直至年底第12期止,共26篇。1929年3月,以《恋爱的故事》为书名出版时,扉页上印着:“本书献给我的妻,君箴,她是我的一位重要的合作者。本书是在怀念她的情怀里写成的。”仅此数语,足见他对妻子的爱恋之深。

(13)、当代作家黄可安是这样点评的:“猫”是郑振铎1925年在上海写的一本家庭生活书。文章讲述了作者前后三只猫的故事,真实地展示了作者的观点,复杂情绪的下降。

(14)、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中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

(15)、一枚是母亲的,另两枚则是新郎和新娘的,边款一刻“长”字,一刻“乐”字,合起来正好是“长乐”,这真是语意双关。茅盾很感兴趣地算了一下,这几枚印章刻工,加上加倍的“润格”,恰好是五十元。原来是瞿秋白跟郑振铎开了个大玩笑,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两位新人本打算在婚书上签字的,于是改用了图章。

(16)、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高梦旦,要郑振铎赶紧出国避难。

(17)、1923年的秋天来到了。在这秋色宜人的季节,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也成熟了,这年10月10日,他们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了婚礼。

(18)、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19)、妻子的“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的判断同样出于刻板印象。一时找不到它,我们便一致判定它是“畏罪潜逃”。好不容易找到它,却看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20)、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2)、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3)、微友@喵喵yi(学疏才浅,名字找了半天没找出来)

(4)、北方的书商听说群碧楼藏书要出售,纷纷聚集苏州。上海书商孙伯渊赶去,与他们合资,约以四万五千至五万元价格买下藏书。郑振铎闻讯,急忙找到孙伯渊,反复与他商议,做工作,要他们以民族大义为根本,不可将藏书分散,各取所需。后以五万五千元从孙氏手中将群碧楼藏书悉数购下。郑振铎在给张咏霓信中仍按捺不住喜悦之情:“昨日下午,由孙贾送来群碧楼藏书(已运沪之——部分),……在此三千一百余册书中,佳本缤纷,应接不暇。”北方书商们知道在郑振铎这个又是行家、实力又足的“大书商”面前,他们已经不会再得到什么了,因此,他们反倒向郑振铎走动起来,经常拿些很好的、很重要的古书,让郑振铎认货收买。郑振铎当然“见猎心喜”,见好就收。这一来,上海古籍散失的局面迅速改观了,各著名藏书楼散出的书悉数被郑振铎他们收去了。继玉海堂、群碧楼之后,他们又一举收购下了邓氏“风雨楼”藏书、张氏“蕴辉斋”藏书、海盐张氏藏书、陶氏“和涉园”藏书、南浔张氏“适园”藏书、刘氏“嘉业堂”藏书等等。尤其是嘉业堂藏书数量极大,精品也很多。但悉数买下,数量太大,没处存。郑振铎和徐森玉(著名版本学家,从重庆专程来沪)去嘉业堂挑选,他们耗费了好几天工夫从刘氏庞大的藏书中挑选出一千二百多部明刊本,以25万元巨款收购下来。南浔适园的藏书,亦几经商洽全部收购下来。这一批书,数量并不太多,只有一千余部,但精品极多,仅黄荛圃校跋过的书就在一百种左右。  

(5)、在中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乌鬼,以形容这种鸟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中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鸬鹚不仅是捕鱼的能手,古代还常常把它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它们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

(6)、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7)、                                     心理活动描写       

(8)、不想错过咱民进的精彩故事,看完文章顺手点『赞』或『在看』,把民进网设为『星标』,就可以及时与我们见面啦~

(9)、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10)、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