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简介资料大全(精选好句112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15 07:01:15

朱熹简介及代表作品

1、朱熹简介及代表作品

(1)、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论语序说、学而第为政第八佾第里仁第公冶长第雍也第述而第泰伯第子罕第乡d第先进第颜渊第子路第宪问第卫灵公第季氏第阳货第微子第子张第尧曰第二十。

(2)、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县(原属徽州地区)人。

(3)、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浓浓的文人书卷气。同时,他又极为崇尚传统法度,以迎合理学主张的需要。他认为“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也就是说,书法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4)、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d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

(5)、首先,与古代绝大多数的士人一样,朱熹的书法启蒙也来自家学。朱松爱好金石,有所收藏,这对朱熹具有影响意义。同时,朱松出于对先贤的景仰之情,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先贤墨迹,特别是王安石等人的书法,这对朱熹日后的书法价值取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可通过朱熹本人的传世文字得到印证: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得故先君子时所藏与熹后所增益者,凡数十种。虽不多,要皆奇古可玩,悉加标饰,因其刻石大小施横轴,悬之壁间,坐对、循行、卧起恒不去目前,不待披筐箧、卷舒把玩而后为适也。盖汉魏以前刻石,制度简朴,或出奇诡,皆有可观,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非小助;其近世刻石,本制小者,或为横卷,若书帙,亦以意所便也。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今观此帖,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

(6)、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7)、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d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

(8)、朱子,名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建三明尤溪。朱子五岁,他父亲朱松就把他送入学校,苦读儒家经典。

(9)、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后列《中庸》。

(10)、《论语集注》是儒家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1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12)、思索,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转自:www.binzz.com

(13)、朱子知漳,知郡人高登(1104-1159年,号东溪,漳浦县人)刚正耿直,力主抗金,奏劾奸d,蒙冤受屈,他上书《乞褒录高登状》,竭力陈情昭雪。亲自撰写“高东溪先生祠记”,赞扬高登“忠孝双全”“百世师表”,还题写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以示褒扬。

(14)、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15)、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16)、七月六日帖纸本5×3cm作于庆元元年(1195)辽宁省博物馆藏 

(17)、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18)、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19)、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20)、朝昏一俯仰,岁月如奔川。世纷未云遣,仗此息诸缘。

2、朱熹的简介资料大全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2)、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明清以后的科举制度,均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题库和标准答案,所有的答卷、观点均不可违背其中的说法。

(3)、朱熹《秋深帖》(致会之知郡朝议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Thecharactersareobscure,themiddleisobscureandthenameisobscure.WuyuanCounty(originallyHuizhouarea)people.

(5)、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6)、朱子还公开讲学,据漳州府志载,朱子在白云岩开讲《诚意篇》。至今白云岩尚留朱子讲学的遗址,有石碑刻“紫阳夫子解经处”,还有朱子手书:“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7)、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对于《中庸》,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

(8)、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人。”

(9)、《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佳善本。

(10)、1190年四月二十四日,朱子到漳州任知事,于次年四月二十九日离开漳州。朱子上任后,积极主张“节民力,易民俗”,极力推行正经界、均赋税、办书院、兴教化,给漳州带来了政治经济改革的先进理念,推动了儒家文化在漳州的传播。漳州从此成为朱子一生中治学理政的重要一站,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之誉。

(11)、朱熹的学术启蒙是从其父那里开始的。朱松本身就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三传弟子,师事罗从彦(字仲素,豫章先生)。朱松举家移居福建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当时的理学中心之一就在闽中,这使得他在仕途不得意的日子里仍能与道学诸友保持着亲密的交往,并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朱熹日后能成为理学大师与“闽学”领袖,与朱松有这样一层关系是分不开的,闽中理学家乐意接受朱熹这样一位理学后人。朱松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了崇安的三位道学挚友:胡宪(字原仲,绩溪先生)、刘勉之(字致中,白水先生)、刘子翚(字彦冲,屏山先生)。这三位就是早年对朱熹影响深刻,朱熹以父相事的“武夷三先生”,其中刘勉之还把女儿许配给了朱熹。

(12)、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13)、HeservedasZuoDigongLang,Deputytransportenvoy,HuanzhangPavilion,Secretarycompilation,BaowenPavilionandotherposts.

(14)、朱熹尺牍书法作品《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朱子在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之后,外出担任地方官的实职仅有九年,在中央担任官职也才四十天,其他时间均是以虚衔在家从事教育工作与著述。据不完全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后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16)、《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17)、自古以来,朱熹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书等为主,大字墨迹很少,故为珍贵尤稀!

(18)、Afterhisdeath,hereceivedagiftof"Taishi"andatitleof"HuiguoGong".

(19)、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子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唐仲友等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终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被构陷解职回乡。

(20)、朱子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革漳州这一地方的“俗未知理”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办学方针。他邀请黄樵仲、陈淳、李唐咨等八位漳邑耆儒为“入学表率”,本人则定期赴校视事讲学,“每旬之二日必领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为诸生讲说”。平时对向他请教的人士,总是以礼相待,与他们讲论经典,常常谈到半夜。

3、朱熹的介绍简介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是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2)、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扩展资料:主要成就

(3)、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语录

(4)、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5)、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6)、本文主要把朱熹《家礼》放在朱熹家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家礼》思想内容的考察,来阐释朱熹博采古今众家的礼学特点,并结合晚年的礼学著作和语录来探讨其礼学思想的变化发展。

(7)、总计全书凡出校勘记7000余条。宋闽、浙二本卷末所附考异及底本之校勘记,清人贺瑞麟所作《朱子文集正讹》《朱子文集记疑》,也择其重要者移人各篇校记。这在朱熹文集整理方面尚属第一次。以上这些工作全面超越了前人的校勘水平,大大提升了整理本质量。

(8)、(释文)正月卅日。熹顿首再拜教授学士契兄。稍不奉问。乡往良深。比日春和。恭惟讲画多馀。尊履万福。熹衰晚多难。去腊忽有季妇之戚。悲痛不可堪。长沙新命。力不能堪。恳免未俞。比已再上。计必得之也。得黄壻书。闻学中规绳整治。深慰鄙怀。若更有心开导劝勉之。使知穷理修身之学。庶不枉费钤键也。向者经由坐间。陈才卿觌者登第而归。近方相访。云顷承语及吴察制夫妇葬事。慨然兴念。欲有以助其役。此义事也。今欲便与区处。专人奉扣。不审盛意如何。幸即报之也。因其便行。草草布此。薄冗不暇它及。正远。唯冀以时自爱。前需异擢。上状不宣。熹顿首再拜。(卜筑帖)

(9)、《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10)、  代表作有《菩萨蛮》、《水调歌头》、《南乡子》《忆秦娥》等。其中以《菩萨蛮》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11)、 (释文)八月十五日熹顿首上启。大桂驿中草草奉问想已达矣。行次宜春乃承专介惠书。获闻比日秋暑,政成有相起处多福为慰。熹衰晚亡堪,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告归未获,而勿叨此。虽荷朝廷记忆之深,然踈阔腐儒亦何补于时论之万分哉。已上免牍,前至临川,恭听处分,即自彼东还建阳耳。辰徭复尔,应是小小仇杀,不知今复如何。昨来所以不免再唤蒲来矢辈赴司羁縻之。政以争竞有端,不可不预防之。新帅素不快此事,不知其来复以为如何耳。得其平心待之,不至纷更,亦幸事也。人还草草附报,不它及。阁中宜人,诸郎姐哥佳胜,儿女辈时问。益远,惟善自爱。以须召用为祝。不宣。熹再拜上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秋深帖)

(12)、正是因为朱熹书法遵循传统,同时又张弛有度、意蕴厚重,后世文人对其书法较为推崇。

(1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14)、在中国书法史上,朱熹也是名列“南宋四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代名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很高,也明显地披露了他独特的书风: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即沉着典雅,虽片縑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明王世贞《震泽集》「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矱」。明祝允明跋朱熹《蓬户手卷》「晦昂先生精忠古节,博雅明古,為世之贤,表明千古,然对书法尤為神妙,固平生亦书无几,故后世见者鲜矣,此卷為黄士司马藏之久矣,后乃流落於世间,吾昔在教时仅得一见,然未及尽观以為恨焉,今幸復见於友人斋中,足以与公之笔墨有缘也,用是书此以序其本」。宋文天祥跋朱熹《蓬户手卷》「前人论书谓真卿书有忠臣骨,今观文公之用笔斯言為不谬矣」。陆简题朱熹《朱子城南唱和诗帖》「其词皆冲口而得,字亦纵笔所书,矩度弛张,姿态逸发,虽晋唐诸名家,未易比数」。明海瑞跋朱熹《蓬户手卷》「是书风流韵达,雅緻超群,实乃天然妙品」。作为理学家的朱熹,他的书迹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传世书迹更是代代产生影响。他的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基本依托的书学思想,自然也作为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世学子产生了影响。而朱熹一生重要的书法活动,与他的出仕与游学、著述与讲学等活动相紧密联系。

(15)、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朱氏婺源大族,其父朱松(?-1143),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上舍出身,官至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母祝氏,亦出新安望族。绍兴七年(1137),全家迁居建州(福建建瓯)。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第。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

(16)、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总之,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目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体系的基础。

(17)、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18)、朱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19)、1160年(绍兴三十年),三十岁的朱子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字“元晦”。

(20)、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

4、朱熹有哪些主要作品

(1)、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画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2)、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3)、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4)、(释文)熹顿首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时想光霁,倍我遐思。黔中名胜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耳目所闻睹,足称高怀矣。然猿啼月落,应动故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法之外。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荒芜,无足为门下道者。子潜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上问。并附新茶二盝,以贡左右。少见远怀不尽区区。熹再拜上问彦脩少府足下仲春六日(致教授学士尺牍)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语录

(6)、1183年,朱子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研订《四书章句集注》,广收门徒,传播理学。

(7)、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8)、坐厌尘累积,脱躧味幽玄。静披笈中素,流味东华篇。

(9)、1190年冬至,陈淳(1159-1223年,今龙文区人)怀着“十年愿见而不可得”之诚前往州府拜见朱子。朱子对陈淳过去的学习心得表示肯定,并指点陈淳,“凡阅义理,必穷其原。”此后陈淳每往郡斋拜见朱子,常讲论终日,有时甚至到深夜。朱子称赞陈淳善于提问,推崇他的学习钻研精神,并多次对人说:“南来,吾道喜得陈淳!”

(10)、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1)、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12)、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13)、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14)、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15)、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16)、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17)、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18)、鉴藏印记:“张鏐”(白文)、“吴桢”(朱文)、“周生”(朱白文)。

(19)、《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又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后者是对经典的尊重。由此在诠释实践中弱化了“本体”与“方法”的紧张,强化了“原意”与“用心”的统发展了中国特异于西方的诠释传统。

(20)、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5、朱熹著名作品

(1)、1194年,宁宗赵扩即位,宰相赵汝愚推荐朱子为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朱子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子在朝仅40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2)、此外,还需要注意朱熹一生中特别多样化的别署。比如,因朱熹始祖在山东邹县(山东邹城),故早年自称“邹诉,’;东汉时远祖由青州过江迁居吴郡,故也曾自署“吴郡朱熹”。又因过江后,朱氏一支曾居住在安徽当徒县境内的丹阳镇,后又南迁居平陵,故也自署“丹阳朱熹”、“平陵朱熹”。唐末,朱氏再度南迁至徽州,后定居婺源,故自称“婺源朱熹”;又因徽州古属新安郡,也常署“新安朱熹”。朱松早年曾在徽州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朱熹也因此别署“紫阳朱熹”。淳祐六年(1246),宋理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赐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处;后来,人们也把朱熹晚年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的讲学处“武夷精舍”也称“紫阳书院”。因此,后世学子尊称朱熹为“紫阳先生”。

(3)、1193年,朱子任职于湖南。朱子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扩建了位于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书院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子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4)、1196年十二月,“庆元d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子“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子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子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其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5)、朱熹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启发式教学,主张“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并以自己的广闻博览与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著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的学术与教育,涉及了经学、史学、乐律、禅佛、道教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一生著述宏富,传世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以及后人集编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晦庵集》)、《朱子语类》等等。

(6)、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基础上,也还有漏网遗珠陆续被发现,主要是散见的法帖碑刻及收藏于民间不见于著录的文献等。此次整理,作者对近年来新发现的佚诗文予以特别关注,力争做到无所遗漏。整理者新发现的15篇佚文,经初步研究,已作为阶段性成果发表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

(7)、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8)、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9)、释文:集古跋尾。以真蹟校印本。有不同者。韓公論之詳矣。然平泉草木記跋後。印本尚有六七十字。深誚文饒。處富貴。招權利。而好奇貪得。以取禍敗。語尤警切。足為世戒。且其文勢亦必至此。乃有歸宿。又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之下。印本亦無也字。凡此疑皆當以印本為正云。十二年(1185)四月既望。朱熹記。華山碑仲宗字。洪丞相隸釋辨之。乃石刻本文假借用字。非歐公筆誤也。

(10)、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11)、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12)、在该书整理过程中,作者对新出现的“佚文”展开了全面的辨伪,对于每一篇,皆进行深入考辨,甄别其真伪,并发表有《朱熹两件手书作品真伪考辨》等。该书附录的《伪托误题朱熹诗文存目》,集800年来历代学者辨伪之大成,为史上首个朱熹佚文伪托误题目录。

(13)、ZhuXiisastudentofLiDong,athreefolddiscipleofChengHaoandChengYi,whoiscalled"ChengZhuSchool"togetherwithChengCheng.

(14)、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15)、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16)、书成之后,广为刊刻。后世对《家礼》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真伪问题上,因《家礼》是朱熹一部未完之作,朱熹死后方现,而朱熹在文集中又极少提及,中间过程曲折,后人遂怀疑它为伪书。

(17)、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佳善本。

(18)、朱熹一生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并未受到切实的重用。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二十一年(1151)春,铨试中等,授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二十七年(1157)十月,以四考满罢归,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闲居生活。直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八月,除知南康军(江西星子),次年三月到任,八年(1181)三月离任。八月,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九月离任。光宗朝绍熙元年(1190)四月,知漳州;次年三月,除秘阁修撰,四月即以提举南京鸿庆宫奉祠归乡。四年(1193)十二月,知潭州(长沙),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五年八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即位不久的宁宗皇帝讲《大学》,十二月即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再次奉祠。自此,朱熹的政治生涯结束。庆元五年(1199)四月,以朝奉大夫致仕。从出仕到后奉祠,在长达整整四十二年的历程中,朱熹真正在任的时间竟不足八年。因此,朱熹与同时代的知名卿士有着很不同的经历,他的一生是以著述与讲学为主的一生;但又非属于隐逸一派,而是先出游四方论学,后卜居武夷讲学。朱熹的传世墨迹:《蓬户手卷》国外私人藏,全卷包括三部份:题耑。朱熹行草手102字。宋文天祥、明方孝孺、祝允明、海瑞和唐寅之题跋。《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日本藏《行草书诗札》南京博物院藏《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向往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书注稿》辽寧省博物馆藏《书翰文稿卷》辽寧省博物馆藏《论语集注残稿》日本藏《致彦修少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易系辞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 国内私人藏《致程允夫书》辽寧省博物馆藏《赐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深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卜筑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朱熹书法作品举例

(19)、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20)、朱熹文集编刻源流复杂,版本众多。此次整理,作者在厘清源流基础上,对现存20余种重要文集版本做了仔细校勘。其中,重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淳熙、绍熙年间所刊《晦庵先生文集》前、后集为海内孤本,由作者进行了通校,并据此本增补内容数千字,纠正了今本文集若干错误,提供了《明筮占》《皇极辨》《云谷记》《少傅刘公神道碑》等众多异文;对现存宋刊闽、浙两大系统20余种文集残本第一次做了全面校勘;对元刻本《朱文公大同集》做了深人研究,并采校记60余条。

(1)、朱熹《大桂驿中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2)、朱熹在书法创作、书学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思想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具有密切的关联。虽然,他的书艺不像他的学术成就那样影响巨大,但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南宋四家”之一;同时,他的书学见解与成就也不能忽视。研究朱子书法创作及书学思想,不但能全面了解这位文化巨匠,也有助于了解南宋书法的基本内容与精神特征。朱熹的理学世界

(3)、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4)、历代学者对朱熹诗文进行研究赏析,留下了大量的评论资料。但这些资料未经系统搜集整理,散见于南宋以来群籍之中,难以检寻,难以为读者利用。此次整理,作者在曾枣庄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朱熹部分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搜寻补充,将历代学者关于朱熹诗文的研究评论资料附于集中,总计1300条左右。其中,有关某篇诗文的评论附于该篇之后,关于诗文的总体评论则附于全书之后,大大方便了读者。

(5)、   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6)、800余年来,对朱熹集外佚文的搜集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其主要成果有明朱培《文公大全集补遗》8卷、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清朱启昆《朱子大全集补遗》2卷、清陈敬璋《朱子文集补遗》5卷等。

(7)、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8)、《四书或问》为宋朱熹撰,共三十九卷。朱熹事见《四书章句集注》条。朱熹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复以诸家之说纷纭,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此书有《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非成于一时。

(9)、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10)、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

(1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2)、朱熹(115~1200.9)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