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人生名言(精选好句63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20 00:59:00

王守仁哲学名言

1、王守仁的名言名句

(1)、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2)、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3)、放在当今,我们高考没有考好,都会很难过,但是王阳明却能做到无动于衷。倘若王阳明他学问很低,做到无动于衷,估计也很正常,关键是他学问很高,很聪明,落榜了,还能如此淡定。倘若换成我们当时成绩好,高考却落榜了,我们心态会如何呢?

(4)、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5)、外事不可深必,凡得失听奉天命可也,动心则逆天命,祸将至矣。

(6)、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象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

(9)、都说医者仁心,其实医生的确是仁慈的,但也是残忍的。

(10)、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1)、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12)、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守仁《传习录》

(14)、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15)、如果心中有佛看到所有人皆是佛,心中有牛粪看到所人有人都是牛粪。人生在世都是有一定价值的,看到别人的短处,会给自己增加负能量;看到别人优点,能给自己增加正能量,长此以往,心境必然有所提升!

(16)、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守仁《双峰》

(1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传习录》

(2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2、王守仁人生名言

(1)、与朋友相处,只有彼此谦让,才能让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则会双方受损。在人际交往中,要抱着谦虚的态度,才能实现双赢和互补,有所进益。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於吾心。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金典名言大全摘抄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3)、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传习录》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9)、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11)、3 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1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3)、我曾毅十四岁就出师行医,十年来,每一日无不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生怕因为自己的冒失,耽误了一例病人。病人以『性』命相托,奉上全家之资,面对如此重托,医者怎敢不诚惶诚恐!孙云水,你身为一名大夫,心中可曾有过半点医者仁心?----银河九天《首席御医》

(14)、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语“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1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6)、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7)、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1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9)、人之大患在于自满而以为己贤,故终其身学无所成。学者无求于外,此学之要说。

(20)、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1)、烦恼大多来自于心中的私欲。稻盛和夫曾经建立第二电电(KDII)的时候,经过半年的心理问话,到底是出于私欲还是大公无私,终认为自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才决定涉足电信行业,以至于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

(2)、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怒人而不畏,以其失理也。未怒而人已畏,以其得理也。学者或未见道而从实改过。

(4)、“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打用子自暴;吾不多不能居仁由义,谓打用子自弃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生过之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学他)的人,不能和生过之去自出有价值的用小孩到业。说事吃样诋毁礼义,这将和外学自己戕害自己;自后他是为不能守仁那天义,这将和外学自己抛弃自己。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之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三不朽。余秋雨称之为历史上策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军事家。

(5)、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6)、“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于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己远远超乎他人,甚至圣人。所以阳明先生告诫“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做人不可有傲气。

(7)、王阳明去后,抑抚并举,打击西部,几个月就消灭了湘、粤、闽、赣四省边匪,这些土匪猖獗了十几年,被王阳明这么搞了。

(8)、只要有向上向善的进取心就是学习。一直念着过去的事,考虑未来的事,并没有什么用处,只会使自己的向上之心有所懈怠和分散。

(9)、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1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别。

(13)、朋友相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需要有包容之心,人无完人,皆有缺点。如果一味追求,那就是执着了,世上本没有之物。雍正皇帝,曾经命令年羹尧去江夏杀害仁伯安找到《百官行述》,结果年羹尧杀害江夏镇七百余人,没留一个活口。当时雍正知道之后,很是生气。邬先生劝说:水至清则无鱼,此人杀伐决断,以后定有大用。得饶人处且饶人,雍正当时承担下责任,处理此事,收买了人心。

(14)、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6)、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17)、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18)、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9)、善与恶的区别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与地的区别。知善知美,这是圣人,知恶知丑,这是恶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来自于你的内心。就像互联网上,喷子无处不在,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就是为自己种下的恶果的体现。

(20)、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4、哲学王之治

(1)、23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2)、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3)、此心不动是指人的本身对外界的人、事、物不动心,心外无物。此心指知善知恶的良知之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