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名句(精选好句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20 00:58:34

王守仁名言花

1、王守仁经典名句

(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人之大患在于自满而以为己贤,故终其身学无所成。学者无求于外,此学之要说。

(3)、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庄守仁格七日七夜叫小后竹,国格声小认劳思致疾;我格一生一能下不叫小后你,开然如内起知遥不可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7)、我向她作揖说:你别再说了,我下次再慢慢听,现在我要帮你买茶叶,滞销的普洱茶来三饼。

(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9)、你仔细的想想这一个事情,难道不觉得这很奇妙吗?

(10)、有许多人对王阳明心学感兴趣,把他推崇的很高,但是具体是拿来干嘛的,却众说纷纭,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1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13)、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王阳明《传习录》

(15)、知行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守仁

(17)、▶ 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至善圆满的生命教育

(1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守仁

(19)、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0)、人作为这个世界上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拥有极其丰富的感官感知和灵魂感知。

2、王守仁 名句

(1)、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2)、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3)、但是这个盲人不知道这是饭,只是别人告诉他这是饭。在他始终没看到饭的时候,在盲人的心中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概念。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有他真正见到饭的那一刻,才知道这是饭。就像说你的爱人出轨了,你没看见只是怀疑,只有当真正有了证据之后,看见了照片或者什么,这个时候你才相信。不好意思举个不恰当例子。

(4)、语出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意思为有志学好圣人贤者学问的人,却摒弃孔孟之道,妄图在其他地方找到追求,就好比舍弃日月的光辉,而希冀于萤火虫那微不足道的亮光。这是一件极为荒谬的事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孔孟之道的极为尊重,以及自身的谦逊,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心学大家的缘由之一。

(5)、学佛的人说(对境不生心)就是很有功夫境界了。实际上真正对境可以不生心,是因为洞察了外境的生命无常,洞察了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

(6)、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守仁

(7)、典故: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便用这句话回答了他,这句话也成为了代表心学的一句名言。

(8)、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9)、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

(10)、阳明先生的思想学术称为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对孔孟思想的发明与发展,其中融汇、借鉴了佛道两家的学说和修行方法,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阳明先生继承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真理,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1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2)、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13)、(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14)、而你才能有生命力在运作,你才能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因此而存在,除此无他了。这就是奥妙。所以美妙奇妙奥妙。都在你和这朵花上面。我说:原来是这样的,可能平时我们一般人也不会去细想为什么我们还活着,

(1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守仁

(16)、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1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8)、“点赞”-支持   “分享”-利他  “留言”-交流

(1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案:此四句称为四句教,是阳明先生学说的精髓,由这四句花生一部阳明学,一部阳明学归纳为四句教,故而应着重领会。

(20)、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王守仁名人名言

(1)、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守仁《传习录》

(3)、语出《传习录》。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4)、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5)、可是还有许多生灭的现象,因为过于快速或慢速,我们反而无法全部观察到或者体会到。

(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而这个生和灭,却是因为你有一颗心去感知才能够存在。

(11)、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一生二三四万物的道。就恰恰是这生生不息的万物演变的本质之体。

(12)、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3)、从传播与发展的意义上来讲,心学能在后世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王阳明先生所收的弟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王守仁著作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大儒,在其辞世后更是被后人尊称为王文成公。他的一生除仕途外更是立院讲学,流传下丰富的文学著作,那么他的著作有哪些呢?

(1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5)、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17)、所以交集是确认事实(心、物)关系(在,寂,明)的前提,

(18)、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

(1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王守仁《传习录》

4、王守仁名言名句大全

(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2)、它们统统在一种因缘而起的新关系领域(识,在,寂,明)里,

(3)、究其一生,其弟子众多,但在现今社会还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明代的王艮,他除发展心学外更是在心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为进一步传播心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其入室弟子,明代大学者冀元亨,他一生追随王守仁,以发扬心学为己任。在海外日本弟子中,有据可考的有日本著名将领东乡平八郎、被尊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日本倒幕运动的带领人西乡隆盛等,更有朝鲜大儒李辍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外事不可深必,凡得失听奉天命可也,动心则逆天命,祸将至矣。

(7)、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8)、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即“理”全在人“心”。

(9)、我们为什么能够吃东西这么香,看得到这个世界的五颜六色,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

(10)、可以说我们不是来吃喝玩乐的,我们也不是来争夺名利享受豪奢生活的。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美妙奇妙奥妙的。

(11)、案:现代社会人人追求自我,强调自我,表现自我,殊不知那个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一种意识中的固执妄念,自我意识越强,我执越重,久而久之就成了心中之贼,蒙蔽了那个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所行所感处处自私自利。只有除却此贼,才能拨云见日,见到那个与天地一体同心的真我,那个真我与天同健,与地同载,断然没有一点自我之私。

(1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13)、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4)、就因为这个长短的区别,让我们对他产生了很多执着。

(15)、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传习录》

(18)、(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19)、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一腔热血,尽诛宵小乃天策义我有一玉簪,足以慰凉心,你曾说过,随我游医护我无虞我有一军罐,足以护到老,医者仁心,终究是你不守信用医者仁术,大医精诚。

(2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王守仁的名言警句

(1)、人须从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3)、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5)、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6)、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粗浅的比方,我着急送餐时,错过了路边很多风景。一切存在是因为你的存在,无我无相。王阳明属于小无相功法,内心存在有。而佛法大乘是无我无相。

(7)、“心即理也”这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是指物我一体,是不相互独立的一个存在。认识外物是一个人的本能,心是一个人判断世事的存在,如果能够将心的作用发挥到,做到物我合那么这个人将能够洞察一切事物。在现今社会里,这也有重要的引申意义,一个人单靠自己的感性去判断事物是不行的,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

(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9)、于五脏六腑,生死一线间;博一线生机,护五才我水周全。个认将过们岁个我水一凡她到说天里别只伟大,艰辛她到说天里别只劳苦,用他如着大私的爱诠释医者仁心。----《下眼道科风云》

(10)、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4)、认为对自在之物的认识不是人有限的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所以得出结论,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15)、“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16)、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7)、王守仁的著作行文流畅,大气,在字里行间可窥见其心胸抱负。在现今广为流传的有其哲学著作有《传习录》、《阳明全集》、《大学问》等等。在《传习录》一书中,主要内容是王守仁与其友人及学生论学的书信合集和自身语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概括了王守仁心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学者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其心学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此之外,阳明先生的《阳明全集》又称《王文成公全书》,更是在我国研究明代主流思想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问》更是其重要的教典,是心学精华思想的记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简洁明了对心学的主要精华部分进行阐述。

(1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9)、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於孔子者乎?

(20)、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投身处地,焉能随盂水为方圆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