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两个学生都是谁
1、
(1)、欧阳中鹄是大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字节吾,号瓣姜,浏阳普迹青龙头人。1849年出生,举人出身。他研究王船山学说,有高的造诣。他向嗣同讲解船山学说,不仅使嗣同大开眼界,而且也使嗣同接触了船山的政治和哲学观点,吸收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因此,嗣同很崇拜这位老师。称赞他的学问“刚健文明”,“实能出风入雅,振前贤未坠之绪”。在很长的时间内,师生之间鸿雁传书,书信往来,讨论国事。
(2)、但因为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姨和外甥的关系完全破裂。慈禧又有废帝的想法,虽说没有完全废掉皇帝,依然导致了1900年义和团战争,导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然后清朝腐败得更快了,1906年之后没有办法,就只能推进君主立宪的改革。但是那个时候所有的汉族高官,几乎都离开了中枢,就形成了所谓的满洲权贵。也就是在那一刻,以前支持新政的,反对新政的,这些有勇有谋、有方略、有志气、有理想、有经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汉族官员,几乎都下船了,没有人在这个船上了,只有等着瓜分利益的满清贵族。而这一切就是因为,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慈禧太后处理戊戌政变导致的恶果,就在那一刻出现。
(3)、吾以为天下苦痛之无可千语者,惟妹耳。 基于清末危局,秋瑾将个人的不幸升华为对女性群体的不幸,并为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忧虑……。
(4)、何为“仁”?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两个人,由两个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相处,怎样共事。其实,《论语》中还提到“里人”,意思是自处于仁。可见,“仁”既是自处也是与别人相处的学问。
(5)、“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6)、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7)、强健体魄的形成,不仅对她以后从事繁重的革命工作帮助很大,更为她后来身体力行组织武装革命斗争和培训起义骨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从谭嗣同之后,谭家人就都是读书人,少有人从政了。据我所知,从谭继洵延续到现在,我们这些后裔目前健在的不超过20人。”作为谭嗣同后人,谭士恺谨记父亲谭志浩的教导,“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他对自己女儿的教育也如此。
(9)、谭嗣同存世照片极少,仅有3张,分别拍摄于18181898年,南京、上海、长沙三地,前人多不知其照片缘起以及相关的具体细节。现聊以其3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为读者呈现谭嗣同生平较稀见之经历,以此缅怀之。
(10)、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本来可以逃出生天的谭嗣同放弃了逃跑,表示甘愿做“变法牺牲的第一人”。行刑的时候,谭嗣同仰天大笑,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的诗句。
(1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自己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进程。各国列强的肆意妄为,满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都给秋瑾造成了极大的触动。
(12)、首先,大刀王五在当时虽为江湖人物,但与谭嗣同有着师徒之谊,谭嗣同当年曾在王五门下学剑术。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以理解,谭嗣同对于王五是尊重的,同时肯定也是极为认同的,不然以谭嗣同那样直率的个性,不会与王五学剑。
(13)、1939年3月,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亲临浙江,指导东南地区的抗战工作,在金华、天目山、绍兴和丽水等地先后停留。就在绍兴期间,他亲自为秋瑾烈士题词:
(14)、我现在主要是以研究湘军为多,但是相比于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名字,从年龄上来说,我更早知道的是谭嗣同的名字,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教科书上都有写。从主流的史学叙述来说,谭嗣同是一个更有光芒和更为响亮的名字,然后因为个人的兴趣,对湘军更是充满了兴趣。
(15)、1898年,对他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他接受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在长沙参与时务学堂、南学会及湘报事宜,也在此期间抽空回到浏阳,并把自己在大夫第中的藏书如数捐予南学会,皮锡瑞日记中记载“现在捐的书,以谭复生为多”。为此,还曾引发他与父亲谭继洵之间的矛盾,他在致夫人信中言及:“我捐的是自己的书,和父亲大人无涉。”五月,在与夫人李闰结婚十五周年时,他作诗“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送予夫人,之后离浏赴长沙,这是他后一次与夫人见面,亦是后一次归乡离乡。接到光绪皇帝圣旨之后,他北上入京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十三天后因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被捕入狱,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和他一起就义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6)、datongsixiangwang@1com
(17)、1897年5月,刚写完《仁学》的谭嗣同还在江苏候补知府任上,当时,他的侄子谭传炜(仲兄谭嗣襄之子)随宦在旁。谭嗣同膝下无子,但素来对兄长子侄疼爱有加,当时南京并无良师可以为谭传炜担任教书先生,苦无良策的谭嗣同只得临时让同乡好友刘善涵、黄颖初先后教授。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经人推荐,他了解到家乡浏阳的邱惟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月月初,谭嗣同写信寄往家乡,希望邱能来南京。
(18)、图中左肩偏袒、右膝着地,手合十而气沉肃者,其我壮飞尊者乎?
(19)、丈夫王廷钧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原来大相径庭,不仅不再干涉自己在外鬼混,而且整日伏案写作。大的区别,秋瑾开始迷恋上了舞刀弄剑,还学着男人着装,甚至乔装出入北京的戏院。
(20)、其实,谭嗣同并未留下亲生子嗣。他与妻子李闰曾在兰州生下一子,字兰生,但不到一年即病殇,此后未再生育。后谭嗣同在他们结婚十五周年之际北上“变法”时,特地赋诗“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赠李闰,诗中满是珍重与托付之意。
2、
(1)、她每逢大型集会,必“抠衣登台”,慷慨陈词,宣传革命,宣传妇女解放。其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魄,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泣也。
(2)、我并没有专门就谭嗣同及他的父亲谭继洵乃至整个谭氏家族和整个湘军的关系做过研究。但是我有一个判断,在晚清,尤其是湖南人,不管他是政治界的、经济界的、文化界的、甚至是僧人道士,几乎没有谁不跟湘军集团有关系。谭继洵就和湘军有很深的渊源,他虽然没有参加过湘军的作战,但是他的哥哥谭继昇就曾经在浏阳举办过团练,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和太平天国战争之中。而当时浏阳的民间反抗组织征义堂,后来被湘军早期统治者江忠源率领湘军所消灭,谭继昇就曾参与过攻打征义堂。
(3)、谭嗣同的第六个老师,是在湖南政界和学界都负盛名的同邑刘人熙。谭嗣同25岁时,到北京参加顺天恩科乡试,适刘在京任职,便拜他为师,专攻《船山遗书》。
(4)、自从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人都纷纷意识到国破家亡亡国灭种,顷刻便会在面前上演。谭嗣同因此更加奋发于新学,也正是由于对新学的追求,他才得以认识康有为。当时的康有为正在京沪创办强学会,谭嗣同去京师闻名谒见,从此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后来又在强学会中与梁启超相识定交,学精名高,慷慨纵论天下大事,有澄清四海廓清八荒之志向。又因巡抚父亲的命令,捐纳钱款得了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头衔,在南京待一年求缺。这一年里,谭嗣同闭户读书,诸事不问,除了新学,还兼采儒学佛学,尤其是佛学,谭嗣同力图将先贤圣哲融汇贯通,还参考自己老师康有为的学说。一年之期,谭嗣同著述了《仁学》一书,其中多激切救世,匡救社会积弊,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精奇之语,如“冲决君主之网罗”等话,真让一干老夫子汗颜心惊。
(5)、早在谭嗣同在长沙时,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有两个学生优秀,这两位学生天分极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谭嗣同,也是名门士子出身,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幼年母亲就去世了,被父亲的小妾苛待,因此从小谭嗣同就思虑很深,虽然说“情深不寿”,但谭嗣同的智慧却与日俱增。五岁读书,不久就能审四声,十五岁上作诗文,斐然可观,受到称道。不过谭嗣同不仅喜爱文学,更要效仿李白龚自珍,急公近义,任侠使气,喜好剑术,常作悲歌慷慨之态,爱者青眼有加,不识者以为古怪奇异。
(7)、并且,此照还有效印证了一个事实,即谭嗣同是否在时务学堂亲自任教之争议。不难看出,照片中人员皆为学堂教习或高层管理人员,如不在学堂任教似不能参拍此照。另外,在1981年第一期《湖南历史资料》中还收录了谭嗣同写给学生林圭的札记批语:“侃侃而谈,深中时弊。”皮锡瑞的《师伏堂日记》中还有关于谭嗣同为学生出考题、定名次等记载。由此可见,谭嗣同亲自执教时务学堂,应为确凿。
(8)、(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9)、外界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两昆仑”应该是王五与胡七
(10)、谭嗣同的第五个老师,是浏阳大儒涂启先先生。1879年秋天,涂在浏阳城南书院讲学,嗣同从秦州回湖南浏阳居住,受业于涂。涂启先,字舜臣,号大围,浏阳大围山人。他对中国史学、考据学和训诂的研究,都有成就。涂启先讲授儒家经典,不受前人注释的束缚,而能自由地发挥议论,这就符合了谭嗣同的个性,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
(11)、我校共选派九名优秀学生代表参与了此次大会,并与人民路小学、奎文小学三个小学生代表合作献上了两个精彩的朗诵节目。同学们通过朗诵谭嗣同的著名诗词以缅怀他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追思他为民族,为国家不懈奋斗的可贵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改革图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
(12)、在新思想的启迪下,秋瑾彻底地醒了。她认为,只有推翻现有的腐朽朝廷才能强国,为此,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旧势力都不会主动退出历史的舞台。秋瑾激动地表示:
(13)、此后,谭嗣同又将此照冲印多份,签名题字,赠予师友。他后来所执教的时务学堂中,有一位名为郑晟礼的学生十分有心地将此照留存下来,并在谭嗣同殉难后,将其赠予了谭传炜之子谭恒锐。于是,笔耕不辍、专擅谭研的谭恒锐在其所著的《清谭复生先生嗣同年谱》中记载了这件事的一些细节:
(14)、浏阳北正南路上的谭嗣同故居,在浏阳谭氏仅存的物件里是个特别的存在,这个“缩水”的老宅,也从某个侧面映照出谭氏的传承和发展。翻开浏阳梅花巷谭氏的新族谱和31世族人谭恒昶考证谭嗣同世系的资料,从22世祖谭逢琪往上溯源,浏阳梅花巷谭氏是明崇安侯谭渊之后,由福建清流宦居湖南长沙,再迁浏阳。谭氏族人以武传家,从永乐年间到明朝灭亡的两百多年时间,为侯伯者9世10人。他们中有的追封崇安侯,有的是新宁伯。
(15)、王廷钧知道后,认为秋瑾太过放肆和大胆,甚至动手打了她。虽然丈夫为此进行了道歉,秋瑾也表示了原谅,但她已经彻底对这段婚姻死心了。在给大哥的信中,秋瑾这样表示:
(16)、当时荣禄是京师的总督,袁世凯以监司身份在天津练兵。光绪皇帝下诏提升袁世凯为侍郎,并要他到京师朝见。
(17)、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为了国家的新生牺牲了自己年轻生命,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改良思想及其勇于献身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
(18)、1904年,秋瑾终于下定决心要东渡日本留学,立即遭到了丈夫的强烈反对:
(19)、谭继洵在政期间,人称办事唯谨,湖广总督张之洞办事专断,他也不敢违抗。特别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激荡,他儿子谭嗣同锐意维新,提倡变法,想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当时唐才常和刘善涵请他首倡,他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两父子思想一新一旧,时常闹不和。守旧的谭继洵到后还是因为儿子遇害被连坐革职,两年后在忧惧中去世。
(20)、毋庸讳言,“浏阳三先生”对嗣同“尽变西法”的主张,持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嗣同的变法活动,也曾经给以抵制和阻挠。这也许就是代沟吧。欧阳中鹄不愿与维新派同膺推荐,在戊戌政变后他自庆未参与其事而不致“玉石俱焚”。刘人熙痛恨外敌侵犯,赞成学西方办实业以振兴国家,而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读到谭嗣同的《兴算学议》后,写了一篇《书兴算学议>后》的文章指责办算学馆,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废科举,则会“徒长浇风”。他认为:“欲尊中国、攘夷狄,舍周公孔子之道,再无第二法,而议者牍满公车,皆虚车也。”
3、
(1)、外界还有一种看法,那就是以陶菊隐为代表的江湖派人士,他们认为,既然扯到了肝胆相照之语,那就应该是指江湖上的侠士、武功高手。所以,他们认为这“两昆仑”非大刀王五与胡七莫属。
(2)、谭继洵遵循谨小慎微,主张不立大功,不犯小过,而对于自己上司的不满,他也只是力求自爆,从不与之抗衡。虽然他是一个谨言慎行,守旧的人,但他的作风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儿子。谭嗣同主张变法维新,谭继洵则是经常想方设法阻止自己的儿子,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甚至让谭嗣同变法之心更加坚定。
(3)、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4)、“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是康有为与大刀王五吗?
(5)、并且,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记述了当天的情形:“诣谭复生,与燕生、雁舟、穰卿、仲巽、卓如及复生七人同映一像。或趺坐,或倚坐,或偏袒左臂,右膝着地,或跽两足而坐,状类不一。”
(6)、谭嗣同的第二位老师是一位姓杨的先生,云南人,名不详。杨先生在谭家家塾任教,家塾紧挨内室,中间只隔了一堵不太高的墙。有一天早上,谭嗣同到家塾上课,杨先生问他:“汝家哪个女婢深夜纺织?”谭嗣同告知是自己母亲。杨先生大惊,叹曰:“汝父官郎曹十余年,位四品,汝母犹不自暇逸,汝曹嬉游惰学,独无不安于心乎?”谭嗣同听了杨先生的肺腑之言,惭愧,“嗣同兄弟所遇即益华腆,终不敢驰于慆淫非辟”。谭嗣同把这件事记载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状》一文中。他感谢杨先生的教诲,从此之后认真读书,不再贪玩。杨先生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留在了历史当中,由此可见杨先生是一位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师。
(7)、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8)、但学术界认为真正的“两昆仑”应该是王五与师中吉
(9)、不管是自处还是他处,怎么相处才不会出现偏差呢?这就是“礼”,是社会秩序的礼,是中庸之道基本准则的礼,仁和礼统一便成为人的人格。礼是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的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就没有做人的特点和人格;只有内在的自觉而无外在的约束,则人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不能大众秩序。因此,外与内、仁与礼必须统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10)、杨昌济,虽然没有第一位学生蔡锷那么优秀的功绩,但多年后自己创办了学堂,培养了另一位优秀的学生。这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学生深受杨昌济的喜爱,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1)、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历史对他的定义为“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9月28日,一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因变法失败而不愿出走的谭嗣同留下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于是头颅轻一掷,慷慨燕歌行。
(12)、对此大规模的回国革命之举,包括孙中山和黄兴等人都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但是,秋瑾还是在1905年底率先回国,随即开始奔波于上海和绍兴之间,为发动武装起义而进行频繁的联络和准备。
(13)、192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权利交于小帅之手。“虎父无犬子”此时变成一场笑话,刘振声见少主人不是材料,于是决定不辞而别。趁小帅撤军之时,他在滦州跳火车离去,不再伺候败家子。(下图中间者为《精武门》中的刘振声)
(14)、这几位雅集于此的士人学者,皆为谭嗣同交往甚深之师友。在他们中间,有政治家、思想家、出版家、史学家,有文学家、教育家、政论家、佛学家。他们与谭嗣同的交往,成为晚清江南地区维新士人群体交游的一种缩影。
(15)、在满清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日本开始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活动,而同盟会自然也被取缔。为此,数千名留日学生开始停课集会抗议日本政府,而秋瑾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公开主张,全体返回各省后组织接连不断的武装起义,甚至高声疾呼:
(16)、历史业绩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谭嗣同把希望寄托在伪装支持维新派的袁世凯身上。他身带光绪密诏去找袁。袁两面三刀,假意应允派自己的军队杀掉荣禄。
(17)、刘人熙,字艮生,号蔚庐,浏阳枨冲人。曾乡试考取解元(头名举人),后又考取进士,在北京会典馆、则例馆任纂修先后十年。刘人熙对《船山遗书》作过深入研究,推崇船山学说,认为是“救时之良方”。但是,他在指导谭嗣同钻研《船山遗书》时,却忽视了船山思想中唯物主义的精华,而偏重于包括较多封建糟粕的《四书训义》,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个人治学和从政的观点。谭嗣同从刘人熙学习,固然对其学业成就有所裨益,但对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18)、之所以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想诉求一个观点:诗词创作,“写”比“读”更重要。
(19)、光绪皇帝两次召见了拥有兵权并表示过拥护维新的袁世凯,引得顽固派举朝惊骇。一些守旧的大臣纷纷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告状,慈禧的亲信、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连忙调兵遣将以备不测。外面纷纷传说荣禄将利用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感到处境危机,于是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其中光绪皇帝以紧迫的语气向杨锐叙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慈禧太后随时都会对他下毒手,希望杨锐等维新人士采用新的办法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不要违背慈禧太后的意思,明确表示出自己试图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法,使变法继续进行下去。
(20)、谭嗣同出生时是浏阳谭氏家族辉煌之时,他1865年生于北京,随父谭继洵在京十二年,13岁时第一次回到浏阳城北门的谭家宅院,也就是后来分家时他分到的“大夫第”。
4、
(1)、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颜开云,原题为:《谭嗣同玄孙谭士恺: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
(2)、再展开来,翁同龢对湘军淮军为什么意见这么大,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翁同书的被杀。当时写奏折参劾翁同书的就是曾国藩,终导致翁同书被判死刑,而传说这个奏折的执笔人就是李鸿章。所以翁同龢对李鸿章一生都念念不忘,虽然后来翁同书改成了死缓,但不久之后还是去世了。更重要的是,因为翁同书的死,他们父亲翁心存的病更加重了。翁心存也是清代的高官,是宰相级的人物。所以翁同龢跟李鸿章有不共戴天之仇,这个私人的恩怨是不是影响到了未来,在证据上它需要证明。
(3)、谭嗣同在长沙时,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有两个学生优秀,这两位学生天分极高,其中一位就是杨昌济。
(4)、这张合影,即是谭嗣同与上海维新报刊《时务报》诸人交游之印证。冲印之后,吴嘉瑞从上海将照片带至南京转交谭嗣同。谭嗣同十分喜爱,专程写信要求光绘楼照相馆将底片留好,以便于他“随时晒印”。他还开玩笑道,倘若有一天此照流落尘寰,不知其中姓名的“考据家”或许会将其称之为“大魏龙门摩崖碑”。
(5)、因为湖南确实是湘军的故乡,就有很多的高官子弟在湘军,他们政治影响力大。湖南一二品官员多,当时就有可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任要职。在这样一个地方进行变革,从一般的理解认为很难,保守力量太大。其实也不是这样,比如谭嗣同,虽然他的父亲他的祖父并不是湘军重要的主心骨,但是,与湘军集团有很深的牵连。他的亲戚亲友,包括他与李兴锐,李兴锐也是湘军的后勤人物。李兴锐跟谭家的关系好,谭嗣同从十几岁的时候,还专门到李家的藏书楼去看书,一目十行俱下,人们都表扬这个神童很厉害。虽然谭嗣同自己以及他的亲人与湘军有这么深的渊源,但是他仍曾经说过:从秦始皇以来,从来没有见过哪支军队像湘军这样残暴贪婪。
(6)、从成为康门弟子开始,一直到“公车上书”,再至“戊戌变法”,梁启超始终跟随在康有为身后,以弟子的恭敬态度,侍奉于康氏之前,二人政见相同,主张一致,同赴变法,共同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鼓与呼,后变法失败,不得不栖身海外,以求自保。
(7)、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8)、和谭嗣同呼应的康有为,康有为的家族也是湘军,他的长辈康国器也参加过湘军。而谭嗣同的的另一好友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战争造成的这一切军事局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先讲谭嗣同,刚才讲帝d和后d,再看清流、浊流两个派别争斗。我们不能说帝d就爱国,后d就不爱国,也不能讲帝d就先进,后d就保守。从本质上来讲,这两个派别都是为了当时的大清国,也没有谁真要去叛变去叛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是要保护大清。但是有着同样的目的,走在共同的道路上,也并不妨碍大家互相拳打脚踢。比如陈宝箴,他以前除了要调停谭继洵和张之洞的关系,还调停过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所以就像他当时说的一句话,咱们现在都相聚在一起,也就是在一条船上,风浪来了,我们要如何应对船的方向,要如何走,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或者方案来解决现在的背景,那么这个操舵的做各种事情的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意见不同,就有可能出口不逊,甚至要拳打脚踢。但是风平浪静之后,刚才的这些争打,就显得没有那么的险恶,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他当时就用的这个比喻,曾国藩听后就表扬他说你的比喻很好,只是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了,回头你跟左宗棠讲一讲,听听他的想法。他跟谭继洵和张之洞,甚至于后d的关键人物慈禧太后也都是同样的说法。
(9)、正当秋瑾为此郁郁寡欢时,她结识了一个名叫吴芝瑛的女人。这个女人和她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是随夫入京,都是知文识理,因而两人有着太多的话题。
(10)、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1)、1961年,毛主席为了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而创作了两首七绝,其中的一首便提到了秋瑾:
(12)、公元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受维新大臣徐致靖的举荐,谭嗣同被征入京参与新政,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处任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时称“军机四卿”。谭嗣同喜出望外,为了报答“圣恩”,他不顾“杀身灭族”的危险,不辞辛苦地积极推行新政。光绪皇帝准备召开懋勤殿,设置顾问官,命谭嗣同起草圣旨,并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说自己将亲自到颐和园去请示慈禧皇太后。谭嗣同退朝后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皇上一点权力也没有”。
(13)、带着弟妹子侄迁居到浏阳的谭逢琪住到了梅花巷丹桂坊,他弟弟谭琳迁至浏东七都桥头市,谭琅迁浏东七都磨盘岭,谭玓迁浏东七都五斗坝,谭茂宁之子梧,则迁浏西之南山冲。刚来到浏阳,谭家人都是“外地人”,虽然家中较为丰裕,但立足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14)、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15)、当下,导致社会中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就是只重视礼而忽略了仁所致,也可以说是只强调法治而忽略德治,忽略爱人。当然,只重视仁而忽略礼的问题也有。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用礼规定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是用仁规定礼。
(16)、谭继洵仕途的一路畅通,也给谭氏的家族联姻带来不少便利。他儿子谭嗣同娶了李寿蓉的女儿李闰。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嫁给陶桄,陶桄和左孝瑜生了三个女儿,长女陶纯炘嫁给龙璋。陶纯炘生了五个女儿,二女儿自幼许配给谭继洵之孙,谭嗣贻的儿子,也就是谭嗣同的侄儿谭传赞。此外,龙璋父亲龙汝霖与湖南著名的诗人王闿运、邓辅纶、邓绎、李寿蓉(篁仙)结“兰陵诗社”,被人们称为“湘中五子”。因为龙、谭两家几代世交,在龙璋家人的回忆里,谭嗣同经常到龙家去,来了就在客厅中高谈阔论,声音特别洪亮。
(17)、在晚清,作为湖南人,他不但有湘军出道的关系,而且作为湘军的子弟,又作为湘军集团的“清末四公子”,用今天的话叫官二代。但他对湘军的态度是批判性的,毫不赞成的。而造成这一切又跟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系,也就是帝d与后d的关系,所以接下来想通过这些不是很完整的叙述线索,把谭嗣同与湘军、谭嗣同与帝d、帝d与后d,乃至于他终流血成仁等线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帝d与后d,就是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身后各有一帮人分别拥护,两队人马在平时就会互相攻击互相打击,结果就造成了甲午战争、造成了戊戌变法失败、造成了戊戌政变及流血事件,这些都是晚清很重要的环节。之所以能够形成帝d与后d,也就是太后和皇帝后闹成水火不容的局面,前面的渊源就在于湘军与淮军的分演。当时的帝d叫做清流,就是寓意流水比较清澈,后d称为浊流,就是寓意污浊腐败。举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为例,后d的一个主角为李鸿章,李鸿章就是浊流的代表,而当时在清流中重要的人物翁同龢,则是光绪帝的老师。而张之洞是清流的另外一个后勤代表,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他虽然没有深刻地介入这些政治斗争,但是他应该可以划入浊流的代表。
(18)、不出几日,邱惟毅如期而至。当时的谭嗣同住在南京东城墙之内的东关头街巷内,这里紧邻秦淮河桃叶渡码头,静谧秀美。秦淮河至此原有一座“利涉桥”,后被拆除,著名的二我轩照相馆就在此地。“二我轩”是一家老字号照相馆,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总部在杭州,在南京亦有分店,是杭州早使用“电光照”技术的照相馆,专门从事黑白人像拍摄与人物写生绘画。
(19)、如果有人回国后投降满虏,卖友求荣,就吃我一刀!
(20)、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5、
(1)、为了筹备皖浙武装起义,秋瑾一方面利用公开身份兴办学堂,另一方面却暗中培训起义的中坚和骨干力量。甚至于,她亲自拟定了未来光复军的军制、檄文和告示,更商定好了起义的时间和路线。
(2)、谭世昌第一次编修族谱,明确提出了要走耕读起家的道路,并写了族训告诫后人,“举优行,循守道理,乡里敬爱。”由此,谭氏家族数代都有功名、受册封的地方绅士。
(3)、家规十则:礼让宜明、雍睦宜调、困穷宜恤、承祧宜慎、品行宜端、交游宜择、本业宜勤、持身宜俭、祭扫当虔、内外宜肃。
(4)、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在梁启超与孙中山越走越近的时候,也就是康有为在日本政府驱逐下,不得不逃往加拿大之后,梁启超给老师康有为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他在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绪皇帝)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量(康有为)春秋已高,大哥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恩师。”
(5)、这位华人确认是康有为后,立刻去电报馆里发电报,一千多号华侨一时间从四面八方赶来。康有为被迎到了当地的中华会馆,面对这些因为祖国衰弱受尽洋人歧视的华侨,康有为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他联合加拿大华侨领袖们创立了“保皇会”,全名“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在成立这个公司的时候,康有为还声称自己有光绪的密诏,是奉命行事的。此外,为了能获得大家的信服,康有为还拿出了一张和光绪“合影”的假画像,说到底就是为了博得同情。
(6)、讲到慈禧太后为什么在第二次政变时粉碎了这次政变,错误的举动:第一就是对六君子处以极刑,这个相比第一次政变要严重得多。第一次政变,虽然有很多人,当时也抓了一些人和肃顺有关的八大之首,但是便没有将八大臣都杀了。其他有关的人,分别有软禁、拘禁、革职,这个处罚的力度更大。而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成型的政变,因为袁世凯没有同意去围攻颐和园,这只是康有为、谭嗣同的一个想法,觉得这样有用。而且在他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慈禧太后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局势,就是不杀这些人、不抓这些人,也不会发生这样大的动荡。但是,因为慈禧太后对这个事件的错误处理,导致中华民国尽快的建立。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看历史上的立场是多变的,站在爱新觉罗家族的立场,就会发现,她的处理方式是出了问题的。因为这个处理方式的时候,满清权贵完全占据了上风。当时张之洞这样的人,张之洞根本就不支持谭嗣同,梁启超都感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都不得不不断地辩白,说我只是搞洋务,我没有参与政变。
(7)、越年公居金陵,又有一照片,公中立外着长衫,内着武士装,左方立者为邱菊圃先生,手执洞箫,右方双手捧剑者为先父也,时方九龄。此像乃郑世伯(晟礼)见贻,郑为时务学堂学生。时余旅居首都,特将公照映出,分赠亲友,今人间流传武士装像,即此照也(像后有“金陵利涉桥二我轩”戳记)。
(8)、与他的学生谭嗣同一样,涂启先先生也是一个爱国者。他对欧阳中鹄说:“外洋枪炮之利,愈出愈奇,可使民无噍类。以枪炮敌枪炮,决无能胜之理,不审能否以电学、气学制之?”他提出发明一种武器来抵御列强的侵略,这与谭嗣同的主张有相同之处。他曾在上东团局屋柱上撰写一联:“处世公平,不怕奸雄生百计;为人正直,何愁律例有千条。”
(9)、(特别感谢谭嗣同后裔谭士恺、谭氏族人谭恒昶、谭嗣同粉丝张维欣的帮助)
(10)、主办 浏阳一中办公室主编 寻耀邦编辑 王诗娴 文案 李祖秀
(11)、所以慈禧死于政变也生于政变,但是慈禧在第一次发动政变的时候,体现了伟大政治家的眼光。譬如说,湘军这些主要的将领跟肃顺有深度的关系,像胡林翼这些人都跟肃顺有很深关系的人当时肃顺被抄家之后,抄出了很多书信,有人就给慈禧太后说,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书信,把相关的人员都通通彻查捉拿起来,或者让他们退休。可是慈禧没有看那些信,而是当场把那些信给烧毁了,对以前支持服从肃顺的官员,不仅是继续施用,甚至更大力度地支持,这一举动就是大师级别的操作。晚清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那么惨的一个清政府居然还能维持。根据当时史实的考证,中央财政已经破产,国家的正规军全面崩溃,全中国富庶的地区落在太平军的手里。就这么一个政府,居然还能把当时英法联军侵华、圆明园被烧两次、咸丰皇帝被赶出北京这样一个局面,还能够维系下去,显然就是湘军的功劳。
(12)、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13)、家族命运的跌宕到谭继洵这里又有了转折,他进入仕途的升迁又带给谭氏新的希望。道光二十九年,谭继洵中举,咸丰九年成进士,后来一路升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因其官阶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浏阳谭氏随着谭继洵的升迁振作起来,一跃成为清代浏阳第一大家庭,并在浏阳四个家族“谭、宋、刘、黎”中排名首位。
(14)、在长沙时务学堂的筹备时期,谭嗣同发挥了许多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为学堂筹措资金、购置仪器,聘请梁启超、李维格为教习,又出资为时务学堂购买数百张图纸,并代为订购几何模型。
(15)、随后,康有为的弟子奔赴美国、墨西哥、南美洲、澳洲、东南亚,甚至南非,共创建总会11个,分会103个,总会员更是达到了百万之巨,人多了,钱自然就不会少了。
(16)、后有军政要员杜惠林聘请其担任私人保镖,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刘振声辞去保镖之职,转而在沈阳开设“三光门武术馆”,其中三光引用“三光者日月星”。
(17)、谭嗣同这首绝命诗一度还受到过外界的猜疑,认为并非是其原作,但这件事已经有定论,它就是谭嗣同视为国家一死而发出的后之声。而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中的“两昆仑”从来没有真正定义哪两个人,因为相关的说法太多了。
(18)、谭嗣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并吸取了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以元气为本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天以其浑沌磅礴之气,充塞固结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这就是说,元气充满宇宙,无穷无尽,元气凝固便形成各种物质元素,然后形成万物和人,因此,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作据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寒暑、昼夜、日蚀、月蝕、陨石、潮夕、雷电等自然现象。
(19)、月20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自己临朝“训政”,下令搜捕维新派。
(20)、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刘振声本名刘庆顺,字振声,他生于1883年,卒于1960年,原籍是直隶景县连乡镇人。因其早年丧父,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天津静海,此后再没回原籍。
(2)、这谭继洵不仅对自己儿子一行人的维新变法不赞同,甚至对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表示不支持。不过当时的谭继洵作为下属,也不好直接跳出来反对,所以他对于张之洞的新政也只能听言听计从。因此他们二人的关系并不很好,两人一督一抚,虽然思想观念上有很大差异,但毕竟在一起共事,所以表面上还是要过得去的。
(3)、陶、李、龙、刘、唐等大家族都在谭氏关系网中
(4)、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我愿将身化明月——谭嗣襄谭嗣同兄弟与台湾
(5)、1896年9月25日下午,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光绘楼照相馆迎来了7位客人。他们中的三位身着马褂,三位身着长衫,还有一位客人,则与几位宽袍大袖的同伴不甚相同。他内着箭袖对襟开衫,外披一件白色大氅,神采俊逸、气宇轩昂。
(6)、谭逢琪开始弃武习文,他儿子谭世昌为府学生,“始以诗礼启厥家”,他们试图改变家族两百多年来一直承袭“以武传家”的走向。
(7)、谭嗣同与“浏阳三先生”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是师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同志。谭嗣同倚靠老师在家乡的影响力,推行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把浏阳作为了自己改良兴国的试验田。欧阳中鹄支持嗣同在浏阳创办算学社。他将嗣同和他讨论算学社的长信,略加删节,写上批语,刊印传播,从而推动了湖南的维新运动。在浏阳办赈救灾,他采用“屯煤种薯”的办法,推行“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效果显著。刘人熙与谭嗣同一样,主张办教兴国,曾经担任过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民国五年袁世凯死后,长沙混乱,他被推举担任过湖南都督兼省长两个月。他为首建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涂启先被推举办理上东团务十八年,兴建义仓、育婴堂,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至今受到大围山群众赞誉。1898年,就在他的学生谭嗣同在北京变法维新血祭轩辕的那一年,他在家乡的大围山脚下创办了围山书院,至今薪火相传,弦歌未绝。
(8)、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因为湘军和淮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然后分别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占比了很重要的位置。湘军集团的湖南人和淮军集团的安徽人,几乎把持了晚清七十年的重要政治地位,湘军和淮军是属于浊流之d后d。谭继洵在湖北巡抚任上被派到四川去查办刘秉璋的案件,刘秉璋就是淮军的人。如此说来,湘军和淮军之间互相查办案件,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而刘秉璋当时是四川总督,被人举报,然后派湖北巡抚谭继洵去查,这一查刘秉璋就被革职了。那刘秉璋为什么会被人举报呢?就是因为他当时在四川与一个退役的将领鲍超发生了很大的矛盾,鲍超是湘军的第一猛将,他虽然退休在家,但他的影响力是有的。往更早的时候说,如前面提到的帝d翁同龢,翁同龢有一个哥哥叫翁同书。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经是安徽巡抚,他跟湘军是不对付,在军饷的调配上、人员的使用上都有不同的意见。当时湘军的领袖还不是曾国藩,而是胡林翼,胡林翼就利用他在北京的这些关系,其中包括权倾一时的大人物,肃顺,也是谭嗣同岳父李寿蓉的幕主,就罗织了翁同书一些罪名,参劾他,后直接判他死刑。
(9)、几位晚清士人合影的光绘楼照相馆开业于1890年,位于上海曾经的四马路。刚开业时,《申报》还曾刊登过其广告:“房宇宽敞,铺置雅丽,所照人物、山水、房屋、内外,均有专镜。且用药料、裱纸均系西国,而金水、银水尤为加重,故能耐久不退,与众不同。”这家照相馆生意兴隆,不少名士高官都曾在此留影。从谭嗣同这张合影的清晰度上不难看出,光绘楼照相馆在当时的照相水准,是相当之高的。
(10)、“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深谙佛学的谭嗣同正是沿用了“偏袒右肩”这一姿势。然而,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的两位好友孙宝瑄与刘善涵却不约而同地误述成了“偏袒左臂”,个中缘由虽不得而知,但却颇富意趣,值得方家指鉴。
(11)、“谭嗣同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浏阳、长沙、湖南的谭嗣同,更是全国的谭嗣同。他为追求真理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谭志宏表示,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谭嗣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对谭嗣同和湖湘文化的研究,他在2013年牵头成立了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
(12)、之前讲谭嗣同的岳父李寿蓉,他在北京的老大就是肃顺,而肃顺是什么人呢?就是咸丰皇帝临死前,把幼小的同治皇帝托给了肃顺和另外七位大臣,叫顾命八大臣。清代的规矩是不让皇后、太后干政的,那么严格地说,当时的慈安、慈禧两位太后都没有资格去参与政事,应该由顾命大臣辅佐幼小的同治皇帝到十八岁,再归政于他。这是一个既定的方针,而人们看到的是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醇亲王、华安、僧格林沁、胜保等人,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定下的这么一套策略。这个就是慈禧太后进入晚清时的状态,她进入中国近代史也就是通过这场政变。而她的人生和未来的结束,又粉碎于一场政变,而这场政变里面的牺牲者就有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