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雅可夫斯基【文案97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7 08:46:34

马雅可夫斯基的介绍

1、关于这个 马雅可夫斯基

(1)、{15}{22}{45}{53}  霭尔莎·特丽沃蕾:《马雅可夫斯基小传》,罗大冈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版,第87页,第30页,第117页,第5页。霭尔莎·特丽沃蕾,现通译为埃尔莎·特里沃雷。

(2)、诗人苦苦地追寻着自己的爱情,这是他心中柔软的部分。

(3)、第七章渴望西方(1922)............215

(4)、与对这一复杂的“爱情史”持某种犹疑、保留态度不同,郑体武撰写的《爱是万物之心》的“中译本序”的观点就明朗许多,说这是“伟大的诗人和他的女神之间全部完整的书信集”,他们的爱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奇缘,一段佳话”{44}。确实,如这篇译序所说,过去的苏联和中国对他们的这一关系讳莫如深,认为有损这位政治诗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的形象,认为三人同居一宅是“道德的堕落”,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马雅可夫斯基那里,“莉丽·布里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诗人的创作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与莉丽·布里克的妹妹埃尔莎·特里沃雷的看法却颇一致:

(5)、不过,针对这位诗人被忽视现象的批评声音也一直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苏文学翻译家张捷就对有些人随便抛弃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忧虑、不满。1993年,北京显得冷清的马雅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也透露了这种情绪。近十多年来,期待与“天使长”{33}般的巨人“再遇”{34},让他回归“世纪诗人”的位置的愿望愈发强烈。在一些诗人和批评家那里,马雅可夫斯基既是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也是抵抗社会腐败和诗歌弊端的可寻求的历史支援。2016年,吉狄马加的长诗《致马雅可夫斯基》(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在诗歌界引起热烈反响{35},足以证明这一点。长诗征引了亚·勃洛克的话——“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在后世得到复活,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时代的死亡地带”——描述马雅可夫斯基在20世纪后半叶的遭遇:那些“曾经狂热爱过你的人,他们的子孙/却在灯红酒绿中渐渐地把你放在积满灰尘的脑后”。长诗“论述”了马雅可夫斯基人和诗的历史功绩、现实意义,并宣告与“善变的政客,伪善的君子,油滑的舌头”扬言“你的诗歌已进入坟墓”正相反:

(6)、这位诗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特别是左翼文学界)已有很高知名度,所以郭沫若1945年应邀访苏时特地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⑤并题诗,赞美他是“进攻阶级的伟大儿子”,说中国人“早知道你的名字”,“你的声音/好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⑥。

(7)、在这首诗里,街巷、河流、花园远离了小清新的调调。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930年4月14日,他用一颗子弹击中了自己的心脏。

(8)、但自杀时,马雅可夫斯基的遗言是:“我不劝别人这样做/但我没有别的出路。”虽然没有结婚,但他在遗言中把莉莉娅、波隆斯卡雅列为家属。他还在桌上留下了《已经过了一点》的诗句:“爱之船已撞上生命的礁石沉没。”

(9)、第十一章新规则(1926-1927)............387

(10)、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11)、其间,他把长诗歌《一亿五千万》寄给苏联列宁,但是遭到了列宁不屑一顾得否定:“胡说八道,写得愚蠢,极端的愚蠢,装腔作势。”直到他写了那首《开会迷》:“我看见/会议桌旁/坐着的全是半截子的人/啊呀呀见鬼啦/还有半截子在哪呀?”列宁才颇有悦色,诗人终于有了一些成就感。

(12)、作者简介: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苏联著名的诗人,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13)、因此,马雅可夫斯基的观念和诗艺,自然在当代中国诗人那里也留下“脚印”。主要的是诗人与革命、诗歌与政治的观念,也包括诗的取材,具体的象征、结构方式,以至分行和节奏的处理。“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一般难以明确指认,因此,20世纪30年代田间的《给战斗者》是否受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存在争议:作者本人虽多次否认,一些研究者却言之凿凿、不容置疑⑧。但是,仍有些“痕迹”是清晰可辨的。如1950年石方禹的长诗《和平强音》,1955年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19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后来的《十年颂歌》……如果说《马雅可夫斯基夏天在别墅中的一次奇遇》,是否催生了《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奇遇》(李季)和《朗诵会上的一段奇闻》(郭小川)尚不能确定,那么,李季、闻捷1958年配合时事的报头鼓动诗,应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社会订货”“罗斯塔之窗”的理念和实践有关⑨。马三立的相声《开会迷》的灵感,显然来自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⑩。1958年,田汉剧本《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的人物说,20年代马雅可夫斯基说五十年后的臭虫在苏联成为稀有动物,而在中国,麻雀、耗子、苍蝇已成为稀有动物{11}。

(14)、未来  并不会自行到来,咱们必须    采取些办法。共青团,    抓住它的鳃!少先队,    揪它的尾巴!公社  并非童话里的公主,让人们夜夜为她      害相思病。计算好,    考虑妥,      看准了,        就前进,哪怕是小事    也要抓紧。共产主义    不仅仅存在于田地  和工厂的汗水里。在家庭饭桌边,        相互关系里,          亲属间,日常生活中    也有共产主义。谁要是    骂起娘来      整天没个完,比那不上油的大车        吵得还厉害,谁要是    在三弦琴的尖声中          懒洋洋地瘫痪,这种人    没资格      迎接未来。前线上    机枪      扫射个不停,--战争  不止是      这一种类型!家庭  和宿舍里的侵袭对我们的    威胁      并不更轻。谁顶不住      家里的压力,躺倒在    纸玫瑰丛中         酣卧,--这种人   目前     还没资格迎接未来的     强有力的生活。光阴  就象一件皮大褂,生活的蛀虫     会蛀食它。共青团员们,      把我们积压的日月象衣服似的     翻出来拍打拍打! 

(15)、自然,大的“影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当代政治诗体式的形成。它的艺术资源,除了西方浪漫派诗歌和中国20世纪左翼诗歌之外,直接的是被阿拉贡称为“当代政治诗的创始人”{12}的马雅可夫斯基:他的贴近时代的主题,直接参加到历史进程中去的行动姿态,对新社会制度的热烈赞颂,以及“楼梯体”的诗行、节奏等方面。

(16)、 楚科夫斯基 称马雅可夫斯基是“天职就是自杀的人”,他的死在朋友圈子里并未引起太多的惊讶:“自杀的念头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种慢性病”,“他已经朝自己开过两次枪了,每次都往左轮手枪弹夹里留一颗子弹。终还是会有一颗子弹击中的”。

(1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雅可夫斯基想去从军,但政审没通过。在文坛前辈高尔基的帮助下,他就读于一所军事汽车学校。

(18)、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派在中国开始变得不那么“反动”,逐渐从文艺思潮的负面清单里移除,加上当时“文学主体性”的强势提倡,批评家已无须讳言、遮掩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前面提到的1980年武汉研讨会上,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就是主要议题。后来进一步的观点是,苏联早期左翼文艺的探索也是很前卫的,或者说,无产阶级文艺与现代派的前卫艺术之间并非总是对立关系。例如,倡导“假定性戏剧”的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既是未来派诗人,也是左翼作家;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等剧,有些是在梅耶荷德剧院演出的,有些就是梅耶荷德导演的。因此,有论者提出,未必一定要纠缠与未来派的关系,问题应该放在俄国“白银时代”以及20世纪初文艺整体背景下考察。马雅可夫斯基的贡献是在“诗歌民主”的提出和实践上,刘文飞指出:

(19)、{42}{50}  刘文飞:《一个现代经典》。

(20)、⑦  《好!》有余振、飞白等译的五种,《列宁》有赵瑞蕻、余振、黎新、飞白等译的十种。

2、马克雅可夫斯基

(1)、马雅可夫斯基也经常出国宣扬苏联的软实力。在《苏联护照》里,他很自豪:“看吧/羡慕吧/我是苏联的公民。”

(2)、在这本书中,马雅可夫斯基并非的主角。他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

(3)、高尔基是二十世纪新一代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1906年,高尔基写下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母亲》也成为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之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的剧本《小市民》《避暑客》《野蛮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4)、第三章穿裤子的云(1915-1916)............67

(5)、{38}  爱德华·J.布朗:《马雅可夫斯基与左翼文学阵线》,余凤高译,载《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6)、{24}  参见《列宁论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第17—36页。

(7)、                  战斗的阶级。{53}

(8)、不知不觉中,时光过去了85年。诗人身在美国的女儿,依然不相信自己的父亲是自杀的。

(9)、刘文飞认为,这也就是曼德尔斯塔姆所说的,马雅可夫斯基解决了大众诗歌而非精英诗歌的“伟大问题”。由是,我们看到一个左翼前卫的、“大街的儿子”的、“现代游吟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

(10)、1922年3月5日,马雅可夫斯基写诗讽刺革命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比如这首《开会迷》:

(11)、马雅可夫斯基被安葬在新顿河墓地的骨灰墙上。在那个年代,这并不是一个规格很高的葬仪。

(12)、帕斯捷尔纳克说,马雅可夫斯基从小就被未来惯坏了。

(13)、好的文章不光是语言的表达,并且能反映出知识面,想象力,逻辑思维包罗万象的社会结构与形态等等一切知识。

(14)、第十三章大转折的一年(1929)............497

(15)、②  该文收入郑振铎编著的《俄国文学史略》(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中的第十四章《劳农俄国的新作家》。后《文学月报》1932年第2期(7月10日)再次发表此文。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先后有梅耶谷夫斯基、梅耶戈夫斯基、马霞夸夫斯基、马亚柯夫斯基、玛雅考夫斯基、玛雅阔夫斯基、玛雅可夫斯基等二十多种译名。1953年后,通译为马雅可夫斯基(参见丘金昌《马雅可夫斯基名字中译考》,《马雅可夫斯基研究》,第300—302页)。

(16)、可见一个满怀期望的诗人在屡次遭受感情沉重的波折后,积累的重负真的会在某一刻击垮他。而此刻,在爱情中寻寻未果的马雅可夫斯基同时在诗歌文学上也没有达到他所理想的状态。他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冷眼相望,这更让他心里雪上加霜。

(17)、1929年,在玛丽雅姐姐莉莉娅的介绍下,马雅可夫斯基认识并爱上了女演员娜拉·波隆斯卡娅。而那时的娜拉·波隆斯卡娅已婚,虽然她迷恋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和气度,可是她并不愿意和丈夫离婚。

(18)、马雅可夫斯基不怎么喜欢 高尔基 ,他曾请卢那察尔斯基转告高尔基,“之所以不揍他,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当然,高尔基也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两人的决裂源于一次关于梅毒的谣言。

(19)、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海子自杀大的原因,应该是精神危机。对此问题,答主有专文讨论,可参看: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08180582743146756/?iid=39081684163&app=news_article&share_ansid=6507227581803135246&app_id=13

(20)、和两姐妹都认识的亚·阿扎尔赫格拉诺夫斯卡娅表示埃尔莎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吹大了”:在马雅可夫斯基爱上莉莉后不久,她曾问过前者当初是否也这么爱埃尔莎,他回答说“没有吧”。而比其他人更了解埃尔莎的罗曼·雅各布松则说,马雅可夫斯基与她之间有着“兄弟般的温存”。

3、马雅科夫斯基的作品

(1)、今年是马雅可夫斯基自杀85周年。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旁,克格勃大楼一侧,马雅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依然在关门维修。相比俄罗斯其他名人故居,这个博物馆很另类,门口是一个大大的“我”字——这是诗人1913年第一部诗集的名字,彰显了他的个性。

(2)、{34}  刘文飞在1993年和2011年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和118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分别使用了《我们和马雅可夫斯基相遇》和《再遇马雅可夫斯基》的题目。

(3)、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诗人、剧作家。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4)、1930年,他举办的作品20周年展览上并没有如期迎来高官莅临和表彰。结果适得其反,因为在文学立意领域创作理念不同,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一些人在看到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后,视他为异己,而这些打击都是积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重要因素。

(5)、{47}  卢那察尔斯基:《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蒋路译,《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9—411页。文中所引《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均出于此。《论文学》中有这样的注释:“本篇是1931年4月14日作者在共产主义学院马雅可夫斯基纪念会上发言的速记记录,初次发表于同年第6期《文学和艺术》杂志。”

(6)、但是,与研讨会的预期不同的是,“召回”难以阻挡他在读者和诗歌界的淡出。在一个对“革命”反思,以至以“告别”为思潮的时代,“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这一命运几乎是必然的。在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评价的变化,在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就已发生,但整体性的淡出却与当代中国几乎同步,大致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29}。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政治氛围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材料陆续被披露。

(7)、二月革命爆发后,他率领着几个士兵把校长逮捕了,虽然不久前,校长还授予他勋章,奖励他的勤勉。

(8)、 艺术界著名人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摄影师罗琴科、导演梅耶荷德曾 与马雅可夫斯基一起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地排练他绞尽脑汁写的剧本《臭虫》。

(9)、他把这首长诗寄给列宁,并“致以未来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敬礼”。哪知列宁并不感冒:“胡说八道,写得愚蠢,极端的愚蠢,装腔作势。”那时他是一个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列宁是国家领袖。两人并没有很密切的联系。列宁一直对未来主义不待见。

(10)、二十年代后期,马雅可夫斯基在诗坛上的地位也急剧下滑,到了1930年,他的被认可度几乎跌到了低谷。

(11)、马雅可夫斯基与他们之间产生的爱情、友情,都有些“匪夷所思”。

(12)、对这首诗,列宁给予了有保留的积极评价:“我不是他的诗才的崇拜者,但是从政治和行政的观点来看,我很久没有感到这样愉快了。”诗人终于感到“我在共产主义上做出了成绩”。

(13)、阿·托尔斯泰,我们较为熟悉的一位俄国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以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俄国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捷列金与达莎、罗欣与卡佳四个知识分子他们探索人生道路的苦难历程,表现了知识分子只有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才是正确的道路。

(14)、 声声慢·寻寻觅觅|岳阳楼记 | 念奴娇·赤壁怀古 

(15)、第十六章生命是赌注............627

(16)、他还写道:“长着大翅膀的恶棍们!蜷伏在天国里!在恐惧的战栗中耸起你们的羽毛吧!”

(17)、2007年,ISBN:9789146212126

(18)、当代中国批评家关于“分裂”的意见则是:这是个人主义的、诗的、追求创造自由的“自我”的马雅可夫斯基,与阶级、政治的,放弃“自我”融入集体的统一性中的马雅可夫斯基之间的分裂。刘文飞指出,马雅可夫斯基“关于十月革命还有过一个著名的说法,即‘我的革命’……这不仅是马雅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后公开的政治表态,其实还暗含着他的艺术追求”。“他创办‘列夫’和‘新列夫’,试图在艺术上与政治上的列宁比肩而立。他将列宁的革命视为政治的、社会的革命,而将他自己的‘我的革命’视为艺术的、诗歌的革命,这在俄苏文学史中早有定论,并被称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迷误’和‘错误’。这其实是他真实心迹之流露,也是他必然失宠之前提,甚至是他死亡的原因之一。”{50}林贤治说,“对于革命、d和领袖,马雅可夫斯基热情地给予讴歌,诗中不乏大词。但是,我们看到,在他那里,d、祖国、集体与个人之间有着十分复杂而微妙的纠缠;‘我’是突出的,独特的,富于活力的,外在的任何伟大的事物都不至于使之消失”。“‘我’不仅仅是‘我们’中的一分子,我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生命个体,是不能随意地加以吞并和整合的。相反,真理只有通过‘我’而显现,权力只有通过‘我’而具有合法的形相,总之‘我’是不容改变的。马雅可夫斯基说:‘我只有一张面孔,它是脸,而不是风向标。’”{51}

(19)、ISBN:978-7-5598-2294-9

(20)、朱湘的敏感和自尊,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他的自负,基于其天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敏感则因国家多难,社会混乱,被列强歧视,自视甚高的他,容不得别人对他的丝毫不敬,便以愤怒的逃离作为出口,终逃到江流之中。

4、马雅可夫斯基简介

(1)、1893的7月,在帝国边缘的格鲁吉亚,诗人出生于一个爱好诗歌的林务官家庭。因为一个意外,他的父亲被钉子划破手指,引发破伤风去世。从此,马雅可夫斯基对别针等物件相当敏感。

(2)、该剧的主人公普利绥坡金为革命打过仗,以胜利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自居,期望享受革命的果实。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为自己怀孕的姑娘左雅:“女公民!我们的爱情己经废除了。请你不要妨碍一个公民的自由情感,否则的话,我去叫民警。”

(3)、{35}  《当代文坛》2016年第4期刊登了讨论这一长诗的专辑,发表王干、谭五昌、张家谚、朵渔、敬文东、杨四平、谷羽等诗人、评论家的七篇文章。另外,耿占春的《吉狄马加:返回吉勒布特的道路》(载《收获》2016年第4期)和叶延滨的《预言开辟的天空与梦想实现的大地》(载《光明日报》2016年3月28日)也都讨论了这一作品。

(4)、{32}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译本在中国出版的情况是:1977年出版长诗《列宁》单行本;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的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飞白译);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卢永编选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另外,不少诗歌选本选入他的作品,如王智量的《德俄四家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不同的马雅可夫斯基“图像”,都可以在这位诗人及其作品中找到依据。问题在于对它们的各种解释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能把不同因素置于整体中分辨彼此间的位置和关系。

(6)、此外,还有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等。

(7)、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942年2月22日,作家与其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服毒自杀,时年61岁,妻子33岁。茨威格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罗曼·罗兰一样,他是世界主义者,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然而,他对人类已经彻底绝望。黑格尔说,“历史的教训便是,人类从来不记取任何教训。”茨威格可能即因这种悲哀绝望的现实而自杀了。

(8)、本书写法独特,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着重展现了这位未来主义者的追求,对了解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俄罗斯文学与社会生活很有助益。

(9)、第十四章放开喉咙(1929-1930)............541

(10)、他还关心中国革命。1929年,他在《致中国的照会》一诗里写道:

(11)、故居博物馆内没有太多文字和实物展品,而前卫的装修风格、内部凌乱的设置、看似随意摆放的诗页、铁丝网和钢管构成的螺旋上转空间,让人感到时空的错乱。这可能更符合诗人曾经的未来主义旗手身份。

(12)、Dr.White1F早餐:7:30~10:00

(13)、“他的视线/通观/整个世界/他能看透/时间/掩盖的事物。/他和你/和我/完全没有区别/要说有/那就是/他的眼角/被深沉的思想/多打了几个褶皱/而嘴唇/也比我们善于讽刺/比我们坚决。”

(14)、快乐的日子(1915)............ⅰ

(15)、{36}  耿占春:《吉狄马加:返回吉勒布特的道路》。

(16)、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两周后,莉莉曾在给埃尔莎的信中明确表示,假如她和奥西普·马克西莫维奇在莫斯科的话,马雅可夫斯基就不会自杀。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出于谨慎,她在回忆录里为同样的一句话增添了一个预防性的“也许”:“假如我当时在家,也许这一次死亡会推迟。”她这么做并非毫无根据。在内心深处,她明白马雅可夫斯基迟早会自杀:问题不在于假如,而在于何时、如何。罗曼·雅各布松也同意这种断言,他在晚年与本书作者谈话时,用这么一句话总结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命运:“他在自己诀别信中写的那句‘我没有出路’是真话。他不管怎样都无法善终的,无论他在何处,在俄罗斯、瑞典,还是美国。这是一个不适合活着的人。”

(17)、卢照邻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是唐初文坛上的大腕。只是这四位诗坛大神,政治和人生都比较失败。其中,卢照邻身罹重病,一只手还残废了,后来投颍水自杀。另一说法,卢照邻因追随其师药王孙思邈而自杀。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18)、月下独酌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爱莲说| 静夜思

(19)、19贫病交加的诗人,在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一跃,自杀身亡。现在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朱湘,而他当初与闻一多先生齐名,被鲁迅赞誉为“中国的济慈”,而济慈喜欢歌咏死亡。朱湘似乎曾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他在名诗《葬我》中说:“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20)、摘要马雅可夫斯基是20世纪重要诗人,他在苏联和当代中国的一段时间,被树立为无产阶级诗人的典范,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政治诗产生极大影响。然而八九十年代以降,对他的评价的高度在中国迅速衰落,其命运呈现浮沉升降的状态。马雅可夫斯基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状况,既与国际政治形势有关,也与他在“典范”化过程中,其生命和诗歌的复杂、丰富性被简化、缩减有关;而近年来中国诗歌界和俄苏文学研究界推动其“复出”的重释和重评,构造出有很大差异的诗人形象和诗歌经验,也与以前树立的诗人形象构成“互文”关系。对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变迁历史的考察,有助于学界认识文学接受中的错位、误读、改写,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观念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5、马雅可夫斯基图片

(1)、马雅可夫斯基,上衣口袋里插着三支笔,一支写诗,一支歌功颂德,还有一支写内心的愤怒。表面上是斯大林的御用文人,其实内心很叛逆,乍一看,还以为是德国纳粹d卫队长的照片,不去德国潜伏可惜了。感觉可以去T台做男模拍大片了。

(2)、但是,其实诗人的情绪一直低落,早在1925年,在叶赛宁自杀遗诗“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中,马雅可夫斯基以《致谢尔盖·叶赛宁》回应:“死并不难/而活下去/则更艰难。”

(3)、50年后,被冻住的普利绥坡金被发现。经过社会表决,他和臭虫一同被解冻,来到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但普利绥坡金在新社会格格不入,他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玫瑰花、没有幻想而郁闷。

(4)、第十五章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之春(1930)............577

(5)、当然,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圈还包括与他有着密切关联诸位女性:

(6)、另一位革命托洛茨基,在1922的《文学与革命》中,则认为未来主义者有“乌托邦宗派主义的色彩”。

(7)、当残暴的统治者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反抗,记住这并不可耻。

(8)、婚礼上的闹剧引发了火灾,新娘和宾客都被烧死了。消防用水则把普利绥坡金和一只臭虫一同冻在了地窖里。

(9)、波隆斯卡雅知道马雅可夫斯基对莉莉娅的感情。虽然马雅可夫斯基曾经称莉莉娅为妻子,但是莉莉娅坚称他是她的情人。他们两人一度分手。

(10)、在这里,诗人想讽刺现实的小市民,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危害性。但是多年后,这部小说居然有了反乌托邦的色彩。这不单是对小市民的讽刺,也是对一尘不染的社会的讽刺。

(11)、卢那察尔斯基预言,“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将是不朽的,而“同貌人则不能不腐朽衰亡”,因为“金属的”的写作“标志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七十多年后来看,卢那察尔斯基说的一半没错,另一半则落空。确实,世界并不缺少温柔的爱情诗人,而试图表现人类历史“伟大时代”的天才诗人并不多。至于说到“不朽”,这可能让他失望。“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固然不朽(只是已经重新冶炼,质地已不大相同),而“同貌人”也并未腐朽衰亡:且在“召回”的行动里,后者仍在不断“咬掉了他身上的肉”,并有取代前者的趋向。

(12)、实际上,从马雅可夫斯基成熟期的诗作来看,这位诗人已经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的革新派诗人了。1924年创作的长诗《列宁》中,马雅可夫斯基塑造了一位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d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d、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3)、{40}  《我自己》一文的注释(《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第521页)。

(14)、奥西普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从不会嫉妒,而他和莉莉之间的身体关系在她结识马雅可夫斯基前就已告终。“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莉莉承认道,并且补充说,“我们彼此之间爱得太热烈、太深沉了,以至于都不在乎这一点。”这种解释极端理性;可以推断,肉体关系的中止背后应藏着一些别的更为深刻的动机。或许他们在性方面并不适合彼此。但莉莉爱奥西普之热烈,就如同马雅可夫斯基爱莉莉之热烈,她不能想象自己的生命中没有奥西普——也许这也正是因为后者在情感方面表现出的克制、谨慎。

(15)、他很早就得到了这未来,而且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16)、{19}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代中国对斯大林批示的引述,主要来自苏联学者、作家的论著,如季莫菲耶夫《苏联文学史》。在《苏联文学史》中,这段话记载为:“1935年12月17日,斯大林在《真理报》上写道:‘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对纪念他的事情不关心,对他的作品不关心是错误的。’”(季莫菲耶夫:《苏联文学史》上,水夫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后来苏联部分档案解密,得知斯大林是在莉丽·布里克写给他的信件上做的批示。全文据蓝英年的引述是:“叶若夫同志,我恳请您重视布里克的信。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对他的纪念和他的作品漠不关心是犯罪。我看布里克的申诉是有道理的。请同她联系并把她召到莫斯科来。让塔尔和梅赫利斯也参与此事,你们通力弥补我们的损失。如果需要我的帮助我愿尽力。此致约·斯大林。”尼古拉·叶若夫时任苏联人民内务部委员,主持苏联1936年到1937年的大清洗,但他1940年也被枪决。塔尔是中央出版局局长,梅赫利斯则是《真理报》的总编辑。蓝英年认为,莉丽·布里克写信和斯大林的批示,都有明显的政治动机(蓝英年:《马雅可夫斯基与“凶狠天才”莉莉娅》,《冷月葬诗魂》,第115页)。

(17)、第六章新经济政策,螺丝在拧紧(1921)............183

分享: